州南連淮、泗,北走青、齊,自古南服有事,必繇此以爭中國。句吳道末口見江南山陽縣,以侵齊伐魯。越人既滅吳,亦出瑯邪以覬覦山東也。其后歷秦、楚之際,及兩漢之衰,奸豪往往窟穴于此。豈非以聯絡海岱,控引濟河,山川糾結,足以自固,而乘間抵隙,又有形便可資哉?晉末,劉裕越沂水而復青州。后魏尉元亦沿沂、泗而爭淮北。南北紛紜,瑯邪大抵為兵沖。唐之中葉,淄、青擅命,則守在沂、密,及宋、金之末,州境最為多事,蓋形勢使然也。明太祖平山東,亦命徐達先下沂州,遂長驅而北,誠齊、魯之噤喉矣。
臨沂廢縣今州治。漢臨沂縣屬東海郡。后漢改屬瑯邪國。晉因之,后省入即丘縣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為沂州治。《志》云:漢縣治在今州北五十里,隋始置于此。唐、宋因之。明初,縣省。今州城,元末故址也。吳元年,以磚石,自是相繼修葺,周九里有奇。
即丘城州東南五十里。孟康曰:春秋時之祝丘也。桓五年,城祝丘。又莊四年,夫人姜氏享齊侯于祝丘,即此。后訛為即丘。漢置縣,屬東海郡。后漢改屬瑯邪國。晉因之。劉宋時,為瑯邪郡治。后魏因之。梁普通五年,遣將彭寶孫拔瑯邪。七年,將軍彭群等圍魏瑯邪,魏遣兵救卻之,即此城也。后齊亦為瑯邪郡治。隋廢郡,尋并縣入臨沂。《通志》:即丘城在州西二十里。誤。
開陽城州北十五里。春秋時鄅國。鄅,讀禹。昭十八年,邾人入鄅,后屬魯。哀三年,季孫斯、叔孫州仇城啟陽。杜預曰:即故鄅也,亦曰開陽。荀子說齊相:楚人則有襄賁、開陽,以臨吾左。是也。漢置啟陽縣,屬東海郡,后以景帝諱,改曰開陽。后漢仍屬東海郡。元和中,瑯邪王京都莒,請徙宮開陽,以華、蓋、南武陽、厚丘、贛榆五縣,易東海之開陽、臨沂,許之。遂為瑯邪國治。晉因之。劉宋移郡治即丘,縣并入焉。
襄賁城縣西南百二十里。戰國時齊邑也。魯連子稱陸子謂齊王,魯費之眾臣甲舍于襄賁,即此。漢置襄賁縣,屬東海郡。賁,音肥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宋仍屬東海郡。或曰,東晉時,縣徙于東南境淮水北岸,即今江南安東縣治也。又有鐘離城,《志》云:與襄賁城相對,后魏時嘗僑置縣于此。向城,在州西南百里,春秋時小國也。隱二年,莒人入向。桓十六年,城向。僖二十六年,公會莒子、衛寧速,盟于向。宣四年,公及齊侯平莒及郯,莒人不肯,公伐莒,取向。襄二十年,仲孫速會莒人盟于向。皆此地也。杜預曰:東海[C051]縣東南有向城。又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。[C051]縣,在今嶧縣境內。龍亢,今江南懷遠縣也。《寰宇記》:莒州南七十里有向城。說皆未核,惟州境之向城為近之。蓋向先為國,后并于莒,而或屬莒,或屬魯,以攝乎大國間也。今為向城鎮,亦與嶧縣界相接。
魏其城在州南。漢縣,屬東海郡,高帝封功臣周止為侯邑。景帝初,改封竇嬰于此。武帝又改封膠東康王子昌為侯邑。后漢省。又蘭山城,在州西。《唐志》:武德四年,置蘭山、臨沭、昌樂三縣,屬沂州。六年,俱省入臨沂。鄄城廢縣,在州東北,漢東郡屬縣也,東晉僑置于此。永和十二年,燕將王騰寇鄄城,徐州刺史荀羨擊卻之,即此城也。中立城州東北三十里。春秋時魯邑。《左傳》:隱七年,夏城中丘,書不時也。或謂之諸葛城。諸葛武侯,瑯邪人,相傳曾居此。穆公城,在州西北九十里,相傳魯穆公所筑,東有九女墩,南有青駝鎮。州東五十里又有康王城,前有沙阜墩,謂之康王射箭臺,俗名故縣城。或曰臨沂縣嘗治此。
艾山州西二十五里。《左傳》:隱六年,公會齊侯于艾。即此。或以為艾陵,誤也。又五坪山,在州西四十里,五峰相連,其上平坦,因名。層山,在州南九十里,有數山相連屬。又有寶山,在州西南九十里,上有銀坑。《志》云:寶山旁有喬家、黃泥、黑滲、白扭、雙眸等洞,元時取銀礦于此。又爐山,在州東北六十里,舊產金。沂山州東五十里。以沂水所經而名。又州東北六十里有湯山,亦曰溫泉,山下有溫泉,流為湯河。《志》云:州北七十里有唐山嶺。又有大峪嶺、走馬嶺,俱險峻。
抱犢崮州西南百二十里。上平坦,垣墻四周,內有清泉,可以避兵。旁又有柱子崮山,與嶧縣接界,即君山也。又石城崮,在州西南九十里,上有龍潭。
沂水州東二里。源出青州府臨朐縣沂山,流經沂水縣及蒙陰縣境,又南流入州界。《春秋》:哀十八年,晉以諸侯之師伐齊,南及沂。是也。又西南流合費縣之礻方水,環城東而南,分流入三十六湖,東通沭水。又南經郯城縣西,又西南合白馬湖,又南合泇河,至江南邳州,合泗入淮。《禹貢》曰:淮、沂其。《職方》:青州,其浸沂、沭。《漢志》:沂水過郡五,行六百里。郡五:泰山、城陽、瑯邪、臨淮、東海也。北魏尉元言:南國遣兵向青州,水路必由泗入沂,溯沂而經東安,乃可至青州。是矣。東安見沂水縣。
沭水州東五十里。源亦出臨朐縣之沂山,歷沂水縣及莒州境,西南流入州界,合諸溪澗水,經郯城縣,又東南入江南沭陽縣境。又州東北六十里有湯河,亦流入于沭水。礻方水,在州北二里。出費縣大崮,東南流入州境。又東經城北,合于沂水,二水瀠洄,謂之兩河口灣。《志》云:水名礻方者,其地為古礻方田。《左傳》:鄭伯請以泰山之礻方易許田者也。
泇水州西南九十里。源出費縣山谷中,南流入境。又東分一支,入州西南三十里之芙蓉湖,溉田甚廣,所謂東泇河也。其西泇河出嶧縣君山,東南流,合于東泇河。又西南經嶧縣界,合[C051]水而入江南邳州界。《志》云:西泇河在州西北二十里。今詳見嶧縣及邳州。涑水,在州西二十里,源出費縣南天井汪,流經州境,又東入于沂水。
漁溝湖州西南三十五里。源出寶山,東南流,匯而為湖,其下流復西南出,合于東西二泇水。又州西南二十五里曰泥沱湖,中有圓洲,四面水環如鏡。迤南又有蘆蕩、柳莊二湖。又西南五里曰芙蓉湖。藻溝湖,在州北四十里,夏秋水聚,一望無際,或謂之漁梁溝,東入沭水。迤北曰長溝湖。又有琵琶汪,在州東南二里,元末平章王信蓄水灌田處也。每城壕水溢,則從此以達沂河。長亭池,在州北七十里,其相近者又有常汪、柳行等池,俱流入沂河。
孝感泉在州北二十五里王祥墓側。《志》云:沂水入州境,徑諸葛城,又南徑王祥墓西,孝感水入之。是也。又白馬泉在州南七里,又南二里有馬跑泉,州北五十里又有桃花阜泉,俱流入沂河。
小河堤在城北。元人所筑,以防涑水沖嚙。又北五里有蘇家堤,又北五里曰安凈堤,皆元筑。益都路堤,在州東二十里,元時州屬益都路也。又州南六十里有石拉堤,俱元人所筑,以捍水患。
丘戍在州東北。梁普通五年,彭寶孫克魏瑯邪,進拔丘,既又拔魏東莞。即此。卞莊,在州西南,東泇水所經也。又西南有三合村,與嶧縣接界,東西二泇水及魚溝水合流于此,因名。《志》云:州西南九十里有羅滕鎮巡司。
義橋在州西。唐乾符三年,王仙芝等寇沂州,天平軍奏,遣將士張晏等赴救,還至義橋,聞北境復有盜起,留使捍御,晏等不從,噪還鄆州。即此。次睢之社,在縣境。《后漢志》臨沂縣有叢亭。《博物志》:縣東界次睢有大叢社,民謂之食人社。《左傳》:僖十九年,宋襄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。謂此。郯城縣州東南百二十里。東至江南海州百二十里,東南至江南宿遷縣百八十里,西南至江南邳州百六十里。古郯子國也。秦末,置郯郡。漢置郯縣,為東海郡治。后漢徐州治焉。晉亦為東海郡治。后魏屬東海郡。東魏武定八年,改為郯郡治。隋初郡廢,縣屬泗州。大業初,屬下邳郡。唐武德四年,縣屬邳州。貞觀初,省縣入下邳,尋復置,又省入臨沂。宋、金因之。元末,復置郯城縣,屬沂州。今編戶六十二里。
郯城縣西南百里。古郯國治此。《春秋》:宣四年,公及齊侯平莒及郯。襄七年,郯子來朝。昭十七年,復來朝。《戰國策》:楚人說頃襄王膺擊郯國,大梁可得而有。《竹書》:晉烈公四年,越子朱句滅郯。秦二世二年,秦嘉等起兵圍東海守于郯。東漢初,董憲據郯,劉永立為海西王。建武五年,董憲與劉紆敗于昌慮,走保郯。帝幸郯,留吳漢攻圍之。漢拔郯,董憲走朐。初平四年,曹操攻徐州牧陶謙于彭城,謙敗走保郯,操攻之,不能克。興平元年,曹操復擊破劉備于郯東。皆此地也。后魏為郯城戍。《城冢記》:郯城在沂、沭二水間,城周十余里,西南去邳州八十里。今與江南邳州接界。《志》云:古郯城在縣東北。似誤。
馬陵山縣東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山在沂州東九十里。蓋其山岡阜綿亙,凡百余里,北接沂州,南抵宿遷,陵阜高聳,若馬首之昂起,故名。或以為即古之瑯邪山。有由吾洞,甚深邃。石梁山,在縣西北六十里,有巨石如梁,名天生橋。《志》云:縣境有白石山,高齊立太平觀于此,以居褚伯玉處也。
蒼山縣東北九十里。東望滄海,汪洋無際,因名。宋紹興中,魏勝復海州,遣將入沂州,降其眾。既而金人圍海州,沂民壁蒼山者數十萬,金人圍之,久不下。寨首滕告急于勝,勝擊寇卻之,入寨,為金人所圍,勝度其必復攻海州,因間出寨趣還,金人果解蒼山之圍,攻海州,勝復敗卻之。是也。下有牛口峪,其相連者又有七岌山。羽山縣東七十里,與江南贛榆縣接界。前有羽潭,一名羽池。《左傳》:鯀化為黃龍入于羽淵。是也。今詳見贛榆縣。又縣有三公山。后漢建安六年,曹操遣夏侯淵、張遼,圍太山屯帥昌于東海。遼說降,單身上三公山,拜妻子。或以為即馬陵山也。
沭水縣東十里。《志》云:沭水徑馬陵山東,復東南流入江南沭陽縣界。又沂水,在縣西二十里。自沂州南流經此,又西南入邳州界。白馬河,在縣西北五里,源出縣東北之九龍山,經縣西南,而入沂水。
大方湖縣西南十五里。方廣百畝,有蒲魚之利。其下流亦入沂水。
磨山鎮縣西北五十里。其地有磨山池,鎮因以名。北去州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舊有道平、解村二驛,又有磨山巡司,今皆革。
費縣州西北九十里。北至青州府蒙陰縣百二十里。古費國地,后為魯季氏邑。漢置費縣,屬東海郡,高帝封功臣陳賀為侯邑。后漢屬泰山郡。晉屬瑯邪國。劉宋為瑯邪郡治。后魏因之。隋屬沂州。唐、宋因之。今編戶七十五里。
費城縣西南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魯懿公子大夫費伯邑。《春秋》:隱元年,費伯帥師城郎。是矣。僖元年,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,自是為季氏邑。襄七年,城費。昭十二年,南蒯以費叛。是也。漢置縣治此。后漢移理薛固,在故城之南,尋又移理礻方城。后魏太和中,自礻方城移治陽口山,今縣西北二十五里故費城是也。隋開皇三年,復還礻方城,即今縣治。杜佑曰:礻方,鄭邑也,在故費縣東南。《春秋》:隱八年,鄭伯使宛來歸礻方。即此。顓臾城縣西北八十里。在蒙山之陽,魯附庸國。《論語》:季氏將伐顓臾。謂此。城東南十里曰南武陽城,漢縣也,屬泰山郡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劉宋曰武陽縣。后魏屬東泰山郡。隋開皇十八年,改曰顓臾縣,屬沂州。唐初因之。貞觀初,省入費縣。《志》云:故城在今縣西北七十里。南武城故城在縣西南九十里。魯邑也。《春秋》:襄十九年,城武城,懼齊也。昭二十三年,邾人城翼,還自離姑,武城人塞其前,邾師過之,遂取之。又哀八年,吳伐我,子泄率故道險從武城。杜預曰:子泄,本魯人,故由險道,欲魯為備。是也。《論語》:子游為武城宰。又云:子之武城。《孟子》:曾子居武城,有越寇。皆此。后亦謂之南城。齊威王謂魏惠王,吾臣有檀子者,使守南城,楚人不敢為寇。是也。漢置南城縣,屬東海郡,亦曰南成。武帝封城陽共王子貞為南成侯。后漢改屬泰山郡,晉因之。咸寧中,以羊祜為南城人,置南城郡封祜,祜不受。尋曰南武城縣。劉宋復為南城縣。后魏因之,屬東泰山郡。后齊省。或曰:南武城一名石門城,以城在石門山下也。《論語》:子路宿于石門。即此。今為石門社,翼、離姑,皆在武城南,故邾邑也。東陽城在縣西南七十里。魯邑也。《左傳》:哀八年,吳伐我,克東陽,而進舍于五梧,明日舍于蠶室。三邑皆在縣境。《呂氏春秋》:夏孔甲游于東陽。即此邑也。劉昭曰:南城縣有東陽城。是也。今為關陽鎮,置關陽川巡司于此。又五梧城在縣西。哀二十五年,公至自越,季康子、孟武伯,逆于五梧,公宴于五梧,即此。
華城縣西北六十里。漢置華縣,屬泰山郡。后漢并入費縣。初平四年,陶謙遣別將守陰平,利曹嵩寶襲殺之于華、費間,即此。晉復置華縣,屬瑯邪郡,后廢。陰平,見江南沭陽縣。防城,杜預曰:在華縣東南。《左傳》:隱九年,公會齊侯于防。莊二十二年,公及齊高盟于防。二十九年,城諸及防。又襄十二年,城防,臧武仲食邑于此。十七年,齊高厚圍臧紇于防。二十三年,臧紇自邾如防。皆此邑也。亦謂之東防城,以別于金鄉之防城云。諸即今之諸城縣。
輿城在縣西。杜預曰:南武城西北有輿城。哀十四年,司馬牛卒于魯郭門外,葬諸丘輿,即此城矣。又原憲城,在縣西北百十里。或曰原憲所居。又有鄭城,在縣西南七十里,相傳鄭玄所居。蒙山縣西北五十里。跨蒙陰、沂水二縣界。《禹貢》:蒙、羽其藝。《魯頌》:奄有龜、蒙。《論語》謂之東蒙。《孟子》云:孔子登東山而小魯。東山,即蒙山也。山頂有白云巖,產云茶,下有蒙城。劉芳《徐州記》:蒙山高四十里,長六十九里,西北接新泰縣界。一云:泗水縣之龜山,其址與蒙山相接,綿亙蓋二百余里,故《詩》以龜、蒙并稱也。宋泰始七年,桓崇祖自郁州將數百人入魏境七百里,據蒙山。魏東兗州刺史于洛侯擊之,引還。梁天監五年,遣角念將兵屯蒙山,招納魏兗州之民,降者甚眾。魏將畢祖朽擊念,走之。其山西峰類龜,俗謂之龜蒙頂。《金史》:石破張都統、李霸王之兵于龜蒙山。即蒙山也。又有聰山在縣西北百三十里。
大沫崮縣西南六十里。根盤三十里,壁立干霄,如巨柱之擎天也。《志》云:縣山以崮名者,若太平、不老、佛耳、云頭之類甚眾。又一泉崮,在縣西南八十里,上有泉一泓,雖旱不涸。又大阜,在縣西南百里,亦曰大崮,一名貨郎阜,礻方水發源于此。
礻方水縣西南五十里。出大阜,東流入沂州。又浚河,在縣西北三十里,源出聰山,東南流,合于礻方水。《志》云:縣東又有洪河,出縣北三十里紫金關三山下,南流三十里入浚河。又有塔石河,源出蒙山,亦南流入浚河。蒙陽河縣西北五十里。發源蒙山下,東南流,入于沂河。又豬龍河,在縣南六十里,出費縣馬陵山,東北流,入于礻方河。天井汪,在縣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自平地涌出,其下流即涑水也。密如亭在縣北。《左傳》:閔二年,莒人歸共仲及密。杜預曰:費縣北密如亭。是也。又有臺亭,在縣東南。襄十二年,莒人伐我東鄙、圍臺。杜預曰:費縣南有臺亭。是也。毛陽鎮,在縣西北百里,有毛陽川巡司。《志》云:縣境巡司凡二,毛陽川及關陽川是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