固城縣東五十里。馬山之北,薛河之南,半為河水所圮,蓋南北朝時戍守處。或謂之五固。蕭齊建元二年,淮北泗州民不樂屬魏,齊主復遣間諜誘之,于是徐州民桓標之、兗州民徐猛子等,所在蜂起為寇盜,聚眾保五固,推司馬朗之為主,魏遣尉元等擊平之,即此地也。又有梁城,在縣東漷河之南,有臺,謂之舊城臺,亦昔時戍守處。
桃山縣東南五十里。一名華采山,亦曰義珠山,或訛為陶山。又高山,在縣東六十里,上有趙盾祠。迤西為薛山,薛水源于此。薛山,在縣東北四十里,巖洞頗勝,下有茶泉,流入薛河。其相接者曰馬山,山南有泉,西流為明水。又西有石溝,車箱水出焉,下流入漷水。
連青山縣東北五十里。形如蓮花,亦曰蓮峰山,中有泉,南沙河出焉,即漷河也。自連青山涉漷三十里,為大白山。又十里為越峰山、大阜山,皆高出云表,峰巒洞壑,迥絕人世。《志》云:越峰山在縣東北七十里。
狐駘山縣東南二十里。《左傳》:襄四年,臧紇侵邾,敗于狐駘。哀二十七年,越子使后庸言邾田封于駘上。杜預曰:蕃縣東南有狐駘亭,亭因山以名也。巨山,在縣東南六十里。張裴《記略》曰:巨山盤郁蓊蔥,下有水,曰圣泉,不涸不盈,味甘而冽。又有微山,在縣南百里,純石帶土,所謂也。與江南沛縣接界。孤山在縣東南。魏收《志》:昌慮縣有孤山。梁天監五年,桓和侵魏兗州,進屯孤山,魏將樊魯擊破之。龍山,在縣北二十五里,峰巒奇秀,上有龍湫。又落鳳山,在縣東三十里,峰巒起伏,形如波浪。旁有大公、尖頂、浮柱等山,皆連亙于縣東。
運河縣東南六十里。一名新運河。嘉靖四十四年,河決沛縣,淤沽頭閘,上下百余里,遣工部尚書朱衡,北自南陽,南至留城,筑新河百四十一里,其西岸為沛縣境,東岸則縣界也。今詳見川瀆漕河。
薛水縣南四十里。源出高、薛二山間,經桃山北,繞薛城而西南流,入江南沛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里,曰三河口,以薛河、北沙河、趕牛溝三水,合于此也。趕牛溝出縣西南五花泉,今見沛縣境內。梁水,在縣東十五里,自平地涌出。《后漢志》蕃縣有南梁水。《水經注》:蕃縣東北平澤泉若輪焉,南鄰于漷,亦謂之西漷。首受蕃縣水,西注山陽。湖、陸二水,皆由沛入泗,以在蕃縣南,故曰南梁也。今水出縣東北六十里荊溝村,其源亦曰荊溝泉,西流經舊滕縣北,西南流,折為九曲,又西會漷水,入于運河,亦謂之梁溪。成化十八年,引梁溪源水繞城外郭。即此。
漷水縣南十五里。源出連青山,西南流,至三河口,合于薛河。《左傳》:襄十九年,取邾田,自漷水。哀二年,季孫斯伐邾,取漷東田及沂西田。杜預曰:漷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,徑魯國,至高平湖陵縣入泗。今近出連青山,入薛河,亦謂之南沙河。自運河東徙,恐沙為漕病,筑黃甫壩遏之,北出趙溝,西會南梁水,入于運河。北沙河,在縣北十五里,源出龍山,西南流,合于漷水。《邑志》云:源出鄒嶧山,至洪疃,分二河,夾休城而西,會白水河,入運河。又明水在縣東北二十里,源出馬山,東南流,入漷水。又小白河,在縣西四十里,亦曰白水河。縣南八十里又有伯冢河。又南十里曰三界灣河,舊俱會漷水入于運河。
昭陽湖縣西南七十里,接沛縣界。縣境諸泉,皆停蓄于此,水盛則溢出沽頭諸閘以濟運,水涸則民皆佃種。嘉靖末,大河決入,運道淺淤,乃改浚新河,出湖之東,而湖為河流散溢之處。今詳見江南沛縣。獨山湖,在縣西五十里,接魚臺縣界,鄒、泗之水,余流所匯也,亦引流入于運河。
代陂在縣東。晉永和五年,時石趙衰亂,褚裒帥眾伐趙,徑赴彭城,魯郡民亦起兵附晉,求援于裒,裒遣部將王龕等迎之,與趙將李農戰于代陂,敗沒。即此。
趙溝泉縣西南二十六里,旁有紋溝、三山、五花等泉,舊俱由上沽頭閘入漕河,今附南沙河而西北達于運河。又北石橋泉,在縣北二十里,旁有三里橋、大烏等泉,俱注于北沙河。又黃溝泉,在縣東南八十里,與溫水、龍灣諸泉,舊俱經沛縣留城閘入漕河。《泉河考》:縣境凡一十九泉,舊俱入昭陽湖,今皆引流入于漷河,以達運河。
臨城驛縣南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城東有滕陽馬驛,此為臨城馬驛,南北陸道所經也。又縣南九十里有沙溝集巡司。逍遙臺,在故薛城南十里。《左傳》:莊三十一年,筑臺于薛。在魯境內。此臺齊宣王時,孟嘗君歸薛筑,名曰逍遙。又清涼臺,在縣東南四十里,相傳漢武東巡,置宮于此,復筑臺曰清涼。今其地名漢宮村。
嶧縣府東南二百六十里。東北至沂州百八十里,西南至江南邳州二百八十里,西至江南沛縣百五十里。春秋時鄫國。漢為蘭陵、[C051]二縣地,屬東海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元康初,置蘭陵郡,治[C051]城縣。劉宋及后魏因之。隋郡廢。開皇十六年,置鄫州。大業初,州廢,改[C051]縣為蘭陵縣,屬彭城郡。唐初,復置鄫州,又改蘭陵為[C051]縣。貞觀初,州廢,縣屬沂州。宋因之。金明昌六年,復改[C051]縣為蘭陵縣。貞中,改屬邳州。興定中,又置嶧州治焉。元初,以州屬益都路。至元二年,以縣省入州。明洪武二年,改州為縣,屬濟寧府。十八年,改今屬。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三十六里。
[C051]城縣西北一里。漢置[C051]縣,以[C051]水所經而名。[C051]讀拯,俗作承,誤也。晉為蘭陵郡治。劉宋泰始中,郡移治昌慮縣,后魏仍為郡治。隋為鄫州治。大業初,改[C051]縣為蘭陵。唐復為[C051]縣。元和十四年,楚州刺史李聽討淄青叛帥李師道,克海州,敗其兵于沂州,拔[C051]城。是也。宋亦曰[C051]城,金人復曰蘭陵。貞四年,徙治婁村。元省入嶧州。明初改筑今城,成化二十六年,始砌以石,其后相繼修葺。杜預曰:[C051]縣東南有向城,或以為古向國。蓋其地與沂州接境。
蘭陵城縣東六十里。《史記》:荀卿適楚,春申君以為蘭陵令。《十三州志》:蘭陵故魯之次室邑,其后楚取之,改為蘭陵。漢置縣,屬東海郡。后漢建武四年,董憲將賁休以蘭陵降,既而憲復陷之。五年,憲等自下邳還蘭陵。即此。晉屬蘭陵郡,劉宋及后魏因之。隋大業初,省入[C051]縣,尋改[C051]縣曰蘭陵。唐武德四年,改蘭陵為[C051],而別置蘭陵縣屬鄫州。貞觀初,州廢,縣亦并入[C051]縣。
鄫城縣東八十里。春秋時小國也。僖十四年,鄫子來朝。襄六年,莒人滅鄫。昭四年,取鄫。《史記》:夫差七年,敗齊師于艾陵,遂至繒。即此。后為楚地,漢置繒縣,屬東海郡。后漢屬瑯邪郡,晉因之,后廢。隋復置鄫城縣,大業初,并入[C051]縣。唐初為山賊左君衡所據,事平復置鄫城縣,為鄫州治。貞觀初,州縣俱廢。杜預曰:鄫縣北有蔇亭。《春秋》:莊九年,公及齊大夫盟于蔇。即此。
Τ陽城縣南五十里。春秋時小國。城西有且水。襄十年,晉侯會諸侯及吳子壽夢于且,遂伐Τ陽,是也。漢置傅陽縣,屬楚國。傅、Τ,同讀福;且,同查。后漢屬彭城國。晉因之,后廢。合鄉城,在縣西北,漢縣,屬東海郡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劉宋屬蘭陵郡,后魏因之。后齊廢。《沛縣志》:合鄉即古之互鄉,《論語》所謂難與言者。
建陽城在縣西。漢縣,屬東海郡,宣帝封魯孝王子咸為侯邑。后漢亦曰建陽縣。建武五年,董憲招五校余賊拒守建陽。是也。晉省。《志》云:縣西四十五里,有建陵城,在白茅山之陽。或曰:建陵即建陽之訛也。今江南沭陽縣有建陵城。又陰平城。舊《志》云:在縣西南三十里,今亦見沭陽縣。二疏城,《志》云:在縣東四十里,城方五六里,內有散金臺,相傳漢疏廣疏受所居。或謂之不其城。
君山縣北六十里。亦曰抱犢山,又為抱犢固。《述征記》:抱犢固壁立千仞,頂寬平而有水。山去海三百里,天氣晴朗,宛然在目。山上有池,周回五丈,深三四尺,水旱如一。有地數頃,相傳昔有王老者,抱犢耕其上。故名。漢曰樓山,魏號仙臺,高九里,周四十五里。齊建元三年,淮北民桓磊鬼叛魏,破魏師于抱犢固。又梁天監五年,青、冀二州刺史桓和克魏朐山城,又擊魏兗州,拔固城。既而別將蕭及屯固城,魏將元恒復攻拔之。胡氏曰:固城當即抱犢固也。《志》云:君山之旁,又有巨渠山、熊耳山,與滕縣接界。又車梢山,亦與君山相接。《寰宇記》謂之花盤山,亦名三峰山,滄浪淵水出焉,即[C051]水上源也。今城西有孺子橋,蓋因孟子所稱而名。
仙壇山縣東北一里。《志》云:山巔廣數里,攢簇奇秀,望之如廬。相傳古仙人所居。又東北四十里為榜山,下有洞,泇水出其下。夾山,在縣北七十里,或誤以為夾谷。其相接者曰夾兒山,舊有錫場。
青石山縣東七里。頂有石穴,深數丈,西崖瀑布自削壁而下,達于澗底,中有仙洞。或謂之石城山。晉咸和中,彭城內史劉續據蘭陵石城,后趙將石瞻攻拔之。魏收《志》:蘭陵縣有石孤山,當即石城矣。葛嶧山,在縣東南十五里,[C051]水環其下。曰葛嶧者,以山川絡繹如葛之有蔓也。亦名桂子山。又青檀山在縣西十里,山多青檀樹,有流泉注[C051]水。俗名龍鳳山。又馬山在縣南九十里,以山勢若奔馬而名。或謂之馬旺山,武水出焉。
泇河在縣南。有二:東泇河,出榜山,一云出費縣南山谷中,南流經沂州西南卞莊。東分一支,經州西南三十里芙蓉山下之芙蓉湖,溉田數千頃,古所稱瑯邪之稻也。西泇河,出君山,東南流,至三合村,有魚溝水及東泇河并會于此,因名。南貫蛤、饅、連、汪四湖,溉田倍于芙蓉湖。又南合[C051]水,謂之泇口,入邳州境,注于泗河,淮泗舟楫通焉。《唐志》:[C051]縣有陂十三,畜水溉田,皆貞觀以來筑。《齊乘》云:沂、嶧二州,仰泇、[C051]二水溉田,青、徐水利,莫與為匹,皆十三陂遺跡也,后多堙塞。萬歷三十二年,改泇河為運道,塹山劃石,引泗會沂,泇河遂成大川。今詳見江南邳州。[C051]水縣西七里。出縣北六十里花盤山之車梢谷,其源曰滄浪淵,南流合許池水,今滄浪淵水微許池遂為正源。至縣西,經青檀山下,又南經縣南三十里,有金注水流入焉。水出縣西二十里石屋山之瀑布泉,至縣西南五里,有橋跨其上,曰蕭橋。又東南入于[C051]水,又東會彭河水,入于泇河。《齊乘》:[C051]水溉田千余頃,旁多美竹,人賴其利。今否。《邑志》:縣西門外有[C051]治河,出許家泉,東南流,入邳州界,即[C051]水矣。彭河縣東南五十里。一名中心溝。源出縣西四十五里白茅山下之玉華泉,東合眾流,又東會[C051]水,注于泇河,土人謂之運鐵河。王應麟曰:彭城北至[C051],有鐵官,其南有鑄錢山,蓋因以名。又武河在縣南百里,源出馬山。《水經注》所謂小沂水也。舊《志》:泇河南合于武河。[C051]水亦東流合焉,并入于泗。今詳見邳州。
光武泉縣西北五十里,引流為巨龍河。相傳光武征董憲時,曾駐于此。下流合于泇河。又許池泉,在縣西北二十里,三泉并發,即[C051]水上源也。又溫水泉,在縣西五十里。縣西二十里又有許有泉,西南流,會溫水諸泉入滕縣百冢河。《泉河考》:縣境有泉五,三入昭陽湖,二入沂水,今并注于漕河。
渣口戍在縣東南。《后漢志》:Τ陽有且水,謂之且口。《春秋》:諸侯會吳于且。又哀六年,叔還會吳于且,是也。梁大通二年,魏泰山太守羊侃舉兵襲兗州,不克,南奔,至渣口。渣、且同,并音側加反。蓋即今之泇口云。鄒塢鎮,在縣西六十里,今有巡司戍守。
金鄉縣府西南百八十里。東北至濟寧州九十里,東南至江南豐縣百里。古緡國。春秋時宋邑。漢置東緡縣,屬山陽郡。后漢析置金鄉縣,以山為名。晉屬高平國。劉宋因之。后魏亦曰金鄉縣,屬高平郡。隋屬曹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金州治焉。明年,州廢,縣屬戴州,又徙州治此。貞觀十七年,州廢,縣屬兗州。元和十三年,武寧帥李討淄青叛帥李師道,克其金鄉。是也。五代周改屬濟州。宋因之。元屬濟寧路。明洪武十八年,改今屬。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三十三里。
東緡城縣東北二十里。本夏之緡國。《傳》云:帝相娶于有緡氏。是也。春秋時屬宋。僖二十三年,齊伐宋,圍緡。鄒衍曰:余登緡城,以望宋都者也。漢初周勃攻緡。即此。尋置東緡縣。緡讀。后漢建武十一年,封馮異長子彰為侯邑。興平二年,呂布屯于東緡,與曹操戰,敗走。晉省縣入金鄉。
昌邑城縣西北四十里。本秦縣。二世三年,沛公擊昌邑,昌邑人彭越以兵屬沛公。是也。漢初,屬梁國。景帝三年,吳楚七國反,攻梁,周亞夫引兵東北壁昌邑中。六年,分梁為山陽國,治昌邑。武帝天漢四年,更為昌邑國,封子為昌邑王。始元初,子賀嗣。十二年,征為昭帝。后賀廢,國除為山陽郡,仍治昌邑。后漢為兗州治。興平初,呂布與曹操爭兗州,自乘氏東屯山陽。晉泰始初,更為高平國,亦治昌邑。劉宋移高平國治高平縣,以昌邑省入金鄉。隋復分置昌邑縣,屬曹州。大業初省。《志》云:昌邑城縱橫皆六里。一云外城,周三十余里,中城周十余里。一名山陽城。或曰:山陽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。誤。
梁丘城在縣西南。杜預曰:昌邑西南有梁丘城。《左傳》:莊三十二年,宋公齊侯遇于梁丘。即此。亦曰梁丘鄉。《括地志》:梁丘城在成武縣東北三十二里。蓋接界處也。防城,在縣西六十里,亦春秋時宋邑。隱十年,鄭人伐宋,入防。杜預曰:昌邑西南有防城,亦謂之西防,以別于費縣之防城也。王莽末,佼︹為西防賊帥,后附于劉永。建武三年,蓋延等敗劉永于睢陽,佼︹奔保西防。太子賢曰:西防在單縣北四十里。蓋境相接也。又有防東城,在縣南,后漢置縣,屬山陽郡,晉省。
陽山縣西北三十里。山多美石,葛山在其前,魚山在其右,位處眾山之陽,因名。古山陽郡城在其下。《志》云:葛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,魚山在縣北三十五里。金莎嶺《志》云:在城東里許。西自曹縣、定陶,東抵魚臺,綿亙三百余里,因地異名,實一嶺也。《水經注》:金鄉有數山,皆空中穴口,謂之隧。戴延之《西征記》:焦氏山北數山,有漢司隸校尉魯恭穿山,得白蛇、白兔,不以葬,更葬山南,鑿而得金,故曰金鄉山。今焦氏山東,即金鄉山也。有冢,謂之秦王陵,山上二百步得冢口,塹深十丈,兩壁峻峭,中有埏門及內外堂。或云:昌邑哀王冢,北接巨野縣界。
大河在縣西南百里。自曹州及單縣流經縣境,又東南入江南碭山縣界。又濟水,舊亦在縣界。《水經》:濟水徑乘氏,西分為二:其一水東流過昌邑縣北,又東徑金鄉縣南,又東過東緡縣北,又東過方與縣北,為菏水。今堙。
洙水在縣東北。或曰:泗水自魚臺支流入縣境,謂之洙水。宇文周末,于仲文擊尉遲迥將席毗羅于金鄉,毗羅眾潰,爭投洙水死,水為之不流。《水經注》:洙水徑瑕丘城,又西南徑山陽郡南平陽縣之閭丘亭,又西至高平南,入于泗水。高平,見巨野境,洙水在是時應至縣界也。又《后漢志》乘氏縣有泗水。乘氏,今曹縣地,蓋水道遷流,今昔不同久矣。
淶水舊在城北。《志》云:單縣城東及縣城北俱有此水,石晉時所開,首受汴水,北抵濟河,南通徐、沛,元以后漸堙,惟下流入沛者,水道僅存云。大義河,在縣北,舊自濟寧州流入境。《宋史》:慶歷中,浚任城、金鄉之大義河以通漕。是也。今亦廢。《志》云:縣北十里有三家灣,源出巨野縣,經成武入縣界,注濟河。今亦涸。又蛭溝,在縣南八里,東達谷亭鎮,西抵成武界,元末淤,今故跡僅存。
甲父亭《志》云:在故昌邑城東南。古國也。《左傳》;昭十五年,齊侯伐徐,徐人行成,賂以甲父之鼎。蓋甲父之重器矣。又茅鄉,杜預曰:在昌邑西南,周公子所封,后為邾邑。哀七年,茅成子以茅叛,即此。亦謂之茅鄉城。
魚臺縣府南百七十里。東南至江南沛縣百十里。春秋時魯棠邑也。隱公觀魚于棠,即此。漢置方與縣,屬山陽郡。方與,讀曰房預。后漢因之。晉屬高平國。劉宋及后魏因之。后齊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,屬徐州。唐初,屬金州,尋屬戴州。貞觀中,改屬兗州。寶應初,改縣曰魚臺。五代唐屬單州。宋因之。元屬濟州。至元初,省入金鄉,尋復置。明初,屬徐州,又改屬濟寧府。洪武十八年,改今屬。城周七里有奇,編戶二十七里。
方與城在縣城北。春秋時宋之方與邑。《戰國策》:楚人說頃襄王外擊定陶,則大宋、方與二郡者舉矣。秦置方與縣。《史記》:二世二年,秦嘉立景駒為楚王,引兵之方與,欲擊秦軍定陶下。又沛公取湖陵、方與。漢仍置方與縣。其北有魯侯觀魚臺,唐因改為魚臺縣。元和四年,淄青帥李師道請移縣于黃臺市,即今縣治。九年,武寧節度使李奉詔討師道,遣將李敗賊于魚臺,進取金鄉。十四年,攻李師道,自金鄉進至魚臺,是也。《志》云:魚臺縣故城在今縣東北五十里。今城北舊有小城,即故方與縣治。湖陵城,在縣東南六十里,亦春秋時宋邑,后屬楚。春申君謂魏氏將出而攻钅至、湖陵、碭、蕭、相者也。秦置湖陵縣。漢因之。今詳見江南沛縣。
重鄉城縣西北十一里。《春秋》:僖三十一年,取濟西田分曹地,使臧文仲如晉,宿于重館。杜預曰:方與,西北重鄉城也。又郎城,在縣東北九十里。《左傳》:隱元年,費伯帥師城郎。桓四年,公狩于郎。十年,齊侯、衛侯、鄭伯,來戰于郎。莊八年,師次于郎,以俟陳人、蔡人。三十一年,筑臺于郎。昭九年,筑郎囿。皆此也。蓋魯之邊邑。杜預曰:方與縣東南有郁郎亭,郗鑒城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在湖陵城西,東晉初,郗鑒常營于此。《水經注》:泗水徑郗鑒城北,又東南徑湖陵城。是也。鳧山縣東北六十里,北接鄒縣界。稍東有黃山,即黃良泉所出。縣東北百里又有平山,有泉出焉。其相近者又有獨山、廟山、云寨山、兗山。《志》云:諸山皆在縣東北境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