渦口城縣東北十五里。今訛為城。齊建武末,裴叔業攻渦陽,魏將王肅等馳救,叔業引還,為魏所敗,還保渦口。唐時于渦口對岸筑兩城,刺史常帶兩城使。建中二年,李正己叛,遣兵扼甬橋、渦口、江淮進奉船千余艘,泊渦口不敢進,詔以張萬福為濠州刺史,萬福馳至渦口,立馬岸上,悉發江淮進奉船,相御以進,淄青將士睥睨不敢動。李吉甫云:濠有渦口之險。是也。五代周顯德三年,攻唐淮南,周主至濠州,時渦口奏新作浮梁成,遂如渦口置鎮淮軍。明年,城鎮淮軍為二城,夾淮水,徙下蔡浮梁于其間,以扼濠、壽應援之路,會淮水漲,唐濠州將郭廷謂以水軍溯淮,欲掩不備,焚浮梁,為周將趙匡贊所敗,周主尋命白訓戍鎮淮軍,鎮淮軍蓋即渦口城也。宋紹興初,偽齊劉猊自渦口侵定遠。嘉定十二年,金人分道寇淮南,知楚州賈涉使李全邀其歸路,全進至渦口,敗金人于化湖陂,又追敗之于曹家莊而還。化湖陂,在縣北曹家莊,近宿州界。
平阿城縣北三十里。戰國時齊邑,魏惠王三十五年,與齊宣王會于平阿南。后屬楚。漢置平阿縣,屬沛郡。后漢屬九江郡。光武更封耿阜為侯邑。曹魏嘉平初,兗州刺史令狐愚屯于平阿以拒吳人,是也。晉屬淮南郡,永嘉后廢。《水經注》:淮水過當涂縣北,又北,沙水注之,淮之西,有平阿故城,是也。梁時復置平阿,在今高郵、天長界,非故縣。
龍亢城縣西北八十五里,在渦水之陽。漢沛郡屬縣。元鼎五年,封扌廣德為龍亢侯。后漢仍屬沛國。晉屬譙國。南渡后廢,僑置于今和州境。后魏嘗置馬頭郡于此。蕭齊建武末,裴叔業攻魏渦陽,別遣軍主蕭等攻龍亢戍,破魏兵。龍亢即馬頭郡也。梁普通六年,趙景悅拔魏龍亢,亦置龍亢郡,領龍亢等縣。東魏、北齊因之。隋初,郡縣俱廢,入蘄縣。唐初復析夏丘置龍亢縣,貞觀中省。今縣有龍亢村,亢,讀岡。向城,在縣東北四十五里。杜氏曰:龍亢縣東南有向城,春秋時向國也。《左傳》隱二年,莒人入向,謂此。漢置向縣,屬沛郡。后漢因之。魏廢。
考城縣東南四十五里。本漢陳留郡屬縣。江左僑置于此。沈約《志》:考城縣屬盱眙郡,蕭齊因之,后廢。邊軍城,在縣西北八里。《志》云:宋末,江淮安撫使夏貴所筑。
荊山在縣治西南。今縣城經其上。蕭梁于山下立堰,以遏淮流,因曰荊山堰。魏人亦于此置戍,以重兵守之,南北多事,荊山常為襟要。《水經注》:淮水過涂山,而后至荊山。胡氏曰:涂山在鐘離西九十五里,荊山在鐘離西八十五里,蓋淮流屈曲,故道里相懸也。
涂山縣東南八里,與荊山對峙。《左傳》昭四年,楚椒舉曰:穆有涂山之會。又哀七年,子服景伯曰:禹會諸侯于涂山,執玉帛者萬國。杜預曰:壽春之涂山也。今山南有禹墟及禹會村。東漢順帝末,九江盜徐鳳、馬勉,攻燒城邑,鳳稱無上將軍,勉稱帝,筑宮于當涂山中。《續漢志》:當涂縣有馬丘聚,徐鳳反于此。是也。五代周顯德三年,師圍壽春,南唐援兵皆維舟于淮,營于涂山之下,周主命趙匡胤擊之,大敗唐兵于渦口。《唐六典》:涂山,淮南道名山之一。《水經注》:荊、涂二山,相為一脈,禹以桐柏之流,泛濫為害,乃鑿山為二以通之。今兩山間有斷接谷,濱淮為勝云。洛河山,在縣南六十里,以近洛河而名,山產煤炭。
淮水在縣東南一里,介在荊、涂兩峽間。今名洪頭,有巨石橫亙若門限,每冬水淺則見。相傳即大禹所鑿也,亦即蕭梁時置堰處矣。
渦水在縣東北一里。班固曰:淮陽國扶溝縣有渦水,首受狼易渠,東至向入淮,過郡三,行千里。《水經》:陰溝水出河南陽武縣蒗蕩渠,東南至沛為渦水,渦水東徑譙郡,又東南至下邳睢陵縣入淮,是渦水為汴河之支流也。《廣志》:今渦河自歸德府鹿邑縣境,流入亳州界。黃河從西北來注之,經亳城北,與馬尚河合,東南流,經蒙城縣,而入縣界,至縣東入淮,謂之渦口,今黃河橫決,渦口上源,幾不可問矣。漢建安十四年,曹公至譙,引水軍自渦入淮,出肥水,軍合肥,開芍陂屯田。曹丕黃初五年,以舟師自譙循渦入淮。吳孫皓建衡二年,遣丁奉入渦口。齊建武末,裴叔業攻魏渦陽,不克,還保渦口。宋紹興三十一年,金亮南侵,亦自渦口渡淮。明建文四年,燕王南下,駐于渦河,渦口蓋淮南要害之地也。又塌河在縣西十五里流合渦水,入于淮。
洛水在縣南七十里,其地有洛河鎮,上流自定遠縣流入,至此注于淮,亦謂之洛澗。《水經注》:洛澗北歷秦墟,下注淮,謂之洛口。《紀勝》云:洛水自定遠縣西白望堆,流入壽州界,屈曲而北,歷秦墟,至新城村南十五里,入于淮,即洛口也。晉大元八年,苻堅寇晉遣將梁成屯洛澗,柵水以扼東兵,謝玄遣劉牢之率精兵破斬之。梁天監四年,謀伐魏,遣楊公則將宿衛兵塞洛口,與魏將石榮戰,斬之,既而以臨川王宏都督北討諸軍事,次洛口,魏將奚康生等言于元英曰:梁人久不進兵,其勢可見,若進據洛水,彼必奔散。英不從,既而洛口暴風雨,軍中驚,遂潰還,魏人因取馬頭城。蓋洛口與馬頭城相近也。《志》云:今縣南六十里有洛河渡,蓋即淮河渡處,以近洛口而名。又有洛河鎮巡司,戍守洛口。
淝河在縣東北二十里,源出宿州龍山湖,東南流,經縣之雙墩村,入于淮,明建文四年,燕兵至渦河,平安自后躡之,燕王曰:此地濱河,多林木,敵疑有伏,必不敢輕進,肥河旁地平少樹,彼必不疑,可設伏覆之也。乃率騎至淝河設伏,安至,敗走。《志》云:縣北十五里,又有淝河,自蒙城縣流入境,與宿州之淝河合流入淮。
茌眉戍在縣西北,魏置。齊建元二年,魏人攻鐘離,徐州刺史崔文仲擊卻之,又遣兵渡淮,攻破其茌眉戍,是也。柳灘驛,在縣南七十里,為南達壽州之中道。
定遠縣府南九十里,東至滁州,西至壽州,南至廬州府,俱百八十里。秦置東城縣。漢因之。梁改置定遠縣,兼置臨濠郡。后齊改郡曰廣安。隋初郡廢,縣屬濠州,唐因之。五代周顯德二年,遣軍侵唐淮南,唐遣皇甫暉等將兵屯定遠,即此。有土城周五里余,今編戶三十二里。
東城縣東南五十里。秦邑。陳勝將葛嬰至東城,立襄強為楚王。又項王敗于垓下,引而東,至東城,乃有二十八騎處也。漢為東城縣,屬九江郡。文帝八年,封淮南厲王子良為侯邑。東漢改屬下邳。順帝末,陰陵人徐鳳反攻,燒東城。建安三年,袁術以魯肅為東城長。晉仍屬淮南。永嘉四年,淮南太守裴碩襲揚州都督周馥于壽春,兵敗,退保東城。宋后廢。梁天監二年,后魏以蕭寶寅都督東揚等三州諸軍事,屯東城。杜佑曰:故東城,梁于此置臨淮郡,又嘗置安州,侯景亂廢。《寰宇記》:梁天監中,土人蔡豐據東城,自魏來歸,武帝嘉之,改東城為豐城縣,以表其功,尋并入定遠。
曲陽城在縣西北九十五里。漢置曲陽縣,屬九江郡。后漢曰西曲陽。應劭曰:以在淮曲之陽而名。下邳有曲陽,故此加西。晉因之,后廢。后魏置彭、沛二郡及南陽縣,治曲陽城。梁普通六年,曹世宗拔魏曲陽,又拔秦墟。《水經注》:洛水經淮南曲陽故城,又北歷秦墟,秦墟蓋亦是時戍守處也。《隋志》:梁置九江郡。后齊廢郡為曲陽縣,尋又廢入定遠,即此城矣。《中都志》:今壽州東北八十三里,有故西曲陽城。
陰陵城在縣西北六十里。故楚邑,即項王敗至陰陵迷失道處也。漢置縣,屬九江郡。后漢為郡治。初平四年,袁術保陰陵,集兵淮北,進向壽春,即此。晉仍屬淮南郡。宋后縣廢。梁置北譙郡,治陰陵故城。天監五年,徐州刺史王伯敖與魏元英戰于陰陵,敗績,既而魏圍鐘離,韋自合肥馳救,取直道,繇陰陵大澤,行值澗谷,輒飛橋以渡,即此。東魏亦為北譙郡治。后周郡縣俱廢。
閭城縣西北百十五里。相傳后魏主燾南侵時,筑城于此,置西沛郡,后廢為閭城。又《濠梁志》云:廢定遠縣,在今縣西南八十里。元至元中,始遷今治。舊城濠東西南各闊十丈,北闊二十丈,引北山澗谷水注之,歲嘗不竭。韭山縣東北四十里。山暖多韭,因名。上有石城,兵火時保聚處也,山下有洞穴,澗水嘗流不竭。大橫山,在縣東七十里,以橫界于東南而名,山上有石壘城。又皇甫山,亦在縣東七十里,俗傳有皇甫將軍屯兵于此,山因以名。橫澗山在縣西北七十里。上有石累城及澗泉,兵火時,嘗屯御于此。明太祖初起義兵,取橫澗山,遂入滁陽。又縣境有豁鼻山、妙山、洪山,皆元末鄉里豪杰聚眾結寨處。槎牙山,亦在縣西七十里,以山勢Лヴ而名。又縣東四十里有銀嶺,舊有銀冶。池河在縣南六十里。源出廬州府巢縣,流入境內,凡百四十里,東北注于淮,其入淮處,亦謂之池口。《水經注》:池水東北徑東城縣故城南,又東北徑二山間,又東北入淮,為池口也。
洛河在縣西九十里,西北流入懷遠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有青河澗,洛水出焉。《水經注》:洛水上承苑馬塘,亦即淝水之支流也,苑馬塘蓋與壽州之勺陂相近。
馬丘聚在縣西南二十五里。亦曰藍柵城。《后漢書》當涂有馬丘聚,徐鳳反于此,《志》以為即此地也。今亦名馬丘城。越家坊,在縣東南八十里。宋紹興六年,劉猊率眾寇定遠,欲趣宣化,犯建康,楊沂中自泗州趣濠州,與猊遇于越家坊,敗之。
藕塘鎮縣東六十里。宋紹興六年,劉猊為楊沂中所敗,欲西趣合肥,至藕塘,沂中復遇之,猊據山立陣,矢下如雨,沂中急擊之,猊眾潰亂。又紹興十一年,金人圍濠州,劉馳救,軍于藕塘。《宋會要》:乾道初,濠州移治藕塘鎮。嘉定四年,城定遠州,復還舊治。張橋驛,在縣南四十里,路達合肥。又池河驛,在縣東六十里,路出滁州。
五河縣府東北百十里,東至泗州百五十里,北至虹縣九十里,東北至邳州宿遷縣二百五十里,本泗州五河口。宋端平二年,金亡遺民來歸,置隘使屯田。咸淳六年,置安淮軍及五河縣于此,以五水交流而名也。元廢軍,縣屬臨濠府。至元十七年,改屬泗州。明初改今屬。編戶二十五里。
安淮城在縣治北二里澮河北岸。宋所置安淮軍城也,俗謂之故軍城,亦曰五河城。淳四年,呂文德敗蒙古兵于五河,復其城,即此。今置安淮驛,在縣北一里澮河南岸。
淮河在縣東一里。自臨淮縣東北流經此,又東入泗州境。《志》云:縣城南一里有金剛嘴,形長而銳,為淮Й之障蔽。
澮河在縣西北二里。其上流自河南永城縣流經宿州境,又東南入縣境,經縣治南入于淮。或謂之渙水,蓋渙水與澮水合流也。五代周顯德四年,圍唐濠州,唐有水軍在渙水東,欲救濠,周主自將水陸兵擊之,大破唐兵于洞口。洞口,見盱眙縣浮山。沱河在縣治西北一里。源出宿州東南之紫葶湖,歷靈壁、虹縣,流入境,又東流入于淮。河,在縣治東南二里,縣南一里有南湖,匯眾流而成,流為河,亦東流入于淮。潼河縣東北四十里。亦自虹縣流入,經縣東北二里,通于沱河,東流入淮。已上所謂五河也。《志》曰:五河交會處,在縣東二里,謂之五河口。上店在縣西五十里澮河南岸,有上店巡司戍守。又縣治北一里澮河南岸,有安淮驛。萬歷中俱革。上店東十里為上店渡,亦澮河渡口也。虹縣府東北百七十里。東南至泗州二百二十里,北至邳州睢寧縣九十里,西至宿州靈壁縣七十里。漢置夏丘縣,屬沛郡。后漢屬下邳國。晉因之,后廢。東魏武定六年,復置夏丘縣,屬臨潼郡。后齊因之,兼置夏丘郡,尋置潼州。后周改州曰宋州,縣曰晉陵。隋開皇初,郡廢。十八年,州廢,復改縣曰夏丘,屬泗州。大業初,屬下邳郡。唐初屬仁州,改置虹縣。貞觀八年,仍屬泗州。元和四年,移宿州治此,尋復舊,以縣屬宿州。宋因之。紹興四年,復改屬泗州。尋沒于金,仍屬泗州。元因之。明初,改今屬。有土城周三里,編戶十六里。
夏丘城縣東一里。漢縣治此。相傳堯封禹為夏伯,此其故邑也,縣因以名。東晉初廢。東魏復置夏丘縣于今治。后齊置夏丘郡,尋移置潼州于此。陳大建六年,將軍樊毅克齊潼州,是也。后周為宋州治。隋亦曰夏丘縣。唐武德四年,分置虹縣于古虹城。六年,廢夏丘縣。貞觀六年,移虹縣治焉,即今縣也。
虹城在縣西七十里。《晉書?地道記》:《左傳》昭八年,大于紅,即此。誤也。漢曰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