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陽城在縣南。漢縣,屬平原郡。后漢省。應劭曰:漯陰縣東南五十里有阿陽鄉,故縣也。歸化城,在縣西。《唐志》:元和十三年,析臨邑及安德二縣地置歸化縣。太和四年,復省入臨邑。
舊黃河縣西南四里。《志》云:縣南二十里有小河,故大河支流也。堤岸陡峻,支分八道。又鉤盤河,在縣西北二十里,今為盤河店。《志》云:舊自德平縣流入,經縣東五十里盤河店,又東至樂陵縣南入海,今堙。
鹿角關縣北十五里。舊有鹿角津,大河所經也。唐置關于此,周圍四里。
長清縣府西南七十里。又西南至肥城縣九十里。漢盧縣地,屬泰山郡。后漢屬濟北國。晉因之。劉宋及后魏俱屬濟北郡。隋置長清縣,屬濟州,因界內清水為名。唐天寶十三年,改屬齊州。宋因之。元屬泰安州。明初改今屬。《志》云:郡所轄州縣俱土城,正德十一年,惟縣城以石,周四里有奇。今編戶四十四里。
長清故城縣東南三十里。春秋時石邑也。邿,音溜。《左傳》:成二年,齊侯以辟司徒之妻為有禮,與之石。即此。隋初為盧縣之長清鎮,尋置縣于此。宋至道二年,移縣治刺榆店,即今治也。
盧城縣西南二十五里。春秋時齊邑,齊公子食采于此。《左傳》:隱三年,齊侯鄭伯盟于石門,尋盧之盟也。成十七年,齊高弱以盧叛。襄十八年,晉趙武、韓起以上軍圍盧。二十九年,齊高豎又以盧叛。文帝分置濟北國,都盧,后屬泰山郡,郡都尉治焉。后漢初,東平人爰曾字子路,起兵盧城頭,謂之城頭子路。和帝永元二年,復分泰山置濟北國治此,晉因之。劉宋亦為濟北郡治。后魏兼置濟州。隋初郡廢州存。大業初,復曰濟北郡。唐仍為濟州。天寶初,曰濟陽郡,皆治盧縣,十四載,郡廢,以縣屬鄆州。五代周改置濟州于巨野,即今濟寧州,而盧縣遂廢。
高敖城在縣西北。讀曰敲敖。盧縣北一里有高敖津,津有城,故以為名。晉永嘉六年,劉聰將趙固、王桑在山東,恐為石勒所并,將歸平陽,自磽津西渡。或曰:磽,即高敖之訛也。永和八年,姚弋仲死,子襄帥其眾屯高敖津。太元九年,謝玄北伐,遣劉牢之據高敖。十一年,慕容垂遣慕容德等攻東阿,濟北太守溫詳遣從弟攀守河南岸,子楷守高敖以拒之,垂遣別將蘭汗等于高敖西四十里濟河,詳等皆南遁。義熙十三年,劉裕伐秦,引軍入河,以向彌為北青州刺史,留戍高敖。宋永初三年,魏將周畿等南寇,渡河,軍于高敖。明年,魏人立濟州中城于此。元嘉七年,遣到彥之等經略河南,取魏高敖。所謂河南四鎮之一也。尋復沒于魏。二十二年,魏主燾發冀州民造浮橋于高敖津。二十七年,復伐魏,前鋒申元吉趣高敖,取之。青、冀二州刺史蕭斌等守高敖,使王玄謨進屯滑臺,既而玄謨自滑臺遁還,斌欲固守高敖。沈慶之曰:今青、冀虛弱,而坐守窮城,若敵眾東過,清東非國家有也。斌乃使玄謨戍高敖,引軍還歷城。明年,江夏王義恭以高敖沙城不堪守,召玄謨令毀城還歷城,魏人追擊敗之,遂取高敖。二十九年,復遣軍北伐,張永等分道向高敖,攻圍歷時不能拔,敗還。自是高敖遂沒于魏。魏太和二十年,如高敖,命謁者仆射成淹具舟楫,欲自泗入河,溯流還洛。正光四年,濟州刺史刁宣復筑高敖外城。后周武帝平齊,又筑第二城,即高敖中城也。尋又于高敖津置關,曰濟州關。隋末關廢。唐天寶十三載,濟州郡縣皆圮于河,其后河流遷徙,高敖遂成平陸。《水經注》:高敖城,本漢東郡茌平縣故城。其城臨水,西南隅崩于河,后更城之。魏置濟州治此,河水沖其西南隅,又崩于河。《通典》:唐濟州治,即古高敖城。胡氏曰:城西南有津,即高敖津云。
山茌城縣東北三十里。漢茌縣,屬泰山郡。后漢因之。茌,讀曰淄。晉為山茌縣,仍屬泰山郡。升平三年,慕容雋以賈堅為泰山太守,屯山茌,晉將荀羨擊破之。劉宋元嘉十年,置太原郡,治山茌。孝建元年,改屬濟北。后魏仍屬太原郡。隋廢,唐復置,屬齊州。天寶初,改曰豐齊縣。元和十五年,以戶口凋殘,并入長清。五代時,置豐齊驛。梁敬翔《編年錄》:豐齊驛在濟州東南三十里。謂此。今曰豐齊鎮,鎮北二里即祝阿故城云。濟北廢縣,在縣西三十里。隋開皇六年置,大業初省。升城在縣東北,舊戍守處也。晉義熙中,僑置太原縣于此,屬泰山郡。劉宋元嘉中屬太原郡。孝建初,徙為太原郡治。后兼置并州于此。泰始三年,并州刺史房崇吉守升城,不附魏,為魏將慕容白曜所陷。后魏曰東太原郡。魏收《志》:東太原郡、太原縣,俱治升城。是也。北齊郡縣俱廢。鼓城,在縣西,戰國時齊邑。《國策》所云齊聞此必效鼓,是也。魏收《志》盧縣有鼓城。
垣苗城在縣東北。《水經注》:濟水自平陰縣城西,東北徑垣苗城西。本名洛當城,當河濟之會。宋武西征,令垣苗鎮此,因名。宋泰始三年,肥城、垣苗、糜溝等戍,皆不附魏。既而為魏將慕容白曜所陷。魏收《志》:垣苗、糜溝二城,在東太原郡太原縣界。又石塞城在縣西南,南燕時戍守要地也。晉義熙二年,南燕西中郎將封融奔魏,與群盜襲石塞城,殺鎮西大將軍馀郁,國中震恐。是也。
隔馬山縣東南六十里。《春秋》:襄八年,晉師伐齊,齊師遁,殖綽、郭最代閽人夙沙衛殿,衛怨二子,殺馬于隘以塞道,欲使晉師得之也。后人因以名山。《水經注》謂之格馬山。
青崖山在縣東南四十里岡巒綿邈,崖谷長青,有南沙河水,與七仙泉、白石泉諸水合流其下。宋嘉定十三年,金長清令嚴實聚眾結寨于此,太行以東,實為雄長。一名青崖崮。稍西北曰五峰山,岡阜環合,泉石甚勝。
方山縣東南九十里,即《水經》所云玉符山也。四面方正,因名。峰巒高聳,泉流環繞,東南有琨谷。苻秦時,沙門僧朗隱此,亦曰朗公谷。山北有靈巖寺,唐李吉甫《十道圖》以潤之棲霞,臺之國清,荊之玉泉,與此為四絕者也。《唐書》:麟德二年,發靈巖頓,至泰山下。《金史》:靈巖寺有屋三百余間,且連接泰安之天圣寨,介于東平、益都之間,駐兵于此,足相應援。元初,泰安張汝楫據靈巖,以拒蒙古之兵,是也。山頂有六泉,皆甘冽。又雞鳴山,在縣東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靈巖寺西山口也。大清河在縣西南二十里。自平陰縣流入境,又東北入齊河縣界,即濟水也。《左傳》:隱三年,齊、鄭盟于石門,鄭伯之車僨于濟。蓋在縣界。南沙河縣南二十里。源出隔馬山,西北注于大清河,亦謂之沙溝水。劉宋大明二年,魏兵攻清口,宋將龐孟蚪等敗魏兵于沙溝。《水經注》:中川水與賓溪水合,北流經盧縣故城東,又北流入清,俗謂之沙溝也。清口,見東平州。
豐齊河縣東北三十里。自泰山北下柳塢、都泉諸溪水會而成流,經渴馬崖,又西北經豐齊鎮,至縣北,入大清河。又耿家陂,在縣西北三十里,周三十里,下流入大清河。
四瀆津在縣西南。《水經注》:河水東北徑臨邑縣,又東北流經四瀆津西岸側,臨河有四瀆祠。以自河入濟,自泗入淮,自淮達江,水徑周通,故有四瀆之名。后魏普泰二年,高歡入鄴,爾朱世隆在洛謀拒歡,使齊州行臺尚書房謨募兵趨四瀆,又使其弟青州刺史弼趨般城,揚聲北渡,為犄角之勢。既而世隆敗,引還。般城見德平縣,或訛為亂城。今津流遷改,故跡已堙。
濟州關在縣西,即高敖津也。高齊末,齊主緯自鄴走濟州,復走青州,遣高阿那肱守濟州關。周師至,阿那肱以關迎降。即此。余詳高敖城。石都寨,在縣東南七十五里,有巡司戍守。
清亭在縣東。《春秋》:哀十一年,齊伐我及清。杜預曰:盧縣東有清亭,以清水所經而名。
石門在縣西南。《春秋》:隱三年,齊侯、鄭伯盟于石門。京相曰:石門,齊地,今盧縣故城西南六十里故石門,去水三百步,蓋水瀆流移,石門舊在岸側也。今圮于河。廣里,在縣西南。《志》云:平陰城北有防門,又北有光里。齊人言廣,音與光同,《左傳》所謂塹防門而守,之廣里者也。司馬彪《續漢志》:盧縣有光里,亦曰廣里。東魏初,侯淵自齊州罷還,行及廣里,高歡復以淵行青州事。即此。今亦見平陰縣。
肥城縣府西南百六十里。東南至兗州府寧陽縣九十里。古肥子國。漢置肥成縣,屬泰山郡。后漢屬濟北國,尋省入盧縣。后魏復置肥城縣。孝昌三年,置東濟北郡治焉。后齊郡廢。后周置肥城郡。隋郡廢,縣屬濟州。唐武德五年,以縣屬東泰州。貞觀初,州廢,縣省入博城。宋為平陰縣地。金曰辛鎮寨。元至元十二年,于寨置肥城縣,屬濟寧路。明初改今屬。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三十里。
肥城故城在縣西。漢縣治此。劉宋泰始三年,魏慕容白曜將攻肥城,司馬酈范曰:肥城雖小,攻之引日,因張軍威,以書諭之。肥城遂潰。太子賢曰:故城在今平陰縣東南。《志》云:縣北五十里有古長城。
巫山縣西北七十五里。《左傳》:襄十八年,晉師伐齊,齊侯登巫山以望晉師。即此。一名孝堂山,相傳郭巨葬母于此。陶山,在縣西三十里,達平陰縣界。相傳陶朱公入齊,曾止于此。又金牛山,在縣西十里,上有五龍池,一名郁蔥山。
瀑布山縣南四十里,瀑水懸崖二十余丈,其上為天井峪,旁有嶺,蜿蜒高聳,謂之橫嶺。又有柱亭、虎門諸山,俱與瀑布山相近。狼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其地亦名狼山屯。
五道嶺縣西北二十五里,當往來通道,舊置馬驛于此。又吳兒嶺,在縣北六十里。縣西北七十里曰孫家嶺。又有吉木嶺,在縣南十五里。
肥河縣東十里,源出孝堂山。又孤山河,出縣東十里之孤山。合溝河,出縣東南十里之潮泉,與肥河匯流為一,西入大清河。泌水,在縣西。《水經注》:肥城有泌水,西南流,入平陰縣界,注于汶水。又開河泉,在縣西北。《志》云:縣境凡九泉,俱南流,入于汶河。
三布口在縣東。晉太元十二年,后燕慕容隆敗張愿于甕口,愿脫身保三布口,燕人進軍歷城。三布口蓋與泰山相近。句窳亭,在縣南。《東觀記》:漢章帝元年,鳳集肥城句窳亭。今縣南四十里有鳳凰山,即其地也。安寧村縣南四十里,舊置馬驛于此,與五道嶺為兩驛。嘉靖四十三年,并為一驛,曰五寧驛。又有大石巡司,在縣北十里。青城縣府東北二百二十里。西北至武定州九十里。本臨邑、寧津二縣地。金曰青平鎮。元置青城縣,屬濟南路。中統中,改屬陵州。至元初,又改屬河間路。明初省入鄒平、齊東二縣。洪武十四年復置,今縣屬濟南府。城周四里,編戶三十一里。
大清河縣北八里,自武定州流入境,又東入濱州界。
陵縣府西北二百四十里。南至東昌府二百六十里。漢置安德縣,屬平原郡。魏、晉因之。后魏改屬渤海郡。中興初,分置安德郡治此。隋為德州治。唐、宋因之。洪武七年,省安德縣,尋改陵縣治此,屬濟南府。今縣城周八里有奇,編戶三十二里。故德州城即今縣治。唐時平原為河北雄郡,天寶末,顏真卿為平原守,知安祿山必叛,乃修城浚池,陰為之備。既而河朔盡陷,惟平原拒守。元王惲云:德州城壁塹高深,城門內起直城前障,壅蔽內外,左右墁道,其尾相屬,相傳顏魯公制也。城周二十余里,明初改置今縣。永樂初,徙其甓以筑德州城,而縣僅存土垣,荒涼殊甚。正德六年,以流賊犯境,改筑土城,亦曰內城,周僅八里,即今城也。鬲城在縣東北。古鬲國郾城卑閱之后。《左傳》云:夏臣靡奔有鬲氏。即此。漢置鬲縣,屬平原郡。后漢建武中,封朱為侯邑。晉仍之。后魏改屬安注。魏收《志》曰:鬲縣治臨齊城。《水經注》:篤馬河自安注,又東北徑臨齊城南,始東。齊未賓,魏筑城以臨之,是也。《隋志》:齊廢鬲縣入安注。《括地志》:鬲城,在安注縣東北五十里。
白石城縣北二十里。漢文帝封齊悼惠王子雄渠為白石侯,此其食邑也。又重丘城,在縣北五十里。或以為即《春秋》襄二十五年諸侯同盟處也。漢置重丘縣,屬平原郡,后廢。
三汊在縣東南。《唐史》:貞元初,淄青帥李納于德州南跨河而城守之,謂之三汊城,常置戍以通魏博之路。貞元八年,納子師古嗣職,鎮冀帥王武俊引兵至德州,將取三汊,詔師古毀其城。是也。
德河縣東五里,亦曰五里河。西流入于衛河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三里有馬頰河,西三里有覆河,皆九河故道也。
神頭店縣東北二十里。《通志》云:漢厭次縣治此。誤。
附見:濟南衛在府城內,洪武十九年建。又肥城守御千戶所,在縣治西,洪武二十一年建。今亦置濟南衛。泰安州府南百八十里。南至兗州府百三十里,西至兗州府東平州百八十里,西南至兗州府濟寧州二百二十里,西北至東昌府三百七十里。
春秋、戰國時齊地。秦屬齊郡。漢為泰山郡地一云即漢初濟北郡,郡治博陽。六年,以濟北、博陽二郡封齊,尋又置泰山郡,治奉高。武帝又以奉高、博陽并為郡治。或謂博陽即博也,恐誤。晉及后魏因之。隋郡廢,屬兗州。大業初,屬魯郡。唐武德五年,置東泰州。貞觀初,州廢,仍屬兗州。天寶初,屬魯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宋仍屬兗州。金置泰寧軍,又改泰安軍。大定三十三年,升為泰安州。元初,屬東平路,后隸濟南路。明初屬濟南府,以州治奉符縣省入編戶九十七里,領縣二。今仍為泰安州。
州北阻泰山,南臨汶水,介齊魯之間,為中樞之地。山東形勝,莫若泰山,泰山之形勝,萃于泰安。繇此縱橫四出,掃定三齊,豈非建瓴之勢哉?
奉符廢縣今州治。春秋時,齊之博邑也。《志》云:古博城,在今州東南三十里。《左傳》:哀十一年、公會吳子伐齊,克博。又《國語》:吳王使王孫茍告周曰,遵汶伐博。漢三年,韓信襲破齊,田橫走博陽。《漢書》作田橫走博。蓋博即博陽也。又灌嬰追橫至嬴、博。漢置博縣,屬泰山郡。晉因之。后魏曰博平縣,泰山郡治。北齊改郡曰東平。隋初郡廢。開皇十六年,改縣曰汶陽,屬兗州,尋又改汶陽曰博城。唐初,置東泰州,尋還屬兗州。乾封初,改為乾封縣。總章初,復曰博城。神龍初,又為乾封。宋開寶五年,移縣治岱岳鎮,即今州治也。大中祥符初,改縣曰奉符,又筑新城,在今州東南三里,而以岱岳鎮為舊城。金置泰安州,復還舊治。今州有石城,即金所筑也。元因之。城周七里有奇,門四。
奉高廢縣州東北十七里。漢置縣,為泰山郡治。后漢及晉宋因之。后魏仍屬泰山郡。隋開皇六年,改曰岱山縣。大業初,并入博城縣。唐初,置岱縣,屬東泰州。貞觀中廢。《漢志》注:奉高縣西南四里有明堂。武帝元封初,從封禪還,坐明堂。明年,作明堂于汶上。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,朔旦冬至,祀上帝于明堂。天漢三年春三月,上行幸泰山修封,祀明堂。天漢四年,幸泰山,祀明堂。后漢元和二年,幸泰山,柴告岱宗,進幸奉高,祀五帝于汶上明堂。《括地志》:博城東北三十里汶水,有明堂故城。《志》云:此周明堂也,其在州東十里者曰漢明堂。魏收《志》:奉高有故明堂基。《水經注》:古引水為壁雍處,基瀆存焉。世謂此水為石汶。
嬴城州東北百里。春秋時齊邑也。《左傳》:桓三年,公會齊侯于嬴。哀十一年,公會吳師伐齊,克博,至嬴。十五年,公孫宿以其兵甲入于嬴。又孟子反于齊,止于嬴。漢初,灌嬰敗田橫之師于嬴下,尋置嬴縣,屬泰山郡。后漢初,陳俊討張步,步連結泰山群盜,與俊戰于嬴。建安中,嘗為嬴郡,曹操表糜竺領嬴郡太守,是也。晉仍為嬴縣,宋因之。后魏移置于廢萊蕪城,即今萊蕪縣也。《水經注》:汶水自萊蕪,又西南徑嬴縣南,又南至奉高。或云:萊蕪縣北二十里有故嬴城。
泰山州北五里。亦曰岱宗,五岳之一也。詳見前名山泰山。
高里山州西南五里。漢太初元年,幸泰山,禪高里,是也。高,一作蒿。或以此為亭禪山。其左為社首山,周成王、唐高宗玄宗、宋真宗,皆禪于此。徂徠山,州東南四十里。《詩》:徂來之松。謂此也。一名尤來山,亦曰尤崍山。后漢初,赤眉渠帥樊崇保此,自號尤崍三老。桓帝延熹四年,岱山及博尤來山皆頹裂。唐李白等嘗隱于此。上有紫源池,玲瓏獨秀,諸峰及天平、東、西三寨下有白鶴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