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孤山縣東南百二十里,與江西彭澤縣接界。舊時峙江北岸,與南岸群山對峙,為控扼處。元天歷中,立鐵柱于山上,長三丈有奇,曰海門第一關,江流經此,湍急如沸。至正中,余闕守安慶,倚小孤為捍蔽,小孤敗,安慶遂不支。既而明師西討,至小孤,其守將丁普郎迎降。未幾,明帥復繇陸道而進,自宿松抵小孤。成化二十年,江水忽分流于山北,流日益廣,自是屹立中流,大江澎湃,環于四面。山有石級百十有一,紆回而上,巖林泉石,頗饒勝致。其南下曰彭浪磯,磯躅為馬當山;北下為蛾眉洲,與小孤相映帶。正德十四年,宸濠以南昌叛,遣將犯小孤,沿江焚掠,進寇望江,抵安慶。說者謂小孤、安慶如唇齒相維,為金陵西面之險云。今詳見江西彭澤縣。小隘嶺縣西南八十里,與湖廣黃梅縣分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百三十里有寨子鎮,即黃梅境內矣。又窯嶺,在縣西二里,以地多陶冶而名。鑿山洞,在縣東十五里,洞可容千人,為古仙棲隱處。
大江在縣南百二十里。《江防考》:小孤山為江面險要,大江經此,分流東下,入望江縣境。有小孤巡司,與安慶、九江官兵以時巡哨。小孤之上二十里曰楊家洲,下十五里為毛湖洲,稍東為沙灣角,俱盜賊出沒處也。
龍南蓮若湖縣南三十里。中有浮洲,涌若螺黛。又東南三十里為白荊湖,其相接者曰灣池,上有山。又有污池市及污池渡,中分三十六段。又有棠梨湖、小黃湖,俱相連接達于縣東八十五里之張當池,趣望江縣之泊湖,至雷港入江。大、小豆溪,在縣東三十里。又縣東六十里曰大、小伯澇河,合流于張富池,接楊灣口,達于泊湖。
攝湖縣西南四十里。又西南十里曰麻湖,其相接者曰牌湖、周泊湖。又西南八十里曰湖,周回甚闊,中產魚。又西南注于江。《志》云:縣北六十里有三溪河,其水出蘄黃境內,有三泒,流入縣境,匯于隘口,南入大江。浮湖,在縣東南六十里。又東南十里曰黃湖。又縣東南百里曰茅湖,皆相通注,匯于望江縣之泊湖。
桑落洲縣南百三十里。《寰宇記》云:洲在縣西南百九十里,與潯陽分中流為界。江水自鄂陵泒而為九,于此合流,謂之九江口,即劉毅為盧循所敗處。又東為武林洲,即桑落洲之尾也。今詳見江西德化縣。孟洲,在縣南四十里,洲連龍湖。又有黃洲,連竹墩渡,其相近者曰黃陂洲。又南四十里曰楊柳洲。《志》云:縣東四十里有望子洲,其相連者曰大泊灣。
涇江口鎮在縣西南,有巡司。《志》云:小孤巡司而西六十里,有涇江口巡司。又西六十里為歸林鎮,有歸林灘巡司,俱瀕江戍守處。楓香店,在縣北四十里,亦曰楓香坂,向有楓香驛。明崇禎十年,流寇犯境,官軍御賊于此,敗績。
屏風寨在縣西三十里西源山中。其山自麓至頂,有九井相貫,層巖峭壁,險固可恃。《志》云:縣有寨十,在縣北者曰九層、田氏、傘架、土峰、城河凡六寨,在縣東者有北林、石氏二寨,縣西北又有白牙、東林二寨,與屏風為十寨云。望江縣府西南百十里。東至池州府東流縣百二十里,南至江西彭澤縣百里。漢皖縣地。晉置大雷戍。東晉義熙中,置新治縣,屬晉熙郡。陳置大雷郡治此。隋廢郡,改縣曰義鄉,屬熙州。開皇十八年,改曰望江縣。唐武德五年,置高州,尋改為智州。七年州廢,縣屬嚴州。八年屬舒州。宋末,嘗遷治于東流縣之香山鎮。元還舊治。今無城,編戶二十四里。
大茗山縣西北六十里。其旁出者曰小茗山,兩山東西相向。大茗之巔,有巨石聳峙,頂平如砥。小茗之上有蓮花峰,峻削而秀麗。又南十里為鳳棲、鷓鴣、石灰、懸項諸山,互相映帶。嵯峨山,在縣西七十里,東去大茗山十里,一名箬山,西北接太湖縣界。《志》云:山下有連塘城,相傳劉裕與盧循戰處也。磨山縣北三十里。泉石頗勝。又北二十里曰寶珠山。山近漳湖,濱湖諸山皆伏,山獨圓秀而杰出,因名。周何山,在縣東一里。《志》云:周瑜及何無忌皆曾駐軍于此,因名。大江縣南十五里,南接蛾眉洲,東北流入懷寧縣界,西去縣城亦三十里。《江防考》:大江上自宿松縣毛湖洲,下接懷寧縣皖口鎮,凡百五十余里。《宋志》:自潯陽柴桑沿流三百里至望江,是也。
泊湖縣西四十里。自宿松縣界龍南諸湖及縣西境之水,俱匯于此。經縣南五里,曰楊溪河,其水束泊湖之口,亦曰潵水口,又導流為諸溪港,繞縣而東下,達縣東三十里之雷港入江。今徙從縣南十五里之華陽鎮,注于江。又鱭湖,在泊湖西五里,亦自泊湖分流,達于楊溪。
漳湖縣東北六十里。其上流為武昌湖,在縣東北三十里,受茗山、鳳溪諸溪澗及縣北群川之水,匯而為湖,廣十里,袤三十里。又東北十里為青草湖,相接者曰白土湖,會上流諸水,其漲彌天,又東北匯于漳湖,導流為埭溝河,達府西皖口入江。其支流達縣東北七十里之路灌口,亦入于江。慈湖,舊在縣北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縣北二十里有石子港,源出縣西二十里之雪涼泉,匯慈湖、孝感諸水入于武昌湖。明初,安慶為陳友諒所襲陷,明師復克之,命徐達等追友諒至慈湖,焚其舟,是也。孝感山,在今縣北十五里,其水亦注于慈湖。又縣西北有大小豆溪,自宿松分流,達慈湖入江。
懸步河在城南。其西南六里有白澗,流徑城南二里,會于龍潭,合上流諸水,匯為懸步河,又東南合于楊溪河,入江。又后溪河,在縣北十里,其水分青草、白土諸湖之水,會諸溪流,合于懸步河。
馬頭河縣北五十里。亦受大茗諸山之水。縣西北四十里鴉灘之水,亦流匯焉,下流入武昌湖。又蘆薪河,在縣西北三十里,源出鷓鴣諸山,亦流入武昌湖。埭溝河,在縣北六十里,受漳湖諸流,連懷寧縣境之沙灘,又東經石庫渡,至皖口入江。
雷池縣東三十里。源出宿松縣界,東流二百余里,經縣東南,積而為池,又東十五里入江。三國時,有雷池監,孟宗嘗為雷池漁官,是也。其入江處,亦曰雷港,亦曰雷江口,亦曰大雷江。晉咸和二年,蘇峻以歷陽叛,溫嶠欲自江州入衛,庚亮報嶠書曰:吾憂西陲,過于歷陽,足下無過雷池一步。義熙六年,劉裕討盧循,軍于雷池,進軍大雷,分兵屯于雷江西岸,先備火具,循自湓口來戰,不勝,回泊西岸,岸上軍發火焚之,循敗走。宋孝建初,江州刺史臧質叛,使其黨魯弘下戍大雷。泰始初,晉安王子勛舉兵江州,遣將軍俞伯奇斷大雷,禁絕商旅,又以甲士五千人出頓大雷,于兩岸筑壘。明年,子勛將劉胡等軍敗,悉發南陵諸軍,燒大雷諸城而還。梁承圣初,王僧辨等討侯景,自尋陽東下,軍于大雷。陳永定二年,以王琳軍尋陽,遣軍拒之于大雷,既而琳引軍來攻,不克。今縣城本名大雷戍,蓋以雷江為名。明正德七里,流賊劉六等自黃州趣京口,道雷港,尋又自通州經雷港,趣九江,未幾,復繇雷港犯金陵。蓋雷港為濱江要防也。舊置雷港鎮,有巡司戍守,兼置雷港驛。天啟中,雷港為浮沙所塞,于是巡司廢,驛移于華陽鎮。
楊灣鎮縣南三十里。有楊灣口巡司,今移司于東十里之急水鎮。《志》云:南陽外有方公堤,達急水鎮。明天啟中,縣令方懋德筑。華陽鎮,在縣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鎮濱江,與宿松界沙灣角、毛湖洲一帶,形援相接,向為奸盜淵藪,有官軍巡戍。又新溝鎮,在縣西。縣北又有埭溝鎮。西圩縣東北六十里。周三十余里,堤長三千九百七十余丈,闊十丈,高二丈,圩中田三萬七千余畝。《志》云:孫吳時屯皖口,得谷數萬余,即此圩也。
附見:
安慶衛在府城內,洪武初建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