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陽城州東北六十里。戰國時齊邑。成亦作籰。《秦紀》:昭襄十七年,成陽君入朝,秦因置籰陽縣。亦曰城陽。二世二年,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,屠之。漢二年,項羽北至城陽,田榮將兵會戰,不勝,走至平原,為平原民所殺。《漢紀》:沛公西略地,道碭至城陽與杠里,攻秦壁,破其二軍。《曹參世家》:參擊王離于城陽南,復及之杠里,破之。又樊噲從擊秦河間守軍于杠里,破之。杠里在城陽西,皆此成陽也。漢曰成陽縣,屬濟陰郡,高祖封功臣奚意為侯邑。后漢仍為成陽縣。晉屬濟陽郡。后魏屬濮陽郡。后齊省。隋開皇十六年,改置雷澤縣,屬鄆州。今在濮州境內。呂都城在州西南二十里。漢縣,屬濟陰郡。或曰:高后割濟南郡為呂國,封呂臺為呂王,此其所都也,后因置呂都縣。后漢省為呂都亭。延熹二年,以誅梁冀功,封尚書令虞放為呂都亭侯,即此。煮棗城,在州西。《史記》:蘇秦說魏,東有淮、潁、煮棗。又蘇代說田軫,魏王謂韓馮、張儀曰:煮棗將拔,齊兵又進。是也。劉昭曰:冤句有煮棗城,漢高封功臣革朱為侯邑。又《水經注》:北濟水自濟陽縣北,東北經煮棗城南。今亦見直隸棗強縣。又離狐城,《志》云:在州西四十里,漢縣,唐曰南華,金時縣治于此,尋省,今為李二莊。似誤。詳見前單縣。
清丘山州西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春秋時,晉、宋盟于清丘,即此。又荷山在州東南三十里,以近荷澤而名。舊《志》云:荷水源出于此。歷山,在州東六十里。《志》云:舜耕于歷山,漁于雷澤。州北境有雷夏澤,因以此山為舜所耕之歷山云。
舊黃河州東五里。南自定陶縣彭家淺,北至鄆城縣紅船口,中間除巨野縣河岸十二里,所管河岸一百有五里。《志》云:河至州東雙河口分支,東流經嘉祥及濟寧州西,東南至魚臺縣塌場口,入于運河,即洪武初徐達引河入泗以通運處也。永樂中,亦嘗修浚,今俱堙廢。氵河在州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舊自黃河分流。正統中,河自黃陵決入氵,為河所奪,今河去而氵存,雨潦時,可通舟楫。水,在州西南三十里。《爾雅》:濟別為濋。呂忱曰:水決復入為,漢高即位于水之陽。張晏曰:水在濟陰界,取泛愛宏大而潤下也,有受命壇在焉。《志》云:壇在今曹縣定陶之間,為水所圮。又孔氏曰:,敷劍反。又大禰溝,在州西。《志》云:《詩?衛風》:出宿于[1111],飲餞于禰。謂此水也。一名冤水,漢冤句縣以此名。今堙。
荷澤州東南三十里。即《禹貢》之荷澤也。《水經注》:濟水又東,荷水出焉。舊《志》:濟水西自河南考城縣界來,會于荷水,東入城武縣界,今涸。雷澤,在成陽故城西北。《禹貢》:雷夏既澤。《史記》:舜漁于雷澤。鄭玄曰:澤在城陽西北十余里,其陂東西二十余里,南北十五里,與濮州接界,今涸。《志》云:州西南三十里有餓虎牢池,四壁突起如城,內有深淵,廣三頃余,大旱不竭。又州南四十五里有靈圣湖。
文臺《括地志》:在冤句西北六十五里。《史記》:隱陵君施酒文臺。又信陵說魏安王所云文臺墮,垂都焚者。又靈臺,在故成陽縣西。堯冢也。《呂氏春秋》:堯葬林。《后漢志》:成陽有堯冢靈臺。元和二年,東巡狩,遣使祀堯于成陽靈臺。又延光三年,復使使者祀焉。皇甫謐曰:林即成陽也。鄭玄云:班固謂堯作游成陽,蓋堯游成陽而死,遂葬焉。《水經注》:成陽西二里有堯陵,陵南一里,有堯母慶都陵,于城為西南,稱曰靈都,鄉曰崇仁,邑號修義,皆立廟。四周列水潭而不流,水澤通泉,泉不耗竭至豐,魚、筍、栝、柏成林,二陵南北列,馳道徑通,階墀修整,蓋宋時尚存。金末,黃河決溢,故跡遂堙。
曹縣州東南百二十里。東南至河南歸德府百二十里,西南至河南儀封縣百里。漢定陶縣地,隋析置濟陰縣,為曹州治。唐、宋因之。金人徙州治乘氏故縣,仍置濟陰為附郭。元因之。明初,以水患,徙治安陵鎮。二年,又徙盤石鎮,即今治也。四年,改州為縣,屬濟寧府。正統十一年,復置曹州,以縣屬焉。今編戶四十八里。
濟陰城縣西北六十里。本定陶縣地。或曰:漢濟陰郡亦治此,世謂之左城,以在左山南也。哀帝葬其父定陶恭王,并置陵邑,因謂之葬城。后魏謂之孝昌城。魏收《志》:孝昌二年,置西兗州,治定陶,尋徙左城。興和二年,僑置沛郡,治孝昌城,領考城、己氏、新安三縣,孝昌亦即左城矣。后齊郡廢。隋改置濟陰縣,為曹州治。唐因之。《通典》:漢濟陰郡治即今縣治。誤也。自隋以后,州郡始皆治此。城西去黃河十里,金大定二十八年,圮于水。
乘氏城縣東北五十里。春秋時乘丘地。莊十年,公敗晉師于乘丘。《戰國策》:張儀謂魏王,齊伐趙,取乘丘,收侵地,虛頓丘危。《史記》:周安王二年,三晉伐楚,至乘丘而還。是也。漢置乘氏縣,屬濟陰郡,景帝封梁孝王子買為侯邑。應劭曰;乘氏,故乘丘也。后漢亦為乘氏縣,和帝封梁商為乘氏侯邑于此。興平初,呂布入濮陽,與曹操爭兗州,引兵至乘氏,尋為曹所敗。晉屬濟陽郡,后魏仍屬濟陰郡。隋屬曹州。唐、宋因之。金大定六年,縣廢。二十八年,移州治于此,改置濟陰。西南去故州城二十八里。明初省縣入州,州治再徙,故城遂墟。虛頓丘,見直隸縣及清豐縣。大鄉城,在縣北。魏收《志》:乘氏縣有大鄉城。宋永初末,北魏將刁雍寇青州,為州兵所敗,收散卒保大鄉山。或曰:即大鄉城,似誤。
楚丘城縣東南四十里。春秋時,戎州己氏之邑。《左傳》:隱七年,戎執凡伯于楚丘。又襄十年,宋享晉侯于楚丘。楚丘蓋在曹,宋間。漢置己氏縣,屬梁國。后漢改屬濟陰郡。晉屬濟陽郡。后魏亦屬濟陰郡。魏末改屬沛郡。隋開皇六年,改為楚丘縣,屬宋州。唐初屬戴州。貞觀十七年,又改屬宋州。宋因之。金初屬曹州。尋屬歸德府,后又改屬單州。元屬曹州。明初省。《志》云:春秋時楚丘有二,此為曹伯境內之楚丘,非衛地之楚丘也。
句陽城縣北三十里。漢縣,屬濟陰郡。后魏因之。晉屬濟陽郡,后省。句,讀鉤。杜預曰:句陽縣北有垂地,亦名犬丘。隱八年,宋公、衛侯遇于垂。《傳》云:遇于犬丘。是也。又桓元年,公會鄭伯于垂。《戰國策》:無忌說魏王,文臺墮,垂都焚。謂此也。安陽城,在縣東。宋裒曰:楚丘縣西北四十里有安陽故城。秦二世二年,楚宋義救趙,行至安陽,留四十六日不進。又沛公將傅寬從攻安陽,即此城也。魏收《志》:己氏縣有安陽城。
桂陵城在縣西北五十里。本齊邑。《史記》齊威王二十六年,以田忌為將,大破梁軍于桂陵。其后秦穰侯葬此,世謂之安平陵,亦曰安陵鎮。明初移曹州治焉。今為安陵集,有安陵巡司。孔穎達曰:桂陵在乘氏縣東北二十一里。似誤。葭密城,在縣西北三十里。《竹書》:魯季孫會晉文公于楚丘,取葭密,遂城之。即此。漢置葭密縣,屬濟陰郡。后漢省。莘城縣北十八里。《元和志》:古莘仲國也,在濟陰縣東南三十里。《夏本紀》:鯀納有莘氏女,生禹。又伊尹耕于有莘之野。《春秋》:僖二十八年,晉侯次于城濮,登有莘氏之墟以觀師。杜預曰:古莘國城。是也。今為莘仲集。又有莘城,見陜西陽縣。濟陽城,《志》云:在縣西南七十里。舊《志》云:在冤句西南五十里。誤也。漢縣,今與河南蘭陽縣接界,詳見蘭陽。又有武父城,杜預曰:在濟陽東北,春秋時為鄭地。桓十二年,公會鄭伯盟于武父。又有戎城,在濟陽東南。《春秋》:隱二年,公會戎于潛。此即潛地也。《水經注》:濟瀆舊自濟陽故城南,東徑戎城北。其地皆屬縣境。
陽晉城在縣北。故衛邑。《戰國策》:張儀說楚曰,秦劫衛,取陽晉,則趙不南。趙不南,則魏不北。魏不北,則從道絕。又說楚曰,秦下甲攻衛陽晉,必關扃天下之胸,又韓攻宋。秦王怒曰:我愛宋,與新城、陽晉同。《史記?魏世家》:哀王十六年,秦拔陽晉。《括地志》:陽晉在乘氏縣西北三十七里。司馬貞曰:陽晉魏邑,蓋適齊之道,在衛國之西南。《水經注》:陽晉在廩丘城東南十余里,與都關為左右云。新城,今見河南洛陽。廩丘,見濮州。
蒙澤城在縣西十里。古貰國。春秋時,為宋之貰邑。僖二年,齊侯、宋公、江人、黃人,盟于貰。杜預曰:貰,與貫相似,今梁國蒙縣西北有貰城。《史記》:齊宣公四十九年,與鄭人會西城,伐衛取丘。貰作世,又訛世為也。時貰邑蓋屬衛。漢為蒙縣地,元帝封梁敬王子宣為貰鄉侯。晉仍屬蒙縣。隋初為濟陰縣地。開皇六年,置黃縣于此。十八年,改為蒙澤縣,屬曹州。大業初廢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蒙澤縣,仍屬曹州。《括地志》:貰城今蒙澤城。是也。貞觀初縣廢。舊《志》:蒙澤城在濟陰縣南六十五里。今亦見河南商丘縣。亳城,在縣南二十里曹南山之陽,旁有蒙城。又漆園城,《一統志》:在今縣西北五十里。《括地志》:漆園故城在冤句縣北十七里,莊周嘗為漆園吏。是也。今與蒙、亳等城俱見河南商丘縣。
曹南山在縣南八十里。《詩》:薈兮蔚兮,南山朝齊。《春秋》:僖十九年,盟于曹南。是也。俗謂之土山。又有景山,在縣東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以為衛《詩》所詠之景山,誤也。左山,在縣西北六十五里。《水經注》謂之左岡。岡西南去濟陰城五里,所謂左城也。岡阜連屬,林木交映,蓋即陶丘之別阜矣。今山與曹州及定陶縣接界。
黃陵岡縣西南六十里。黃河經其下。宋嘉定十三年,蒙古陷濟南,金兵二十萬屯黃陵岡,分兵襲濟南,為蒙古將木華黎所敗,遂進薄黃陵岡。金兵陳河南岸,蒙古兵下馬接戰,金兵敗,溺死者甚眾。木華黎遂陷楚丘,由單州趣東平,圍之。又紹定五年,金主以汴京危急,帥諸軍東行,進次黃陵岡,謀入開州,不果。元至正十一年,賈魯開黃河故道,自黃陵岡南達白茅,放于黃固、哈只等口,又自黃陵西至楊青村,合于故道,凡二百八十里有奇。岡之下,即黃陵渡也。二十一年,察罕圖復汴梁,使舟師出汴,東略曹南,據黃陵渡。即大河津渡矣。明朝弘治十年,河決黃陵岡,壞張秋運道,劉大夏乃筑太行堤于曹、單二縣南,以護漕河,嗣后以時修治。今亦見河南儀封縣。
黃河縣南五十里。自河南儀封縣流入縣界,又東入單縣界,所管河岸,長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黃河舊流自河南祥符縣荊隆口,徑蘭陽、儀封入縣境,分為二支:其一東南流,由賈魯河徑單、豐、沛、碭山、蕭,至徐州入泗,此近時河道也。其一東北流,經定陶及曹州界之高二莊,由鄆城、壽張,至張秋之沙灣,入會通河,此故道也。弘治中,河水大決,沖會通河,自黃陵岡筑東北一支,河流遂盡出于南。今縣北三十里曰舊黃河。自儀封東北至定陶縣界,舊時所管河岸長四十里,今淤。《河渠考》:縣西南有梁靖口,黃河沖要也。成化六年,劉大夏疏賈魯河,自梁靖口出徐州。嘉靖七年,大河復決于此。又有武家、王家二壩,隆慶六年筑,迎溜掃灣,逼近老堤,最為險要,而武家壩尤甚,此壩潰決,則城武、金鄉皆成沮洳。且東鄰閘河,防遏最要。萬歷十七年,武家壩外漸成灘淤矣。又黃水,在縣西十里,蓋即故黃河之支流,今亦淤。賈魯河,在縣西四十里,元至正中,賈魯所開也。由黃陵岡至楊青村,弘治以前,猶為運道。自塞黃陵岡,而此河遂淤。稍南即大河洪流矣。
濟水縣北三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濟水自滎澤東流,經濟陰乘氏縣西,分為二瀆,其南瀆為菏水,東南流,至山陽湖、陸縣,與泗水合。其東北流入巨野澤,又東北過東郡壽良縣西界,北徑須昌、城,至臨邑縣四瀆津口,與河水會,此濟水舊道也。今縣北及定陶縣境,猶有故濟堤,而濟瀆堙廢。
五丈溝縣西南五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南濟又東北合菏水,水瀆上承濟水于濟陽縣東,世謂之五丈溝。又縣北有新溝。《水經注》:瓠子河自濮陽南出,至濟陰句陽縣南為新溝。是也。今皆涸。
鹿城鄉在縣東北。劉昭曰:乘氏有鹿城鄉。《水經注》:僖二十一年,宋人、齊人、楚人,盟于鹿上。蓋此地也。杜氏以原鹿為鹿上。原鹿,見江南太和縣。
周橋在縣東北。隋大業九年,濟陰孟海公作亂,保據周橋,眾至數萬,尋據曹、戴二州。唐武德四年,竇建德克周橋,擒孟海公。戴州,今城武縣也。
定陶縣州東南五十里。東至城武縣五十里。春秋時曹地。秦置定陶縣。漢初,封彭越為梁王,都定陶。后為濟陰郡治。甘露中,為定陶國治。后漢濟陰郡亦治此。晉改為濟陽郡治。劉宋為北濟陰郡治。后魏仍置濟陽郡,尋為西兗州治。隋屬曹州。唐初因之。貞觀初,省入濟陰縣,曰定陶鎮。宋乾德初,置發運務于此。開寶九年,改轉運司。太平興國二年,建康濟軍。四年,置定陶縣隸焉。熙寧四年,軍廢,縣屬曹州。元初,復置廣濟軍于此。金軍廢,縣仍屬曹州。元因之。明朝洪武初,省。四年,復置縣,屬濟寧府。正統十一年,改今屬。編戶十九里。陶城在縣西。《志》云:堯初居此,故曰陶唐。春秋時為曹地,范蠡以陶為天下之中,諸侯四通,貨物所交易,乃居陶,為陶朱公。《戰國策》:楚人說頃襄王,外擊定陶,則魏之東外棄。又秦穰侯邑于此,所謂侵剛壽以廣其陶邑者。《史記?齊世家》:蘇代曰,有陶平陸,梁門不開。《韓非子》:魏安王攻盡陶、衛之地。《呂氏春秋》:舉陶削衛,地方六百里。秦置定陶縣,二世二年,沛公、項羽攻定陶。又章邯擊楚軍,大破之于定陶,項梁死。漢五年,軍滅項羽,還至定陶。既而封彭越于此,都定陶,自是常為郡國治。后漢元和二年,東巡,耕于定陶。興平二年,曹操敗呂布于定陶,拔其城。《通釋》:濟陰縣東北三十七里,即定陶故城,曹所都也。平陸,見汶上縣。三城在縣北。亦曰三亭。《尚書?大傳》:湯伐桀,桀敗走三,湯并伐之,俘厥寶玉。孔安國曰:即今定陶。杜佑以為在濟陰也。《寰宇記》云:在今縣西南十里。,亦作。荊城,在縣東北二十里。《皇覽》曰:戰國時,龐涓與孫臏相持處。又十里為海城,相傳隋末賊帥孟海公陷曹州時所筑。
仿山縣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曹國十五世皆葬此,積壤之高,仿佛如山,因名。
陶丘《志》云:在縣西南七里。《禹貢》:濟水東出于陶丘北。鄭玄曰:陶丘,在定陶縣西。《爾雅》:山再成曰陶,成猶重也。《帝王世紀》:舜陶于河濱,丘因以名。墨子謂之釜丘。《竹書》:魏襄王十九年,薛侯來會王于釜丘。是也。《帝王世紀》:定陶西南有陶丘亭。黃河舊在縣西二十五里。南自曹縣夏侯淺,北至曹州程義淺,所管河岸,長十九里。今廢。又濟水,在縣東北。《水經注》:南濟水東北徑定陶故城南,又屈從東北流,而右合菏水。今淤。
菏水縣北二十五里。舊自曹州流入界。又水在縣西北十里。《通志》云:漢高于此筑受命壇。今俱堙廢。黃水,在縣東北,大河支流也。明初,自河南封丘縣引河,經長垣、東明,而東歷曹縣及縣界,又東入成武縣境。今堙。彭越臺縣東一里。亦曰梁王臺。相傳彭越所筑,今高阜隆起,即故址云。
沂州府東三百六十里。東至江南海州二百二十里,南至江南邳州二百八十里,西南至南直徐州三百五十里,北至青州府四百四十六里,東北至青州府莒州二百七十里。《禹貢》徐州地。春秋、戰國時,為齊、魯二國境。秦置瑯邪郡。漢為東海、瑯邪二郡地。后漢為瑯邪國。晉因之。劉宋亦曰瑯邪郡。后魏因之。永安二年,兼置北徐州。后周改曰沂州。隋因之。大業初,亦曰瑯邪郡。唐復曰沂州。天寶初,又為瑯邪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仍曰沂州亦曰瑯邪郡。元屬益都路。明朝洪武初,以州治臨沂縣省入,尋改屬濟寧府。五年,改屬濟南府。十八年,改今屬編戶百五十里,領縣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