鐵爐山縣東南九十里。俗傳仙人鑄丹處。鼎爐之址猶存,今居民多于其下為鐵冶,鑄農器。又仙女臺山,在縣東南五十里,山有大石突出如臺,人莫能登,相對者曰鷹嘴崖。又潛臺山,在縣西三里,石山如臺,當河中流,下有小赤壁。東石門山,在縣東十里。又有西石門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。皆兩山相對,中為狹徑,如門之辟。其近東石門者又有圣人山,石壁峭立,其勢若壓,稱為奇險。
四十八盤山縣西南百二十里。山徑崎嶇,登陟甚艱,行者凡四十八盤,其險始盡,因名。又陶成忠山,在縣西八十里,石徑崎嶇,傍多林木,藤蔓掩蔽。相傳昔有陶鐵槍者,屯兵于此。六安山,在縣西三十里,四圍險峻如城,有四門,古多避兵于此。又有六安寨。
梅子嶺縣東五十里。多產梅,上可容數十萬眾。又縣東南四十里有楮皮嶺,居人多造紙于此。九尖嶺,在縣西七十里。又西六十里有新開嶺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八十里為棋盤嶺,道出英山。又縣西南百五十里有雕翎崖,臨河壁立。又有烏龜峽,在縣西三十里,其水自縣西八十里萬人愁山東流經此,又東十里入黑石渡河。相傳大禹所鑿也,以形似名。
淠水在縣東。源出霍山,北流入六安州界。《志》云:縣北門外有化龍河,其一發源河南商城縣界,其一發源于湖廣羅田縣界,流經縣境,至縣西二十里之黑石渡而合流,經城北又東入于淠河。漫水縣西南百十里。源出羅田縣,經縣西南三十里,為梅家渡,又東北合于化龍河。又陡山河,在縣南百二十里,東出六安州界之分水嶺。又梅河,在縣西百八十里,西出英山界嶺。又縣南三十里有草場河,亦自英山縣流入。又有三灣河,自潛山縣流入。俱會化龍河。
梅子關在縣東梅子嶺上。又縣西南五十里有金雞關,南北兩關對峙,路出英山。皆昔時戍守處。金子寨,在縣東八十里金子山上,以山色如金而名。又縣南六十里有李郎寨,皆昔人避兵之所。
千羅畈鎮縣西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初置巡司于故埠鎮,后改鎮為縣,因移巡司于千羅后畈。是也。又中埠河市,在縣南四十里,有中埠河渡。又上土市,在縣西南百五十里。縣西南又有潼灣市。
附見:
六安沖在州城內,洪武初建。
◇安慶府東北至廬州府無為州三百二十里,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四百十里,西至湖廣蘄州三百里,北至廬州府三百六十里,東南至池州府百二十里。自府治至江寧府六百五十里,至京師三千一百八十五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之域。春秋時為皖國皖音患,亦為桐、舒二國地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二漢屬廬江郡。漢末,吳克皖城,遂為重鎮。晉安帝置晉熙郡。宋、齊因之。梁末,嘗置豫州,尋改為晉州。北齊曰江州。陳復曰晉州大建五年伐齊,侯敬泰克齊江州,是也。隋初,改熙州。大業初,改同安郡。唐武德四年,改為舒州《志》云:唐初嘗改為東安州,正史不載。天寶初,曰同安郡。至德初,曰盛唐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五代時,仍曰舒州,初屬吳,后屬南唐。宋仍曰舒州亦曰同安郡。政和五年,賜額曰德慶軍。紹興十七年,改安慶軍。慶元初,升為府以寧宗潛邸也。元曰安慶路。明初,改寧江府,尋復為安慶府,直隸京師,領縣六。今仍曰安慶府。
府淮服之屏蔽,江介之要沖。漢建安十九年,曹操遣朱光為廬江太守,屯皖,大開稻田。呂蒙曰:皖地肥美,若一收熟,彼眾必增。于是攻皖,破之,遂為重鎮。曹太和二年,遣曹休侵吳,向皖,滿寵上言:休所從道,背江傍湖,易進難退,此兵之葇地,若入無︹口言無限隔也。一云無︹口在桐城縣夾石東南,宜深為之備。晉咸寧四年,吳人大佃皖城,王渾遣應綽擊破之。蓋其地上控淮、肥,山深水衍,戰守之資也。徐氏鍇曰:皖之為地,中國得之,可以制江表;江表得之,亦以患中國。吳孫權克皖,而曹操不寧;周世宗平淮南,而李氏窮蹙。《形險說》:大江合九江、鄱陽之水,東北經流府城東西南三面,而小孤山舊為大江控扼處,屹峙江北岸,孤峰峭拔,與南岸山對峙如門。大江之水至此,扼束而出,其下深險可畏。元人立鐵柱于此,曰海門第一關。余闕守安慶,倚小孤為捍蔽,遣將率水軍戍此。陳友諒自上流引軍直搗山下,戍軍敗走,安慶旋陷。明時宸濠之變,賴安慶守臣能挫其鋒,是以南畿無患。蓋小孤者,安慶之門戶;而安慶者,金陵之門戶也。
懷寧縣附郭。漢皖縣地,屬廬江郡。三國吳為皖城。晉義熙中,改置懷寧縣,為晉熙郡治。宋以后因之。隋為熙州治。唐為舒州治。今編戶五十二里。
皖城在府西北。古皖國及漢皖縣皆治此。后漢建武十七年,妖巫李廣等據皖城,遣馬援等討平之。建安四年,袁術死,術從弟胤棄壽春,奔廬江太守劉勛于皖城。是年,孫策襲皖城,克之。六年,孫權以皖城太守李術二于曹操,攻屠其城,既而操取其地。《魏志》:曹公恐江表郡縣為權所略,皆令內徙,民轉相驚,自廬江、九江、蘄春、廣陵戶十余萬,皆東渡江,江西遂虛,合肥以南,惟有皖城。建安十九年,權攻皖城,克之。魏正始二年,權遣諸葛恪屯皖城,以伺邊隙。四年,司馬懿攻皖,恪退屯柴桑。吳廬江太守亦治皖城也。晉咸寧四年,吳人大佃皖城,謀侵晉,揚州都督王渾遣州刺史應綽攻破之。晉仍曰皖縣,屬廬江郡。義熙中,始改懷寧縣,亦曰晉熙城,以晉熙郡治此也。梁大寶初,侯景遣其將任約西侵江郢,自將屯晉熙。明年,王僧辨東下,景將范希榮棄尋陽,走晉熙,尋復遁去。梁敬帝初,齊將尉瑾等侵皖城,晉州刺史蕭惠以城降。自隋以來,皆為州郡治。開皇二十年,熙州李英林反,尋討平之。唐武德初,殷恭邃據舒州,既而來降。七年,趙郡王孝恭等擊輔公┙,軍于舒州。上元初,江淮都統劉展叛,陷舒州。大歷十一年,復為群盜陳莊所陷,以濠州刺史張萬福攝舒州事,討平之。咸通九年,徐州賊龐勛遣兵來寇。乾符三年,賊王仙芝陷舒州。中和四年,舒州陷于群賊吳迥等,廬州刺史楊行密遣兵擊定之。光啟二年,滁州刺史許襲取舒州。景福二年,楊行密復取之。五代周顯德三年,伐南唐,拔舒州,既而復為唐所取。五年,以州來歸。宋建炎中,屢為亂賊所陷。紹興初,招討使張俊破李成,拔舒州。端平三年,蒙古入安慶,尋引卻。淳六年,復掠安慶。德初,叛帥范文虎以安慶降。元至正十八年,為陳友諒所陷。十九年,明師攻安慶,尋克之。明年,復為友諒將張定邊所陷。二十一年,明師復克之。明正德七年,流賊劉六、劉七等掠郡境,官軍追討,賊引去。十四年,宸濠攻安慶,不能陷,尋潰散。蓋郡當江淮走集之沖也。《城邑考》:吳呂蒙屯皖,在今城東二里有呂蒙城,即蒙所筑也,臨大江,今為故倉址,其后漸移而西北。宋端平三年,以北兵漸迫,城去江遠,控御為難,乃徙治羅剎洲,又移楊槎洲。景定初,乃遷城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,即今治也。其城北負大龍山,東阻湖,西限河,南瞰大江。元至正十六年,修城浚濠,引江水環城,恃以為固,自是屢經修筑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門五。
梅城府北七十里。高齊天保三年,行臺右丞盧潛屯兵筑城于此,時龍鳴城內,潛以為不祥,移屯在外,謂之龍鳴城。唐武德中,嘗析懷寧地,置梅城縣治此,旋廢。又安樂城,在縣西二十里。梁天監七年,軍主武會置城于此,因名武功城。唐武德中,析懷寧置安樂縣。又逢龍城,在府北。三國時,魏將臧霸伐吳,吳將韓當引兵逆戰于逢龍,后置城于此。唐武德中,嘗置皖城縣治焉。《城冢記》:唐初析懷寧地,置皖城縣,在皖水之北,今濠塹猶存。又有皖陽城,在今府北二十里,亦唐初所置縣,尋與梅城等俱并入懷寧縣。
大龍山府北三十里。稍東相接者曰小龍山。兩山盤亙,下瞰大江,峰巒巖壑,種種奇勝。山周五十里,高十八里。其附山南出者曰門山,以兩山相夾而名,又南十里為白麟、火爐諸峰。其脈伏而復見、聳起如脊者曰脊現嶺,訛為集賢嶺。《志》云:嶺在城北十五里,有集賢關,今城北門亦名集賢門。霧靈山在府城西。形如覆釜,登其巔,則山川阡陌,一覽無遺。又府西四十里曰黃山,當冶湖之口,形如臥象,亦曰象鼻山。太平山,在府西八十里,其山委蛇深秀。又西二十里曰大雄山,地名釋迦坂。山之東四十余里曰愚公峰,山之西為俚子峰,左右夾峙,繇萬石嶺至絕頂,俯視則眾山如孫,長江如帶。又府西南百二十里曰騰云山,與望江縣接界。
百子山府西北二十五里。峰巖泉壑,蔚然深秀。又西北五里曰甑山,在石門湖西,甚突兀。又黃梅山,在府西北四十里,深郁多杉木、修竹。其并峙者曰鏡山,以石色如鏡也。山之北曰豹嶺,多喬松。又有雙峰,兩峰壁立。寨基山,在府西北五十里,有三峰疊秀,其并峙者曰寶靈山。又獨秀山,在府西北六十里,脈自潛山而來,相去百里,而挺然杰出,為群山長。其相接者曰桑山,中多巖洞,石如層樓,可藏千人。又柘澗山,在府東五十里,面江阻湖,盤旋數里,勢若奔騰。
峽石嶺府西四十里。高數里,有深林環澗,《一統志》以為即掛車嶺也。今詳見桐城縣夾石山。又長安嶺,在縣西三十里,嶺甚長,路達潛山縣。明崇禎十年,官軍敗賊于此。其相近者曰龍見嶺,嶺甚盤固。又府西北七十里曰醉石嶺,亦道出潛山。
大江在城外。自小孤匯潯陽、彭蠡而來,入宿松界,經望江,下至府城西,繞城南,而東北出池口,帶桐城界,又東北入無為州界。其上二百十里,束以海門;其下二百十里,界以郎磯,扼束吳楚,為東南形勝。《江防考》:長江自小孤山而東,至池口鎮,府境信地長三百五十里,俱有官軍戍守。又大勝磯,在府西二十里,濱江。明時,撫臣史可法敗賊于此。
皖水在府西。源出潛山,合于潛水,又南至府西石牌市,東至皖口入江,流長三百四十里。《宋志》:元豐五年,淮南監司言:舒州近城有大澤,出潛山,經北門外。比者暴水漂居民,知州楊希元筑捍水堤千一百五十丈,泄水斗門二,遂免淫潦入城之患,賜詔獎諭。《志》云:府西七十里有河,流合水。又西五里曰青河,又西五里為流珠河,皆合水,達于河。皖水合,亦兼水之名也。
長風港府東北四十里。其上流為蓮湖,湖匯大龍山澗水及江水支流而成,一名段塘,中多蓮,引流為長風港,達桐城縣之樅陽河,入大江。今府東四十里曰長風鎮。又有長風沙,在府東五十里,亦曰長風夾,濱大江,有巡司戍守。風,亦作楓。《志》云:長楓夾路達池州府,自此渡江,亦謂之長楓渡。張葭港,在府西北五里。其上流曰積石河,在府西北三十里,俗名馬嘴石河。又東南流十里,匯為石門湖,湖濱有鳳凰山,又有甑山,東南達張葭港入江。又有大龍水,出大龍山西流,匯石門、張葭之水入江。
黃馬河府北九十里。自水分流。又府北八十里有高河,流合于黃馬河。又有井田河,在府西北六十里,與黃馬諸川俱達于桐城之練潭,合樅陽河入江。冶塘湖,在府西三十里,湖口有石庫渡,其下流達皖口入江。又府西百里曰麻塘湖,繇石牌市達水,下流亦注于江。《志》云:城西有清水塘,有閘,引流入江。元末余闕殉難于此,因名盡忠池。
皖口鎮府西十五里,皖水入江之口也。吳嘉禾六年,使諸葛恪屯于廬江皖口。陳永定三年,遣將徐度將兵城南皖口,既又遣臨川王,于南皖口筑城,使東徐州刺史錢道戢守之,蓋備王琳也。宋開寶八年,曹彬圍升州,遣將劉遇敗南唐援兵于皖口,即此。今亦為山口鎮。又宜城鎮,在城東樅陽門外。
石潭鎮縣東八十里。高齊皇建二年置,為齊、梁二國界,置兵防御。陳大建五年廢。唐武德五年復置,八年廢。石亭,在府東北。三國魏太和二年,揚州牧曹休侵皖,吳將陸遜等與休戰于石亭,休敗走,追至夾石,斬獲甚眾,是也。
石牌市在府西九十里。地通四邑,商旅輻聚,亦曰石牌口。宋開寶七年,樊若水請用浮梁濟采石,先試舟于石牌口,及伐唐,移置采石,不差尺寸,是也。又高河市,在州西六十里。
張店府北二十里。桐城、潛山分界處也,為北山之孔道。又源潭店,在府北五十里,道出桐城。觀音港,在府西北七十里,舊有巡司,今革。又羊須店,在府西百二十里,路出望江縣。又同安驛,在府西門外。桐城縣府東北百五十里。東北至廬州府廬江縣九十里,東南至池州府百八十里。春秋時楚附庸桐國也。漢為樅陽縣地,屬廬江郡。后漢省。梁置樅陽郡,治樅陽縣。隋初郡廢。開皇十八年,改縣曰同安,屬熙州。唐至德初,改曰桐城。今縣無城,編戶六十五里。樅陽城縣東南百二十里,臨江。漢縣治此。《漢紀》:元封五年,南巡狩,自尋陽浮江,射蛟江中,獲之,舳艫千里,薄樅陽而出,作盛唐樅陽之歌。后漢縣廢。蕭梁始復置。太清末,蕭范以合肥之軍頓濡須以待上流援軍。久之,進退失據,乃溯流而上,軍于樅陽,尋詣江州。大寶二年,侯景挾太子大器,西攻巴陵,敗還建康,道經濡須,景為荀朗所敗,前后相失,太子船入樅陽浦,從者勸太子因此入北,太子不可。陳永定十年,廬江蠻田伯興寇樅陽,合州刺史魯廣達討平之。唐武德七年,輔公┙叛,趙郡王孝恭討之,破公┙別將于樅陽。元至正十九年,陳友諒之黨趙普勝據安慶,結寨樅陽,明太祖命廖永忠攻拔之,是也。《城邑考》:宋末,桐城縣移治樅陽鎮,后又徙池之李陽河。元始還舊治。今仍為樅陽鎮。明初置稅課局于此,正德中革。《志》云:鎮西去郡城九十里,有射蛟臺,即漢武射蛟處。
陰安城縣東南八十里。本漢魏郡屬縣,劉宋時僑置于此,屬晉熙郡。齊、梁因之。隋初,廢入樅陽縣。又重城,在縣南六十五里,其城三重,南北川澤,左右陂湖,蓋古戍守之地。亦謂之巢城。又有同安故城,亦在縣南。劉句曰:隋時因以名縣。山焦城,在縣東南。《志》云:唐開元中,嘗移縣治此,地多猛虎毒蛇。元和中,縣令韓震焚草木,其害遂除。又魯鎮城,在縣南七十里,相傳吳魯肅嘗屯此。又縣東南有呂蒙城,相傳呂蒙所筑。
浮山縣東九十里。亦名浮渡山。有三百五十巖、七十二峰。巖之最著者三十有六,皆可居可游,其中泉石參差,種種奇勝,西南有獨峰,直上千仞,大江環繞,望之若浮。山半又有大通巖,迥出諸巖之上,懸崖飛瀑,凡數百仞。《寰宇記》謂之符渡山。符與浮,音同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