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濟南府東至青州府三百二十里,南至兗州府三百三十四里,西南至兗州府濟寧州三百六十六里,西至東昌府三百里,北至直隸景州四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江南江寧府一千八百五十里,至京師九百里。
《禹貢》青州之域。春秋、戰國并屬齊。秦屬齊郡。漢初屬齊國呂后初,割齊之濟南為呂國,文帝初復故,文帝分置濟南國,景帝改為濟南郡。后漢仍曰濟南國。晉復為郡。劉宋兼置冀州。后魏改為齊州,兼置濟南郡,后齊、后周皆因之。隋初,郡廢州存,煬帝又改齊州為齊郡。唐復為齊州。天寶初年,曰臨淄郡。三載,改曰濟南郡。乾元初年,復曰齊州。宋因之亦曰濟南郡興德軍節度。政和六年,升為濟南府。金仍舊。元曰濟南路。明初,復改為府,領州四,縣二十六。今亦曰濟南府。府南阻泰山,北襟勃海,擅魚鹽之利,界午道之中,誠肘腋重地也。春秋時,諸侯爭齊,多在歷下。自戰國以迄秦楚之際,歷下多事,則齊境必危。秦兵次歷下,而王建為亡虜。田廣罷歷下戰守備,而韓信得以收齊,其大較也。后漢初,耿攻張步,敗其軍于歷下。光武謂曰: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,將軍攻祝阿而發跡祝阿,見禹城縣,此皆齊之西界,功足相方,蓋其地水陸四通,為三齊都要也。劉宋孝建三年,議移青、冀二州并鎮歷城,言者多不同,垣護之曰:青州北有河濟時青州鎮東陽,又多陂澤,非敵所向,每來寇掠,必繇歷城。歷城北又近河,歸順者易,近息民患,遠申主威,此安邊上計也。議遂定。泰始三年,后魏慕容白曜攻歷城,未下,青州刺史沈文秀偽以東陽請降,魏司馬酈范曰:東陽未可輕也,不若先取歷城,克般陽即淄川縣,下梁鄒,平樂陵宋僑置樂陵郡于故千乘地,在今壽光縣界,然后按兵徐進,不患其不服也。白曜從之,而青、冀皆為所陷。范氏祖禹曰:齊州當四達之衢,南不得齊州,則無以問河、濟;北不得齊州,則不敢窺淮、泗;西不得齊州,則無從得志于臨淄;東不得齊州,則無以爭衡于阿鄄。是故山東有難,齊州嘗為戰守之沖。
歷城縣附郭。齊歷下邑,漢置歷城縣,屬濟南國,后屬濟南郡。晉永嘉后,自東平陵移郡治此,后因之。今編戶四十二里。歷下城在府城西,或以為即春秋時齊之鞍邑。成二年,齊、晉戰于鞍,是也。其后謂之歷下。齊王建四十年,秦滅魏,兵次于歷下。漢三年,酈食其說齊王廣,罷歷下戰守備,韓信度平原,襲破齊歷下軍,因入臨淄。后漢建武五年,張步聞漢軍將至,使其黨費邑軍歷下,既而為耿所敗。《三齊記》:歷下城南對歷山,城在山下,因名。俗亦呼為子城,其后通謂之歷城。劉宋泰始四年,冀州刺史崔道固守歷城,魏將慕容白曜圍城經年,拔其東郭,道固乃降。《城邑考》:府城,唐宋以來舊址也。洪武四年,以磚石,環城為池,有四門:東曰濟川,西曰濼源,南曰舜田,亦名歷山,北曰會波。成化以后,屢經修葺,今城周十二里有奇。
東平陵城府東七十五里,春秋時譚國地。莊十年,齊師滅譚,譚子奔莒。漢置東平陵縣,以右扶風有平陵,故此加東也。濟南郡治焉。后漢靈帝時,濟南賊起,攻東平陵。晉時,移郡治歷城縣,以東平陵屬之。后趙石虎建武八年,濟南平陵城北石虎一,夜中自移于城東,虎以為己瑞也。劉宋曰平陵縣,后魏因之,高齊廢。唐武德二年,復置,并置譚州治焉。貞觀初,州廢,縣屬齊州。十七年,齊州都督齊王據州叛,土人李君求等據縣不從,因改曰全節。元和十年,并入歷城縣。城址猶存,周二十余里。又故譚城,在府東南七十里。杜預曰:譚城在平陵西南。是也。
臺城府東北三十里,漢置臺縣,屬濟南郡。高帝六年,封東郡尉戴野為臺侯。后漢仍之,晉省。劉宋僑置東魏郡。魏收《志》:東魏郡治臺城,后遷歷城。是也。《寰宇記》:后魏孝昌三年,濟南郡移治臺縣。齊天保中,始還歷城,臺縣旋廢。章懷太子曰:故城在平陵縣北。又鮑城,在府東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齊大夫鮑叔采邑也,叔牙是其后裔。旁有鮑山,俗傳為管、鮑分金處。巨里城府東七十里,亦曰巨合。漢武封城陽頃王子發為巨合侯,即此。后漢建武五年,張步將費邑守歷下,分遣其弟敢守巨里。耿進兵,先脅巨里,邑趣救,分兵守巨里,自引精兵上岡阪,乘高合戰,臨陣斬邑,城中危懼,遂下巨里。《水經注》:巨里三面有城,西有深坑,坑西即耿營。《郡國志》:歷城有巨里聚,今為龍山鎮。舊有遞運所,今革。龍山馬驛置于此。
歷山府南五里。俗訛為舜所耕處。或以為即靡笄山,靡與歷相近也。《春秋》:成二年,鞍之戰,晉師從齊師至于靡笄之下。一名大佛頭山,山南有危石矗立也,亦名千佛山。又有廟山,在府東十里,以上有舜廟而名。
華不注山府東北十五里。虎牙桀立,孤峰特起。《左傳》:成二年,齊、晉戰于鞍。齊師敗績,晉逐齊侯三周華不注山。下有華泉,即逢丑父使齊頃公如華泉取飲處也,今涸。司馬貞曰:華不注山,一名靡笄山。又伏琛云:不讀音跗,與《詩》鄂不кк之不同,謂花蒂也,言此山孤秀,如花跗之著于水云。今亦名金輿山。
石固寨山府南五十里。下有渴馬崖,南有瓢峰,鳳凰山,西有丁公嶺,東有虎山。山居其中,頗為險固,昔人置寨于此,因名。今山上有修真觀。又龍洞山,在府東南三十里,山如重甑,上有東西二龍洞:東洞出萬仞絕壁上,中有泉,昔人嘗避兵于此。其峰巖甚奇勝。一名禹登山。函山,在府南二十里,即泰山北麓也。一名臥佛山。又В山,在府北十里,童無樹木,有雙峰聳出立如В,因名。
黃山府西南六十里。山周如城,岱陰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,匯為池,周數畝,不溢而伏流,至城西,出為趵突泉。三平山,在府南五十里,高峻,有三峰壁立,至巔則平如掌。
大清河府西北四十里,自齊河縣流入界,經府北,有聽水自南來入焉。亦曰響河。又東北過華不注山陰,又東徑下濼堰,即濼水,舊合大清河處也。又北入臨邑縣界。小清河在府城北,即濼水也。《春秋》:桓十八年,公會齊侯于濼。即此。《地志》云:濟之南源也,源發趵突泉,俗名娥姜水,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也。經城北而東,大明湖自城北水門流合焉。又東北經華不注山陽,合華泉。又東北入大清河,舊謂之濼口。宋南渡后,濼水分流入章丘縣界,為小清河。明朝永樂以后,漸至堙塞,成化九年,嘗浚治之。自歷城以東,直至樂安,而小清河復治。嘉靖十二年,小清河復塞,歷城西北百里間,積潦盤回,道多梗塞,乃復浚博興以西,達于歷下,幾三百里,小清河復治。久之,故道復淤。今小清河仍自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。《志》云:府城東北五里有廣惠閘,在小清河上。天順中,撫臣年富所建。先是,湖水泛溢,浸沒民田,至是,水有蓄泄,大為民利。余見前大川濟水。
大明湖在府城內西北隅,源出歷下諸泉,匯而為湖,周十余里,繇北水門出,流注小清河,一名西湖。按《水經注》:濼水北為大明湖。《一統志》:湖源出舜泉。今濼水繞城北流而東出,不入城。舜泉在城內,止成一井,不流。惟北珍珠、濯纓諸泉,則北流入大明湖耳。又舊時湖流浩衍,望華不注峰,如浸水中,今多為居民填塞,治圃環沼,僅存曲港,可通小舟,而蔬果菱芡、魚蟹之屬,甚為民利。《宋史》:景定二年,李以濟南來降,蒙古攻之,城將陷,乘舟入大明湖,投水中,水淺不得死,為蒙古所殺。然則湖之淺涸,蓋已久矣。
鵲山湖府北二十里,湖北岸有鵲山,因名。《志》云:濼水自大明湖東北流,經華不注山下,匯為湖。又東北流,入大清河。偽齊劉豫自城北導濼水東行,而鵲山湖涸為平陸。又濯纓湖,在城內倚北,合北珍珠、散水泉、濯纓泉、朱砂泉,匯流為湖,周廣數畝,本名灰泉湖,元人改今名。
巨合水府東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章丘縣界之雞山,東源曰榆科泉,西源曰江水泉,北流各五里許,而合入小清河,故曰巨合水。《水經注》:巨合水北經巨合故城西。是也。今謂之龍山河。
趵突泉在府城西南,一名爆流,平地涌出,蓋濟水伏流重發處也。曾鞏曰:泰山之北,與齊東南諸谷之水,西北匯于黑水灣,又西北匯于柏崖灣,而至渴馬崖,水之來也眾。其北折而西,悍疾尤甚,及至崖下,則泊然而止。自崖以北,至歷城之西,蓋五十里,有泉涌出,高或至數尺,土人名曰趵突,齊人謂嘗有棄糠黑水灣者,而見之于此。蓋泉自渴馬崖潛行地中,至此復出也。其水冬溫,泉旁蔬果,經冬長榮,故又謂之溫泉。其注而北,則謂之濼水,達于清河以入海。金線泉,在城西,石方池,泉亂發其下,東注城濠,澄澈見底,波心南北有金線一道,隱起水面,因名。又珍珠泉,在城中有二:南珍珠近東偏,今塞。北珍珠泉在城東迤北,泉瀑如珍珠,匯流入大明湖。又有舜泉及杜康諸泉,俱在城內。曾鞏曰:齊多甘泉,甲于天下,其顯名者以十數,而色味皆同。以予驗之,蓋皆濼水之旁出者也。《一統志》:濟南名泉七十二,趵突為上,金線、珍珠次之,余者不能與三泉侔矣。
孝感泉在城北。相傳昔有孝子居此,泉涌其旁,因名。其水溢為小渠,與四望湖合流入城,歷諸廨署,西入濼水。《寰宇記》:四望湖在歷城縣西二百步,其水分流入城,與孝感水合。
堰頭鎮府東北二十里,亦曰下濼堰,亦曰濼口。即濼水入大清河處,筑堰以分其流,因曰堰頭。堰南即小清河也,今仍為交流之所,有巡司戍守。譚城驛,在府西北二里,洪武初置。又龍山驛,即故巨里城也,亦洪武初置。見前。
賴亭在府東,近章丘縣界。《后漢志》注:菅縣有賴亭。《左傳》:哀六年,齊侯陽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。十年,晉趙鞅伐齊,毀高唐之郭,及賴而還。即此。
章丘縣府東百十里,東北至鄒平縣六十里,東南至長山縣百里。漢為陽丘縣地,屬濟南郡。后漢省。高齊移高唐縣治此。隋開皇十六年,改曰章丘。大業九年,群賊王薄等攻章丘,齊郡丞張須陀擊敗之。唐初,縣屬譚州。貞觀初,州廢,改屬齊州。宋因之。景德三年,置清平軍。金軍廢,改屬濟南府。今城周六里,編戶百里。陽丘城縣東南十里。漢縣治此,文帝封齊悼惠王子安為侯邑,后漢縣省。又樂盤城,在縣南二十七里樂盤山下。相傳齊孝王為平陵侯時,與陽丘侯餞送處也。又縣北七十里有新城,或以為劉宋大明中僑置,屬高陽郡。后魏因之。高齊廢。
菅城縣西北三十里。漢菅縣,屬濟南國。菅,音奸。景帝封齊悼惠王子罷軍為侯邑。后漢亦為菅縣。晉省。《述征記》:歷城至菅城二十里,自城以東,水彌漫無際,南則迫山,實為險固。隋開皇十六年,亦嘗置菅城縣。大業初省入章丘。唐武德初,又置。八年,省入平陵。《通志》:故菅城在章丘臨濟鎮北。《述征記》似誤。又營平城亦在縣西。漢宣帝封趙充國為營平侯,邑于此。《漢表》:邑在濟。是也。或以菅城當之,謬矣。《志》云:菅城今名水寨。
朝陽城縣西北六十里,漢縣,屬濟南郡。高帝封華寄為侯邑。宣帝時,封廣陵厲王子舜于此。后漢曰東朝陽,以南陽郡有朝陽,故此加東也。晉因之,改屬樂安國。劉宋仍曰朝陽縣,屬濟南郡。后魏因之。齊廢,隋開皇六年復置。十六年,改曰臨濟,又別置朝陽縣。大業初,復并入臨濟。唐初,置鄒州。武德八年,州廢,縣屬譚州。貞觀初,改屬齊州。宋初因之。咸平中,廢為臨濟鎮。又有崔氏城,杜預曰:在東朝陽縣西北。《左傳》:襄二十七年,崔成請老于崔氏。即此。《通志》:崔城在縣西北二十五里。猇城,亦在縣西,漢置猇縣,屬濟南郡,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啟為侯邑,后漢省。蘇林曰:東朝陽有猇亭。是也。猇,音。
亭山城縣西南六十里,漢東平陵縣地。宋元嘉五年,析置衛國縣,后魏仍之。隋改曰亭山,屬齊州。唐因之,元和十五年廢。今其地有亭山,蓋隋因以名縣。又《通志》:縣東北三十里有古寧戚城。長白山縣東三十里,跨鄒平、長山、淄川三縣界。《抱樸子》:長白乃泰山之副岳,繡江源發于此,高二千九百丈,周六十里,山中云氣長白,因名。亦名會仙山,孤秀盤郁,獨壓眾山。《后魏書?辛子馥傳》:長白山連接三齊,多有盜賊,子馥受使檢覆,因辨山谷要害宜立鎮戍之所。又諸州豪右在山鼓鑄,奸黨多依之,得密造兵仗,于是請破罷諸冶。從之。又建明初,齊州刺史蕭贊為城民趙洛周等所逐,入長白山。隋大業七年,鄒平民王薄等擁眾據長白山,攻剽諸郡。九年,賊帥左才相自號博山公,據長白山。蓋自昔為深險處。黌山,在縣東二十五里,一名黌堂嶺,達淄川、鄒平二縣界,相傳鄭玄著書處。《元史?張榮傳》:金末,山東群盜蜂起,榮率鄉民據黌堂嶺拒守處也。龍盤山縣南十八里。山綿亙甚遠,西接歷城界。縣西南二十八里曰東陵山,與龍盤山岡脈相接。《莊子》: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。即此。危山,在縣西南四十里。漢景帝時,齊孝王與吳楚通謀自殺,葬于此山之巔,俗呼為鐵墓。又雞山,在縣西南四十里,下有雙柳泉。《齊記》:衛國縣雞山,巨合水所出也。又女郎山,《志》云:在縣北一里,頂有三陽洞,甚深邃。《三齊記》:章亥妾溺死葬此,謂之章丘,縣因以名。
湖山縣南五十里。高深可避兵,俗呼為湖塞。又趙山,在縣西南六十里。山有四峰對峙,下可通行,俗名四門山。其相近者曰虎山,積石巖,狀若虎踞,山半有拔注泉。又冶山,在縣西南六十里,唐時冶鐵于此,因名。
長城嶺縣南九十里,與萊蕪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嶺間有古長城,昔齊宣王所筑,以御楚寇。西接平陰,東距大海。又分水嶺,在縣東南三十里,其水自嶺上東西分流。又東南四十里曰天倉嶺,旁有趙八洞,虛若斗室,外有井泉,昔樵人趙八居此,因名。黑牛嶺,在縣南百余里,高峻深遠,多產巨木。又縣南八十里曰龍堂洞,洞有二:東曰東龍洞,頗高廣。西曰西龍洞,深數里,中有盆石泉。
小清河縣北三十里。自歷城縣流入界,會淯河、獺河入鄒平縣境。今故道淤塞,仍自府東北入大清河,惟縣東北三十五里柳塘口以東,為獺河所經之道。
漯河縣東北七里。一名獺河,又名楊緒水。《水經注》所云楊渚溝也。源出長白山之王村谷,西北流,至柳塘口,經小清河故道,流入鄒平、長山、新城界,會孝婦河,東流入海。此蓋《齊乘》所載之獺河,非古漯河也。
淯河縣東一里,即繡江也。亦出長白山,合百脈泉及東西二麻灣泉,西北流,匯為白云湖,北流入小清河。瓜漏河,在縣西南七里,源出西南百里山峪中,東北至明杜莊之石、泊然而止。土人名其處為滲水灣,夏秋積雨,群峪之水來匯,溢至城南,會于淯河,既霽,則枯涸如故,故曰漏河。又巨合水,在縣西南四十里,俗名雙女泉,北合武原水入濟。武原水即江水泉也。詳見歷城縣。
白云湖縣西北七里。周六十里,俗名劉郎中泊,流合小清河。湖中多魚藕、菱芡、蒲葦之利。洪武中,設河泊所于此,尋革。
百脈泉在縣南三十里明水鎮。《水經注》: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,源方百步,百泉俱發,因名。西北流,徑陽丘縣故城中,又西北出城北,徑黃巾固,東北注于濟。今泉出縣南明水鎮,徑縣東關,合于淯河。又分流至濟陽城東北,入大清河。曾鞏云:歷下諸泉,皆岱陰伏流所發,西則趵突為魁,東則百脈為冠。泉之西北曰凈明泉,流為東麻灣。又西有泉,流為西麻灣,俱北流,入于清河。黃巾固在縣城北。后漢末,黃巾保聚于此,齊人謂壘堡為固。晉太元十二年,后燕慕容紹為晉平原太守辟閭渾所逼,自歷城退屯黃巾固。燕王垂因置徐州于此,使紹鎮焉。亦謂之黃巾城。宋白曰:北齊天保七年,移高唐縣治黃巾城,隋改為章丘,以縣東南有章丘而名。
鄒平縣府東北百七十里。東至長山縣二十里。漢置鄒平縣,屬濟南郡。后漢因之。晉省。劉宋僑置平原縣。后魏、北齊因之隋開皇十八年,復曰鄒平,屬齊州。唐初置鄒州于此,領鄒平、長山二縣。貞觀初,州廢,縣屬淄州。宋因之。元改屬濟南路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五十七里。
鄒平故城縣西南二十五里,俗名趙臺城。《志》云:漢、唐時,縣皆治此。今縣城,本唐景龍初析高苑地所置濟陽縣也。元和十五年,復省入高苑。宋景德初,移縣治此。縣東北有東鄒城,漢置縣,屬千乘郡。后漢省。平原城,在縣東十二里,劉宋僑置平原縣,屬東平原郡。后魏因之。高齊移于今治。今為平原莊。又濟南城,在縣北十五里。隋開皇十六年,置濟南縣,屬齊州。大業初,省入長山縣。章懷太子曰:濟南故城,在長山縣西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漢郡治,誤也。
梁鄒城縣北四十里。漢縣,屬濟南郡,高帝封功臣武虎為侯邑。后漢亦曰梁鄒縣。晉咸寧初,改屬樂安國,曰鄒平。宋置梁鄒戍。元嘉二十八年,青州民司馬順則自稱晉裔,聚眾號齊王,乘虛襲梁鄒城。青、冀二州刺史蕭斌,遣振武將軍劉武之等擊平之。泰始初,置平原郡,兼置幽州治焉。三年,幽州刺史、平原太守、梁鄒戍主劉林賓陷魏,是也。后魏亦為東平原郡治。隋初郡縣俱廢入長山。今為孫家鎮,半屬齊東縣。
長白山縣西南十里,與章丘、長山、淄川三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山下有滸山濼,在縣西十五里,下流入小清河。又黌堂嶺,在縣西南三十三里,與章丘縣接界。
大峪山縣西南十五里。高廣幽深,中多良田嘉木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曰黃山,上有虎頭巖,土色多黃,因名。又縣南十三里有砧山,峰巒尖削,狀如砧。,讀遐;砧,讀斟。縣西南三十里又有鳳凰山,以山形如鳳翥也。
小清河縣北十三里。自章丘縣流入,又東入長山縣界。今淤。《志》云:縣西滸山泊,即小清河鐘水之處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