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嘉
嘉,昌邑人,宣帝許皇后從弟,為中常侍。元帝即位,襲封平恩侯,奉后父廣漢后,拜衛尉,遷右將軍。永光中徙左將軍兼衛尉,代王接為大司馬車騎將軍。建始三年免。河平二年卒,謚曰共侯。
●毀廟議
孝文皇帝除誹謗,去肉刑,躬節儉,不受獻,罪人不帑,不私其利,出美人,重絕人類,賓賜長老,收恤孤獨,德厚侔天地,利澤施四海,宜為帝者太宗之廟。(《漢書?韋玄成傳》: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喜等二十九人以為。)
●郅支縣頭稿街議
春秋夾谷之會,優施笑君,孔子誅之,方盛夏,首足異門而出。宜縣十日乃埋之。(《漢書?陳湯傳》:車騎將軍許嘉、右將軍王商以為云云,有詔將軍議是。)
甘延壽
延壽字君沈,北地郁郅人。少為羽林,累遷遼東太守,免。起為郎中諫大夫,使西域,都護騎都尉,以斬郅支單於功封義成侯,遷城門校尉護軍都尉。卒,謚曰壯侯。
●上疏斬送郅支首
臣聞天下之大義,當混為一,昔有唐虞,今有強漢。匈奴呼韓邪單於已稱北藩,唯郅支單於叛逆,未伏其辜,大夏之西,以為強漢不能臣也。郅支單於慘毒行於民,大惡通於天。臣延壽、臣湯將義兵,行天誅,賴陛下神靈,陰陽并應,天氣精明,陷陳克敵,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。宜縣頭稿街蠻夷邸間,以示萬里,明犯強漢者,雖遠必誅。(《漢書?陳湯傳》)
陳湯
湯字子宮,山陽瑕丘人。宣帝時為太官丞。元帝初舉茂材,被劾下獄,后為郎。建昭中遷西域副校尉。矯制發諸國兵,破斬郅支單於,賜爵關內侯,拜射聲校尉。成帝初免,后以言事下獄,奪爵為士伍。王鳳奏為大將軍從事中郎。永始初免為庶人,徙敦煌,又徙安定。哀帝時還,卒於長安。王莽為安漢公,追封破胡侯,謚曰壯。
●上疏自理
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於,幸得禽滅,萬里振旅,宜有使者迎勞道路。今司隸反逆收系按驗,是為郅支報仇也!(《漢書?陳湯傳》:司隸校尉移書道上,系吏士按驗之,湯上疏言。)
●上封事請徙初陵
初陵,京師之地,最為肥美,可立一縣。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馀歲矣,關東富人益眾,多規良田,役使貧民,可徙初陵,以強京師,衰弱諸侯,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。湯愿與妻子家屬徙初陵,為天下先。(《漢書?陳湯傳》)
張博
博字子高,宣帝張婕妤之兄,坐詿誤蕃王,與婿京房皆棄市。
●報謝淮陽王
當今朝廷無賢臣,災變數見,足為寒心。萬姓咸歸望於大王。大王奈何恬然,不求入朝見,輔助主上乎?(《漢書?宣元六王傳》:王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舅張博,博喜還書謝,為諂語盛稱譽王,因言)
●復遺淮陽王書
博幸得肺附,數進愚策,未見省察。北游燕趙,欲循行郡國求幽隱之士,聞齊有駟先生者,善為《司馬兵法》,大將之材也,博得謁見,承間進問五帝三王究竟要道,卓爾非世俗之所知。今邊境不安,天下騷動,微此人,其莫能安也。又聞北海之瀕有賢人焉,累世不可逮,然難致也。得此二人而薦之,功亦不細矣。博愿馳西以此赴助漢急,無財幣以通顯之。趙王使謁者持牛酒,黃金三十斤勞溥,博不受;復使人愿尚女,聘金二百斤,博未許。會得光書云,大王已遣光西,與博并力求朝。博自以棄捐,不意大王還意反義,結以朱顏,愿殺身報德。朝事何足言!大王誠賜咳唾,使得盡死,湯禹所以成大功也。駟先生蓄積道術,書無不有,愿知大王所好,請得輒上。(《漢書?宣元六王傳》)
已見中書令石君求朝,許以金五百斤。賢圣制事,蓋慮功而不計費。昔禹治鴻水,百姓罷勞,成功既立,萬世賴之。今聞陛下春秋未滿四十,發齒墜落,太子幼弱,佞人用事,陰陽不調,百姓疾疫饑饉,死者且半,鴻水之害殆不過此。大王緒欲救世,將比功德,何可以忽?博已與大儒知道者為大王為便宜奏,陳安危,指災異,大王朝見,先口陳其意而后奏之,上必大說。事成功立,大王即有周、邵之名,邪臣散亡,公卿變節,功德亡比,而梁、趙之寵必歸大王,外家亦將富貴,何復望大王之金錢?(《漢書?宣元六王傳》)
●報淮陽王
已許石君,須以成事。(《漢書?宣元六王傳》)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