飛布山府北二十里。高百七十仞,周二十七里。舊名主薄山。相傳寇亂時,有縣主薄葛顯者率眾保此。唐天圣中,改今名。又靈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高三百五十仞,周七十里。又黃蘗山,在府北九十里,高五百六十仞,周百里。石耳山,在府南四十里,突起大障,高出群峰,多巖石之勝。又柳亭山,在縣南百里,高二百五仞,周四十里,舊名昌山,唐天寶中,改今名。
黃山府西北百二十里。舊名黟山,唐天寶六載改今名。其山盤踞諸州縣,而屬于歙,高千一百八十丈,有峰三十六,水源亦三十六,溪二十四,洞十二,巖八。溪澗流下合揚之水為浙江之源。登其巔,則匡廬、長江隱隱在望。浙之東西池、饒諸境之山,皆其支肢也。《紀勝》云:黃山諸峰有如削成,煙嵐無際,雷雨在下,其霞城洞室,巖竇瀑泉,則無峰不有。其西北峰類太華,故亦名小華山。元汪炎昶《記》曰:山在宣、歙間,雄鎮東南,南逾百里為歙縣治,北三十里為太平縣,又北抵宣州治二百四十里,不當通都大邑之走集,游者罕至焉。山之西麓,田土廣衍,曰焦村。焦村而南,有數峰凌空,最名者曰天都、芙蓉、朱砂,而天都為尤高,鳥道如線,上多名藥,采者裹糧以上,三日始可達。
箬嶺府北八十里黃山之東。上多箬竹。隋末汪華起兵時,開嶺路,達太平縣。今為通衢。《志》云:縣南十五里有藺將軍巖,隋將藺亮嘗屯兵于此。
昱嶺縣東百二十里,接杭州昌化縣界,為往來孔道。舊有昱關、嶺關,詳見浙江重險。方吳嶺,在府南九十里,高二十余仞,有小嶺七十二。自府境往嚴州遂安縣,此為捷徑。其麓有石門水,北合白際之水,以達于浙江。又嶺之西曰危峰嶺,脈接休寧縣之白際山。
新安江在府南。其源有四:一出黃山。一出績溪縣大鄣山,合揚之水,會流于府城西,達府東南十五里,而為歙浦。一出休寧縣率山,一出婺源縣浙嶺山,亦合流而達于歙浦。自此而東南流,皆謂之新安江。《志》云:繇歙浦口而東南四十里為深渡,又五十里為街口,而達浙江淳安縣界,至嚴州府城南合于東陽江,為浙江之上源。《圖經》:自浙江桐廬以上抵歙浦,皆曰新安江,江中有灘三百六十,至為艱阻。今詳見浙江大川。
揚之水在城西。出績溪縣あだ山,西南流,凡百余里,至城東北,達于城西,謂之練溪,亦曰徽溪,府西北黃山諸水悉流合焉。又環繞而東南,達于歙浦,謂之浦口。浦口而東南,或謂之苦溪,下抵深渡凡八十里,名八十里苦。此即新安江之上流也。《志》云:苦溪中亂石,洪灘斗折,淙流奔騰,其急如箭,雖三峽不足方其險。又深渡水,在郡東百十里,為新安江,東接嚴州之界。而浦口東南四十里,亦曰深渡。蓋自嚴州界溯流而上,穹山峻流,峰巒掩映,縈紆旋繞,清深若一,故皆以深渡為名。
豐樂水在府西三里。源出黃山,溉田三十余頃,流至此,合于揚之水。又布射水,出黃蘗山,流經縣北三十里,合揚之水。又府北一里曰富資水,源出府北四十里村,亦名任公溪,以梁任名也。又昌溪水出府南柳亭山,武洪水出休寧縣梢云山,流入界,皆引水溉田,下流合揚之水。綿溪水,在縣東南五十里,源出績溪縣佛論嶺,下流入新安江,亦有灌溉之利。
篁墩湖府西南三十五里。篁,一作黃。一名相公湖,亦曰蛟灘。東北流經府城西南,曰南岡浦,合于徽溪。《志》云:篁墩在府西南三十里,地多竹,湖因以名。呂公灘,在府南十二里,即徽溪下流,長二里,本名車輪灘。水勢湍悍,善覆舟,唐刺史呂季重鑿之,遂為安流。今亦曰車輪灣。
漢洞坑在府西南仁愛鄉。洞口險厄,中平廣,上有屯聚遺跡。相傳自漢以來,郡人避兵者多保聚于此,或以為即洞口也。唐初,汪華據黟、歙,杜伏威將王雄誕擊之,華拒之于新安洞口,雄誕伏兵山谷,帥羸弱與戰,佯敗走,華進攻之,伏兵襲據其洞口,華窮蹙請降。一云:洞口在今績溪縣西南四十里,今謂之洞里,中多居民,深廣幾百里云。階坑,在府東百二十里,相傳吳廢太子和所居之地,階跡猶存。
街口鎮在府東南百里。有街口渡,置巡司戍守,東至嚴州府淳安縣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明初置梅口批驗茶引所,成化十四年,并入街口巡司。又有王干巡司,在府東北百里,東至杭州府昌化縣九十里。又管界寨,在府西百八十里,宋置。明初,亦嘗置巡司于此。又府南四十五里有深渡寨,亦宋置。明初,置巡司,洪武十二年廢。
新館鎮府東三十里。又有巖寺鎮,在府西二十五里。俱宋時置官榷酒之所,明初亦置稅課局,兼置巖寺巡司。洪武十四年,巡司廢。成化十四年,兼革稅課局,并于稅課司。
漁梁府南三里。有石梁。舊以揚之水及黃山諸水凡四溪會流城西,陡瀉而下,無復停蓄,故為津梁,以緩水勢。宋紹興中廢,嘉定中復修,鑿山取石,為永久計,后復圮。明弘治中,凡再修葺,稱為完固云。太平橋,在府城西。《志》云:宋時自府城西南紫陽門達水西,有石橋,后廢。驛道所經,出麻坑七里溪兩渡,或遇漲潦,輒郵傳不通。端平初,郡守劉炳于西門筑浮橋跨溪,亙五十余丈,名曰慶豐,且伐木石,以開新路,遂避兩渡之阻。元末兵毀。明初架木為之,曰太平橋,一名河西橋。又通津橋,今在西關,一名麻坑橋。又西南古城關西七里渡,有七里溪橋。皆為往來通道。
休寧縣府西六十里。南至浙江開化縣二百四十里,東南至浙江遂安縣二百里,北至祁門縣百十五里,西南至婺源縣二百里。本歙縣地。三國吳析置休陽縣,后以景帝諱,改曰海陽。晉曰海寧,屬新安郡。梁屬新寧郡。隋開皇十八年,改曰休寧,屬婺州。大業初,新安郡治此。唐仍屬歙州。今縣無城,編戶二百五里。海陽廢縣舊治縣西二里靈鳥山,尋移治縣東十三里萬安山上。其城為隋末汪華所筑,華遷新安郡治萬安也。今呼為古城,有汪王故宮。唐天寶中,移縣于今治。又有休寧故城,在縣東三十五里南當水口之上,相傳隋時縣嘗治此。黎陽廢縣,在縣西北,孫吳析歙縣地置,晉屬新安郡。劉宋大明中,省入海寧。梁承圣中,復置黎陽縣,屬新寧郡。陳省。今為黎陽鄉。
松蘿山縣北十三里。高五六十仞,周十五里,與天葆山相連,為縣巨鎮。山半石壁懸空,峰巒攢簇,松蘿交映,蜿蜒數里,如列屏嶂,產茶。又稍云山,在縣東北二十三里,高百五十仞,周五十里,武洪水出焉。舊名郎山,天寶六年,改今名。萬安山,在縣東十里。隋大業末,汪華移郡治于此。本名萬歲山,宋宣和中,改曰萬安,避禁苑中山名也。今名古城巖。東北麓有石門,高丈五尺,下闊二丈,稱峻險。又鳳山,在縣西二里,高三十仞,一名靈鳥山,址方頂平,下臨孔道,相傳為舊縣治。又玉幾山,在縣南三里,一名塔山,旁有十二峰,互相映帶。
仰山縣東南五十七里。窮源深谷間,一徑縈紆,涉而復降,其中平衍,群山環拱,狀若蓮花,亦曰蓮花山。又響山,在縣東南三十五里,平地特起,周五里許。其南有石壁削成,西有石峰特起,名曰柱棒山。白岳山縣西四十里。高三百仞,周三十五里,奇峰四起。其西北曰齊云巖,高二百仞,懸崖中一小徑,憑梯而上,其三面并峻絕壁立,二百余丈,不通攀緣,峰頂闊四十余畝。巖之東北,復有石壁如樓臺,旁又有珠簾及羅漢等洞。宋德二年,邑人結寨于巖,以避寇亂。其并峙者曰獨聳巖,高亦三百余仞,周十五里,頂有池水,并崖演迤,凡數折,里人鑿渠,引水下山,溉田千余畝。山之西曰石門巖,高亦二百余仞,周二十里。巖之東復有峰巖洞壑,奇勝不一。山之南曰密多巖,高亦二百仞。程敏政曰:游白岳山者,率以白岳為高,至桃源嶺,則白岳已在其下,至車嶺,則桃源又下,至齊云巖,則車益下。蓋齊云為山最高處,黟、祁、歙、婺之山,一目可盡也。
顏公山縣西南四十里。周三十八里,自麓至巔可三十里。山半稍前,則四旁隆起,其窳處有清濁池,又有湖,約五畝許。相傳昔有顏公者隱于此,因名。又岐山,在縣西六十里,高二百仞,周二十三里,一名石橋巖,泉石奇勝。又西六十里曰高湖山,南接婺源縣,山頂有湖,廣十余畝,歲旱不涸,土人謂之圣湖。
率山縣西南百六十里。今曰張公山。其脈繇婺源五嶺而北,重岡大嶺,周百余里,高千四百余仞。相傳昔有張公者隱此,因名。山當休、婺、浮梁三縣間,鄱江之源出其陽,浙江之源出其陰。《婺源志》云:山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一名大鄣山,有振衣峰及清風嶺、仰天臺諸勝。即張公山矣。白際山縣南八十五里。高百五十仞。其山繇婺源五嶺而來,連起大峰,相續不斷,東接歙縣之危峰、方吳諸嶺,以界于睦之遂安,衢之開化,蓋群山之綱領也。又雞籠山,在縣南九十里,高百六十仞,周五十里,以形似名。方原山,在縣南百八十里,高二百五十仞,周三十里,本名黃土山,唐天寶六載賜今名,一名馬金嶺。舊《志》方原、黃土為二山。朱同云:方原即黃土,自婺源五嶺分支而來,東連白際,而雞籠則其支也。今土人謂其尖曰黃尖,水曰璜原,亦曰方原,其陰則水北流,入率山之江,其陽則東流者入于睦之遂安,西流者入于衢之常山,而總趣于浙江。
新嶺縣西南七十里。高六百余仞,周二十里,西合婺源芙蓉諸嶺,為五嶺,往來通道。嶺南有地名黃茅,可繇小徑直達,為防御要地。東密巖,在縣南三十五里,高六十仞,四面皆平山,土田衍沃,惟此特高,周回絕壁如城,東西二小徑,繇石磴而登,其頂平衍,方廣八百余步。唐乾符五年,黃巢寇郡,郡人程率義兵立寨于此以拒之。今塹壘猶存。《志》云:嶺上有元帥府基,下有落箭丘,皆以程得名。浙溪縣西南百十里。源出婺源縣之浙嶺,東北流,至縣西七十里江潭,又東流百余里至率口,而會于率水。亦名漸溪,《水經》所謂漸江者也。《漢?功臣表》:陳嬰定豫章浙江,都漸。顏師古曰:漸,水名,或以為今縣即古漸地。《漢志》注:浙江水出黟縣南蠻夷中,東入海。蓋時未有婺源縣也。《文獻通考》:休寧漸水,溉田二十七頃,發源張公山。蓋誤以率水為漸水矣。《輿程記》:縣東三十五里有屯溪,漸源至此,會于黟水,亦名南港。黟水即率水也。又東流數十里至浦口,會練溪諸水而為新安江。率水,在縣西南,即張公山水也,自山巔懸流而下,分為三源,下流俱北會于浙溪,而為新安江之上源。或謂之大溪。
白鶴溪縣西二里。出黟縣橫江,吉陽之水,東流入縣境,亦曰吉陽溪,至縣西鳳山下,有夾溪水,出縣西北四十二里石坼山,東南流合焉,曰雙溪口,經縣南一里,曰夏紋溪。又東經縣東二里富即潭,過古城巖,又東南流三十余里至屯溪,而會于南港。《志》云:夾溪亦曰夾源,其水溉田十余頃。又璜溪,在縣南,即方源山之水,北流四十里,合于率水。《志》云:縣南五十里有汊水,其源東自白際之瑯水,南自馬金之璜原水,演迤四十里至此,合流為一,繞岐陽山下,因名汊水,一名紫云溪。繇溪北流二十里,合率口水。岐陽山,一名旗山,其支為萬松山,亦在縣南五十里。
五城水縣南四十五里。源出婺源五嶺,流入縣境與顏公山水合流于龍灣溪口,溉田四千余頃,東會于浙溪。又原坑水,出縣西百五十里之鹿髀山,溉田三千余頃,南流會于浙溪。又南當水,出縣西三十六里之南當山,俗曰當坑山,亦溉田三十余頃,東流會于浙溪。洋湖在縣東南四十里屯溪南岸。一名陽湖,為眾水會聚之處。濱溪平衍,每春流漲合,輒汪洋如湖云。舉嶺寨在縣東北十五里天葆巖。《志》云:縣東南方山有白際嶺寨,縣西婺源界有塔嶺寨。又縣西吳田嶺上有馬金寨,縣西南溪口有松陽寨。五寨皆宋置,元廢。五驛,在縣南二十五里,元置。又縣南二十九里有皇華驛,元初曰憩賢驛,尋改,明初廢。
五城村縣南五城水上,舊為大鎮。《寰宇記》:村傍有五城,斜偶相對,因名。元置五城務及南五嶺巡司于此。明初廢。嘉靖中,以寇亂,議設兵防守。萬歷十年,議者復以五城為一郡通達之所,應設哨官,領兵巡緝,與婺源中平鎮為犄角云。又臨溪村,在縣南九十里,元置臨溪務及白際嶺巡司于此,明初廢。又斷石村,在縣西三里,舊名吳口村,西南有石壁,下臨深溪。藍渡橋縣西十五里。元置稅務于此,曰藍渡務,又置江潭務于河村溪口,即今縣西七十里之江潭也。明置黃竹嶺巡司于此。婺源縣府西南二百四十里。西至江西樂平縣百九十里,南至江西德興縣百十里,西北至江西浮梁縣百五十五里,東南至浙江開化縣百七十里。本休寧縣地。唐開元二十八年,析置婺源縣,屬徽州。宋因之。元元貞初,升為婺源州。明洪武二年,復降為縣。舊有城二里,今廢。編戶百六十四里。
婺源故縣在縣北二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唐分休寧回玉鄉,并割鄱陽懷金鄉,置婺源縣,治清華鎮。中和二年,楊行密將陶雅守歙,縣人汪武怨其暴橫,率民立營柵,據弦高鎮以抗之,自為鎮將,遂移縣治于弦高。天中,武死,陶雅以朱環為新縣制置巡轄等使,復舊縣為清華鎮。后皆因之。今縣即故弦高鎮也。懷金鄉,在縣西,與樂平縣接境。軍營山在縣城內西隅。五代時嘗屯兵于此。山東麓臨西湖,舊為蚺蛇港。又北曰腰灘港,大溪之水匯流于此。唐中和中,汪武立營柵于腰灘、蚺蛇二港,據弦高鎮,即營此山矣。五代唐同光中,吳將劉津改營新城,因筑南北港口,潴水為西湖,使大溪環城而西南出。宋末猶為近郊之勝。元時漸堙。明初遂為平陸,惟此山猶以軍營名。又方山在城南二里,冠山在城西五里,其在城南者又有魚袋山,城西北二里又有錦屏山。
浙源山縣北七十里。一名浙嶺。高三百余仞,周二十五里。婺源諸水,多西入鄱陽,惟此山之水,東會休寧、祁門、黟縣諸水,至歙浦,又會績溪、歙縣諸水,赴浙江。山有戴公三嶺,泥源九灣。自縣入郡,此為捷徑。又高湖山,與浙嶺相連,北接休寧縣界。張公山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即率山也。詳見休寧縣。
石耳山縣東南九十里。層巖疊嶂,高險接天,有石室甚深廣。繇衢、信入境,此山為之望。其支脈曰大鳙山,在縣東百里,高三百仞,相傳洪水時,有大鳙上此而名。又小斂山,在縣東南七十里,高九十八仞,周十五里。俱與衢州接界。石門山,在縣東九十五里,與大鳙相接,山巔有石巖,空洞若門。縣東九十里又有屏障山,高二百余仞,方峙如屏,下開平壤,曰大畈,其左為陰巖山,右為石耳山。又龍尾山,在縣東百里,高二百仞,周三十里,石可作硯,一名羅紋山。又蓮花山,在縣東百五里,亦接衢州界。山高極天,群峰律,狀若蓮花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南四十里有桃源大沖山,石壁峭立,飛瀑懸流,泉石之勝,甲于一邑。
斜山縣東北七十里。高二百仞,周八十里。斜水出焉,溉田四十頃,下流合于繡水。倚衡山,在縣北百十里,高八十五仞,與縣北九十里之朗山俱西連回嶺。朗,亦作閬。《志》云:回嶺在縣北百里,有峰高聳,亦名回峰,自縣趨郡之捷路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