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格渚航在朱雀航西。晉大寧二年,王敦將沈充、錢鳳犯建康,從竹格渚渡淮,至宣陽門,拔柵將戰,劉遐、蘇峻,自南塘橫擊,大破之。胡氏曰:南塘即秦淮之南塘岸也。六朝時,又有南津校尉,亦以督察秦淮南岸而名。驃騎航在故東府城南秦淮河上。《金陵志》:晉太元中,驃騎府立東航。一云會稽王道子所立,亦曰東府城橋。一云梁臨川王宏為驃騎大將軍,居東府,橋因以名。亦謂之小航,對大航而言也。陳大建末,后主弟叔陵據東府作亂,蕭摩訶攻之,叔陵率步騎自小航度,欲趣新林,乘舟奔隋,不克而死。禎明末,沈眾入援京邑,頓于小航,對東府置陳,即驃騎航也。又有丹陽后航,在丹陽郡城,后亦跨秦淮為四航之一。外又有榻航,在石頭左右,溫嶠欲救匡術于苑城,別駕羅洞曰:不如攻榻航,術圍自解,是也。陳亡俱廢。
羅落橋府東北四十里。地名石步鎮,亦名石步橋。劉裕討桓玄,斬玄將吳甫之于江乘,進至羅落橋,又斬玄將皇甫敷,是也。陳霸先自京口襲王僧辨于石頭,使別將徐度等帥水軍前發,霸先帥馬步自江乘羅落橋會之。羅落橋本屬江乘縣,緣水設羅落之所,自京口趨建康,此為大路。橋下有羅落浦,受攝湖之水,北入大江。
菰首橋在今宮城東南。梁太清二年,高州刺史李遷仕等援臺城,與蕭嗣等進營于青溪東,遷仕等率銳卒深入,進至菰首橋東,為侯景伏兵所敗。橋蓋在青溪上,亦名走馬橋。《金陵記》:青溪舊跨七橋,七橋者,自北而南,曰東門橋、尹橋、雞鳴橋、募士橋、菰首橋、中橋、大橋也。齊東昏侯時,始安王遙光據東府以叛,遣蕭坦之討之,坦之屯湘宮寺,左興盛屯東籬門,曹虎屯青溪中橋,遙光兵敗見殺。高州,今廣東屬郡。
張侯橋在府南。盧循犯建康,焚查浦,至張侯橋,劉裕將徐赤特擊之,為賊所敗。又侯景逼建康,度朱雀桁,蕭正德帥眾于張侯橋,迎景入宣陽門。蓋秦淮北岸橫橋也。
飲虹橋在府西南秦淮河上。吳時謂之新橋,運瀆繇此入秦淮。唐時謂之萬歲橋,后又曰飲虹橋。宋乾道五年,守臣史正志重建,上為大屋數十楹,與鎮淮橋并稱壯麗。自是俱與鎮淮橋屢經修葺,蓋津要相亞也。今仍曰新橋,橋北為斗門橋,舊名禪靈寺橋。《金陵志》:新橋對禪靈渚渡,是也。今斗門橋在三山門內,其下即水閘,為運瀆入秦淮處。又天津橋在上元縣治西。宋時在行宮南面,本名虹橋。政和中,蔡嶷改建,因曰蔡公橋。建炎中改今名。《郡志》:古運瀆自此合于青溪,今名內橋。
長樂橋在鎮淮橋東,亦曰長樂渡。《志》云:上元縣東南六里為桐樹灣,秦淮曲折處也。舊多桐樹,因名。灣東北有浮航,即故長樂橋,今廢。蓋秦淮橫亙京邑中,曲折不一,其近東冶亭者,曰汝南灣。東晉初,汝南王宏偕元帝渡江時居此也。又有舟子洲,亦近鎮淮橋。梁天監十三年,以朱雀門東北淮水紆曲,數有水患,又舟行旋沖太廟灣,乃鑿通中央為舟子洲,諸郡秀才之上計者,皆憩止于此。《金陵記》:洲在城南隅,周回七里,當朱雀航、長樂渡之間。今亦堙廢。大中橋在今宮城西。南唐時東門橋也,旁有白下亭,因名白下橋。宋嘉泰四年重建,改曰上春橋。明曰大中橋,又西曰淮青橋,秦淮、青溪之水會于此,舊亦名東水閘。武定橋,在鎮淮橋東北,宋淳熙中建,名曰嘉瑞浮橋。景定二年更名,亦曰上浮橋,時以長樂橋為下浮橋也。又通濟橋,在今通濟門外,又東南曰中和橋,又東南為上方橋,皆秦淮諸橋之最著者。
葛橋在方山東南。劉宋元徽四年,建元王景素舉兵京口,李安民破之于葛橋,即此。又有銅橋,在上元縣東二里。《五代史》:南唐升元三年,講武于銅駝橋,是也。周郎橋,在府東八十里。相傳周瑜從孫策破秣陵,下湖熟,此其所經云。
北郊壇在覆舟山南,晉成帝咸康八年所立也。隆安二年,王恭等作亂,詔王恂守北郊,盧循入寇,劉裕使劉敬宣屯于此。梁敬帝時,齊軍至玄武湖西北,將據北郊壇,陳霸先帥眾軍自覆舟山東,移頓壇北以拒之,是也。《志》云:北郊壇,宋大明三年,嘗移于鐘山北原,尋復舊。又有南郊壇,在城西南。《南史》:晉筑南郊壇,在臺城巳位。宋大明三年,詔移于牛首山,西直宮城之午位,末幾復故。
耕壇在府東。《志》云:在故臺城東南八里。宋元嘉二十一年,詔度宮之辰地八里外,制為耕壇,親行籍田處也。梁敬帝初,徐嗣徽等引齊兵犯建康,至湖熟,陳霸先使侯安都拒之,于高橋又戰于耕壇,敗之。高橋,《金陵志》:在上元縣東十五里。今高橋門是其處。
龍首倉在石頭城,亦謂之石頭津倉。江左置。時又有臺城內倉、南塘倉、常平倉、東西太倉、東宮倉,在外有豫章、釣磯、錢唐等倉。《金陵記》:吳置倉城,在苑城中,亦曰苑倉,即東晉以后之太倉也。
牛屯在府東南。吳孫皓寶鼎初,永安山賊施但等劫吳主庶弟謙作亂,北至建業未至三十里,時丁固等留鎮建業,逆戰于牛屯,即時敗散。胡氏曰:牛屯去建業城二十一里,永安,今湖州府武康縣。又有馬牧,舊《志》:在府南二十五里。徐嗣徽等導齊兵至秣陵故治,陳霸先遣周文育屯方山,徐度頓馬牧,杜棱頓大航南以御之。蓋皆舊時閑牧馬牛之地。《志》云:今有牧馬橋,在府西南三十七里,臨牧馬浦,其水流入秦淮。晉永和中,置馬牧于此。自宋至陳皆因之,橋因以名。又府西南六十八里有牧牛亭,亦六朝故址云。
華里在府西南。孫皓建衡二年,大舉兵出華里,從牛渚西上,已而不果。會同館,在府東南七十里。《輿程記》:自牛首山東行四十里至此,又東北四十里為高橋門,又東四十里為高廟,即句容縣往來大道也。
愛敬寺在蔣山西。梁武帝所造。太清二年,邵陵王綸赴援臺城,營于蔣山,因山巔寒雪,乃引軍下愛敬寺,既而戰于玄武湖側,軍敗,走入天寶寺。景追之,縱火燒寺,綸奔朱方。天寶寺蓋在玄武湖北。又定林寺,舊在蔣山頂應潮井后,齊東昏侯嘗射獵至此。法輪寺,在府城北覆舟山下。齊崔慧景圍宮城,頓法輪寺,對客高談處也。
耆寺在府東北。耆,一作。今雞鳴山西有山寺在其處。隋賀若弼自京口趨建康,陳后主命蕭摩訶屯樂游苑,樊毅屯耆寺,魯廣達屯白土岡,孔范屯寶田寺。寶田寺蓋在白土岡南。湘宮寺,在府東青溪之北。宋明帝初為湘東王,及即位,以舊第建此寺,極土木之勝。齊永元初,始安王遙光舉兵東府城,詔蕭坦之討之,坦之屯湘宮寺,是也。
禪靈寺在府西南。梁承圣初,王僧辨至張公洲,乘潮入淮,進至禪靈寺前。又招提寺在石頭城北,王僧辨與侯景戰處也。長樂寺,在臺城南。梁紹泰二年,齊兵至倪塘,游騎至臺城門外,陳霸先總禁兵出頓長樂寺,是也。今皆堙廢。
同泰寺在故臺城后苑中。梁大通中建,自是四舍身寺中。大同十一年,同泰寺浮圖災,乃更起十二層浮圖,將成,值侯景亂而止,及景圍臺城,其黨范桃棒據同泰寺。《志》云:同泰寺基楊吳順義中起千福院。宋為法寶寺,后為精銳中軍寨。明為旗手衛營地。光宅寺,在府東南。梁天監初,以三橋舊宅為光宅寺。三橋,舊《志》在秣陵縣同夏里。十七年,帝幸光宅寺,有盜伏于驃騎航,上將行,心動,乃于朱雀航過,是也。
靈谷寺在外城內,鐘山之陽。《金陵記》:蔣山寺舊在山南,本名道林寺。梁曰開善寺。宋曰太平興國寺,后為蔣山寺。明因孝陵奠焉,乃移于東麓,賜名靈谷寺。又有漆園、桐園、棕園,俱在鐘山之陽。洪武初,以造海運及防倭戰船,所用油、漆、棕纜,為費甚重,乃立三園,植棕、漆、桐樹各千萬株以備用,而省民供焉。
莊嚴寺在府城南。梁太清三年,百濟入貢,見城闕荒圮,異于向來,哭于端門外,侯景怒,錄送莊嚴寺。陳永定二年,舍身大莊嚴寺,是也。又半山寺,在舊城東七里,東距鐘山亦七里,其地名白蕩,積水為患。宋元豐中,王安石居此,乃鑿渠決水通城河,尋舍宅為寺,賜額曰保寧禪寺,寺后即東冶亭也。句容縣府東九十里。東至鎮江府丹陽縣九十里,東北至鎮江府一百里。漢初置縣,屬鄣郡,以縣有句曲山而名。武帝封長沙定王子黨為句容侯。元封中,屬丹陽郡。后漢至六朝皆因之。隋平陳,屬揚州。大業初,屬江都郡。唐武德四年,于縣置茅州。七年,州廢,縣屬蔣州,尋又屬潤州。至德二載,屬江寧郡。乾元初,屬升州,尋還屬潤州。大順初,仍屬升州。宋天禧四年,改名常寧,尋復舊。今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二百五十二里。
茅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,山高三十里,周百五十里。初名句曲山,又名巳山,皆以形似名。《吳越春秋》:禹巡天下,登茅山以朝諸侯,更名為會稽,亦曰苗山。《茅山記》:秦始皇三十七年,游會稽,還登句曲。今茅山北垂有良常、秦望諸山,以始皇名也。漢有三茅君,得道于此,因謂之三茅峰,梁陶弘景亦隱居此山。《道書》以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,有三峰并秀,其支山別阜,隨地立名者,約三十余山,連峰疊嶂,南達吳興、天目諸山,大抵皆茅山也。又有峰巖洞壑、岡壟泉澗之屬,其得名者以百計。《唐六典》:江南道名山之一,曰茅山,亦見鎮江府金壇縣。
絳巖山縣西南三十里。本名赤山,亦曰赭山。漢以丹陽名郡,蓋本此。唐天寶中,改今名,山極險峻,其下臨湖。五季之亂,居民多避難其上。建炎中,鄉民復依之,以免禍。
華山在縣北六十里。山高九里,泉壑殊勝,秦淮水源于此,亦曰花山。《元史》:至正七年,集慶路花山賊三十六人作亂,官軍萬數不能進討,反為所敗。即此山也。竹里山縣北六十里。涂甚傾險,號為翻車峴。《元和志》:山有長澗,高下深阻。晉隆安初,王恭舉兵京口,會稽王道子遣兵戍竹里。二年,恭復叛,使劉牢之為前鋒,牢之至竹里,斬恭別將顏延以降。元興三年,劉裕討桓玄,自京口軍于竹里。宋元徽四年,建平王景素舉兵京口,詔遣任農夫等將兵討之。景素欲斷竹里,以拒臺軍,不果。齊永元二年,崔慧景自京口向建康,東昏侯命張佛護等據竹里,為數城以拒之。慧景拔竹里,進至查硎,是也。查硎蓋與竹里相近,六朝時,京口至建康,皆取道于此。《金陵志》:縣北倉頭市東有竹里橋,南邊山,北濱江,父老云:昔時路出山間,西接東陽,繞攝山之北,繇江乘、羅落、以至建康,即宋武討桓玄之道也。胡氏曰:建康府竹┠鎮,即竹里地,在行宮東北三十許里。今自上元東二十里佘婆岡以至東陽,乃后世所開,非古路矣。《上元志》:佘婆岡有蛇盤鋪,音訛也。戍山在縣北六十里,北臨大江。相傳齊沈慶之嘗戍守于此。又花碌山,在縣北五十里,舊產礬。甲山,在縣西南五十里,其山峰巒競秀,甲于左右諸山。又望湖岡,在縣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山而南,又四十里而達溧水縣。
大江縣北七十里,與揚州儀真縣分界。又東有斜溝,大江津要處也。《江防志》:斜溝東北抵儀真高資港四十里,西北抵儀真舊江口三十五里,又與龍潭鎮并為濱江要地。
絳巖湖縣西南三十里。一名赤山湖。源出絳巖山,縣南境諸山溪之水,悉流入焉,下通秦淮,縣及上元之田,賴以灌溉。《志》云:吳赤烏中,筑赤山塘,引水為湖,歷代皆修筑,后廢。唐麟德二年,縣令楊延嘉因故堤復置,尋又廢。大歷十二年,縣令王昕又修復之,周百二十里,立二斗門,以節旱潦,溉田萬頃。又有百罡堰,在縣西南三十五里,與斗門同置,湖水繇此入秦淮,南唐屢經修筑。宋時湖禁尤嚴,湖心有盤石,舊為湖水疏閉之節。慶歷中,葉清臣知建康府,又立石柱刻水則于其上。《志》云:百罡堰亦曰柏岡埭,宋元兇劭決破柏岡方山埭,以絕東軍,即此。
下蜀港縣北六十里。西南至府九十里,東北至鎮江府六十里。俗呼為官港。唐上元初,劉展以廣陵叛,李亙屯京口以拒之。展軍白沙,設疑兵于瓜州,若趨北固者,潛自上流濟,襲下蜀,亙眾遂潰。明年,田神功討展于京口,亦遣別將自白沙濟西趨下蜀,擊展敗之。宋紹興十一年,金亮南侵,虞允文駐京口,命張深守滁河口,扼大江之沖,以苗定駐下蜀為援。下蜀蓋近江津,宋置下蜀鎮巡司,元廢。白沙,今見揚州府儀真縣。
官塘河在縣東五十里,東北流入鎮江府丹徒縣界,又縣東四十里,有新河,源出東北六十里之駒驪山,南流入溧陽縣之長蕩湖,注于太湖。亭水,舊在城東。《志》云:源出縣北三十里之亭山,繞縣城東,又南與赤山湖合流,經百罡堰,下流入于秦淮。
破岡瀆縣東南二十五里,六朝時運道也。吳赤烏八年,鑿句容中道至云陽西城,以通吳會舡艦,上下凡一十四埭,其地亦曰破嶺,亦曰破墩,亦曰破岡埭。宋元兇劭之亂,會稽太守隨王誕等遣兵向建康,劭決破岡埭,以絕東軍。明帝初,孔覬等以會稽兵應晉安王子勛,前軍至晉陵,詔巴陵王休若御之,屯于延陵,諸將懼東軍之逼,勸休若退保破岡,休若不從。又蕭衍東下,東昏侯使申胄屯破墩,為建康聲援,胄降于衍,衍使弟恢鎮破墩,是也。今亦見鎮江府丹陽縣。延陵,亦見丹陽。
大業壘在縣北。晉蘇峻之亂,會稽、吳興、義興、吳郡,皆起兵討峻,峻分兵擊之,東兵多為所敗,陶侃等乃令郗鑒屯京口,筑大業、曲阿、亭三壘,以分峻兵勢,峻遣兵急攻大業,參軍曹納曰:大業,京口之捍蔽也,一旦不守,賊兵徑至,不可當也。陶侃在查浦,將救大業,長史殷羨曰:吾兵不習步戰,救大業而不捷,則大事去矣,不如急攻石頭,則大業自解,從之。賊果引去。胡氏曰:大業,里名,在丹陽縣北。《一統志》三壘俱在丹陽縣東四十七里,誤也。仁威壘,在縣城白羊門內。《志》云:蕭梁承圣初,有仁威將軍周弘讓城句容以居,命曰仁威壘。又俗傳達奚將軍嘗屯兵于此,亦曰甲城。白土鎮在縣東四十里,為句容、丹陽之中路。元置稅務,今白埠公館置于此。又高廟鎮在縣西南四十五里,又西四十五里,即高橋門也。
常寧鎮縣東南四十里。宋天禧初,置常寧寨于此。舊有巡司及稅務局,今廢。又土橋鎮,在縣西二十里,接上元縣界。東陽鎮,在縣西北六十里,宋置東陽寨巡司于此。又東四十里,即下蜀鎮,宋葉適創瓜步堡,屏蔽東陽、下蜀,蓋置堡于瓜步山。《志》云:東陽鎮西南去上元縣六十里。云亭驛,在縣治西。
龍潭鎮在縣北八十里,地有龍潭,因名。鎮逼臨大江,明初置巡司,兼設龍潭水馬驛。建文四年,燕王濟江,次龍潭,是也。正統二年,復建歲積倉于此,為濱江要害。懸纛橋,在縣西十五里,相傳周瑜駐軍處。又西五里,曰周郎橋。又沈公橋,在縣南二十五里,相傳以沈慶之名。
溧陽縣府東南二百四十里。東至常州府宜興縣九十里,南至廣德州百五十里,北至鎮江府金壇縣百二十里。秦縣,屬鄣郡,以在溧水之陽而名。漢屬丹陽郡。吳晉以后因之。隋屬蔣州,尋改屬潤州,后并入溧水縣。大業初,屬丹陽郡。唐初,復析置溧陽縣,屬宣州,后改屬升州。宋因之。元至元中,升為溧陽路,尋降為縣。元貞初,又升為州。明初,復為縣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二百二十六里。
舊縣城縣西北四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秦置縣于溧水北,漢置于固城,在今高淳縣界。隋并入溧水縣。唐武德三年,復置溧陽縣,蓋治此。天復二年,始移今治。宋置舊縣巡司于此。今猶謂之舊縣村。
永世城縣南十五里。三國吳分溧陽縣置永平縣。晉太康中,更名永世。永嘉以后,改屬義興郡,尋復屬丹陽郡。劉宋泰始初,晉安王子勛舉兵尋陽,會稽、義興諸郡皆應之,兵至永世,宮省危懼,即此城也。隋平陳,廢。開皇十二年,復置,屬宣州。唐廢。
平陵城縣西北三十五里。晉大興中,分永世、溧陽置平陵縣,屬義興郡,城南五里有平陵山,因名。晉咸和四年,平蘇峻之亂,其黨張健等西趨故鄣,郗鑒遣參軍李閎追斬之于平陵山,是也。宋元嘉九年,縣廢。
茭山縣西六里。東面石壁削成,上有龍潭,又西四里曰巖山。《志》云:晉李閎追斬蘇峻黨張健等,蓋在此山下。錫華山,在縣南四十五里,峰巒秀出,一名小華山。
鐵山縣東南五十里。嘗產鐵,今有坑冶遺址。又東南八里,有銅官山,昔產銅,今石中猶瑩然如麴狀。又縣西南七十里有鐵冶山,相傳前代鑄錢處,一名鐵峴山。
伍牙山在縣西南六十里。相傳伍子胥伐楚,還建牙旗于山上,因名。亦名護牙山。元阿剌罕攻破銀東壩,至護牙山,敗宋兵,即此。石門山,在縣西南二十里,有兩山相拒如門。又石屋山,在縣南六十里,相傳吳王使歐冶子鑄劍處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