寶應縣州北百二十里,北至淮安府八十里,西至泗州盱眙縣百八十里,西南至泗州天長縣百七十里。漢為平安縣,屬廣陵國。后漢因之,后改為安宜縣。晉省,齊復置安宜縣,屬陽平郡。梁為陽平郡治,兼置東郡于此。高齊及周因之。隋郡廢,縣屬揚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滄州。七年,州廢,縣屬楚州。上元三年,改為寶應縣。宋因之。寶慶三年,升為寶應州,尋又升為軍。元至元十六年,改置安宜府。二十年,府廢,仍曰寶應縣,改屬高郵府。今城周九里,編戶二十七里。
安宜城在縣西南。漢縣治此。蕭齊置陽平郡,寄治山陽,安宜縣屬焉。梁始為陽平郡治。太清二年,秦郡、陽平、皆降于侯景,景改陽平為北滄州,秦郡為西兗州。大寶初,東魏將辛術圍陽平,不克,繼而術鎮下邳,復渡淮攻陽平,大掠而還。陳大建五年,吳明徹伐齊,克石梁,平陽郡降,即安宜也。隋郡廢。唐初縣改今治。
石鱉城縣西八十里。三國魏鄧艾筑此以營田。晉永和中,荀羨鎮淮陰,屯田于石鱉。蕭齊建元二年,表于石鱉,立陽平郡。《地理志》:郡治泰清縣,高齊時,又改泰清為石鱉。《北齊書》:乾明初,蘇珍芝議修石鱉等屯,歲收數十萬石,自是淮南軍防足食。后周亦置石鱉縣。隋初廢入安宜縣。《城邑考》:縣東南十五里有金牛城,相傳宋熙寧中筑。又縣西南八十里有高黎王城,相傳宋治平中筑。又有韓王城,在縣東南四十里射陽湖陰,相傳宋紹興中韓世忠鎮淮陰時筑。
云山縣西南百二十里。上有龍潭,四時不涸。又箕山,在縣東六十里,今惟有土阜百余。《圖經》:射陽阜東臨射陽湖,其丘千數,即此。《志》云:阜周四十里,中有三王溝,西南通廣洋湖,東北入射陽湖。又褚廟岡,在縣西百里,東西長六里,南北一里。舊筑大堰于此,以蓄泄白水塘之水。
運河在縣城西。自縣南六十里界首驛,至縣北二十里黃浦鎮,凡八十里。有東西兩堤,西堤濱汜光湖,謂之舊堤,東堤為新堤,所謂弘濟河也。舊時漕經汜光湖中。嘉靖中,漕臣陳毓賢以湖西受盱眙、天長之水,湖堤淺狹,易于潰決,恐運道有妨,且高寶以東,民田低下,易致沉溺,請于堤東修筑越河一道。不果。萬歷十二年,科臣陳大科復請開寶應越河,從之。河成,賜名弘濟。蓋縣向稱澤國,諸湖承淮河下流,汪洋沖激,漕河經此,為最險之區。涇河縣北四十里,繇山陽縣界,西接漕河,經縣東四十里,又東入射陽湖,又漳河在縣東南六十里。西接子嬰溝,東北入廣洋湖。衡陽河,在縣西南六十里,又西南四十里達衡陽鎮,以迄于云山,距汜光湖百余里。舊無小河,可避風濤之險,近時挑浚六百余丈,達于汜光湖,謂之陰騭河。汜光湖縣西南十五里。東西長三十里,南北廣十里。漕河經此,風濤多阻。萬歷中,開越河以避其險。汜光東北曰清水湖,在縣城南,東西十二里,南北十八里,與運河相接。又灑火湖,在縣西南四十里,西通衡陽河,南接安宜溪,東北入于汜光湖。
白馬湖縣西北十五里。東西十五里,南北三里。其當湖心而東者,為八淺堤,漕河所經也。萬歷初,為湖水決壞。潘季馴以決口深闊,且水勢湍急,因筑西堤于湖心淺處,仍于運河南北為截壩二道,既而八淺決口,水潴不流,遂塞之,仍護西堤,以為外捍,至今便之。《志》云:湖西連三角村,東北會運河,北達黃浦,為往來津要。或曰:白馬湖即故白馬塘。又縣東六十里為三阿鄉,或曰:東晉置幽州于此。
廣洋湖縣東南五十里。東西十里,南北三里。東南通沈垛港,入博支湖,西南接漳河,北連章思蕩,東北會三王溝。縣境之水,多匯于此,東北達射陽湖,以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沈垛港在縣東南八十里,又東南十里即博支湖也。博支湖之水,北接縣東九十里之馬長汀,東北通鹽城縣,又北會于射陽湖。
射陽湖縣東六十里。湖東屬鹽城,西北屬山陽,而西南則屬寶應,縈回凡三百余里。其南北淺狹,而東西深廣,為群川之委流,東達于海。今分見鹽城、山陽縣。津湖,在縣南六十里,東通運河,西北接汜光湖,南入高郵州界。或曰:即精湖也。三國魏黃初六年,自廣陵還至精湖。時十月水涸,戰船數千,皆滯不得行,魏主留船付蔣濟,濟鑿地聚船作土豚遏湖水,灌之入淮,即此處也。
白水塘縣西八十五里,闊三十里,周二百五十里,北接山陽,西南接泗州盱眙縣界,亦曰白水陂。三國魏鄧艾所作,與于臺破釜塘相連,開八水門,立屯溉田萬二千頃。宋元嘉末,嘗決此塘,以灌索鹵。大業末,破釜塘壞水北入淮,于是白水塘亦涸。唐證圣中,始復修治,開置屯田。長慶中,復興修之,今縣西南四十里有徐州涇、青州涇,縣西南五十里有太府涇,是時發青、徐、揚三州民鑿涇以溉塘,因名太府,謂揚州也。又縣北四里有竹子涇,亦長慶中所開。五代周廣順三年,南唐楚州刺史田敬洙請修白水塘,溉田以實邊。有司奉行無法,因緣擾塘,不果成。宋嘉定六年,議者謂白水塘東至浮圖莊,南至褚廟岡,有岡脊大堰,久廢不治,若修復之。使高寶諸河相接,游波所及,使衡陽阜。三角村諸處,皆浸淫至城,則形勢自張,下本州相度,尤育上言:塘周百二十里,地涉山陽。盱眙兩縣,所堰之水。通富陵河,其源出盱眙縣南之塘山,山蓋因塘得名。水自高而下,溪澗縈紆,凡四十里。乃至劉家渡入富陵河。因筑為三堰,曰潭頭下堰、河喜中堰、劉家上堰,下堰至中堰十二里,中堰至上堰五里,其上又有螳螂堰。在塘內,三堰既置,則塘山以東四十里之水,不得入富陵河,然后東匯為白水塘,今修設三堰之功,不宜茍且,若有潰決,則洪澤沿淮,受害非輕。又塘之西南二面皆因岡阜為限,東北二面,乃是古淤平地筑塘岸腳,闊十余丈,歲月既久,岸脊處與塘面平合,先增筑塘岸,高一丈以上。方可潴水。舊塘有八斗門,以溉塘下田,亦合修復,塘之復有三難,有二利,民間所佃塘內上腴之田,二千余頃,廬墓莊院皆在焉。一旦潴之,民必怨,一難也。塘內水盛,堤岸難測,如黃家圍一帶,居民千百家,所合遷徙,二難也。工役甚大,為費不貲,三難也。塘下西北地高亢,民田多荒,東北亦有高田灌注,則成沃壤,一利也。盱眙之民如兩家渡等處,因水限隔,就高保聚,絕敵入小路,二利也。但夏秋之間,既開斗門灌注,則冬春水勢必殺,恐無以待敵。又盱眙保聚,止是一鄉,不能盡杜他岐。竊見此塘本在高岡,下臨衡陽阜二十里,三角村諸處三十里,皆系向來邊兵經行橫趣大儀之路,決水自高而下,皆可灌也。議未及行。今日就淺淤矣。羨塘,在白水塘北。《唐會要》:證圣中,開置白水塘、羨塘屯田,是也。《志》云:羨塘亦在縣西南,與白水塘合。
章思蕩縣東南四十里。西接城子河,南通廣洋湖。《志》云:成子河在縣東南十八里,其西北接望直港,南通章思蕩。黃昏蕩,在縣東七里,東南接望直港,東北達縣東八十里之凌溪。《志》云:望直港在縣東十五里。宋嘉定八年所浚,西接宋涇河,宋涇即城中市河也。引流而東,接望直港,亦北達于黃昏蕩。又縣北有七里溝,亦西通運河,東入黃昏蕩。
黃浦溪縣北二十里。有黃浦鎮。南通運河,東接凌溪,又東北入射陽湖。《志》云:黃浦鎮有閘,漕舟所經也。萬歷四十五年,漕臣陳薦檄筑黃浦閘南岸堤,至射陽湖止。明年,筑北岸堤,長各五十余里。又海陵溪,在縣東九十里,自興化縣流入界,俗呼琵琶頭,與馬長汀相接,西北通射陽湖。安宜溪,在縣西南六十里,東北入灑火湖,西南入高郵界,達于諸湖。
長沙溝縣東二十五里,西接運河,東入廣洋湖。又楊家溝,在縣東八十里,東南接馬長汀,西北入射陽湖。又子嬰溝,在縣南六十里,溝南有子嬰鋪,西接運河,東達漳河。蘆洲,在縣東十三里。東晉初,祖逖軍于蘆洲,或以為即此處,誤也。
槐樓鎮縣南二十里。運道所經也,有槐樓巡司。又南十里為瓦店鎮,又南十里為汜水鎮,其相近者曰蘆村鎮,又南十里曰江橋鎮。黎城鎮,在縣西九十里。又縣西南百里為衡陽鎮,有衡陽巡司。又有射陽鎮,在縣東四十里。又安平驛,在縣北門外。
興化縣州東百二十里。南至泰州百二十里,北至淮安府鹽城縣百十里。唐海陵縣之昭陽鎮。楊吳始置興化縣,屬江都府。南唐屬泰州。宋建炎四年,改屬承州。紹興五年,改為鎮,屬海陵縣。十九年,復為縣,仍屬泰州。乾道二年,屬高郵軍。今城周六里,編戶七十二里。
運河在城南。分流為車頭河,東經德勝湖,至城東三十里,又東合串場河。又縣西四里為山子河,西通海陵溪,北入白涂河。海陵溪,在縣西十五里,自泰州北浦汀河流經縣西,又西北經寶應縣界入射陽湖。縣東北為白涂河,西接海陵溪,東經平望湖,又東合串場河,亙百二十里。
海溝河縣東北二十五里。西接吳公湖。又縣南三十五里有蚌沿河。俱東通串場河。《泰州志》:串場河自州東之西溪,引流而東北,經東臺場,又北至河垛場,又北至丁溪、草堰二場,西去興化縣百十里,又北至白駒場,西南去縣百二十里,又北至劉莊場,又北至鹽城縣之伍佑、新興二場,又北過天妃、石達廟灣等口而入海,經流于中十場之間,故謂之串場河云。
得勝湖縣東十里。本名縮頭湖。宋建炎中,張榮、賈虎率山東義軍繇梁山泊與金人轉戰至承、楚間,金將撻覽在泰州,榮以舟師設伏掩擊于縮頭湖,大敗其眾,因更名得勝湖。又白沙湖,在縣東南十里,與得勝湖相接,岸多白沙,因名。大蹤湖,在縣北四十五里,中心與鹽城縣分界,又西入射陽湖。祝世祿曰:興化起大蹤湖,繇舊官河歷岡門鎮至石達五十余里,浚之使深,積水可盡入海也。
平望湖縣北二十里。南接官塘,中有岡阜,四望平坦,因名。又三里曰吳公湖,昔有吳尚者隱此,因名。其水西入海陵溪,東接海溝河。千人湖,在縣東北百里。相傳隋末,有千人避難于此得免,因名。
丁溪閘在縣東一百三里,即丁溪鹽場也。又東北七里為少海、草堰二場。又縣東北百二十里曰白駒場,又北曰劉莊場,接鹽城縣界。天啟二年,興化知縣邊之靖修攔潮五閘。明年,淮湖大漲,自高寶而東俱繇五閘匯流入海,公私利之。又捍海堰,在縣東,上接鹽城,下至海門,即唐李承所創,宋范仲淹所修也。今詳見鹽城縣。陵亭鎮在縣南二十五里。唐大順初,朱全忠將龐師古略淮南,下天長、高郵,引兵深入,與賊將孫儒戰敗于陵亭,乃還。瓠子角,在縣東南。明初徐達等攻興化,太祖曰:瓠子角,興化要害,寇所必經。達奉命,以兵扼其地,興化遂下,是也。
安豐鎮縣東北六十里有巡司,又芙蓉鎮在縣東北三十里,縣北三十五里,又有長安鎮。
附見:
高郵衛在州城內。又有鹽城守御千戶所,在淮安府鹽城縣城內,屬高郵衛。俱洪武中置。
泰州府東百二十里。東至海二百四十里,東南至通州二百七十五里,西至高郵州百五十里,南渡江至常州府二百五十里。
春秋時吳地。戰國時屬楚。秦屬九江郡。漢屬臨淮郡。東晉安帝分廣陵立海陵郡。宋以后因之。隋初郡廢,仍屬揚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吳州。七年復廢,還屬揚州。楊吳乾貞中,為海陵制置院。南唐升元初,改置泰州。宋因之。元置泰州路,后改為州,屬揚州路。明初仍為州,以州治海陵縣省入編戶一百七十七里,領縣一。今因之。
州面江枕淮,川原沃衍,魚鹽繁殖,稱為奧區。若夫風帆便利,跨越吳會,聯絡青、齊,則海舟之利也。絕南北之津梁,扼江淮之襟要,孰謂一州斗大,不足以有為也歟!海陵廢縣今州治。漢置縣,屬臨淮郡。后漢省。晉太康初,復置海陵縣,屬廣陵郡。東晉末,始置海陵郡。宋齊時,海陵縣皆屬廣陵郡,而海陵郡治建陵縣。梁時始為郡治。隋復廢郡。唐初置吳州,改為吳陵縣,州尋廢,縣仍曰海陵。南唐以后,為泰州治。明初省。今州城周十二里有奇,門四。
建陵廢縣在州東北七十里。本東海郡屬縣。晉義熙中,僑置于此,屬山陽郡,尋屬海陵郡。宋齊時為郡治。梁仍屬海陵郡。隋省,尋析置江浦縣于此。大業初,復省入海陵縣。或曰:秦漢時,東陽廢縣在州東百里。其東有長洲澤,又東有扶海州,今堙。
新城州北五里。宋端平中,州守許堪別筑堡城于湖蕩沮洳中,周二百丈。德二年,元阿術遣兵拔新城,留屯以逼泰州。元末,張士誠入泰州,壞其城,乃修筑新城,設義兵元帥府及州治于此。既而士誠將夏思恭等據守,并葺舊州城而守之。明初,徐達兵至泰興,水道不通,乃自大江口挑河十五里,直抵州之南門灣,思恭等退保新城,達因東筑海安城,以絕通州之援,遂克之。城今圮。海安城在州東百二十里。南北朝時戍守處也。宋泰始七年,僑置新平郡,治江陽,又領海安縣。齊永明五年,罷新安郡并入海安,屬海陵郡。陳大建五年,將軍徐敬辨克齊海安城,是也,后省。唐景龍二年,又置海安縣。開元十年,省入海陵。明初,徐達攻江北,駐軍海安,尋進圖泰州,使孫興祖留鎮于此,以斷賊援軍,于是賊不敢犯,蓋控扼要地也。今為海安鎮,有土城,周六里。《海防考》:鎮居如皋,泰州之中,東可以控御狼山,通州海門之入,西可以捍衛揚州,因置巡司戍守。天目山州東四十五里土山也,上有雙井,如目相對,因名。又有呂城山,在州東三十里,山形如城。泰山,在州治西,高僅五丈許,因州以名。又羅浮山,在州西北五里澤藪中,水不能沒,望之如羅浮。又中洲山,在州東北百二十里西溪鎮之北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