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伯城縣東南三十里。泰伯始國于此,謂之句吳,亦曰吳城,自泰伯至王僚二十三世皆都此。敬王六年,闔閭始筑姑蘇城而徙都焉。孔穎達曰:太伯居梅里,傳至十九世孫壽夢,壽夢卒,諸樊南徙吳,至二十一世孫光,使子齊筑闔閭城都之。即今蘇州也。《吳地記》:泰伯筑城于梅李平墟,周三里二百步,外郭周三百余里。今曰梅李鄉,亦曰梅里村,泰伯廟在焉。城東五里曰皇山,一名鴻山,有泰伯墓。
闔閭城縣西四十五里。《吳地記》:伍員伐楚,軍還,筑大小二城,此蓋闔閭小城也。《志》云:小城在縣西北,近太湖,故址猶存。又有范蠡城,在縣西十里。《輿地志》:歷山西北有范蠡城,蠡伐吳時筑,亦謂之斗城,故址猶存。今歷山在縣西北二十里,其西即故斗城云。又有黃城,在縣西十二里,俗謂之黃斗城,相傳春申君所筑。鴨城,在縣東二十里,相傳吳王牧鴨處。今曰鴨城橋,跨鴨城河,其源自運河引而東,下流匯于宛湖,為縣東之通道。又有麋城,在縣東十七里,蓋吳王豢麋處也。
新安城縣東南三十里。元初,置新安巡司于此。至正中,張氏筑城為屯兵之所。有新安溪,南通太湖,東入運河。路出吳門,此為必經之地。慧山縣西五里,一名九龍山。陸羽云:山陽有九隴,若龍偃臥然,南北延袤數十里,亦名冠龍山。《吳地記》:古名華山,一名西神山,又名斗龍山。朱梁貞明五年,吳越錢傳攻淮南之常州,淮南拒之,敗吳越軍于無錫,又追敗之于山南,即慧山之南也。山之東麓,出泉曰慧山泉,陸羽品為天下第二泉。其東一峰,謂之錫山。錫山,亦在縣西五里,與慧山連麓,而別為一峰,相傳縣之主山也。周、秦間,山產鉛錫。古語云:有錫爭,無錫寧。漢因以無錫名縣。獨山縣西南十八里。錫山之脈南來,至是中斷,梁溪經其間入太湖,曰獨山門,一名晉陵門。《志》云:獨山之北,與管社山相望,謂之浦嶺門,南與充山對峙,謂之獨山門。梁溪經五里湖而西,繇二門入太湖,為扼束之地。舊有官軍戍守。又石塘山,一名廟塘山,在縣南二十五里,枕長廣溪。其相連者曰漆塘山。閭江山,在縣西五十里,下有閭江,亦太湖之別浦也。《志》云:閭江山下,有闔閭城。又吳塘山,在縣南四十五里,濱太湖,水從中出,曰吳塘門。
軍將山縣西南四十里。南唐時屯兵于此,以備吳越,因名。山側有甲仗塢,下有龍潭,迫近太湖,為設險處。又夫椒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一名湫山,瀕太湖,與武進馬跡山相近。《九域志》:縣西太湖濱有夫椒山,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,即此山矣。或以為今太湖中之包山也。又胥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近太湖,即《史記》所云“吳人為子胥立廟于江,因命曰胥山”者。青山,在縣西三十五里,一名章山,面太湖,亦曰青山灣。元置華藏巡司于此。
安陽山縣西北五十里。山周十八里,高百二十仞。《風土記》:周武王封周章少子ど于安陽,卒葬山下,山因以名。峰巒奇峭,頂有龍湫,俗呼西陽山。昔時陽湖在其西麓云。元末,張士誠將莫天屯兵于此,以拒塞宜興東出之道。今有營壘遺址。顧山,在縣東六十五里,一名香山,與常熟、江陰縣接境。今詳常熟縣。
太湖縣西南十八里。東指蘇州,南趣湖州,風帆便利,半日可達縣境。有獨山閭、江吳塘諸門,皆渡湖捷徑也。五里湖,在縣南十八里,一名小五湖,南接太湖。又五部湖,舊在縣東北七里,東西二十里,南北十里。其源濁而流清,溉田百余頃。今湮。
芙蓉湖縣西北十五里,即故上湖也。湖流浩衍,北接江陰,南連武進,其后堙廢。今自城以北運道所經,亦曰芙蓉河。《宋會要》:元中,堰芙蓉湖為田。紹圣中,轉運毛漸復奏導芙蓉湖入江,今縣西北十里運河北出者曰高橋堰,舊名五瀉堰,亦曰五瀉河,即芙蓉湖下流也。自高橋而北四十里,接武進、江陰界,曰雉尾口,又北四十七里至申浦上口入江,潮汐所至,勝數百斛舟。宋熙寧末,郟僑議決五瀉堰,使水入揚子江。乾道六年,常州守臣請填筑五瀉閘及修閘里堤岸,仍于閘內郭瀆港口舜郎廟側水聚處,筑捺硬壩,以防走泄,委無錫令主掌,非水盛時,不許開閘通放客舟。蓋是時以運河淺淤,切于堤防也。今高橋為武進、江陰之要道,有巡司戍守。
蠡湖縣東南五十里,與長洲縣分界。相傳范蠡所開。一名蠡瀆,一名漕湖。東西長十三里,南北六里。《唐志》:刺史孟簡開泰伯瀆,東連蠡湖,亦謂之孟湖。又濠湖,在縣東南六十五里,東西四里,南北三里,流通漕湖。其北為常熟界,東為長洲界,俗呼為鵝肫蕩。宛湖,在縣東北五十里,湖濱東岸即常熟縣界,有山曰宛山,俗曰宛山蕩,北出為蠡河,道通江陰,南接陸家、謝埭等蕩,入常熟縣境。《志》云:謝蕩周十余里,與蘇州分界,舊名西謝氵,在縣東六十里。
運河在城東。自蘇州府而北,至望亭堰,入縣界,又北二十里曰新安,又北三十里至城南,引而北十余里至高橋,又北二十里為洛社,又北二十里達武進之橫林鎮。
雙河在縣北五里。亦曰雙溪。自運河分流曰雙河口,分為二派,一東南流合于梁溪,一西北經河滸錢橋,達直湖港,入武進界。《志》云:直湖港在縣西北四十里,北枕運河,南入太湖。又有花渡港,在縣西北三十里,東連運河,西接直湖港。《里道記》:自花渡西經沙塘營,與白芍山相近,自縣陸走宜興之道也。咸塘河,在縣北五十里,南通五瀉河,北入江陰界。又縣北三十五里有新河,相傳南宋所開,北通大江。明洪武二十五年重浚,今堙。
梁溪在縣城西。源出慧山,北合運河,南入太湖。《志》云:溪自慧泉導源,引而東,至城北三里之黃埠墩接運河,自黃埠墩而南,分為二支,其西南一支,繇五里湖、石塘山、長廣溪,凡五十里出吳塘山門,入太湖,其西一支,經縣西南十六里大小渲,凡十余里,繇獨山門而入太湖。梁大同中,嘗浚治之,故曰梁溪。長廣溪,在縣南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溪源出歷山,南流分為二派,俱合于梁溪,一出吳塘門,一出獨山門,皆入太湖。
泰伯瀆縣東南五里。西枕運河,東連蠡湖,入長洲縣界。瀆長八十一里,相傳泰伯所開。唐元和八年,常州刺史孟簡嘗浚導之。亦稱孟瀆,溉田千余頃。青祁氵縣西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梁溪迤邐而南,至城西南二里孤瀆口,分二派,西為大渲,東為小渲,中隔平壤,又南二十里至青祁氵合流。昔時氵廣二十里,袤十八里,與五里湖相通,出浦嶺、獨山門,入太湖。
望亭鎮縣南四十五里,與蘇州府吳縣接界。孫吳時置亭于此,曰御亭。晉咸和三年,顧監晉陵軍,討蘇峻將張健,筑壘于御亭以拒之。隋置御亭驛。唐改曰望亭。光啟中置屯于此。大順初,孫儒作亂,據廣陵,遣其黨劉建鋒據常州,破無錫望亭諸屯,圍蘇州。又光化初,錢Α將顧全武拔蘇州,追敗淮南將周本于望亭,是也。今為運道所經,有望亭堰。《宋史》:熙寧元年,提舉兩浙河渠胡淮,請治常州望亭堰以通漕。政和六年,發運副使應安道,請望亭仍舊置閘。淳熙九年,知常州章沖言:望亭堰閘,置于唐之至德,而廢于本朝之嘉,至元七年復置,未幾又廢。臣謂設此堰閘有三利:陽羨諸瀆水,奔趣而下,有以節之,則當潦歲,平江三邑必無下流淫溢之患,一也。自常州至望亭百三十五里,運河有所節,則沿河之田可資以灌溉,二也。每歲冬春之交,重輞及使命往來,多苦淺涸,今啟閉以時,足通舟楫,復免車畝灌注之勞,三也。嘉泰三年,常州守臣李玨,復請修建望亭上下二閘,固護水源,從之。議者嘗言望亭堰所以遏常、潤之水,不使東下,宜嚴其啟閉,以管轄屬之蘇州,庶可免盜決之患。或又言望亭堰設,于蘇州未見其利,而常郡先被漲溢之患。蓋節宣所系,不止望亭也。今有巡司戍守。
潘葑鎮縣西北十八里。朱梁乾化三年,吳越錢傳攻常州,營于潘葑,淮南將徐溫擊卻之。今為往來通道。又北十二里曰洛社市。竹塘市,在縣東北六十里,與江陰縣接界。又縣北三十里為高陸堰市,商旅所聚,道出江陰。
宜興縣府南百二十里。南至浙江長興縣百四十里,西南至廣德州百八十里,西至江寧府溧陽縣九十里,西北至鎮江府金壇縣百二十里。秦置陽羨縣。漢五年封功臣靈常為侯邑,屬會稽郡。后漢屬吳郡。三國吳屬吳興郡。晉初因之,永嘉中析置義興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郡廢,改縣曰義興,屬常州。唐武德七年置南興州。八年州廢,仍隸常州。宋太平興國初,避諱,改曰宜興。宋末改置南興軍。元至元十五年,升為宜興府。二十年仍降為縣。明年又升為府,兼置宜興縣隸焉。元貞初,府縣俱廢,改為宜興州。至正十六年為張士誠所據。明年,歸于明。洪武初復曰宜興縣。今城周九里有奇,編戶三百四十里。
陽羨城在縣南五里。《志》云:孫吳赤烏二年,城陽羨。晉永嘉四年,陽羨人周圯三興義兵,討賊有功,因置義興郡以寵之。沈約曰:永興元年所置也,郡治陽羨縣。隋廢郡,因以義興名縣。唐武德三年歸附。六年陷于輔公┙。明年公┙平,置南興州治焉,又析置陽羨縣為屬邑。八年復廢入義興。光啟三年,杭州刺史錢Α,遣將杜棱等討薛朗逐鎮海節度使周寶之罪,敗朗將李君往于陽羨,即故城矣。《寰宇記》:陽羨故城,一名蝦虎城。《紀勝》云:城前臨荊溪,后阻河,左右俱塹,有濠周一里九十步。今縣治即其故址。
國山城縣西南五十里。晉永興初,分陽羨地置縣,屬義興郡。宋因之。泰始二年,晉安王子勛舉兵尋陽,義興太守劉延熙舉郡應之,宋主遣吳喜擊東軍,喜自永世至國山,擊敗東軍,進屯吳城,斬延熙將楊玄,遂進逼義興,吳城蓋在國山北也。齊亦為國山縣。梁、陳因之。隋廢。《九域志》:吳城,一名太伯城,在縣西南二十里。臨津城,在縣西五十里,亦晉置,屬義興郡。宋、齊因之。隋廢。唐武德七年復置臨津縣,屬南興州。八年,廢。《志》云:城南臨荊溪,故址猶存。
綏安城縣西南八十里。劉宋永初三年,分廣德長城,陽羨等縣地置縣,屬義興郡。齊因之。梁末,嘗置大梁郡治焉。陳廢郡。或云縣亦陳所廢也。又義鄉城,在縣東南八十里,晉所置縣。今入長興縣界。
君山縣西南三十里。舊名荊南山,以在荊溪南也。高二百三十仞,周八十五里,山巔有池,巖洞絕勝,一名銅官山。《志》云:山之西峰曰敷金嶺,一名小心山,又西南曰橫山,亦名大蘆山,即君山西麓也。其東麓為靜樂山,南麓曰芙蓉山,北麓則曰南岳,吳孫皓封國山禪于此。取漢武移衡山于霍之義,謂之南岳山,在今縣西南二十里。
國山縣西南五十里。高百二十五仞,延袤三十六里。一名離墨山,相傳鐘離墨得仙于此山。西麓即國山故城也。又名九斗山,山有九嶺相連,形如覆斗。亦曰升山。孫吳五鳳二年,山大石自立。天璽初,有石裂十余丈成室,孫皓侈為天瑞,遣司徒董朝等行封禪禮。梁天監八年,或請封會稽,禪國山,不果。其東南曰善卷洞,一名龍巖洞,有三,一曰乾洞,其二曰大、小水洞。相傳周幽王二年,洞忽自裂,門廣二十尺,初入若險仄,中極平曠,可坐千人。煙山,在縣西南三十里,山有數峰,四面環峙。又有甑山,在縣西南二十五里,以云氣騰涌而名。香蘭山縣東南五十里。斗入太湖五里,有石麓如岸者二,南曰大蘭山,北曰小蘭山,相連二里,產蘭。《志》云:蘭山周二十五里,一名石蘭山,屹峙湖濱,與湖州安吉、長興接境。宋置香蘭司及香蘭寨以控扼之。今有湖汊巡司在山西五里。唐貢山,在縣東南三十五里,臨罨畫溪,產茶,唐時入貢,因名。又蒿山,在縣西南三十五里,亦產茶。
章山縣西南六十里。一名黃山,亦曰芳巖,周廣六十八里。相接者曰沸泉山、武花山,連亙入寧國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七十里有龍池山,峰巒峻聳,登覽無際。又分界山,在縣西南百里,入廣德州界,宋置分界寨于此。義山,在縣東八十里,東臨太湖,西抵縣南六十里之垂腳嶺,入長興縣界,又有啄木嶺,亦在縣南。計山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,山之西峰曰金鵝山。《勝覽》:唐初嘗置鵝州于義興,蓋以山名,今正史不載。
[C048]山縣西北七十里,周三十里有奇,與溧陽縣接界。后漢建武中,封蔣澄為[C048]鄉亭侯。今縣西六十五里有故[C048]鄉亭,蓋以山名。余詳見溧陽縣。柚山,在縣西北九十里洮湖上,與湖中大壞山對峙,巨石瞰湖,延袤三四里。《志》云:湖中有大小壞山,又有漸山,以山石漸漸而名也。湖西又有烈山。皆與溧陽縣接界。張公洞,在縣東南五十三里,亦曰張公山,高千仞,周五里,三面皆飛崖絕壁,惟北向一竇可入,最為奇勝,《道書》以為第五十八福地。
太湖縣東北四十五里。道通吳郡吳興,最為捷徑。明初,張士誠遣兵據宜興,太祖命徐達等攻之,曰:宜興城小而堅,未易猝拔,城東通太湖,張士誠餉道所繇,若斷其餉道,破之必矣。達奉命,宜興果下。既而命將東伐,亦自宜興取道太湖,攻其湖州。《志》云:湖自縣南越蘭山,抵董塘嶺,入長興界,北越竹山,抵百瀆口,分水墩,入武進縣界。今自縣東入湖之道曰馬泛,北趣黃土氵,東北趣竹山港,皆通太湖也。竹山,在縣東北六十五里,湖濱小阜也,與夫椒山相對。黃土氵,在縣北五十里,亦名白魚蕩。
洮湖縣西北百里,與溧陽金壇分界。一名長蕩湖。今詳見大川洮湖。又滆湖,在縣西北三十五里,與武進縣中流分界,東接太湖,北通漕河。
運河在城北。西接荊溪,北抵滆湖,又北達郡南之運河。宋淳熙間重浚。明洪武二十七年,亦嘗浚治。又東蠡河,在縣東十五里,東南流入太湖,宋咸平中重浚。便民河,在縣城西,自縣西二十里浰氵,東抵城下,長三十里。成化中開浚。一名后袁河。
荊溪在城南。其在城西者亦曰西溪,在城東者亦曰東溪,凡廣德、溧陽、金壇,并縣西諸山澗水,俱流匯于西溪,乃貫城繞郭為東溪,以下太湖。舊《志》:荊溪上承百瀆,兼受數郡之水。是也。宋泰始二年,吳喜逼義興,渡水攻其城,克之。今謂之東九里河,西九里河,河流甚長,土人以九計里,因名。《水利考》:宜興為溪者九,而荊溪為諸水之會,今自縣東分二流,其一北達常州為漕河,溧陽運船,俱繇此出。其一東達太湖,謂之東瀉溪。本名東舍,訛曰瀉。一名蒙溪。春時,兩岸多藤花,照映水中,因名罨畫溪。又名五云溪。《志》云:東舍溪在縣東南三十六里,荊溪下流也。祝氏云:《漢志》注中,江出蕪湖西南,東至陽羨入海,即荊溪矣。蓋溪上承諸川委流,下注震澤,達松江以入海,江以南大川也。又有荊溪自縣南入長興縣,下流合于苕溪,或以為發源荊南山,合眾流而南出云。γ溪,在縣東南五里,源出君山北,入荊溪。又竹溪,在縣東南三十六里,源出垂腳嶺,東北入太湖。章溪縣西南七十里。源出章山,流經國山故城西,又北入于荊溪。又塞溪,在縣西北七十里,源出洮湖,經縣西三十五里之洋氵,又東入于荊溪。白徑,在縣西三十六里。《爾雅》:直波為徑,東經縣西二十六里之浰氵,合于荊溪。《志》云:白云徑南北長三十余里,又有孟徑在縣西北四十五里,刺史孟簡所浚,以殺滆湖波濤之勢,南入塞溪,因名。又有章浦,在縣西二十五里,舊有亭,晉周札封章浦亭侯,即此處云。
百瀆《志》云:在縣西南七十五里者為上瀆,縣北六十里為下瀆。昔以荊溪居數郡下流,于太湖口疏百泒以分其勢,又開橫塘袤四十里以貫之,導荊溪下太湖,瀕湖畎澮皆通焉,后漸廢。宋治平中,樓閌知宜興所浚者,四十二瀆而已。《勝覽》云:橫塘直南北以經之,百瀆列東西以緯之。單鍔嘗言:自蕪湖、溧陽、五堰、達吳江,猶人一身,五堰為首,荊溪為咽,百瀆為心,震澤為腹。是也。隆興二年,常州守臣劉唐稽言:宜興之水,藉百瀆以疏泄,近歲阻于吳江石塘,流行不快,而百瀆亦至堙塞,存者無幾,宜仍舊開通,為公私之便。不果。今自縣北至縣東南,以瀆名者,凡數十處,皆源流斷續。弘治中,嘗開浚三十余瀆。正德中亦嘗開浚,尋復湮塞。說者謂東壩筑而荊溪之流殺,荊溪殺而百瀆中絕矣。
夾干瀆在縣西北。昔時泄長蕩湖之水東入滆湖,繇滆湖入大吳瀆、塘口瀆、白魚灣、高梅瀆及白鶴溪而北,入常州運河,又繇運河分流入一十四瀆,注于大江,今名存實湮。弘治中,水利僉事伍性,議開夾干通流,以殺荊溪上流諸水,則震澤必無漲溢之患,而三州民田必甚利,議不果行。張渚鎮縣西南九十里。元設茶園提領所二處,以掌茶稅。明初改設批驗茶引所于此,尋廢。洪武三十五年復設,今商旅駢集于此,有張渚巡司戍守。湖沒鎮,在縣東南四十五里,有巡司,洪武三年建。又有下邾巡司,在縣東北四十里,亦洪武三年建,湖濱津要處也。
趙莊縣南三十里,與縣東南三十里蜀山相對。又邊莊,在縣南四十五里,又五里有省莊。《志》云:南唐時封疆止此,營屯戍守,與吳越為交境之備。計亭,在縣北二十里。《輿程記》作亭,誤也。今有計亭橋,自亭而北三十里,地名浪打川,又北為新瀆橋,自縣趨府城之通道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