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嶺城在縣北。《水經注》:商河自力縣,又東北徑馬嶺城西北,又東北徑富平縣北。城在河曲之中,晉東海王越斬汲桑于此。后魏時嘗移厭次縣治焉。一云馬嶺城在陽信縣東十里,恐誤。
商河縣南三里。自德平、樂陵縣流入境,又東北入武定州境。《志》云:漢成帝時,河水為患,許商鑿渠以殺其勢,因名。或曰:宋大中祥符間,以商河為棣州患,議徙商河,南入大清河,因鑿渠于此。馬頰河,《寰宇記》:商河縣北有馬頰河,即九河故道也,今堙。
高橋縣東南四十里。舊置驛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有高橋、商河二驛及三岔口、歸化鎮二巡司。今皆革。
附見:
武定州守御千戶所在州城內。洪武初,建樂安千戶所。宣德元年,改為武定,直隸都司。濱州府東北三百五十里。東至海九十里,西南至武定州百里,西北至直隸滄州百二十里。春秋、戰國時齊地。秦屬齊郡。漢屬千乘郡。晉屬樂陵國。后魏因之。隋屬棣州。唐仍舊。五代唐置榷鹽務。漢改贍國軍。周顯德三年,升為濱州。宋因之亦曰勃海郡。金屬益都路。元亦曰濱州,屬濟南路。明初,以州治渤海縣省入今編戶七十八里,領縣三。今仍為濱州。
州濱海為險,魚鹽饒給,固景、滄之屏藩,連遼、碣之形援。蓋海道之噤喉,三齊之戶牖也。
渤海廢縣今州治。漢濕沃縣地。隋為蒲臺縣地。唐析置渤海縣,屬棣州。五代周始置濱州治焉。城周九里有奇,門四。
大營城州西二十五里,故丁河口也。金人嘗屯兵于此。《元史》:濱棣安撫使韓安世敗宋兵于丁河口。即此地矣。
海州東北八十里,古千乘海口也。后漢永平中,遣王景修治河渠堤,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里。是也。今大清河會汶、泗諸流,俱由此入海。
大清河州南二十八里。自武定州南經青城縣之北,又東流入境,又東北入蒲臺縣界。士傷河,在州北。《齊乘》:士傷河西逾德、棣,東至海,于南北諸河差狹。疑即古之鬲津河。
秦臺在州東北二十里,高八丈,周二百余步。相傳秦始皇東游筑此以望海。亦曰蒲臺,以是時嘗縈蒲系馬于臺上也。隋置蒲臺縣以此名。
利津縣州東六十里。本渤海縣之永利鎮。金明昌三年,置利津縣,屬濱州。今城周七里,編戶四十里。
官灶城在縣南,舊為煮鹽之所。金時嘗屯兵于此,因置城戍守。今遺址猶存。
海縣東北三十里。產鹽,居民資其利,有豐國、寧海、永阜三場,設官掌之,屬于山東都轉鹽運使司。《志》云:豐國鎮在縣東北七十里,大清河西岸,兼置豐國鎮巡司于此。又寧海場,在縣北三十里;永阜場,在縣東北五十里。俱在大清河東岸。
大清河在縣東。《志》云:自蒲臺縣北流,經青州府高苑縣北,又北經縣東,至縣東北,以達于海。鐵門關縣北七十里。舊置關于此,以控濱海之險。稍東即豐國鎮也。
沾化縣州西北六十里。西南至陽信縣五十里。本渤海縣之招安鎮。宋慶歷三年,升為招安縣。熙寧六年,復省為鎮。元豐二年,復為縣,屬濱州。金明昌六年,改為沾化縣。今城周五里,編戶二十四里。
久山在縣東北七十里。世傳秦始皇筑此山以鎮海口。今有久山鎮巡司。
海縣東北六十里。濱海有利國、富國、永利、豐民、寧海、永阜等場,皆煮鹽之所也。《志》云:利國場在縣東九十里。富國場,在縣東六十里。永利場,在縣東北七十里。豐民場,在縣東七十五里。
流河在縣東南三十里。其水自大清河分流,東北入海。
蒲臺縣州南三十里。東南至青州府高苑縣四十里。漢濕沃縣地。隋開皇十六年,置蒲臺縣,屬棣州。唐武德八年,改屬淄州。貞觀十七年,還屬棣州。五代周屬濱州。宋省。金復置。元初,屬濱棣路,尋屬淄萊路。明初,屬般陽府,尋改今屬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五十九里。
濕沃城在縣東南。漢縣,屬千乘郡,后漢省。曹魏復置,屬樂陵國。晉及后魏因之。后齊省。《地理風俗記》:千乘西北五十里有大河,河北有濕沃城。即此。大河故瀆在縣西南七十里,舊時大河經此入海。
大清河在縣北一里。自州境東北流經此,又東北入利津縣界。海縣東百四十里。海畔有沙阜,高一丈,周回二里,俗呼關口淀。舊為濟水入海之處,海潮與濟相觸,故名淀。上有井可食,海潮雖大,淀終不沒,居民于其下煮鹽。
三姑臺在縣東一里。相傳古貞女蒲氏所筑。有三臺并峙,遺址僅存。或以為即秦蒲縈臺云。又東十四里曰龍居店,亦曰龍混鎮,相傳宋太祖微時嘗潛寓于此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