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山縣南三十五里。山多名勝,頂有洞,可容數千人。又鹿起山,在縣東南三十里,《志》云:縣之鎮山也。龍眠山,在縣西南八十里,形若臥龍。《括地志》謂之龍舒山。晏殊《類要》謂之龍山。山陰為龍眠寨,中有泉,可容數千人屯駐,山之東南接安慶府桐城縣界。
云霧山縣南四十里。山高聳,云出必雨。又七門山,在縣西南三十五里,山濱大溪,下有石洞如門者七,即七門堰之上源也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七十里有揚旗嶺,相傳寇亂時,土人結寨于此,寇至則揚旗聚眾以拒守,因名。
三角山縣西南百二十里。峰有三角,高百里許,出泉清潤,相傳飲之能益人神智,一名多智山。《寰宇記》:多智山在懷寧縣西北三百里,高九百八十丈,自霍山縣西南入懷寧、太湖二縣界,西接蘄縣,又有小山連太湖縣境,迤邐百余里,中有大峽,兩岸相去十里,水分兩道,一道西北入霍山縣界,一道東南入太湖縣界,近時土豪結三尖寨于此,為控拒處。《志》云:山亦霍山之支隴也。
巢湖縣東百三十里,與合肥、廬江、巢縣分境。縣境諸水,皆匯流于此。
南溪在縣城南。發源縣西百五十里之孤井,東南流經七門堰,入于巢湖。或謂之歐溪,或謂之龍舒水。《志》云:孤井一名孤靜源,西山有井,曰風,曰雷,曰雨,水經七門三堰,旋繞而通于南溪。又桃溪,在城東北三十里,發源于六安州之淠河,亦流入于巢湖。
上七里河縣西九里。西山諸水皆匯流于此,經南溪而入巢湖。又下七里河,在縣東南七里,上接南溪,下達巢湖。又有石塞河,出縣西百二十里之陽山,亦東流入于南溪。
七門堰在縣西南七門山下。三堰之源出焉。三堰者,一曰烏羊堰,在縣南十五里,一曰千功堰,在縣南二十里,一曰槽堰,在縣南二十五里,與七門堰共溉田二萬余頃,俱漢初頡羹侯所筑。后漢末,劉馥經理之,為灌溉之利。今故跡并存。
北峽關縣南四十五里。又南接桐城縣之北峽山,路出蘄、黃,舊為設險之所。
陽山寨在縣西百二十里陽山上,接霍山縣界。又縣西七十里有龍河寨,縣南五十里有方山寨,俱宋設戍守處。又縣西有石索山寨,與龍眠山寨相近,山崖峭險,泉水融流,俱可容數千人。又橫山寨,在縣西南,近時居人戍守處,與三尖寨俱近潛山縣界。
上陽鎮縣東二十五里。又縣東五十里有航埠鎮,縣南七十里有烏沙鎮,皆為商旅聚集之所。牧馬市鎮,在縣西三十里,又十五里有九井鎮。
三溝驛縣東十五里,路出合肥。又縣南三十里有梅心驛,道出桐城。又縣西七十里有羅湖館,則走六安州之道也。
桐鄉在縣西南。杜預曰:舒縣有桐鄉,即古桐國。又鵲亭,舊《志》云:在縣治西北。《春秋》昭五年,楚伐吳,吳人敗諸鵲岸。杜預曰:即舒縣之鵲尾渚,亦曰鵲亭。
廬江縣府南百八十里。東至無為州百八十里,西北至舒城縣九十里,西南至安慶府桐城縣亦九十里。漢龍舒縣地,屬廬江郡。梁天監末,始置廬江縣,兼置湘州治焉。高齊州廢。隋仍曰廬江縣,屬廬州。唐因之。宋屬無為州。元因之。明初改今屬。城周五里,編戶十九里。
廬江城即今縣治。蕭梁時始置縣于此。陳大建五年,吳明徹等伐齊,別將徐曼克廬江城,是也。自隋以后,皆為縣治。《通典》云:漢廬江郡在廬江縣,誤也。胡氏云:文帝初,分淮南為廬江國,在江南。《班志》:廬江郡則在江北,蓋兩漢廬江郡皆治舒。三國時,吳擊魏廬江,滿寵曰:權舍船二百里,懸軍深入,恐其走不及耳。蓋是時廬江郡改治六。孫氏亦置廬江郡,治皖,《三國志》:曹操使朱光為廬江大守,屯皖。呂蒙攻克之,孫權即以蒙為太守。魏正始中,文欽為廬江太守,營治六安。晉太康三年,以六安縣為廬江郡治是也。后并江南,廬江郡移治陽泉。劉宋移治,即今霍山縣之廢城。齊建元二年復治舒。《隋志》齊廬江郡置于廬江縣,與蕭子顯《志》不合。后魏郡治潛縣。隋開皇元年,以韓擒虎為廬州總管,鎮廬江。或曰廬江在合肥東五十里,梁置合州,因合肥而名,時徙州治廬江,故以廬名州。亦非也。廬江蓋因舊郡而名,即合肥耳。宋高誨曰:漢廬江屬縣十二,若舒、居、巢、襄、安、皖等,皆在邊江及江南一路。九江屬縣十五,若壽春、逡遒、合肥、歷陽等,皆在淮南一路。晉改九江為淮南,而合肥仍屬淮南。東晉永和三年,廬江太守袁真攻冉魏之合肥,克之,遷其百姓而還,時合肥未嘗為廬江郡治。移郡治合肥,自隋始也。諸家之說多誤,因附辨于此。陽泉,見壽州霍丘縣。龍舒城縣西百二十里。漢縣,屬廬江郡。后漢永平初,封許昌為龍舒侯,邑于此。晉仍曰龍舒縣,屬廬江郡。東晉末廢。《城冢記》:縣西南二十五里有大城,相傳曹操拒吳時筑。又縣西北四十里有金牛城,在金牛山下,亦魏武駐兵處,今為會龍馬廠。又暮容城,在縣東二十里。蕭齊永元二年,魏取淮南地,筑此城戍守。《寰宇記》:今縣南二里有故城,漢淮南縣治此云。
冶父山縣東北二十里,相傳歐冶子鑄劍處。山比眾山獨尊,故曰父。峰巖峻峭,林巒森密,盤亙凡數十里,自麓至巔,幾五里余。前有龍湫,水嘗不竭。又有三百六十四子山,羅列其下,泉石環列,為縣境之名山。又百藥山,在縣南十里,山產藥。《志》云:縣之鎮山也。
金牛山縣西北四十里。巔有塔,吳赤烏二年造。下有金牛城,今為金牛市鎮。縣西五十里又有馬槽山,上有寨壘,相傳曹魏所筑,又有飲馬池。梅山,在縣東南四十里,俗傳曹操率兵望梅止渴,即此山云。又有礬山,在縣南四十里,產礬。其相近者曰大凹山,山四圍高而中下也。又天井山,在縣東七十里,上有井,一名而山。而,小栗也。山多此樹,因名。
巢湖縣東北八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北四十里有會市河,源出馬槽山;縣東北三十里有清野河,源出冶父山,并流注于巢湖。
黃陂湖縣東南十五里,周八里許。《志》云:縣西五十里有繡溪,出馬槽山,過縣城南門,穿升仙橋,匯為黃陂湖,以上流水紋如繡而名。又有石槽河,出縣南礬山,沙溪河出縣南大凹山,瓦洋河出縣南五十里之秀山,黃泥河亦出秀山,并匯入黃陂湖而注于大江。沙湖,在縣東南十里,源亦出冶父山,注于黃陂湖。又有白湖,在縣東北三十里。舊《志》云:湖周七十余里,跨六鄉,與巢湖相連,下流入于大江,湖西岸有蜃山,下瞰白湖。
黃墩河縣東南七十里。源出黃墩山,通大河入江。墩,亦作屯。元末,義師廖永安等結黃墩水寨于此。明太祖督其兵,攻敗元將蠻子海牙于馬腸河口,是也。又作坊河,在城東二里,亦出冶父山,楊吳時作壩,聚水集材,因名。其下流亦注于黃陂湖。西塘,在縣西三十五里,亦曰西官塘,溉田百余頃。《志》云:縣境之塘凡六十有二,俱為灌溉之利。
冷水關縣西三十里,兩山夾道如門。相傳三國時曹魏設隘于此,今有巡司戍守。
附見:廬州衛在府城內,洪武初置。無為州府東南二百八十里。東至太平府百八十里,西南至安慶府桐城縣百七十里,東北至和州百五十里。古巢國地。春秋時吳地。戰國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漢屬廬江郡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宋齊亦為廬江郡地。隋屬廬州。唐及五代因之。宋淳化初,置無為軍,屬淮南西路。元曰無為路,尋改無為州,屬廬州路。明初仍曰無為州,以州治無為縣省入編戶四十七里,領縣一。今因之。州山川險阻,為控扼要地。宋周氏曰:孫氏既夾濡須而立塢,又堤東興以遏巢湖,又堰涂塘以塞北道,然總不過于合肥、巢湖之左右,遏魏人之東而已。魏不能過濡須一步,則建鄴可以奠枕,故孫氏之為守易。唐氏曰:曹公以數十萬眾再至居巢,逡巡而不能進;諸葛誕以步騎七萬失利而退,以濡須、東興之扼其吭也。說者曰:濡須口,三吳之要害也。江流至此,闊而多夾,闊則浪平,多夾則無風威。繇此渡江而趣繁昌,無七磯三山之險也。石臼湖、黃池之水直通太湖,所限者東壩一壞土耳東壩,見前高淳縣。百人剖之,不逾時也。陸則寧國縣及涇縣皆荒山小邑,方陣可前,一入廣德,自宜興窺蘇、常,長興窺嘉、湖,獨松關窺杭州,三五日內事耳。然則濡須有警,不特建鄴可虞,三吳亦未可處堂無患也。
無為廢縣今州治。本漢襄安縣地。唐巢縣之城口鎮也。宋淳化初,始置軍于此。熙寧中,析巢、廬江二縣地,置無為縣,為軍治。宋白曰:軍本巢縣之無為鎮,曹操攻吳,筑城于此,無功而還,因號無為城。其城臨濡須水上,宋即其地置軍,尋復置縣。元亦為州治。明初,縣省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門六。
襄安城州南四十里。漢置襄安縣治此,屬廬江郡。晉因之,尋廢。梁改置蘄縣。隋初復改蘄縣為襄安。《志》云:此為漢襄安城,舊置襄安鎮巡司于此。今仍曰襄安鎮。隋之襄安縣即今巢縣也。又臨湖城,在州西南七十里。漢置縣,屬廬江郡。后漢及晉因之。東晉末廢。今為臨湖鎮。開城廢縣,在州西四十里。《舊唐書》:武德三年置巢州,分襄安立開城、扶陽二縣。七年州廢,并廢二縣入巢縣。今為開城鄉。又置開城倉于此。或云扶陽廢縣,亦在州西北境。
偃月城州東北五十里,與巢縣接界,即濡須塢也。有東西二關。其地峻險,亦曰東關口,亦曰東興堤,為吳魏相持之所。詳見前重險東關。新附城,在州南十五里,三國吳諸葛恪筑此以居新附者,因名。
銀瓶山州西北五十里。一峰特起,狀如銀瓶,最為深秀。又白馬弄山,亦在州西北五十里,相傳魏武牧馬之處。其相近者曰曹家山,亦魏武屯兵處,因名。五畝尖山,在州北五十里,頂平五畝許,堪種植。又白石山,在州西北四十里,高崖白石,有泉出焉。又有龍湫,雖旱不涸。山蓋與和州含山縣接界。
陽山州西四十里。相傳曹操嘗屯兵于此山之陽。又胡避山,在州西六十里,一名孤鼻山。宋紹興中,郡人王之道保聚其上,群寇不能破。又西三十里曰天井山,以山頂有泉也。其相接而稍南者曰云霧山,山高聳,云霧嘗蒙其上。桐山,亦在州西九十里,有水道通白湖,漁人用箔取魚,亦名上箔山。又有下箔山,在州西南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州西南八十里為雙泉山,山下有涌泉二穴。或以為即天井山,誤也。
三公山州西南百二十里。山高峻,有三峰削立。其相接者曰九卿山,山有九峰,俱接廬江縣界。《寰宇記》:三公山,唐天寶六載改為東顧山,以山頂皆東向也。昆山,亦在州西南百二十里,有東西二山,皆產礬,其下有清水潭。
濡須山州東北五十里,接和州含山縣界,濡須之水經焉。三國吳作塢于此,所謂濡須塢也。梟磯山,在州東百五十里,獨立大江中,東西往來,道經其下,蓋與蕪湖縣接界。浮濃嶺州北六十里,亦名芙蓉嶺。西北去巢縣二十里,兩境分界于此,高聳為群山之冠。其上怪石交峙,地勢險阻,往來者艱于登涉。正統三年,知州王仕錫開鑿,行者便焉。大江在州東南。上接安慶府桐城縣六丈墩,下距和州裕溪口計二百三十余里,江心與池州府銅陵縣、太平府繁昌縣對境。《江防考》:州東南五十里有泥汊河,又東南流入江為泥汊河口,有巡司,所轄江道,上自鯉魚套,下至薛家灣,凡五十里。自泥汊河巡司而東北三十里,為奧龍河巡司,所轄江道,上自薛家灣,下至奧龍墩,凡八十里。繇泥汊河而西南五十里,為土橋河巡司,所轄江道,上自石灰河,下至鯉魚口,凡七十里。中有化魚口、宋家灣,對江十里為楊林洲,與江南信服洲、白沙洲相近,號為三江口,蘆葦叢生,向為盜賊淵藪。濱江防戍,此為最切。
馬腸河州東北六十里。其上流二十里曰運河,西接巢湖,東匯于馬腸河,達大江。元至正十五年,明太祖自巢湖出湖口,至銅城閘,已脫險,元將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口,以阻后軍,太祖設策敗之,盡發舟師,出湖口入江,是也。銅城閘,見和州。裕溪河,在州東北百二十里,源出巢湖,東入和州境,下流注于大江。
濡須水州東北二十里。源出巢湖,自巢縣東南流入州界,經濡須山,又經州東五十里曰柵港河,又東經三溪河入和州界,注于大江。《志》云:三溪河在州東南百十里。又柵港,亦曰柵江,經和州西南入大江,亦曰柵口也。昔人嘗立柵守險于此,因名。夾山河,在州東南六十里,其西接泥汊河,通大江。又奧龍河,在州東百二十里。州東北百里為樸樹河,與奧龍河相通,又東接于大江。《志》云:州東百二十里,又有更樓河,東臨大江,下接樸樹河,通裕溪。
里河州西十里。源出州北五十里之青檀山,下流入大江。又永安河,在州西四十里,源出白石山,亦流入大江。直皂河,在州東南二十里。又州南百二十里有土橋河,下流俱入大江。
羨溪在州東北,亦謂之中洲。三國吳黃武初,朱桓戍濡須,其部曲妻子皆在羨溪,魏曹仁來侵,率萬騎向濡須,先揚聲欲東攻羨溪,是也。既而仁遣其子泰攻濡須,遣別將襲中洲,蔣濟曰:賊據西岸,列兵上游,而兵入中洲,是為自納地獄,危亡之道也。仁不從,果敗。杜佑曰:羨溪在濡須東三十里。何承天所謂濡須之戍家屯羨溪者也。又錦繡溪,在州西南十里,亦曰雙溪,一名錦繡池。
安樂柵在州東北。梁太清末,侯景陷臺城,合州刺史鄱陽王范棄合肥出東關,屯于濡須,遣世子嗣,將兵守安樂柵。明年,嗣破侯景將任約于三章,遂徙鎮焉。亦謂之安樂柵。胡氏曰:三章在濡須之東。豹兒寨,在州西五十里,南宋時州人結寨避兵處也。
糝潭鎮在州南七十里,濱江。唐文德初,楊行密議襲趙于宣州,自廬州帥兵濟自糝潭是也。《江行記》:自糝潭東過泥汊口,又東過柵江口,皆為濱江要害。《江防考》:今省潭灣上至桐城縣界六百丈墩,中間凡八十里,中有揚子磯、石灰河、三江口,俱為險要。省潭,糝潭之訛也。石灰河,《志》云:在州東南百二十里,土橋巡司舊設于此。
石澗鎮州北四十里,舊置巡司于此。又泥汊河鎮,在州東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泥汊河巡司置于州南三十里。又奧龍河鎮,在州東百二十里,其巡司置于州東五十里。土橋鎮,在州南百十里,其巡司置于州南七十里云。又柵港鎮,在州東南五十里。俱戍守處也。州南三里又有一字城鎮。官池河泊所,在州南六十里。官池,一作黃落河。《志》云:黃落巡司,在州東南三十里。又州西北九十里有焦湖河泊所。
巢縣州北九十里。東至和州含山縣六十里,北至鳳陽府定遠縣百七十里,西北至府城百八十里,西至舒城縣二百七十里。漢為居巢縣地。東晉置蘄縣,屬南譙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魏為南譙郡治。陳大建五年,吳明徹等伐齊,別將任忠自東關進克蘄城,即此。隋改置襄安縣。唐武德三年置巢州。七年州廢,又改襄安為巢縣,屬廬州。宋初廢為鎮,尋復為縣。紹興十二年,置鎮巢軍。元曰鎮巢州,尋降為巢縣,屬無為州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十七里。
居巢城縣治東北五里。古巢伯國,成湯放桀于南巢,即此。《春秋》文十三年,楚人圍巢。襄二十五年,吳伐楚,門于巢。昭四年,楚啟疆城巢以備吳。二十四年,吳滅巢。二十五年,楚子使熊相謀郭巢。皆此也。《史記》:吳公子光六年,大敗楚軍于豫章,取吳之居巢而還。秦為居巢縣,亦曰居巢阝,范增居巢阝人也。漢仍為居巢縣,屬廬江郡。后漢永平中,徙封劉般為居巢侯,邑于此。建安三年,袁術以周瑜為居巢長。二十二年,操軍居巢,尋引還,留夏侯督二十六軍,屯居巢。晉仍屬廬江郡,尋廢。《志》云:今縣治后有臥牛山,山之北有桀王城,城之故址,今為紫微觀。又有亞父山,在縣東北二十里,以范增居此而名。縣為古居巢無疑矣。譙郡城縣東南二十里。晉太元中,僑置南譙郡治山桑縣。宋、齊因之。后魏徙治蘄縣。高齊天保六年,齊主洋立蕭淵明為梁主,使其弟上黨王渙送之。時王僧辨等共推晉安王方智于建康,不從齊命。渙因攻譙郡,克之。陳大建五年,任忠克齊蘄城,又克譙郡,即此城也。周廢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