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泉柵在廢石城縣東北,舊為戍守處。唐廣德初,史朝義既敗,欲北走奚、契丹,至溫泉柵,追兵及之,窮蹙自縊處也。千金冶,在廢馬城縣東北,舊為冶鑄處。《漢志》夕陽有鐵官。《新唐書》馬城縣有千金冶。《名勝志》:冶在灤州南二十里,即舊夕陽鐵官也。《新唐志》馬城縣東又有茂鄉(xiāng)鎮(zhèn)城。《州志》云:古城在州西七里。又擂鼓臺,在州西百里松梁社。或以為漢武臺,唐太宗嘗登此。恐誤。又有將臺,在州西八十五里康莊屯,下有黃崖河,或以為料馬臺也。
濟(jì)民鹽場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府境有鹽場四,俱屬于戶部分司。一曰濟(jì)民場,距分司七十里,南濱海,東極潮河,接石碑鹽場,西跨運河,連豐潤縣越支場,亙百三十五里。一曰石碑鹽場,在濟(jì)民東七十里,距分司百四十里,在今樂亭縣西,南濱海,亙百七十里。一曰惠民鹽場,在石碑東百五十里,距分司二百九十里,在撫寧縣西南,南濱海,亙二百二十里。一曰歸化鹽場,在惠民東南百四十里,距分司四百五十里,南濱海,東抵山海關(guān),亙二百里。皆產(chǎn)鹽,屬于分司,而統(tǒng)于長蘆鹽運司。分司署,在府城內(nèi)也。
樂亭縣州東南九十里。北至府城一百二十里,東北至昌黎縣九十里。唐馬城縣地。金大定末,置樂亭縣,屬灤州。元初置漠州治此。州尋廢,縣仍屬灤州。今縣城周三里,編戶二十七里。祥云島縣西南四十里,迫近海濱。島中時有瑞云涌出,因名。又有李家島,亦在縣西南海濱。其相近者曰桑坨島。《志》云:縣雖無山,而地勢原衍,胎甲隱窿,河流環(huán)繞,俯臨大海,稱為沃野。
月坨在縣西南,形如半月。《志》云:自綠洋溝入海四十里,即月坨也。在巨浸中,廣數(shù)十頃,其間草木繁植,雉兔充斥。冰合時,居民嘗射獵于此。泮則棹艇樵采,為利甚厚。又十九坨,在月坨東,大數(shù)十頃,饒給與月坨相似,一名石臼坨。相傳漕運時,店市民居也。舊《志》:灤人以平坡而蓄水者,曰坨。
海縣南三十里。亦曰溟海。《志》云:海水青黑,而灤河水色清碧,入海五十里不溷,亦曰綠洋溝。溝去岸二十里,遙亙?nèi)鐜В卸圜[介之利。郡境群川,悉匯于此。
定流河縣西北三十里,即灤河下流也。《志》云:灤河經(jīng)縣北岳婆港分為二支。一曰葫盧河,在縣東北三十里,流徑縣東二十里,南流入海,謂之東灤河。景泰中淤塞,俗謂之乾灤河。定流河遂獨承灤河之水,至縣南四十里劉家墩入海。天啟以后,海運繇天津三百余里,至劉家墩海口入灤河,凡二十五里至銀夯柳倉交卸,改用河船,凡百八十里達(dá)于永平,時以為便。《志》云:環(huán)縣有賈家、董家、杜家、宋家、戴家等河,俱灤之支流也。又有蕭家灣,在縣西南三里,翟家灣,在縣東北三里,灤河及支川之水,潴流于此,水漲則流,達(dá)于灤河。
中淀河縣東十五里。流經(jīng)縣東南十五里,達(dá)四溝港。四圍皆水,中有高岡。又南通湯家河,至胡林口河入海。清河,在縣西三十五里,一名西清河。源發(fā)州南八里之暖泉,闊二丈許,分流為新寨狼河、介馬諸河,抵新橋海口貓兒港入海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五里有清河套,以夾于清、灤之間而名。
新橋營縣西南三十里,有城周二里。《郡志》:新橋海口舊有巡司。萬歷二十年,倭犯朝鮮,因設(shè)新橋營,與昌黎赤洋營、撫寧牛頭崖營,為海口三營,聯(lián)絡(luò)巡哨,以為防衛(wèi)。四十三年,移巡司于榛子鎮(zhèn)。《郡志》:灤河口有劉家墩海防營,近時濱海要口也。西至韭菜溝三十五里,又西至清河口二十里,又西至高糜河八里,又西至灤州之蠶沙口四十里,皆有官兵戍守。
曹泊店縣西南五十五里海中。海水咸苦,店有泉獨甘洌,漁海者資焉。又有曹馬店,在濟(jì)民場西南入海八十里,有昔時民居故址。
胡家坨堡縣東二十里。又東十里,曰黃瓜口堡。縣西北六里,曰連北店堡。西三十里,曰新寨堡。南三十里,曰閻各莊堡。西南三十五里,曰馬城堡。皆民堡也。
附見:
開平中屯衛(wèi)在灤州西。石城廢縣舊在口北大寧沙嶺,后移真定。永樂初,復(fù)移建于此。城周四里,撥遵化衛(wèi)軍守御。
◇延慶州東至四海治一百二十里,南至居庸關(guān)五十里,西至保安州沙城界百里,北至云州上谷百三十里。自州治至京師一百八十里,至南京二千九百三十里。
《禹貢》冀州地。春秋、戰(zhàn)國皆為燕地。秦屬上谷郡。二漢因之。晉及后魏亦為上谷郡地。高齊置北燕州領(lǐng)長寧、永豐二郡。后周曰燕州。隋初因之《隋志》:開皇初,二郡俱廢,而州如故。大業(yè)初州廢,改屬涿郡。唐初,為高開道所據(jù)。武德七年平,亦置北燕州開道將張金樹殺開道來降,因置州,以金樹為都督。貞觀八年,改置媯州。天寶初,曰媯川郡治懷戎縣,今宣府鎮(zhèn)懷來衛(wèi)也。唐末,又析置儒州于此。五代晉初,契丹得其地,亦曰儒州又為縉陽軍,治縉山縣。金皇統(tǒng)初,州廢。崇慶初,復(fù)置鎮(zhèn)州,旋廢。元屬奉圣州。延三年,改置龍慶州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(dá)生于此也。明初,州廢。永樂十一年,復(fù)置隆慶州,直隸京師。隆慶初,改曰延慶州編戶十四里,領(lǐng)縣一。今仍曰延慶州改隸山西布政司。
州介于山前后間,由此南瞰居庸,左撓虎北虎北口在州東二百余里,則燕山失其固矣。若乘轅北向,列灤河之戍謂開平故衛(wèi),空漠南之庭,州實咽喉所也。表里關(guān)山,拱衛(wèi)陵寢,豈非郊圻重地哉!
縉山廢縣今州治。漢上谷郡居庸縣地。唐為媯川縣地。唐末,析置縉山為儒州治。契丹因之。金州廢,縣屬德興府。元至元三年,省入懷來縣。五年復(fù)置,屬奉圣州。延三年,改屬大都路,尋升縣為龍慶州,仍屬大都路。明初,州廢。永樂中,復(fù)置今州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景泰二年因故址修筑,周四里有奇,萬歷七年,復(fù)展修之。今周五里有奇。
上谷城在州北。《元和志》:戰(zhàn)國燕所置上谷郡城也。《史記?匈奴傳》:燕筑長城,自造陽至襄平,置上谷、漁陽、右北平、遼西、遼東郡,以距胡。秦始皇十九年,滅趙。趙公子嘉奔代,自立為代王,與燕合軍,軍上谷。秦、漢亦為上谷郡地。漢武帝元朔二年,破匈奴,取河南地,亦棄上谷郡之斗僻縣造陽地以與胡。韋昭曰:造陽在上谷。杜佑曰:造陽在媯川郡北。《括地志》:上谷郡故城在懷戎縣東北百十里。即此城也。近《志》云:城在州西北,去懷來廢縣北十里。又媯川城,在州西。唐天寶中,分懷戎縣置媯川縣,屬媯川郡。契丹省入縉山縣。隆鎮(zhèn)衛(wèi)城在州城南。元大德中,指揮使哲言不花所建。政和元年,燕帖木兒奉懷王于大都,與上都相持。隆鎮(zhèn)衛(wèi)將斡都蠻以兵襲上都諸王兵于陀羅臺,大敗之。陀羅臺,或曰即今州治東北之古臺也。蚩尤城,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西北去懷來縣六十里。杜佑曰:懷戎縣北有蚩尤城。又州東北二十里有古城,相傳遼蕭后所筑。
紅門山州東南二十里。山高三里,有大小紅門口,為戍守處。阪泉山,在州西,相傳軒轅與炎帝戰(zhàn)于阪泉之野,即此山也。亦曰阪山。又歷山,在州西北二十里,形如覆釜,亦曰歷陽山。后魏主神瑞二年,如廣寧,登歷山,祀舜廟。又后魏主嗣泰常七年,至廣寧,登歷山,使使祀舜。時蓋以歷山即舜所耕處也。廣寧,見保安州。
官帽山州北十八里。狀如幞頭,與懷來衛(wèi)大海陀山東西相望。一名東崖山。相近者曰石門山,中有洞,南北通明如門。又擎笏山,在州北二十里,峭拔孤立,狀如擎笏。州東北二十五里,又有金剛山,兩山對峙,勢若相抗。其相近者,曰古城山。東螺山州西北三十三里。高七里許,盤回而上。又州西北六十七里,有西螺山。大翮山,在州北二十五里。相傳秦始皇時,王仲為大鳥仙去處,仲即變大篆為隸書者。其相接者,曰小翮山。又佛峪山,在州西北三十里,下有溫泉。八達(dá)嶺州南三十里,東南去居庸上關(guān)十七里。為往來之沖要。五代周胡嶠《陷虜記》:自居庸西北入石門關(guān),關(guān)路狹隘,一夫可以當(dāng)百,此中國控扼契丹之險。或以為此即石門關(guān)也。元人以此為居庸北口。上有城,設(shè)官兵戍守。《山水記》:自八達(dá)嶺下視居庸關(guān),若建瓴,若窺井,昔人謂居庸之險,不在關(guān)城,而在八達(dá)嶺也。橫嶺,在州南四十七里,當(dāng)居庸之西北,亦要路也。嘉靖中,俺答由此入犯。今設(shè)兵戍守。
媯川州東十五里。自永寧縣流入界,一名東川。宋淳化二年,契丹主隆緒至儒州,獵于東川,即此。西流至懷來城東南,又西流至保安州境,入于桑乾河,俗名清水河。《志》云:媯川即古之阪泉,今名韓家川。與天壽山咫尺,其地可屯十萬眾,設(shè)險處也。沽河在州城南。自州東北雙營發(fā)源,西南流至此,合于溪河。溪河自永寧縣團(tuán)山發(fā)源,流經(jīng)州界,至州城南,合于沽河。西入懷來衛(wèi)境,合媯川而注于桑乾河。
澗河州南三十里。源出八達(dá)嶺。嶺東四里有青龍橋,澗河經(jīng)其下,東南流入居庸關(guān),達(dá)昌平州界,入于榆河。玉液泉,在州城西南。元時取以造酒,因名。其水西流入清水河。又白馬泉,在州北三里,其深莫測,旁為白馬村。宋端拱二年,契丹主隆緒至儒州,祭風(fēng)伯于白馬村。是也。
柳溝營州東南十五里。嘉靖中,筑南山一帶土城,東起永寧縣東火焰山,西抵保安州東南河合口,置城于此,設(shè)兵駐守。其東北沿邊一帶,曰謊包兒、韓家口、海子口、柳溝口,皆防御處也。又東南為大小紅門口。《邊防考》:柳溝城創(chuàng)自隆慶初,周三百十八丈有奇。萬歷二十四年,復(fù)增北關(guān),周百八十五丈有奇。而閻家莊,為緩急守御之要地。
岔道口州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自八達(dá)嶺而北,地稍平,五里至岔道,有二路。一自懷來衛(wèi)保安州,歷榆河、土木、雞鳴三驛至宣府,為西路。一至延廢州永寧衛(wèi)四海治,為北路。八達(dá)嶺為居庸之噤吭,岔道又八達(dá)之藩籬也。宣德五年,巡邊,駐蹕岔道。明日,獵于岔道。嘉靖三十年,筑城于此,周二里有奇,與南山聯(lián)為一邊,其地逼臨山險,為居庸之外衛(wèi)。
弘陽鎮(zhèn)州西南三十里。唐武德六年,高開道所部弘陽、統(tǒng)漠二鎮(zhèn)來降。或曰二鎮(zhèn)蓋開道所置。統(tǒng)漠鎮(zhèn),在州西南八十里,即高開道所置鎮(zhèn)也。《一統(tǒng)志》云:遼主游幸,嘗張大幕于此,因名為統(tǒng)幕。誕矣。俗訛為土幕,又為土木。其地與保安州及懷來衛(wèi)接界,今詳見懷來衛(wèi)。蟒山寨州東南二十里蟒山上。山形如蟒頭,置寨其巔。又有招帖寨,在州北二十里將軍山上,皆昔人據(jù)險避兵處。《志》云:州有屯糧堡二,一在城西半里,一在城東二十里,皆元時饋餉儲糧之所。
永寧縣州東三十里,本縉山縣地。明永樂十一年,始置今縣。十五年,筑城置戍。宣德、嘉靖中,屢經(jīng)修治,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五里。
團(tuán)山縣西北十五里。巍然獨立,本名獨山,縣之主山也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十里有多景山,亦高秀。又縉陽山,在縣北十三里,山下有縉陽泉。一名龍安山。雙髻山,在縣東北二十里,絕頂有雙峰并峙,狀若髻然。又神仙山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,徑路崎嶇,其上平衍,有神仙寨,相傳遼金時所置。
火焰山縣東北百余里,與薊州邊接界。《志》云:山當(dāng)宣、薊、昌平之要道,登其巔可以望遠(yuǎn)。又黑頭山,在縣東。《志》云:在四海治堡東三十里。嘉靖中,督臣翁萬達(dá)言:黑頭山至密云城不五六十里,若為直垣相屬,則密云西南至居庸數(shù)百里之邊,皆腹里地矣。又高山,在堡北三里,以高聳獨峙而名。又堡東南八里,有龍爬山,其東為驢鞍嶺。又鎮(zhèn)南峰,在堡南三十里。翁萬達(dá)言:四海治有鎮(zhèn)南墩,與薊州邊所屬火焰墩接界,僅三里余,筑墻于此,可防寇沖。火焰墩,蓋在火焰山上。
大石嶺縣東北五十里。又長城嶺,在縣東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十二里有澀石嶺,一名塞石嶺。又東灰?guī)X,在縣東南十五里。縣南十二里,又有西灰?guī)X。紅土坡,在縣東北二十五里。又有白草坡,在縣西北十五里,一名嚼草坡。
媯川縣西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縉陽山,流經(jīng)此。上有孤山橋,自縣入州之通道也。又縣東五里有龍灣河,源亦出縉陽山下,西流會于媯川。《志》云:龍灣河,在縣西北十里。
溪河縣西北十三里。源出團(tuán)山,西南流至州城,南合于沽河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二十里,有神仙溪,下流入于溪河。
靖胡堡縣西北二十里,故夷巢也。嘉靖三十五年,新筑此堡,周二里有奇,北面阻山,東、西、南三面臨河,稱為險要。其東河溝無邊墻可據(jù)。為極沖,而馬路南樓東水峪墩次焉。邊外有黑牛山、亂泉寺、許家沖,屬夷駐牧處也。《邊防考》:宣府東路參將駐永寧縣,分邊自四海治至靖胡堡,長百八十里,兼轄?wèi)褋硇l(wèi)、保安州一帶,城堡凡十有七。而黑牛山、大安山、天圪力等處,層崖疊嶂,林壑深阻,屬夷往往巢穴其中。
黑漢嶺堡在縣東南。嘉靖三十年創(chuàng)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北有倉、房二口,要沖也。南距天壽山,后有鶯窩梁,山險林密,突犯不易。邊外曰白塔兒、牛心山,皆屬夷駐牧。而堡東寧川墩,為拒守處。
周四溝堡在縣北。嘉靖十九年創(chuàng)筑,周二里有奇。其西北有黃土嶺、西石河鎮(zhèn)口、外山口諸沖。邊外則亂泉寺、孤山咸場、虎喇嶺諸處,皆敵境也。而三坌馬道廟兒梁,亦為沿邊拒守處。劉斌堡,在周四溝堡西南,山灰?guī)X等口之喉吭也。萬歷三十二年,設(shè)堡于此,周一里有奇。有擦獨口、鮑峪口等沖,而防胡墩、大鴉口,其鎖鑰處也。
四海治堡縣東百里。元時往來上都,恒取道于此。明天順八年,創(chuàng)筑城堡,周三里有奇。與靖胡等堡,為宣府東路之沖。有大勝嶺、新興嶺、將軍嶺、長生口諸要口,邊外有芍藥灣、寶山寺,為屬夷駐牧處。弘治七年,徙永寧左千戶所屯守。嘉靖中,邊臣許論言:四海治上通開平大路,下連橫嶺,為三衛(wèi)窺伺之地,宣府東路要防也。黑峪口,在縣北,寇沖也。口西為白草お等處,屬夷駐牧于此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(xué)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(quán)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