般城縣東北三十里。漢置般縣,屬平原郡。般,讀曰搬。晉屬平原國。后魏初,屬樂陵郡。中興初,置安德郡治焉。后齊郡縣俱廢。隋開皇十六年復置,屬德州。唐貞觀十七年,省入平昌縣。又縣東十里有鬲城,蓋南北朝時所僑置。或以為故鬲城也,恐誤。今見陵縣。
重平城縣西北三十里。漢縣,屬渤海郡。后漢省。后魏孝昌中,復置重平縣,屬安德郡。后齊省入平昌。應劭曰:重平東北八十里,即重合縣也。重合,今見直隸吳橋縣。
屯氏枯河在縣東北。《水經注》:屯氏北瀆東北經重平故城南,其別河東北徑西平昌故城北,又徑般縣故城北,今堙。商河,在縣南。《水經注》:商河出楊虛縣東首受河,亦漯水及澤水所經也。《志》云:商河過平原縣東,又徑縣南,入樂陵縣及商河縣境,東北徑武定州,至陽信縣,下流入海,今斷續過半矣。
般河在縣東北。或曰:故鉤盤河也,為九河之一。自德州經縣界,入樂陵及陽信縣境,下流入海。后漢初平二年,公孫瓚破黃巾于盤河。又瓚與袁紹相攻,瓚引軍屯盤河。魏收《志》:般縣以般河所經而名。《水經注》:屯氏別河徑西平昌縣故城北故渠川派,東入般縣為般河。顏師古曰:漢般縣,即《爾雅》之鉤盤。馬頰河,在縣南十里,一名新河。唐久視初,開此以導河流,尋廢。縣北十里有鬲津河,東南流,經縣東二十里,又東入樂陵縣界。《水經注》:大河西流,徑平原鬲縣故城西,謂之鬲津。又土河,在縣西北,自德州流入,又東北入直隸寧津縣界。
白鹿淵在縣東北。《水經注》:般縣東有白鹿淵,南北三百步,東西千余步,深三丈,其水冬清夏濁,渟而不流。若夏水洪泛,水深五丈,方通注于般瀆。又黑水潭,在縣西北三十五里,兩崖陡立,淵深莫測,望之水黑如黛,流注屯氏故河。亦曰黑龍潭。鯀堤,在縣西南二十五里。相傳伯鯀所筑,斷續高卑。約十余里。
楊二莊在縣境。正德中,裨將許達殲賊于此。吳令寨,在縣西南十里。又黨家寨,在縣西南十五里。王家營,在縣西南十八里。縣西北二十五里又有小官寨。皆昔時戍守處。
平原縣州東南百二十里。又東南至濟南府百五十里。秦置平原縣。漢因之,為平原郡治。魏、晉因之。后魏太常中,置東青州,治平原郡。景和中,罷。太和中,改置安德郡,治平原縣。北齊郡廢。隋屬德州。唐因之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四十六里。
平原城劉句曰:舊城在縣西南二十五里。秦置縣于此。漢二年,齊王田榮與項羽會戰于城陽,敗走平原,為平原民所殺。漢縣亦治此。后漢建安八年,袁譚為袁尚所敗,走平原,嬰城固守,尋為曹操所敗。其后平原郡縣皆治此。后齊改筑今城,移縣治焉。
繹幕城縣西北二十里。漢縣,屬清河郡。晉因之。永和八年,石趙舊將段勤因冉閔之亂,聚胡羯萬人,稱趙帝于繹幕,慕容雋遣兵擊平之。太元十年,繹幕人蔡匡據城以叛,后燕慕容麟等擊平之。十三年,后燕寺人吳深以清河叛,敗保繹幕。后魏真君三年,并武城。泰和二十一年,復置,屬安德郡,后齊廢。隋開皇十六年復置,屬德州。大業初,廢入安德縣。
俞阝縣城《括地志》:在縣西南五十里。漢縣,屬清河郡。呂后封呂陀為侯邑。又文帝封欒布為俞阝侯。武帝時,復為武安侯田食邑。《史記?河渠書》:俞阝為丞相,其奉邑食俞阝。俞阝居河北,河決而南,則俞阝無水災,邑收多。言于上,久之不事復塞也。后漢光武亦封馬□為俞阝侯。晉仍曰俞阝縣,屬清河郡□之。后魏初屬平原郡,尋改屬南清河郡。后齊廢。隋改置俞阝縣,在今夏津縣境。
揚虛城《志》云:在縣北。《水經注》:在茌平高唐西南也。漢置縣,屬平原郡。文帝四年,封齊悼惠王子將閭為侯邑,十六年,立為齊王,是也。后漢建武初,封馬武為揚虛侯,即此。晉廢。漯水經其東,商河發源于此。酈道元曰:揚虛,在高唐城之西南。桑丘城,在縣西,戰國時齊邑。《史記?韓世家》:文侯七年,伐齊至桑丘。謂此。
大河故瀆在縣西北。《水經注》:大河故瀆經平原故城西北絕屯氏瀆,又北經繹幕故城東,今堙。又篤馬河,在縣東北。《班志》注:篤馬河在平原東北入海,行五百余里。《漢書》:鴻嘉四年,孫禁言可決平原金堤,開通大河,令入故篤馬河。是也。縣故有金堤,今皆堙廢。
平原津在縣西南。戰國時,齊之西境,以河為界,此即黃河津濟之所也。孔穎達曰:平原縣南六十里有張公故城,城東有津,俗名張公渡,即平原津,秦始皇自海上還,至平原津而病。又韓信擊田儋,渡平原,襲破齊歷下軍。《北史》:周師至鄴,齊后主東奔,以顏之推為平原太守,令守河津,亦即是津也。今堙。
張公故關在縣南。《唐志》:德州有張公故關,即縣之張公渡矣。又桃園馬驛,在今縣治西南,縣當往來通道也。
附見:
德州衛在州城內。洪武初置千戶所。九年改建。永樂五年,又置德州左衛于州治西,直隸都司。今仍置德州衛,亦置左衛。武定州府東北二百四十里。東至海二百二十里,東南至青州府三百十里,西至德州二百二十里,北至直隸滄州二百五十里。春秋、戰國時齊地。秦為齊郡地。漢為平原、勃海二郡地。后漢屬平原郡。三國魏分置樂陵郡《志》云:本建安中置。晉為樂陵國治厭次。后魏為樂陵郡治樂陵。隋開皇六年,置棣州治陽信縣。大業二年,改滄州。明年,為勃海郡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棣州治陽信。六年,省入滄州。貞觀十七年,復置棣州移治厭次。天寶初曰樂安郡,乾元初復故。宋仍曰棣州亦曰樂安郡。元置濱棣路,后改棣州,屬濟南路。明初洪武六年,改樂安州,以州治厭次縣省入。宣德元年,改為武定州以討平漢庶人也。編戶九十八里,領縣四。今仍為武定州。
州南連青、濟,北接滄、瀛,左環勃海,右控平原,所以屏蔽畿甸,權衡南北也。消幽燕之氛翳,靜海岱之風煙,宣廟之烈,不與日月爭光矣哉!
厭次廢縣今州治。秦縣也。相傳秦始皇東游,厭氣于此,因置厭次縣。漢高六年,封功臣爰類為侯邑。宣帝徙封張安世孫延壽為富平侯,邑于此,遂為富平縣,屬平原郡。后漢初,富平獲索盜掠郡縣,耿擊平之。明帝永平二年,復改富平為厭次縣。晉為樂陵國治。永嘉末,幽州刺史王浚以邵續為樂陵太守。建興二年,石勒圍續,鮮卑段匹使其弟文鴛救之,續與合兵拒石勒,屯于富城。富城,富平之訛也。厭次亦名富平矣。魏收《志》:晉邵續為冀州刺史,治厭次。后魏仍屬樂陵郡。后齊縣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厭次縣,屬棣州。唐貞觀十七年,移縣治棣州郭內。《括地志》:厭次城,在陽信東南四十里。五代梁徙治于舊城東南十里。宋大中祥符四年,以河水為患,徙州治陽信界內喬氏莊,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唐棣州城,在今州東南六十里。五代梁華溫琪為州刺史,苦河水為害,南徙十余里,謂之新州。今土人謂之南舊州城。宋李仕衡為河北都轉運使,復以州治ㄜ下,徙州西北七十里,既而大水沒故城丈余。今州治即仕衡所移也。城周十四里有奇。
蛤垛城在州南。有鹽池,歲出鹽數十萬斛。唐建中初,棣州隸淄青,既而歸于朱滔,又歸于王武俊,惟蛤垛猶為淄青帥李納所據,因城而戍之,以專鹽利。貞元八年,納死,子師古襲位,武俊引兵屯德、棣,將取蛤垛及德州之三汊城,師古遣兵拒之。有詔詔武俊罷兵,乃引去。大清河州南八十里。自齊東縣東北流,經州界,又東入青城縣境。大河故瀆,在州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在州城南三里,唐武后長壽二年,棣州河溢,即此。今淤。
土河在州南,即篤馬河下流也。自樂陵縣入州境,東注于海,溢涸不時。明初,徐達攻樂安,師至土河,距城五里,命軍士填壩以進,遂下其城。商河,在州南四十里,亦從商河縣流入境,東北入陽信縣界,俗謂之大河,方十余頃,其北有堤橫亙,州人賴之。又南十里有聶索河,今淤為平壤,民居其東南,頗擅桑麻之利。居其西北,輒被余流所漲溢。成化十二年,州判王敖筑堤障之,長五十余里,民被其利。又大灣,在州南四十里,方十余頃,北有堤橫亙,多魚鱉之利。
清河鎮在州東南七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
陽信縣州北四十里。東至濱州七十里。漢縣,屬勃海郡。文帝封典客揭為侯邑。王莽時廢。后漢延光初復置,仍屬勃海郡。魏屬樂陵郡,晉、魏因之。隋置棣州于此。唐初,亦為棣州治,尋屬滄州。貞觀初縣廢,八年復置。十七年,仍屬棣州。宋因之。今城周六里,編戶七十里。陽信城《志》云:故城在縣西南七里,俗所云子務城也。又今城蓋古之厭次城。宋大中祥符中,徙棣州及厭次縣于陽信界內之八方寺,而移陽信縣治故厭次城云。又連城,在縣東北五里。或曰即春秋時齊之轅邑,漢之瑗縣。恐誤。屯氏故河在縣南。《水經注》:屯氏別河東北徑陽信故城南,又東北流入海,今涸。商河,在縣東,自州界東北流經此。《水經注》:商河經馬嶺城,自西北屈而東南,又東分為二水,南為長聚溝,北為白簿溝,以入于海,今亦遷絕矣。
桑落墅縣東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以此為古富平縣治。又黃巾寨,在縣東南二十五里,相傳漢末黃巾屯聚處。
海豐縣州東北六十里。西至直隸慶云縣四十里。漢陽信縣地。隋置無棣縣,屬棣州。唐因之。宋治平中,移置保順軍,仍曰無棣縣,元至元二年,省入樂陵縣,尋復置,以其地之半屬滄州,半屬棣州。明洪武八年,改置海豐縣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四十三里。
無棣城縣北三十里。相傳即春秋時齊之無棣邑。《管子》所謂北至無棣者。隋置縣治此。唐因之。太和二年,武寧帥王智興奉詔討橫海叛帥李同捷,遣其將李君謀將兵濟河,破無棣,是也。五代周分置保順軍。《宋志》:周置保順軍于無棣縣南三十里。宋開寶三年,又以滄、棣二州界保順、吳橋二鎮地益之,仍屬滄州。治平中,徙無棣縣治保順軍城,仍領軍使。金廢軍。元分其地屬滄、棣二州,而縣治入于棣州。明初,改置今縣,又以直隸之無棣縣地改置慶云縣。今詳見直隸。
廣武城《通志》云:在縣北八十里。相傳漢初李左車所筑,因名。又信城,在縣北十里。《志》云:韓信下齊時所筑城也。今名信城里。又縣北二十里有龍且城,其地高聳,形勢屹然。
馬谷山縣北六十里。高三里,周六七里,山半有洞,廣二丈余,深不可測。一名大山。或以為即古之碣石,似誤。又騮山,在縣北百二十里,一名小山。
無棣溝縣西北十五里。舊合鬲津河,東入海。唐永徽初,滄州刺史薛大鼎開鬲津河,因疏無棣溝故道,以通濱海魚鹽之利。亦曰無棣河,今淤。余詳直隸滄州。黃龍灣,在縣北七十里,其水雖旱不涸,下流入海。
鬲津河在縣北十里。自樂陵縣流入境,合于無棣溝。又覆河,在縣西北三十里,自直隸慶云縣流入境,注于海。又縣北一里有古黃河堤,西抵樂陵,南抵德州,舊為大河所經,筑堤以防泛溢云。
豆子在縣東北,故咸澤也。《隋書》:平原東有豆子。考其地,蓋在平原、勃海、河間三郡之交,負海帶河處也。自黃河南徙,而故址多不可問。《志》云豆子在陵縣東,恐誤。今詳見直隸靜海縣之咸水沽。
棗園縣西北十里。大河東決,嘗漲溢于此。成化二十年,伐木為橋,以便行旅,凡三座,延袤一里余,謂之棗園橋。又縣東北百八十里有大沽河海口巡司,明初置。樂陵縣州西北九十里。西南至德平縣七十里。漢置樂陵縣,屬平原郡,郡都尉治焉。后漢因之。建安中,曹操分置樂陵郡。魏黃初中,改封曲陽王茂為樂陵王,是也。晉曰樂陵國。后魏因之。隋初郡廢,以樂陵縣屬棣州,唐初因之,尋改屬滄州。宋仍舊。明初改今屬。城周三里,編戶五十六里。
樂陵故城縣南二十里。漢縣治此。晉永嘉初,新蔡王騰故將田甄等起兵,斬賊汲桑于樂陵,即此。宋熙寧中,徙縣治于咸平鎮,在今縣東。明洪武二年,又徙治富平鎮,今縣治是也。鬲津城在縣西南。隋開皇十六年,析樂陵地置鬲津縣,大業初廢。武德四年,平竇建德,又分饒安地置鬲津縣,屬滄州。貞觀初,復廢入樂陵。福城,在縣西北。唐貞元中,淄青所置福城戍也。元和十三年,橫海節度使程權討李師道,敗之于福城。屯氏故河在縣南。《水經注》:屯氏別河又東徑樂陵縣故城北,今堙。又鉤盤河,在縣南十里,自德平縣流入境內。一名般河。今詳見德平縣。鬲津河,亦在縣南,自德平縣流入境,又東入海豐縣界。
土河在縣南。自直隸寧津縣流入境,又東入州界。又商河,亦在縣西南,自德平縣流入境,又東南入商河縣界。
舊縣鎮在縣西北三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
商河縣州西南九十里。西北至德平縣百里。漢置力縣,屬平原郡。后漢省。隋開皇十六年,置滳河縣,屬棣州。唐因之。貞觀初,改屬德州,十七年復故。宋改曰商河,仍屬棣州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六十八里。
力縣城在縣西北。力,音力。漢置縣,文帝封齊悼惠王子辟光為侯邑,尋立為濟南王,是也。應劭曰:城在般縣東南六十里,蓋與德平縣接界,后漢廢。麥丘城,亦在縣西北。《志》云:即春秋時齊之麥丘邑。《史記?趙世家》:惠文王十九年,趙奔將兵攻齊麥丘,取之。即此城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