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常州府東南至蘇州府百九十里,西南至廣德州二百八十里,西北至鎮江府百八十里,西北渡江至揚州府二百三十七里,東北至揚州府通州三百九十里。自府治至江寧府三百六十里,至京師二千七百二十里。
《禹貢》揚州之域。春秋時吳地,后屬越。戰國屬楚。秦為會稽郡地。漢因之。后漢永建四年,分屬吳郡。三國吳分無錫以西為屯田,置典農校尉。晉太康初,省校尉,分吳郡置毗陵郡。永嘉五年,改曰晉陵郡沈約《志》:晉初立毗陵郡,治丹徒,后遷毗陵。東海王越世子名毗,而東海國故食毗陵。永嘉五年,因改為晉陵郡,仍徙治丹徙。義熙九年,復還治晉陵縣。宋、齊、梁、陳因之。隋開皇九年,廢郡,置常州。大業初,復曰毗陵郡。隋末,為沈法興、李子通等所據。唐武德三年,復曰常州。天寶初,亦曰晉陵郡。乾元初,復故。五代屬于楊吳,后又為南唐所有。宋仍曰常州亦曰晉陵郡。元為常州路。明初為長春府,尋復為常州府,直隸京師,領縣五。今因之。
府北控長江,東連海道,川澤沃衍,物產阜繁,周處所云“三江之雄潤,五湖之腴表”也。且地居數郡之中,翼帶金陵,為轉輸重地,脫有不虞,則京口之肘腋疏,而吳郡之咽喉絕。若其北守江靖,則內可以固沿海之鎖鑰明初,吳良守江陰,而寇不敢犯,是其證也,外足以摧淮南之藩蔽五代周顯德五年,南唐將陸孟俊,自常州將兵渡江趣泰州,周師退,遂復取之,亦一驗也;南扼宜興,則近足以消濱湖之窺伺明初,亦遣重兵駐宜興,遠可以清浙右之烽煙宜興與浙江湖州,俱控太湖之險,又有陸道,可以徑達長興。明初,自宜興遣舟師越太湖攻張士誠湖州,克之,亦其證也。昔者南唐守此以御吳越,明初得此以制姑蘇。郡豈非東南之襟要歟?
武進縣附郭。本吳之延陵邑,季札所居。漢曰毗陵縣,屬會稽郡。后漢屬吳郡。晉初因之,屬毗陵郡,永嘉末,改曰晉陵縣,屬晉陵郡。尋為郡治,自是州郡皆治此。唐垂拱中,與武進并為附郭縣。宋、元因之。明洪武初,并入武進縣。今編戶四百八里。
武進故城府西北七十里。本漢之丹徙、句曲二縣地。孫吳改丹徒曰武進。晉太康初,別置武進縣屬毗陵郡。咸和六年,石勒將劉徵等浮海而南,掠武進,郗鑒擊卻之。宋大明末,改屬南東海郡。齊因之。梁省入蘭陵縣,屬蘭陵郡。唐武德三年,復置武進縣,屬常州。八年,省入晉陵縣。垂拱二年,復分晉陵縣置,并治郭內。宋因之。明初,省晉陵入焉。《城邑考》:今郡城,即楊吳時舊址也。舊有內子城,周二里有奇,唐景福初,淮南節度楊行密筑。又有外子城,周七里有奇,則楊吳順義中所筑,一名金斗城。其羅城周二十七里有奇,則楊吳天祚二年所筑也。后俱毀。元末,嘗復營治。洪武初,重建新城于羅城內,周十里有奇,為陸門七,水關四。成化、正德以來,屢經修治。今府治即故內子城也。
蘭陵城府西北六十里。晉大興初,始置南蘭陵郡及蘭陵縣于武進界內。宋因之,亦曰東城,以在武進東也。蕭道成高曾以下,皆居武進之東城里,因為南蘭陵人。梁省武進入蘭陵。大同十年,幸蘭陵,謁建陵寧諸陵,蓋帝母張后陵也。又有修陵,則后郗氏陵也。陳亦曰蘭陵縣。隋并入曲阿。《志》云:府城西北六十里,為千秋鄉之萬歲鎮,今名阜通鎮,有古青城,城南為圓壇,西為方壇。蓋蕭齊篡位后,以蘭陵為其湯沐邑,因置此為郊祀之所,稍西南即蘭陵城也。唐大順初,蔡州賊將孫儒,遣其黨劉建鋒據常州,楊行密遣將李友屯青城,將攻之,既又遣安仁義等敗劉建鋒于武進。宋《九域志》武進縣有青城鎮。胡氏曰:今奔牛、青城、萬歲諸鎮,皆故武進縣地。
姑幕城府西南六十里。東晉僑置南東莞郡于晉陵南境,僑置莒縣為治,又僑置姑幕等縣屬焉,此其舊址也。今有大姑、小姑二城。《祥符圖經》晉陵縣西有傳落城,或曰即姑幕城,音訛也。又胥城,在縣東南二十里。《四蕃志》云:子胥所筑,或曰即東晉東莞郡所治莒縣。《四蕃志》誤也。舊《志》:府西有廢南彭城郡,東晉明帝時僑置于晉陵郡界內,無實土。宋、齊因之。隋時與南東莞郡俱廢。
淹城在府東南二十里。其城二重,濠塹深闊,周廣十五里,《越絕書》毗陵縣南城,古淹君地。或曰:即漢毗陵縣舊治。又有留城,在淹城東五里,周廣準淹之內城云。鼓城,在府城東北,有方圓二城,東西相對,或作虎城。又縣北有韓城,相傳五代時,里民韓氏筑此以保鄉里,府北三十里,又有酬城,又北十五里,為祿城,蓋皆五代時戍守處矣。
三山府東北三十五里。三峰相連,中一峰尤峭拔。明初,張士誠遣兵寇常州,吳良自江陰取間道,殲其援兵于無錫之三山,即此。又橫山,亦在府東北三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橫山岡阜相屬,延袤二十余里。本名芳茂,晉右將軍曹橫葬此,因改今名。黃公山,在府南七十里,一名百瀆山,去太湖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黃歇所封故墟也。又夾山,在府東南七十里。山南北五里,中包秦陽二小山,因名。又東南十里曰津里山,《志》云:本名秦履山,相傳始皇嘗自夾山登此,后訛為津里山。在太湖中。
馬跡山府東南六十里太湖中。山麓周百二十里,與津里山相接。其西麓地名西青,石壁屹立,下有馬跡,因名。上有避暑宮,相傳吳王闔閭故址也。宋置馬跡山寨。建炎中,赤心隊將劉晏保馬跡山以捍寇。元時亦置巡司。明初下常州,俞通海以舟師略太湖,入馬跡山,破張士誠水寨,即此。
黃山府西北七十里,俯瞰大江。山東北有小山入江,謂之吳尾,以群山皆自西來,至此而盡也。《志》云:江北六里亦有黃山,俱因春申君而名。上有石室,楊吳時置烽火之所。今曰黃山門,為江防津要。《江防考》:黃山門在包港江心,水流湍捍,盜賊出沒之地。又當鎮、常二郡之交,上下望,幾及百里,實京口之門戶也。包港,見丹陽縣。孟城山,在府北八十里,俯瞰大江,相傳晉孟嘉嘗寓此。今孟瀆經其下入江。《志》云:孟城相近又有嘉山,又府西北九十里有固山,在孟瀆閘西。
大江府北五十里。西接丹陽包港,東抵常熟黃泗浦,西北與泰州中流分界。東北抵三沙,與通州分界。江岸繞郡境百八十八里,控扼海口,形援金陵,而江陰、靖江尤鎖鑰重地也。詳見大川大江及川瀆異同。運河在府城南。浙西漕舟,自蘇州滸墅關經無錫而西過府城,西接丹陽縣之呂城,凡二百余里。《郡志》:自無錫望亭驛西至奔牛壩,凡百七十里有奇,奔牛壩東二十里曰洞子河,又東十五里至府城,自府城而東三十五里為橫林鎮,又東十里為五牧橋,則無錫縣境也。宋嘉泰初,守臣李玨言:州境瀕江并湖,其通江達湖諸汊港,回繞參錯,不可數計,水源多于他郡,而常苦易旱者,何哉?蓋漕渠東起望亭,西上呂城,百八十里中,形勢西高東下,歲久淺淤。倘雨澤愆期,則淺涸壅滯,間或得雨,水無所受,旋即奔泄,南入大湖,北入大江,東徑注吳江,晴未幾,又復干涸。加以傍近溪湖,亦為沙土所淤漲,遇潮高水泛時,舟楫尚可通行,否則輒患淺阻。此所以有江湖之浸,而不見其利也。一遇冬月,綱運使客,往往填咽,作壩車水,科役煩擾,其為民病,不特灌溉缺乏而已。望委有司,相治其通徹江湖之處,仍舊浚治為便。從之。明正統初,巡撫周忱于奔牛、呂城俱設壩閘,以便轉輸。景泰間廢。天順中,巡撫崔恭復奏置五閘。今故址猶存。
烈塘河府西十八里。南枕運河,北流四十三里入大江。宋紹興中,郡守李嘉言開浚,臨江置閘。淳熙九年,郡守章沖言:西有灶子港、孟瀆、烈塘,皆古人開導以為灌溉之利,今多湮塞,宜以時修浚。元時,烈塘閘廢。明洪武三年,重建魏村閘。二十年,復浚烈港河,自是,魏村閘屢經修治。今名得勝新河。西蠡河在城南。一名浦陽溪。北枕運河,南接滆湖,相傳范蠡所鑿。宜興縣有東蠡河,故此曰西也,歲久淤塞。正德間疏浚,亦曰西運河。又有網頭河,在城北,延袤六十五里,入無錫、江陰界,其支流俱入于大江。丁堰河,在府東十五里,南枕運河,北流二十里接網頭河。又黃汀河,在府東北十五里,西接網頭河,東入江陰縣界。宋單鍔云:常州運河北偏,古有泄水入江一十四瀆,即孟瀆、黃汀瀆之類也。今所存蓋無幾云。
陳墅河府東二十五里。南枕運河,北接三山港。《志》云:三山港,在府東三十里戚墅堰,南枕運河,北入申、利二港,至揚子江與江陰縣分界。白龍河,在府西北五十里,西接得勝新河,東通澡港,入大江。又剩銀河,在府西北六十里,南通得勝新河,北流十八里入大江。明洪武二十五年疏鑿,臨江置閘。永樂九年湮廢。
太湖府東南八十里。南自宜興接浙江湖州府界,東自無錫接蘇州府界,郡境湖堤,環繞凡百四十八里有奇。自昔有事,太湖常為攻取之徑,蓋三吳形勝所關也。詳見大川太湖。芙蓉湖府東五十五里。昔時湖岸南北相距凡八十里,南入無錫,北入江陰,又北注于大江。一名上湖,一名射貴湖,東南流者曰五瀉水。《南徐記》:橫山之北曰上湖,南曰芙蓉湖。虞翻、酈道元皆以射、貴二湖列于五湖,即此湖也。昔時菰蒲荷茭,煙水蒼茫,一望百里。宋元中,往往堰湖為田,于是湖流漸塞。今運道經武進、無錫間,兩岸類皆平衍,一遇淫潦,輒成泛濫,蓋皆舊時湖浸之區也。陽湖,在府東五十里與無錫縣分界,以近陽山而名。湖東西八里,南北三十二里,其北通茭饒、臨津二湖,共為三湖。劉宋元嘉中修湖堰,得良疇數百頃。今湖亦湮塞。《志》云:茭饒湖本名蛟濤,或作茭沼,舊與臨津湖并屬無錫縣界。又宋建湖,在府東南三十里,昔時東西五里,南北三里,亦謂之北陽湖。《志》云:湖南有青城,宋高宗南渡時嘗駐此,命有司浚治,此湖因名。今塞。
滆湖府西南三十五里。南北百里,東西三十余里。一名西滆,亦曰沙子湖。郭璞《江賦》云:具區洮滆。此滆湖也。虞翻、酈道元皆以滆湖為五湖之一。《輿地志》:太湖、射貴與滆湖為三湖。今北通漕河,導流東注于太湖。
孟瀆府西三十里奔牛鎮東。南枕運河,北流六十里入揚子江。《唐會要》:元和八年,常州刺史孟簡因故渠開此瀆,袤四十一里,引江水南注通漕,溉田四千頃,因名。南唐保大中,復修水門,為灌溉之利。宋慶歷三年,又嘗修治。明洪武二十七年,命有司開浚。二十九年,置閘于孤陳山,西北臨大江。永樂四年,復詔有司發民浚導,比舊倍加深廣,為轉輸商販之利。正統以后,孟河閘屢經修治。《志》云:小河巡司,在府西北九十里孟瀆閘西。本宋之小河寨,置于小河村,元改巡司。又有鄭港寨,在小河西鄭港口,亦宋置。元省。明初移司治于鄭港。鄭港、小河,俱在府北七十里,臨大江與黃山門相近也。成化四年,又移置于孟瀆閘西。嘉靖三十二年,倭亂,孟瀆口益為濱江津要,因增置孟河營,設官兵戍守。直瀆,亦在奔牛鎮東,北枕運河,南通白鶴溪,一名鳴鳳河。又有伯牙瀆,在府西北二十五里,南通運河,北入大江。
澡港府北五十里。一名灶子港。稍西即魏村鎮,與烈塘河口相接。港南接網頭河,北入楊子江,袤四十里,歲久淀淤。明初洪武七年開浚,臨江置閘,以于塘巡司兼領,既而以于塘村在江北沙新河上,改隸揚州府泰興縣。二十八年,改置澡港巡司于江口。今因之。又桃花港,在府東北三十里,導大江南流,下流合于網頭河。洪武二十八年開浚,弘治六年復浚。《江防考》:港東接江陰界,陸走府城北門,倭寇易于登犯,為防守要地。嘉靖中,嘗議挑浚。一名五斗港。又府北舊有廟堂港,宋紹圣中,轉運毛漸奏導武進廟堂港入江,是也。今湮。
戚墅港府東三十里。北枕運河,有戚墅堰,其下流東南入太湖。《宋志》州界有南戚氏、北戚氏、五湖諸灣港,皆通運河,是也。又蠡瀆港,在府南二十里,北通白鶴溪,南入滆湖,洪武三十年開浚。后湖沙淤塞,復筑堰潴水,以資灌溉。
白鶴溪府西南十里。北通運河,南入滆湖,接金壇縣界。宋淳熙九年,郡守章沖言:州境港瀆,類多堙塞,今欲講求漕河悠久之計。州西南有白鶴溪,自金壇縣洮湖而下,今淺狹特七十余里,若用工浚治,則漕渠一帶,可無干涸之患。其南有西蠡河,自宜興太湖而下,開浚二十余里,若更令深遠,分引湖水,則漕渠一百七十余里,可免浚治之擾矣。又三過溪,在府南三十里,亦北通運河,南入滆湖。
東洲在府東南百里,太湖濱拒守處也。《五代史》:梁開平二年,淮南將周本圍蘇州,吳越將張仁保攻常州之東洲,拔之。淮南將陳璋等馳救,大破仁保于魚蕩,復取東洲。又乾化三年,淮南攻吳越衣錦軍,錢Α遣子傳將水軍攻東洲,以分其兵勢。又貞明五年,吳越錢傳,率舟師自東洲攻淮南。蓋吳越與淮南夾湖為守,往往繇此相攻擊也。
毗陵宮在府東南十五里,地名夏城鎮。隋大業十二年,敕郡通守路道德集十郡兵匠,于郡東南起宮苑,周十二里,內為十六離宮,環以清流,蔭以嘉木,擬于東都西苑,而奇麗過之。未及臨幸,尋以盜起,遂為丘墟。今自府城而東南,岡阜環列,地形高,即隋離宮故址也。
奔牛鎮府西三十里有奔牛堰,亦曰奔牛塘。宋元兇劭之亂,會稽太守隨王誕遣將劉季之等向建康討劭。劭遣燕欽等拒之,相遇于曲阿奔牛塘,欽等大敗。明帝初,會稽諸郡兵應子勛于尋陽,軍于晉陵九里,宋主遣沈懷明拒之,至奔牛,以所領寡弱,乃筑壘自固。《漕渠考》:奔牛堰,北出孟河口六十里,西抵丹陽亦六十里,為運道通渠。宋元符二年,修造奔牛澳閘。淳熙五年,以漕臣陳峴言,開奔牛、呂城高淺處以通漕。舊有上下二閘。明初改閘為壩,設官守之。天順、成化中,復置上下閘,自是屢經修治。有奔牛巡司戍守。鎮西五里又有奔牛臺,亦曰金牛臺,相傳茅山嘗出金牛,奔至此,因名。齊高帝與蕭順之嘗登焉。自臺而西十五里,即丹陽縣境之呂城鎮,今往來孔道也。
橫林鎮府東南三十五里,又東南五十里至無錫縣。宋淳熙五年,以漕臣陳峴言:開浚無錫以西橫林、小井諸淺,以通漕舟。今為運道通渠。游塘營府西南二十里。明初徐達攻常州,敗張士誠兵于此。亦作牛塘。又舊館,在府西南,蓋館驛故址也。明初攻常州華云龍,敗張士誠兵于舊館。
亭府西五十里,與丹陽縣分界。相傳孫權射虎傷馬處也。晉咸和三年,蘇峻作亂,郗鑒守京口,筑大業、曲阿、亭三壘,以分峻兵勢,此即亭壘。既而峻將管商等來攻亭、督護李閎等擊敗之。《晉書》:是時,前義興太守顧眾等討蘇峻,進至呂城,賊將張健退保曲阿,眾遣督護朱祈等守亭,健遣兵來攻,祈等破走之。又隋開皇十年,江南亂,楊素討之,素將濟江,使麥鐵杖潛渡覘賊,至亭。唐武德三年,李子通敗沈法興將蔣元超于亭,法興棄毗陵,東走吳郡,蓋自昔為控扼處。九里村,在府西北。宋泰始二年,孔覬等以會稽諸郡之兵西應子勛,前軍孫曇軍于晉陵九里,列五城互相連帶,宋主遣沈懷明等軍于九里西,與東軍相持,既而為臺軍王道隆所敗,遂克晉陵。胡氏曰:其地去城九里,因名。河莊府西北八十里,當孟河之口。《江防考》:自京口而下,惟河莊賊可深入,繇大江入孟河,抵奔牛,趣府城,至便且易。今孟河營置于此。茶山路,在府西南十里,其地有大墩小墩,連綿簇擁,相傳唐時湖、常二州守會陽羨造茶修貢,繇此往返,因名。五牧橋府東南四十五里,與無錫縣接界。唐末,吳越錢Α遣兵自江陰入,與楊行密戰于此。宋末,文天祥知平江時,元兵犯常州甚亟。天祥使其將尹玉、麻士龍等赴援,士龍戰虞橋,玉戰五牧,俱敗死。今虞橋在府西南四十里。黃土岸橋,在府西南八十里,西蠡河支流入西出處。其地南通溧陽,西接金壇。元置黃土巡司,尋又建橋于此,亦控守處也。無錫縣府東九十里。東南至蘇州府九十里,北至江陰縣九十里,西南至宜興縣百四十里,東北至蘇州府常熟縣百十里。漢置無錫縣,屬會稽郡。武帝封東粵降將多軍為侯邑。后漢屬吳郡。三國吳分無錫以西為典農校尉,省縣屬焉。晉復置縣,屬毗陵郡。東晉以后,俱屬晉陵郡。隋屬常州。唐、宋因之。元升為無錫州。明復為縣。城周十四里。今編戶四百十四里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