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寧國府東至浙江湖州府三百五十七里,南至徽州府三百三十里,西至池州府三百二十里,北至太平府百七十五里,東北至廣德州二百二十里。自府治至江寧府三百十里,至京師二千七百五十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之域。春秋屬吳,后屬越。戰國屬楚。秦屬鄣郡。漢為丹陽郡《漢志》:元封二年,更鄣郡曰丹陽,治宛陵。后漢因之。晉武帝改置宣城郡丹陽郡移于建康也。劉宋仍為宣城郡大明六年,以宣城兼領淮南郡,移治于湖。八年,復故。升明初,復以淮南并入宣城,尋又復故。梁兼置南豫州宋泰始四年,南豫州治宣城,自是廢徙不一。至梁末,宣城遂為南豫州治。陳因之。隋廢郡,改置宣州,大業初,復曰宣城郡。唐仍置宣州,天寶初曰宣城郡。乾元初復故。大順初,升寧國軍節度授楊行密也。五代時,楊吳亦置寧國軍。南唐因之。宋仍曰宣州亦曰宣城郡寧國軍。乾道二年,升寧國府以孝宗嘗為潛邸也。元為寧國路。明初,改為寧國府先是龍鳳三年,元至正十七年也,改寧國路曰寧安府。龍鳳八年,又改曰宣城府。十二年,改曰宣州府。吳元年,始改曰寧國府。直隸京師,領縣六。今仍曰寧國府。
府陪輔金陵,襟帶杭、歙,阻山控江,形勢便利,據險而守,擇利而動,縱橫南北,亦創起之緒也。楊行密用宣州,遂并淮南;明太祖下寧國,克奠南服,非已然之驗哉?宣城縣附郭。漢宛陵縣,初屬鄣郡。元封二年,為丹陽郡治。晉太康二年,始為宣城郡治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初廢郡,改縣曰宣城,為宣州治。唐、宋因之。今編戶二百十七里。
宛陵城即今府城?!吨尽吩疲簳x咸和中,桓彝為宣城內史時筑,值蘇峻之亂,城未及堅,乃移屯涇縣。梁時太守何遠增筑之。隋開皇中,刺史王選益拓西北隅,連接岡阜。宋乾德中,南唐節度使林仁肇復修筑焉。建炎三年,州守呂好問復奉詔營繕。元至正中,廉訪使道童更加甓。明亦屢經修治。府治東北有鐵牛門,即桓彝所筑子城故址也。今城東北帶宛水,西南兩面皆環據峰阜,周回九里有奇,為門五。
逡遒城府北六十里。晉成帝咸和初,僑置于蕪湖縣界,屬淮南郡,宋、齊因之。隋初并入宣城縣。楚王城,在府北百里,相傳吳楚相拒時筑。又有故楚城,在南湖北岸。又溫城,在府東十里?!吨尽吩疲禾拼淌窚罔八蛎?/p>
陵陽山在府城內。岡巒盤屈,為郡之鎮?!都o勝》云:山自敬亭陂陀而南,隱起三峰,環繞府治。其南為鰲峰,又東南曰陽陂。唐獨孤霖謂郡地四出皆卑,即阜為垣,郡治蓋據此山之岡麓也。又響山,在城南二里,兩峰對峙,下瞰響潭。
敬亭山府北十里。一名昭亭山。東臨宛、勾二水,南俯城,千巖萬壑,云蒸霞蔚,為近郊名勝。東麓有敬亭潭,勾、宛二溪水所注也。自山而東北,峰嶺相接,其得名者凡二十有余,皆敬亭之支阜也。
麻姑山府東三十五里。高廣過于敬亭山,逶迤Β,屹為巨鎮。自山而北,群峰相接,至南湖而止。山之東十里,即建平縣界也?!吨尽吩疲焊畺|接廣德,自杭湖而西,可以軼入境內,麻姑山當其要害,因置麻姑山寨為戍守處。又云山,在府東北六十里。其西為大延嶺,路通水陽巡司。又西有白魚嶺及寨口諸山。云山而北,別為蔣山,下瞰固城湖,接高淳南境。
柏枧山府東南七十里,與寧國縣接境。山之陽即文脊山也。溪谷邃深,峰巖回曲,飛流界道,跨岫為梁。其西曰萬人坑,北曰梅村山,又西曰歙溪山,以歙溪流其下也。西北曰查樹嶺,繇寧國縣之涇縣者,道出于此?;ど剑诟畺|南六十里?!秷D經》云:行者玩其幽曠,往往駐步往返,因名。其東南為水東諸山,其北為寨山,又北為洞山,有洞可容數百人。自此而東北,皆群山相接,以達建平縣界。
華陽山府南百里。高數百仞,連跨宣、涇、寧、旌四邑之境,南為密壟嶺、盤嶺,稍西為金牌嶺。二嶺之間,僅通一線,為涇、旌間道,郡南一厄塞也。盤嶺之麓,有洞深廣,容百余人。山之支壟,曰大墨山、洞山、城山,又迤北十余里曰橫山。自橫山而北,峰巒相接,以至于城南、陵陽、敬亭諸山,皆繇此肇脈。又有曷山,在府西南三十里,《志》云:下有屯兵寨址。行廊山,在府西北四十里,兩峰對峙,環抱若廊廡然,其下有大明湖。又西北為牛頭山,下有寨埠。元末,土人保此,以御寇掠。又西北有方山,與南陵縣接境。青弋江府西六十里。源出涇縣及池州府之石埭縣,又太平縣及府西南境諸川,皆匯入焉。東北流經行廊山下,又北合諸山溪之水,經方山下,又北出揚青口,會太平府黃池河,又北入蕪湖縣界,注大江?!吨尽吩疲航靼稙槟狭昃常卸?,昔時多引流為陂堰,以資灌溉。今舟楫往來,此為津要。又白羊溪,在府西南五十里,出華陽山之金牌嶺,西北流,合諸山溪之水,至行廊山,入青弋江。
宛溪在城東。源出城東南三十里之嶧山南,東北流三十里為九曲河,復折而西,合溪澗諸流至響山下,匯為響潭,繞城東為宛溪。城西南隅有李家塘,亦曰珍珠塘,昔時北流,東折環府治,后出鐵牛坊水門入宛,謂之珍珠河。明正德中,改從西北流出城,至城北復東流入宛溪。又城西北有石子澗,亦自敬亭南麓,東流入焉,至城東北三里許三汊河口,合于句溪。舊置河泊所于此。
句溪府東三里。其上流即寧國縣之東西二溪,合諸溪澗水,西北流入境,回環幾二百里,至城東五里謂之東溪。又西流三里為句溪,又北二里至三汊河,與宛溪合。其東岸為新城渡,西岸舊有驛亭,今廢。二溪合流,經敬亭山東,為敬亭潭,十里至油榨溝,與雙溪合,又北有青草湖自東入焉。又北十里至石頭溝,其東為渾水港,南湖水繇此合流。又北出群山間,為沙石灣,有慈溪,合高淳之水,至此合于句溪。又北至水陽鎮,為龍溪。又西北入黃池,接當涂縣界,西出蕪湖,入大江。唐大順二年,孫儒寇江南,其將李從立奄至宣州東溪。楊行密危懼,夜使其將臺屯溪西。使其士卒傳呼,往返數四。從立以為大眾繼至,引去。蓋即句溪也。又雙溪,在府東十里。其地有土山,亦名玉山,句溪經其北,引為支流,西北流六七里為許村湖,又北十里為掘港。東南諸山之水,多匯流于此,入南湖口雙溪,又西十里出油榨溝,仍合于句溪。華陽溪,在府東南七十里,源出華陽山,東流二十里有魯山,其下為魯顯水,又東北四十余里為魯溪,又北至下西渡,合于句溪?!吨尽吩疲合挛鞫稍诟畺|南三十里。
南崎湖府東北四十里。其北為北崎湖,今總謂之南湖,周四十余里,其東北百里有綏溪,一名白沙溪。廣德、建平諸水,繇此入于南湖,府東境諸川,亦悉匯入焉。西南為曲河,出油榨溝,西北為湖北河,出渾水港,并注于句溪?!吨尽吩疲耗虾苄侵T溪之漲溢,北達固城、丹陽諸湖,會于黃池,而達大江,府境之巨險也。湖北岸有大山昆山,舊設河泊所于山下之馬山埠,扼湖口之要害,南距府城六十里。德政陂府東十六里。唐大歷三年,觀察使陳少游置,引渠溉田二百余頃。又薛公堰在府北百十里?!吨尽吩疲禾朴^察使薛邕所筑,引水溉田處也。
水陽鎮府東北七十里,臨句溪上,溪北與高淳縣接界。其地有水東山,南唐為水陽渡,后因為鎮。今有巡司戍守,又兌軍倉及義倉皆置于此?!吨尽罚焊畺|境之備在水陽,繇此東出高淳,越東壩,通吳會,此其要防也。
黃池鎮府北百二十里,與太平府黃池河相接。唐天復三年,楊行密將臺討宣州叛帥田κ,敗之于廣德,又進敗之于黃池鎮。宋建炎初,盜張遇等掠江上,至黃池,州守吳好問檄諸道兵御卻之。《志》云:郡境西北鄰蕪湖,北通姑孰,以黃池為重鎮。今有巡司戍守。符里鎮,在府東北八十里,又西北四十里而至黃池鎮。
南陵縣府西一百五里。東北至太平府蕪湖縣百十里,西北至太平府繁昌縣八十里,西至池州府銅陵縣九十里。漢春縣地,屬丹陽郡。梁置南陵縣。唐移置于此,屬宣州??h今無城。今編戶八十五里。南陵故城在縣西北。劉句曰:梁置南陵縣,治赭圻城。唐長安四年,移治青陽城,即今縣治矣。上元初,劉展作亂,陷潤、升諸州,遣其將傅子昂屯南陵,將下江州,徇江西。乾符五年,黃巢寇宣州,宣歙觀察使王凝拒之,敗于南陵,巢攻宣州,不能陷,即此。赭圻,見繁昌縣。又當涂廢縣,在縣東南。晉咸康末僑置,分于湖為境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平陳,移治始孰,而故縣遂廢。宣城故城在縣東四十里青弋江上。漢縣,屬丹陽郡。后漢省。建安三年,孫策定宣城以東,即故城也。晉太康二年,置宣城郡,治宛陵,別置宣城縣屬焉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初改宛陵為宣城,而故城遂廢。甘公城,在縣北七里,甓甚工,繚以漳水,可容數千人,四旁門址猶有存者?;蛟粎菍⒏蕦巼L屯此,俗訛為甘羅城。
籍山在縣治東北。陂陀聯絡,為邑之鎮。工山,在縣西三十里。山高數千丈,周廣七十里,半山有龍池。其南數里曰朗陵山,自朗陵而西南,則群山相接,至縣西南七十里之黃山,與青陽縣接界。繇工山而東十里曰花山,有道出銅陵縣。工山之北,則為射的山。又西北相接者為馬人山,山下有渡,與繁昌、銅陵縣接境。又北為七女山,東去縣三十五里,其并峙者為石潮山、黃連山、同山,皆與繁昌相接也?!吨尽吩疲汗ど脚f有坑冶之害。宋淳熙中,縣令郭始請除之。
呂山縣南六十里。山有石室,其南為石竇,有泉涌出,即淮水之源也。唐大德初,楊行密自銅官濟江,敗宣州兵于呂山,遂克宣州。銅官,見池州銅陵縣。
青弋江縣東三十里。自涇縣賞溪會眾流入縣界,經縣東之長地塘,分為二支,至縣東北五十里漳陵港,復會為一江,以東即宣城界也。西瀉馬家灘,匯于蕪湖之石危渡,繇魯港入于江?!吨尽吩疲厚R家灘接蕪湖境,蕪民每治灘為田,水不易泄,為南陵患云。漳水出縣西南六十里龍洞,平地有泉涌出。又淮水,出呂山南之石竇中,經縣南五十里孔鎮鋪,而與漳水合流,為澄清河,繞縣東門,謂之東溪。有鵝嶺溪,水出縣南二十五里之鵝嶺,流至此合焉。又北受籍山諸水及后港水,歷縣河口,受蒲橋河水,為小淮河,匯于蕪湖縣之石危渡,入青弋江。西港水,源出工山朗陵之南,合諸水北流,經縣西,謂之西港,分流自西南水門入城繞縣前,過東市,為中港,籍山之水合焉。其出西北水門與西港合者,又北為后港,經白石灘,繞縣后,而東合于漳、淮。
蒲橋河縣東二十里。自涇縣西匯黃埭諸澗,北流徑麻園渡,入縣境,會永豐陂。又北經蒲橋,又西出蘆港,至縣東北,合于漳、淮。
永豐陂在縣東南二十里。引青弋江為陂以溉田?!短剖贰罚合掏ㄎ迥?,修南陵永豐陂。宋時亦屢修筑。紹興二十三年,詔以永豐圩賜秦檜。乾道初,改賜建康都統司。二年,臣僚言檜竭江、東漕計修筑圩堤,以故水患及宣、池、太平、建康,乃命廢永豐圩。又縣南有大農陂。唐韋《記》曰:南陵有廢陂,積歲不理。元和四年,寧國令范君朝真假南陵印修之,置為石堰三百步,水所及者六十里,開荒埂數萬畝。是也。宋紹興初,亦嘗修治?!吨尽吩疲黑樗哒摹⒒炊?。
鵝嶺鎮舊在縣南二十五里鵝嶺下。明洪武二十八年,置巡司戍守。嘉靖二年,遷于趙沖鋪北,去鵝嶺十五里。十三年,又遷于縣南六十里之新店鋪?!吨尽吩疲焊骶持U,繇繁昌、青陽、銅陵而入者,石危、鵝嶺是其噤喉也。
涇縣府西南一百五里。西至池州府青陽縣百里,西南至徽州府黟縣二百四十里。漢縣,屬丹陽郡,因涇水為名。后漢因之。晉以后屬宣城郡。隋屬宣州。唐武德二年,置南徐州,尋改為猷州。八年,州廢,縣仍屬宣州??h無城,今編戶六十四里。
猷州城縣西三十里。隋大業末,涇人左難當據縣。武德三年,歸唐,尋授猷州刺史,筑城于此。七年,輔公┙叛,遣兵圍猷州,難當拒卻之,是也。八年,州廢。安吳城,在縣西藍山南。三國吳建衡中,置縣,屬宣城郡。晉以后因之。梁大寶初,宣城內史楊白華不附侯景,進據安吳,景遣兵攻之,不克。隋縣廢。唐武德三年,復置,屬猷州。八年,廢。今有安吳市及安吳渡。
桓公城縣東四里烏溪嶺。晉咸和中,內史桓彝所筑,以拒蘇峻將韓晃?!吨尽吩疲嚎h東六十里曰桓公嶺,即桓彝筑處也。今壘塹依然,道通旌、太,稱為險厄。又俞將軍走馬城,在縣南四十里,晉桓彝將俞縱嘗屯戍于此。
幕山縣東三里。相傳左難當與輔公┙相持于此,故壘尚存。其西有兩峰最高,與縣西響山對峙,如門戶然,為縣治拱衛。又縣東七里有鼓樓山,前代烽火時,置鼓角樓于此。柏山,在縣東北三十五里,亦左難當拒輔公┙處,有白龜城,即難當所筑?!吨尽吩疲喊厣蕉衔謇餅榍俑呱剑詴x處士琴高隱此而名,峭壁屹立,下瞰深淵,其上巖洞甚勝。琴高而西,相望者曰旵山,西南去縣亦三十里。又馬頭山,在縣東北四十三里,下為鎮市,商舟輳集其地。又東北為古樓山,皆縣境鎖鑰,與南陵、宣城分境。水西山縣西南五里。林壑邃密,下臨賞溪,循溪而入,有塢曰水西坑,最幽勝。唐宣宗微時游此,有報道風光在水西之句。風光,宣宗小字也。又西北五里曰響山,石壁聳峙,與幕山相望。格山,在縣西北七里,高數十丈,周十余里,環抱縣治,如郛郭然。又西十余里曰盤坑,以崖谷宛轉而名,土人嘗陶冶其地。又西北二十里曰孤山,上有黃巢寨。石山縣東二十二里。有洞,甚深廣。宋紹興初,群盜張琪等寇亂州境,民多避居于此。又四角山,在縣東七十三里。諸山環繞,唯此山最高,絕頂可容千人??軄y時,民多避其上。頂有泉,雖旱不涸。
五城山縣西南七十里。五峰環繞,勢如城郭。東曰藍山,有藍山坑,俯瞰安吳渡,舊安吳縣址也。其西曰郭山,自九華峽嶺至此,高數百丈,為縣西南巨鎮。其東北為寨山。元末,居民結寨于此以避難。白云山,在縣西南七里,下臨白云潭,舊產茶入貢,今廢。其相接者曰湖山,以山頂有小湖而名。又菥荻山,在縣西八十里,頂平衍,有泉沸出,居民墾以為田。其西為望江山,以登眺可見大江也。又石柱山,在縣西南九十里,接青陽縣界,其南與石埭、陵陽山相望。
承流山縣南四十里。有群峰回環聳秀,甲于一邑。自承流而南,峰岫盤旋,百有余里,如城壘然,東連旌德,西接太平,溪谷幽深,最為嘉勝。黃山,在縣東南八十里,高數百仞,層巒列嶂,狀若蓮華。涌溪源于此。又黃象山,在縣南九十余里。山高聳。其西北曰銅山,舊嘗冶銅于此。東北為九里山,有兩山夾行九里,下臨九里潭,其相接者曰水東山。又北為石女山,山高五百丈,延袤二十里。黃象山之南曰麻嶺,峰崖卓絕,跨旌德、太平之間,為往來交道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