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連山縣西北百二十里。高四百仞,周九十里。寇亂時,鄉人每保聚于此。又大廣山,在縣西北五十八里,一名大尖山,高四百余仞,周三十里,婺水出焉。寨山,在縣北三十里。唐開元中,土人洪真作亂,居民結寨避寇于此。又縣東北亦有寨山,其地名李坑源頭,亦唐開元中土人避寇處。
梅源山縣西百二十里。高三百余仞,周四十余里。本名梅山,產楊梅充貢,梁任為郡守,奏罷之。唐天寶中,始曰梅源山。西北接浮梁縣界,一名山。又三靈山,在縣西九十里,高二百八十仞,周五十里。又西為樂居山,周回綿亙,凡數十里,峰巒林立,其名者為仙女、金鐘諸巖,西連樂平縣界。源山,在縣西南百里,高三百十仞,亦名游山,接樂平及浮梁縣界,有源水,溉田三十余頃,南流合杭溪水,入樂平縣界。
芙蓉嶺縣東八十五里。高千余仞,周三十余里。其絕頂為芙蓉峰,一名靈山,巖石奇勝,屏嶂、龍尾諸山,皆其支脈也。又縣東九十五里曰對鏡嶺,高百五十仞,周十里。其并峙者曰羊斗嶺,高百仞,周二十里。又塔嶺,在縣東北百五十里,高八十仞,周九里。四嶺中,芙蓉為之冠,與休寧新嶺為五嶺。宋初驛道繇縣東百里中平寨,經大畈達休寧之黃茅,沿澗曲折,谷水暴發,則橋道皆壞。其后里人汪紹辟路,從芙蓉、對鏡、羊斗、塔嶺,直抵黃茅,較舊路近十五里,且無水患。元末,汪同復開拓之,遂為通衢。今休婺之界,自塔嶺而中分也。
平鼻嶺在縣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浙源之大灣,與休寧接界。《聞見錄》:平鼻嶺、回嶺、張公山、查公山及花橋,皆休婺往來通道也。今查公山在縣西八十里,花橋亦在縣西百里。蓋自樂平而東北達縣境,以入休寧,此為必經之處。又篁嶺,在縣東九十里,高百仞,地多竹,因名。靈巖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中有三洞,東北曰慶云,西曰蓮花,南曰含虛,皆襟帶浙嶺,聯絡率山。《山海經》所謂三天子都,或以為即此巖也。又有洞曰靈磨、集仙、魚龍、張公、垂鐘、會仙,合為九洞,幽勝疊出,不可名狀。
繡水在城北。舊名大溪。縣境群山之水,出自縣東及縣東北者,會流于縣東北二十余里之汪口,又西而為北港。其出自縣北者,至清華合流而西,為西港,至縣北二十里,曰武口,與北港水合。又南至城北,繞城而西,又西南,而遠近諸山水悉附入焉,流入德興縣,下流注于鄱陽。《志》云:繡水合二港十一源之水,匯流城下,繞城三面而西,波紋如繡,又南益合眾流,至德興,謂之大溪,至樂平縣,謂之樂安江云。
婺水在縣西。出大廣山,溉田二十二頃有奇,南流入樂平縣界,中有石門灘、兩石夾溪,涌起如闕,一線通流,險比滟。《志》云:婺水南流八十五里繞縣城,又南流四十里,合斜水,通鄱陽。考斜水在東北,大鳙、龍尾、石耳山諸水俱自縣東流合繡水,則斜水何從越諸水而南會婺水乎?又婺水在縣西北,既繞城而南,則當合繡水,又不容獨南流會斜水也。樂平在縣西,自縣西而南,非樂平境內矣。《志》恐誤也。
益陽水在縣北。出浙源山,溉田三十五頃有奇。又有武溪水,亦出浙源山,東南流,經龍尾山,溉田十三頃有奇。下流俱入于繡水。大鳙水,在縣東,出大鳙山,溉田六十余頃,西北流入斜水。《志》云:大鳙與芙蓉峰水并入繡水。蓋斜水合于大鳙矣。又小斂水出小斂山,溉田十八頃有奇,東流經縣南五里,入繡水。又古坑水,出屏障山后,繞山南麓,東注鳙溪。
梅源水在縣西。出梅源山,東流合浙源水,溉田八十頃有奇。又杭溪水,出縣西北七里石龍山,有石龍洞,水出其中,溉田三十八頃有奇,南流至杭口,與源山水合,而入樂平縣界。《聞見錄》:杭溪水流入婺水,為往來通道。是也。澧溪,在縣西北。《志》云:歷居山東有玉帶水,又漕溪源亦出山下,合山谷諸水,南流為澧溪,紆回數百里,下流達于鄱陽。
五福鎮縣西北四十里。唐咸通六年置。又有三吳鎮,在縣東七十五里。唐乾符中,黃巢作亂,兵馬使汪道安鎮婺源,其子分戍于此。今廢。
高砂鎮在縣西南三十里。元置高砂稅務于此。至正十二年兵毀。明洪武八年裁革。《聞見錄》:自江西樂平縣趣太白巡司,德興縣趣吳家灣,會于高砂,進抵城北。是也。今太白巡司,在縣西七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有大鳙巡司,萬歷三年設于大鳙嶺。又有巖田巡司,嘉靖四十二年,革歙縣之黃山巡司,而設巡司于巖田。萬歷八年,改設于項村,因名項村巡司。莊坑,在縣南六十里。《輿程記》:繇樂平而東,六十里至毛橋,又三十里至灣頭,五十里至莊坑,以達縣,皆舟楫通行之道也。
中平寨縣東九十里。宋置寨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十八年廢。嘉靖三十四年以后,時有寇警,議設兵防駐。萬歷十年,議者謂中平為一郡要害,應設把總帥兵屯守。今為往來孔道。又沖山營,在縣治西北,五代時,吳將劉津所置。今有壁壘余址。海口隘,在縣南九十里,接德興縣界,往來要口也。
祁門縣府西百八十里,西南至江西浮梁縣百九十里,北至池州府石埭縣百七十里。本黟縣之赤山鎮。東北有峰若旗,謂之祁山。西南有兩石對峙如門,謂之閶門。唐永泰初,土寇方清作亂,偽置閶門縣,事平,因故壘,析黟縣之西,浮梁之東,置祁門縣,屬歙州。縣無城,今編戶四十六里。
梅城縣西十五里。,吳芮將也。項羽封十萬戶,蓋邑于此。
祁山縣東北一里。高四十仞,周十五里,三面皆石壁,上有棲真巖。其東曰青蘿巖,旁有涌泉,味甘不竭,一名乳泉。石新婦山,在縣北三十里,高四十一仞,周二十五里,北接黟縣武亭。山上有三石峰,亦曰三新婦山。
大共山縣北五十里。高六十五仞,接石埭縣界,大共水出焉。山下舊有大共鎮,元置,今廢。又道人山,在縣北二十里,高九十仞,周六十五里,有削壁層巖之勝。
新安山縣西百十里。高百仞,奇秀甲于群山,為郡之勝。本屬黟縣境內,相傳郡名新安以此。其相望者曰九峰山,有九峰并峙,高插霄漢。又西峰山,在縣西百二十里,峰巖亦稱靈秀。歷山,在縣西八十里,高二百五十仞,抵石埭縣界,高插云霄,險若天塹,巔有池,冬夏不竭。又主簿山,在縣西六十里,高四十五仞。縣西南七十里為梅南山,高八十仞。俱接浮梁縣界。
武陵嶺縣西四十五里。高三十仞,周二十八里。經途所出,初甚峻險。唐元和中,縣令路鑿為盤道,行者便之。又赤嶺,在縣西百里,本名血嶺,唐元和中改今名,高三十仞,周十五里。嶺下有溪,流入浮梁界。又榔木嶺,在縣東北五十里。《志》云:嶺下水分東西,東入錢唐江,西入彭蠡湖,皆有灘三百六十,嶺雖平坦而據地獨高也。王公峰,在縣南二十五里,高出萬仞,不與群峰接。又縣北五十里有望江峰,其峰卓立,高凌霄漢。大共水在城東。源出大共山,有武亭水,出黟縣武亭山,南流合焉,歷祁山麓南流,合諸山溪之水入浮梁縣界。赤溪水,在縣東北,出黟縣魚亭山,西流五十里,合大共水。又鳙溪水,出武陵嶺,西南流六十里,為鳙口,合大共水。又盧溪水出梅南山,大北港水出歷山,小北港水出縣西七十里之櫸根山,又新安水出新安山,俱東流合大共水。諸水皆引流溉田,多者數十頃,少者數頃,民獲其利。
閶門灘縣南十三里。縣境之水,多會于此,中有巨石夾水,對峙如門,謂之閶門。其水徑浮梁界下流入鄱陽,昔時灘流奔迅,溪險石蹙,商旅經此,有摧艫折舳之患。唐元和中,縣令路開斗門以平其險,人號路公溪。咸通中縣令陳甘節、宋嘉定中令陳過,亦加疏導,共長五百五十余丈。今為安流。
五嶺關在縣南百里。《聞見錄》:自浮梁入祁門界,有五嶺關,自此抵縣城,皆高山峻壁也。又江村,亦在縣南。《聞見錄》:自浮梁入祁門,至江村,又進至渚口,又進至關口,即至城下。《志》云:今縣西十里有張村,以唐張志和隱此而名。良禾嶺巡司,在縣西北三十二里良禾嶺,今移置于縣西北二十七里之苦竹港。又貴溪務,在縣南十二里,又縣北有柏溪務,皆宋置,元廢。黟縣府西百四十里,西至祁門縣六十里,西南至婺源縣三百五里,南至浙江遂安縣二百七十里,東南至休寧縣八十里。秦縣,屬鄣郡,以黟山而名。黟,本作黝,讀伊。漢仍為黟縣,屬丹陽郡。鴻嘉二年,立中山憲王孫云客為廣德王,國于此。王莽時,國廢。后漢仍為黟縣。吳屬新都郡。晉屬新安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初廢。開皇十一年,復置。大業末,汪華等據其地,置黟州。唐初州廢,縣仍屬歙州。縣無城,今編戶二十四里。
林歷山縣西南十里。高三百仞,周三十里,四面壁立,徑路危狹。漢末,山越陳仆祖山屯此,恃險為害。建安十二年,孫權遣賀齊討之,齊陰募輕捷士于隱險處,夜以鐵戈拓山潛上,懸布以援下人,得上者百余人,令分布四面鳴鼓角,賊驚,守路者皆逆走,大軍乃上山,擊破之,今山上寨基墻壁尚存。東有石洞,西有千丈巖,瀑布自崖而下。稍西曰頂游峰,亦曰丁峰,亦曰南山,孤峰削立,與縣南十五里之靄峰相映帶。《志》云:林歷山下有仆城里,亦陳仆祖山屯據處,故曰仆城。又墨嶺,在縣南十六里,產石墨,土人采之,久而成井。今石墨糜爛,不可書畫,惟堪染皂。《志》云:黟與同,縣蓋以此嶺名也。
吉陽山縣東北十五里。今名三姑山。高三百三十仞,周三十里,有三峰鼎峙,吉陽水出焉。又東山,在縣東十五里,高數百仞,人跡罕到。石門山,在縣東南二十里,鑿石為門,下瞰溪潭,壁立千仞,沿巖鑿路,名曰棧閣,僅可通人,斷處以木濟之。古號石門為小劍門,棧閣為棧道。
武亭山縣西南十八里,接祁門界。高二百仞,周五十里,橫江水出其南,危巔削壁,行者趑趄。宋紹興中,邑人黃元輝始路,以便往來。今為通道。魚亭山縣南三十五里。高二百五十仞,周三十里,魚亭水出焉。《志》云:山即祁門縣榔木嶺之支也。自榔木嶺而東,十里至魚亭,又東五十里,即至休寧縣。舊時江西魚船至祁門,以次泊山之東。縣有四亭八墅,魚亭其一也。又復山,在縣南三十六里,即魚亭之支也,一名復巖,又名阜巖,高二百六十仞,周三十里。《方輿記》:山甚孤峻,兩邊皆石,中有溝,才五六尺許,水甚迅激,石壁四絕,僅通一線,縛木為梯,僅乃得上,絕頂泉流不竭。鄉人曾避寇于此。賊陳兵其下,意山高無水,欲持久困之,鄉民示以生魚,賊乃引去。其水東南流,入休寧縣界。
石盂山縣西北十余里。高五百仞,袤三十里,中有巨石如盂,泉出不竭,南連碧山。《志》云:碧山在縣西北八里,高百仞,其南有靄峰對峙,為縣主山。又戢兵山,在縣北十五里,高百仞,周十里,本名石鼓山。唐天寶中,改今名。黃堆山,在縣北三十里,高十余里,絕頂平坦。又北三十里有五溪山,山高聳,時有云霧隱蔽頂上。
牛泉山縣北五十里,高九百余仞,東接太平縣界。《輿地志》:牛泉嶠自麓至頂,每九里一頓,凡九頓,并山為路,峽處僅容仄足,下臨不測之,上多風,盛夏無暑,頂有水,方廣丈許,謂之牛泉。山上往往累石為路,昔時往丹陽之道也。又章山,在縣西北二十里,章水出焉。石燕洞,在縣東二十五里,有石洞,幽邃可容百人。
橫江水在縣南二十里。出武亭山,東南流二十八里,章山所出之章水,東南流,經縣西而流合焉。又東至魚亭口,則魚亭山所出之魚亭水北流合焉,又東合吉陽水,入休寧縣界。吉陽水,在縣治東北,出吉陽山,西南流,牛泉山水流合焉。又東南經縣東南三十五里之噎潭,潭旁兩崖石壁削立,水觸石盤,渦面狹底闊,深不可測。又東至白茅渡,與橫江水合流,入休寧縣界。諸川皆引流溉田,為民利。
魚亭驛縣東三十五里,宋置。又有魚亭巡司。俱元廢。廟口鎮,在縣西二十里,又西十里有西武鎮,皆宋置,元廢。
績溪縣府東北六十里。北至寧國府寧國縣百六十里,西北至寧國府旌德縣七十里,東至浙江昌化縣百六十里,西至寧國府太平縣百二十五里,南至浙江淳安縣百八十里。本歙縣地,梁大同初,析置良安縣,尋廢為華陽鎮,仍屬歙縣。唐永徽五年,置北野縣,尋改為績溪。一云永泰初所改置,屬歙州,以界內溪水交流如績而名。舊無城。嘉靖八年,以倭亂,始筑土城,周四里有奇,今圮。編戶二十五里。石照山縣東三里。有石壁立,方廣二丈,光可鑒物,因名。下有白水泉。又龍須山在縣東二十里,高五百仞,周三十里,山頂有池,四時不竭。縣東北三十里又有石金山,高六百仞,周亦三十里。唐金山,在縣東南九里。其麓寬平,三面臨水,周圍如城,又有岡阜泉石之勝。
徽嶺山縣西北十里。徽,亦作。舊名大尖山。高四百五十仞,周三十里,西北連凜山、佛論嶺、新嶺,東連仙人巖,抵叢山關,又南接大鄣山。山之陽,水流入歙,其陰則水流入旌德,故有嶺南嶺北之分。上有南北通衢,縈紆陡峻,凌曉常行云氣中。《志》云:凜山在縣西北四十里,高四百五十仞,周十五里。又佛論嶺,亦在縣西北四十里,高四百五十仞,周四十里,又西南接休寧縣之新嶺。其仙人巖在縣北五十里,高亦二百五十仞。あだ山縣東北二十九里。高三百三十仞,周二十五里。其山四合,中有官道,通寧國縣界。舊有寨呼為叢山關,下有巧溪,亦名揚溪,流為揚之水。今亦見寧國縣。又郎山,在縣東九十里,高二百三十仞,周三里,一名郎栗山,下有郎溪通驛路。《志》云:縣北四十二里有巖山,高三百仞,延袤二十里,上有壁,甚方整。大獒山,在縣北六十里,高四百仞,周百里,前據潭水,蹲形矯首。山半有巖,亦名仙人巖,巖下有白龍潭。
大鄣山縣東六十里。高五百五十仞,周百五十里。一名三王山。《祥符圖經》云即三天子鄣山。《山海經》浙江出三天子都,《水經》因之,蓋訛鄣為都。秦置鄣郡,以此山名也。郭璞云:三天子鄣山,在新安歙縣東。今謂之王山,浙水出其旁。唐天寶中,產銀鉛,今絕。《寰宇記》大鄣山,吳越于此分界。龍塘山,在縣東百余里,麓有小徑,縈紆險,懸絕不通處,則倚木架橋,魚貫而進,當徑有石如門,上有洞,軒豁可容百人,再上有池極深。又借溪山,在縣東北八十里,高五百五十仞,周八十里,西連あだ,東北接寧國界,水西流入歙。
大會山縣西五十里。高聳特出群山上,晴霽時陟其巔,可以遠望太平、宣、池之境,又蘆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。其麓有脊,連徽山之陰。《志》云:山左有水北入旌德,下流達大江,山右有水南入歙縣,下流達浙江。古塘山,在縣西北四十五里,高三十五仞,周十五里,一名葛蘿山。緣麓以上,周遭皆田,頂寬平,舊有塘水,冬夏不竭,溉田數十頃。其相連者曰植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高五百五十仞,周八十里。又有蒿山,在縣西北五十三里,高四十五仞,周十五里,古塘、植山之水西至黃石坑,蒿山之水東至黃石坑,皆與旌德縣分界。
績溪嶺縣東五十里。因縣治得名。又東十里曰聞鐘嶺,屈曲往復,地近西坑。又縣西為翠眉嶺,兩山低平,橫列左右如眉,因名。七姑尖,在縣東三十里,一山七峰,中一峰尤峭拔。又十里巖,在縣東十里,壁立奇險。又東二十五里曰百丈巖,有石方廣百丈,壁立如屏,下臨深潭,鑿石為橋,奇勝不一。
遙遙巖縣東八十里。Лヴ陡絕,有大石門。宋寶間,辟為磴道,凡五里余,繇此東達臨安。元大德中,復伐石為欄,以障深險。明成化中,亦嘗修治。大石門,在縣東四十里,有石高數十丈,對峙如門,中有道,可通行人。又有石橫如門限,水經其上,激蕩有聲,下流十里。又有小石門。蒼龍洞縣北二十里。一名蒼龍塢。深邃窈冥,洞口常有云霧,石壁峭立,下臨深潭。又登源洞,在縣東十里古登嶺之東,一名長樂洞。山川環繞,四顧周密如洞,因名。有澤穴,暗通大溪,折而東,經府城南龍井山下。又圣泉洞,在縣西五十里,山高千丈,頂有石洞,水出不竭。洞右兩山對峙,下有絕壑,極深廣,上有石,Лヴ相接,如架橋然,亦名仙橋巖。揚之水在縣西。源出あだ山下,謂之揚溪,西南流十里,經揚溪鋪,又南經縣治西南之三里橋,又西南流十七里,地名臨溪,與徽嶺大鄣諸山水合流,而入歙縣界,為新安江之上源。又常水,在縣西北,源出歙縣界之黃蘗水,南流合揚之水。又登水,在縣東北八十里,出借溪山,亦南流,入揚之水。
績溪在城東。其源亦來自揚溪,下流二十余里,乳溪水東注之。又五里,徽溪水南注之,至臨溪,會縣南諸水,入歙縣界。離而復合,交流如績,縣因以名。又乳溪,出縣北十里大坑之凹,為臨溪上游,其流清淺屈曲,經縣東北二里,東流合于大溪。徽溪,在縣北,自徽嶺南流十余里,入績溪,又西流四十里,入揚之水。羅公泉縣南二十五里。水自地涌出,騰上數尺,源甚深長,大旱不竭,溉田數百頃。又泉塘,在縣東二十里,塘中有泉,畜溢深廣,可引以溉。縣西五十里有龍井,水從石中出,大旱不竭,亦溉田百余畝。
叢山關在縣北三十里永安鎮,與寧國縣接界。有關城。《輿程記》:自關而北三十里為沙嶺,又北二十里,即寧國縣之塵嶺,又繇縣而東凡百里,有老竹嶺,高二里,路出浙江昌化縣。嶺關,在縣西北十五里太平鎮,有關城。又新嶺關在縣西北二十里,佛嶺關在縣東二十里。縣東南三十里又有梅嶺關。濠寨在縣西二十五里。地名馮村,今有巡司戍守。又西坑寨,在縣東六十里,元置,又置鎮守軍營于此,明初改置巡司戍守,正統初廢。又大谷務,在縣北四十里錦谷村口,又縣東有坑口務,俱元置,明初廢。
附見:
新安衛在府城內,洪武初置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