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縣東南六十里。縣介山海之間,地勢完固,因置關以扼其要道。《志》云:海自直沽新橋赤洋而東,勢漸北轉,抵遼境,為登、萊、金、復一帶海面。昔時運道抵關城南十里,今雖廢,而余跡猶存。又戴家河海口,在縣東南四十里。崇楨中,由海運饋山海關,此為儲積之地,并置戍守于此。東去金山嘴二十里。
渝河縣東二十里。源出塞外廢瑞州境,東南流至連峰山西。一名獅子河。出菱、芡、蒲、魚,為民利。亦名泥蒲河。又南入于海。《漢志》:渝水首受白狼水。《水經注》:白狼水經黃龍城西,又東北出,東流為二水,右水疑即渝水也。西南循山徑一故城西,世以為河連城,當即臨渝故城矣。渝關之稱以關,據河為險也。
陽河縣西一里。源出口外別陀山。一云縣北三十五里有星星峪,即陽河之源也。口北群川多匯流于此,南流徑縣西,又東南歷紫荊山下,復南流,而入于海。溫河,在縣東五十里,源出口外孤石峪,旁有溫泉堡。裂頭諸山之水,匯流于此,分為二支,西曰湯河,東曰張果老河。下流復合,而入于海。
石河在山海關西三里。源出口外,自義院口流入,旁多叢石,水流石罅中,褰裳可涉。秋潦漲急,險不可履。南流注于海。山海關縣東百里。本名渝關,自古為戍守重地。《一統志》:今縣東二十里,有渝關。明初,魏國公徐達始徙而東去舊關六十里,謂之山海關。或曰:遼金時,以渝關為腹里地,故址漸湮。今縣東二十里之渝關,乃其驛遞之所,因渝關舊名耳。明初,修復故關,增置屯營。其于金元時之渝關,仍置郵驛。今關蓋漢唐舊址,非明創建也。郭造卿曰:山海關,即故元遷民鎮。元天歷初,屢發兵戍守遷民鎮,尋又發平、灤民塹遷民鎮,既而上都兵自遼東入遷民鎮,其地險在此也。據《北番地理書》,遷州治遷民縣,在臨渝關東五十里,南至海二十里。今關城以磚石,高四丈有奇,周八里有奇,月城二,水關三,門四。有池環之,東面又有夾池、羅城,恃為險固。余詳重險渝關。明垤關舊《志》云:在縣北。《唐會要》:平州有明垤關,與臨渝關并為險要。今關道榛塞,渝關獨當東面之沖。南海口關,在山海關南十里,濱海。天啟二年,增設龍武營于此。《志》云:南海口東五里,曰老龍頭,極沖也。自南海口而西三十里,曰秦皇島。又西十里,曰白塔嶺。皆濱海要地,設兵戍守。又有南水關,在山海關南二里。義院口關縣北四十五里。其西南十二里,曰石喬谷。又南十三里,曰石門寨。東八里為長谷營,皆有小城戍守。《邊略》:義院口北九十里,地名常海,賊巢也。又北二十八里,曰三坌口。又北三十五里,曰紅草溝。景泰中,朵顏來犯縣北之車渠莊,官軍擊敗之于紅草溝。是也。水門寺關,義院口東第四關口也。《志》云:水門寺迤北為平頂谷城、子谷等關,而東接董家口關。又老嶺在舊邊外,山陡險,難修邊墻。萬歷初,設敵臺于此。《志》云:老嶺在長谷口外二十余里。界嶺口關縣北七十里。其東南十里,曰雙嶺兒。又南十里,曰郭家莊。又十里即臺頭營也。嘉靖三十七年,土蠻犯界嶺口,官軍拒卻之。今有關城,為戍守要地。《邊略》:界嶺口東十五里,曰十八盤嶺。又東三十五里,曰牛心山,去義院口三十里。又口北十八里,為梨花山。又北六十里,為茨兒山。又北三十里,曰紅石嶺。皆土蠻出沒處也。箭捍嶺關,在縣北,界嶺口東第一關口也。又東接雙岔谷、星星谷等關。又葦子谷關,界嶺口東第四關口也。又東歷細谷口、花場谷、拿子谷等關,而接義院口。皆有小城,為戍守要地。
董家口關縣東北七十里。關之東,曰大毛山口關。皆筑城戍守。《邊略》:董家口北二十六里,曰龍潭。又北十五里,曰橫嶺。又北五十五里,為十字河。又五十五里,曰長嶺。又北五十五里,曰大鹵場。三衛侵軼,往往出沒于此。小毛山口關,董家口東第三口也。又東曰小河口,又東曰大青山口,又東南曰黃土嶺關。其西有黃土嶺營,又歷廟山等口,而至一片石關。《志》云:黃土嶺關,在縣東北百二十里。
一片石關縣東七十里,董家口東第十二關口也。一名九門水口。有關城。其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尖山。又北三十余里,曰大小橫嶺。自大橫嶺而北五十余里,曰平漫川。又十五里,有孤山。自孤山至遼東界三山營四十里,南去一片石凡百六十里。嘉靖三十九年,朵顏酋影克勾虜把都兒犯一片石,戍將郭琥敗卻之。近代一片石、紅草溝一帶,屢被沖突,防守最切。《邊防考》:一片石西有鐵鹿崖,稱為險處。又自一片石南至山海關,凡歷五關,曰寺兒谷、三道關、角山關、旱門關、北水關、三道關。南去山海關,北至一片石,各二十里。其相近者,又有亂石關。諸關皆有小城戍守,東面多事,步步皆險矣。
臺頭營縣西北三十里。西至盧龍縣燕河營三十里,東至李家莊二十七里。又平山營,在縣東北四十里,西至李家莊三十里,東至石門寨三十里。又七星寨,在山海西十里,俱筑城置兵于此。附馬寨營,在縣北五十里,亦有小城戍守。又甘泉堡,在縣東北,西接星星谷關。又東有溫泉堡。
牛頭營在縣東牛頭崖口。《志》云:營在望海岡西,營西北有滿井,隨汲隨滿,大旱亦然。營之西南,即連峰山也。又蒲河營,在縣南六十里蒲河海口,東至戴家河四十里,為海口要沖,近設官軍戍守。
馬頭嶷寨縣北二十里。又北十里,曰羊角山寨。縣西四十里,又有鵓鴿堂寨。西北三十里,曰雕崖堡。東三十里,曰塔子山堡。南三十里,曰兔嘴巖寨。皆民堡也。盧峰口驛,在縣城西。又渝關馬驛,在縣東四十里。遷安馬驛,在山海關城西。永樂初,自遷安縣移于此,屬永平府。又縣治東南,有西關遞運所。山海衛治東北,有東關遞運所。昌黎縣府東南八十里。東北至撫寧縣四十里,西南至樂亭縣九十里。漢置交黎縣,屬遼西郡。后漢改曰昌黎,其地在今廢營州境。唐時在今縣界僑置柳城縣。五代梁末,契丹以定州俘戶置廣寧縣于故柳城縣,兼置營州鄰海軍。金皇統二年,廢營州,以縣屬平州。大定二十九年,改為昌黎縣。元至元七年,省。十二年,復置,屬灤州。尋屬永平路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二十六里。
縣城在縣北。漢縣,屬遼西郡。后漢省入臨渝縣。文穎曰:縣有碣石山。又舊《志》云:縣西南六十里有靜安社,即故柳城郡城,隋唐時亦為柳城治。誤也。《新唐志》平州有柳城軍,永泰元年置,或即此地。元曰靜安社。嘉靖三十一年,置靜安堡。
碣石山縣西北二十里。山勢穹窿,頂有巨石特出,因名。即《禹貢》導河入海處也。山之西,為道者山。西南為鳳凰山,置堡其上,險可避兵。《志》云:縣北十五里仙臺山,即碣石之頂也。其后曰觀音山。臺前峰巒層列,曰鋸齒山。南去縣十里,迤東有嶺,曰歡喜嶺。以群峰蔽虧,登此可以四望也。臺之東,曰龍潭山,去縣亦十五里。舊有石磴百余級,隆慶三年,龍毀其半。其東為西五峰,又東曰東五峰,泉壑秀美。蓋縣境諸山,大抵皆碣石之支阜。四面環列,得名者以數十計,其實皆一山也。余詳見名山碣石。安山縣西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山有避兵堡,飲馬河經其下。又駐蹕山,在縣西五十里。舊《志》云:唐太宗征高麗,還登此。郭造卿曰:疑后魏文成帝嘗游此,俗誤以為太宗也。臨河巖,在縣南八十里。一名黎洞。壁立千仞,頂分八字,山腰有洞,逼近深潭,有小徑可入,容二百余人。旁又有小穴十余,皆幽勝。又南為磨山,邑人多采石于此,名白石店,下臨渝河。
溟海縣東南七十里。海至縣界,突然北出七里而贏,亦曰七里灘。廣袤三十余里,有菱、芡、魚、蟹之利,居民賴焉。《志》云:縣南有黑洋河,即海道也。明嘉靖中,議由海道運天津倉米,從黑洋河一帶抵昌黎,登岸達山海關,以給遼餉。蓋自天津循海岸而東,皆曰黑洋河也。
急流河在縣城西,一名西沙河。源出龍潭山下,流合飲馬河入海。飲馬河,在縣南五里,源出盧龍縣界溪谷中,流經縣西安山下,又東流為沙河,至縣西十八里,合深江河。又東南流,至縣南八里,金人置虹橋跨其上。又南合潮河,而注于海。《志》云:深江河,源出縣西北三十里泒山下,匯諸水而南,出縣西南十二里。又有繞灣河,源出縣西北五十里茶牙山,繞而南經安山東麓,亦名安山河,東流入飲馬河。
柳河縣西二十里。諸山溪之水所匯流也,有柳河橋跨其上。《志》云:鳳凰道者,諸山之水,合為梭頭灣,流入柳河,徑縣西南八里,分流為兩河,又東至虹橋,皆會于飲馬河。潮河,在縣南二十五里,即縣境群川之下流也。匯上源諸水,以達于七里灘。一名馬家河。《志》云:縣南三十里,又有甜水河,亦流入于七里灘。蒲泊縣南二十五里。源出縣東二十里海眼山,旁近諸山溪之水皆流合焉。歷惠民場東南,而入于海。《志》云:蒲泊有鹽場,即惠民場也,在縣南二十八里。
赤洋營縣東南三十里。有小城,海濱防戍處也。《郡志》:縣東南四十里,有沙崖莊海口,東至撫寧縣蒲河口七十里,西至野豬口二十五里,又西至胡林河十五里,皆濱海戍防處也。自胡林河西三十里,即樂亭縣之劉家墩矣。
裴家莊堡縣東二十里。縣西三十里,曰蛤泊堡。六十里,曰莫谷莊堡。南五十里,曰套里堡。六十里,曰石谷莊堡。與靜安堡,皆民堡也。張角莊,在縣東北二十里。又縣西三十里,有張家店。皆往來孔道,置公館于此。
附見:
永平衛在府治南,洪武四年建。又東勝左衛,在府治東北,舊屬山西行都司。永樂九年,移建于此。又盧龍衛,在永平衛南,永樂四年建。
興州右屯衛在遷安縣城內。本置于口外大寧境內,永樂三年移建于此。撫寧衛在撫寧縣北十里,永樂三年建。又山海衛,在山海關城內,洪武十四年所建也。
灤州府西南四十里。東至山海關百七十里,南至海百十里,西北至順天府薊州三百二十里。古孤竹國地。戰國時屬燕。秦屬右北平郡。兩漢、晉、魏皆因之。隋屬平州。唐亦為平州地。五代唐時,契丹分置灤州于此亦曰永安軍。金、元因之。明亦曰灤州,以州治義豐縣省入編戶六十七里,領縣一。今仍曰灤州。
州控臨疆索,翼蔽畿甸,負山濱海,稱為形勝。契丹置州于此,所以厚渝關之防,聯絡營、平,窺覦幽、冀也。其后拱手而取燕云。女真襲其跡,而中夏為之糜爛。然則灤州之置,亦外內升降之機也歟?
義豐廢縣今州治。漢夕陽縣地,屬右北平郡。晉及后魏因之。高齊省。隋為盧龍縣地。唐為石城縣地,屬平州。五代時,契丹于黃洛古城置義豐縣,灤州治焉。金元因之。明初廢。《郡縣志》:黃洛故城,殷時諸侯國。古《史》:武丁析孤竹之地,封功臣黃洛為侯國。又《遼志》云:黃洛水北出盧龍山,南流入濡水,城因以名。今州城,即遼故址也。明景泰二年,以磚石,后相繼增修。周四里,有門四。
石城廢縣州南八十里。漢石城縣,屬右北平郡,在今大寧廢衛境。唐貞觀十五年,始置臨渝縣。萬歲通天二年,改曰石城縣,屬平州。五代時,契丹改屬灤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二年,省。劉句曰:貞觀中,于故臨渝城置臨渝縣。杜佑曰:平州西北至石城縣百四十里。似非臨渝舊城矣。《遼志》云:唐石城縣在灤州南三十里,遼徙置以就鹽官,又在故縣南五十里。蓋遷徙不一,非復舊治也。按開平中屯衛置于此,即遼舊縣治。
馬城廢縣州西南四十里。漢曰夕陽縣,有鐵官,屬右北平郡。后漢省。隋盧龍縣地。唐開元二十八年,置縣以通水運,仍屬平州。《通典》:平州西南至馬城百八十里。則舊城又在其西南也。遼亦曰馬城縣,改屬灤州。金因之。元至元四年,省。今有馬城堡,在州東南三十里,蓋因舊名,非即故城也。《新唐志》以馬城為古海陽,蓋夕陽之訛。陽樂城,在州東。漢置陽樂縣,屬遼西郡。后漢為郡治。魏氏《土地記》海陽縣西北有陽樂城,是也。或曰陽樂在大寧廢衛境,后魏遷治于此,亦屬遼西郡。東魏省入海陽縣。橫山州北四里。聳列如屏。州人鑿其崖以達府,為往來捷徑。東麓臨灤河,石立水激,有潭極深,號偏涼汀。正德十三年,車駕東巡,觀漁于此。《志》云:偏涼汀,舊漕運泊舟處也。懸崖有徑,亦正德中所鑿。后擁榆山,宛如重屏。前二里為紫金山,亦聳秀,以產赤石脂而名。《郡志》云:紫金山,在州北三里,背橫面巖,襟灤帶沂,州之勝也。巖山,在州南五里,狀如虎踞,其東絕壁百仞。有洞十有八,其三洞最大秮嬈在絕壁間,攀緣莫上。下有石橋,一郡水口也。西六里有蠶箔等峪,又西有馬鞍諸山,聯絡數十里。雙山縣西十五里。小沂水經其下,入大沂水。稍北有拐頭山。正德十三年,駕觀魚于沂河,嘗幸其巔。又有土山,在州西三十里。又西五里,曰洞山。洞深黝,大雨迅驟,能容數里湍,亦名吞流山。又西三十余里,有九里長山,林果茂密,其上為天井峪,深險可避兵。
清涼山州西北五十里。一名分水嶺,與盧龍遷安分界。層巖疊嶂,奇勝不一。又西北二十里,曰偏山,澗谷逶迤,草木叢茂,土厚居繁,有榛、栗、棗、梨之利。山南五里曰下五嶺,北五里曰上五嶺,益引而北,峰巒環繞,非亭午不見日也。
海州南百三十里。亦謂之潮河。海水蕩,延漫百余里,即黑洋海口也。州境群川,悉由此入海。南望天津,東望山海,為州境之巨防。《志》云:潮河東二十里,有蠶叢口,一名林里河,亦曰交流河,舊時海運多避風于此。
灤河州東二里。自盧龍縣流入境,又東過樂亭縣,入于海。《元史》:泰定二年,永平路屯田總管言:馬城東北五里張家莊龍灣頭,舊筑堤以防灤水,西南達清水河,至州南九十里公安橋,皆耕屯地分。因霖雨不時,灤水沖溢,宜復修治。從之。蓋灤水合眾流而入州境,決溢常不免矣。清水河州南二十里。其上流為龍溪河,出州南八里之暖泉,流數里而伏,二源并導。一出州東南二十里南閘頭,經樂亭縣綠洋口入海。一出州西南二十七里龍塘橋,至蠶沙口入海。《郡志》:清河出州西十五里墓子山,一名五子洞。伏而復出,相傳即秦漢時漕運故渠。元時海運,自遼東三岔河分三道:一由天津徑白河至通州;一由娘娘宮經糧運河,至薊州;一由蘆臺經黑洋河、蠶沙口、清河,至灤州。明洪武八年,潁川侯傅友德言:永平運道由鴉洪橋而東,道里遠,宜通清河、灤河故道。于是詔浚舊渠,置閘潴水,以通漕運,北合灤河,達于府城,自府城而北,以達于灤陽營。尋廢。萬歷初,議行海運。言者欲自州東十八里灤河西岸王家閘,引灤水入清河,導入王冢坨,再導使由艾家清溝下接靳家河,通交流河,七十里入黑洋海口。由海中三十里,至建河海口,四十里至堂兒上海口,又四十里則大沽海口也。出口入通州運糧白河,又百里則天津衛矣。不果行。蠶沙口,即蠶叢口矣。鴉洪橋,見豐潤縣。
沂河州西十二里。《志》云:大沂河源出盧龍縣界馬家莊,西南流,徑州西北二十二里之佛住山,又南合于小沂河。小沂河出州西北二十三里之烽火山,東南流經雙山下,又南六里,合大沂河,至州西南三十里,合董家灣。東南流,經州西南十二里之芹萊山,又南合蓮臺港,下流入于清河。
陷河州南五十里。源出州西南五十里于家泊。匯大小群川,至蠶叢口入海。又州西南八十里為靳家河,一名小青龍河,亦匯眾流達潮河以入海。陡河,在州西百二十里,其上源曰館河,自遷安縣流入界,經偏山南流合眾水,又西入豐潤縣界,合于庾水。又沙河,在州西南九十里,亦自遷安縣流入界,至此播為大水泊,又西為小水泊,又西入豐潤縣界。成化十七年,管糧郎中鄭廉,請自豐潤還鄉河通漕永平。說者謂由榆水還鄉河,東導陡河抵沙河,通陷河,而及清灤,即運道所經也。庾水非灤所通,沙河淤爛,溢涸不時,所以隨行隨止。
橫河州北七里。自盧龍縣流入界,繞橫山之麓,因名。又有別故河,在州西北二里,發源州西北廟兒山,東南流,過巖山下。又五里河,在州南五里,發源州西劉官營,東流經巖山下,與別故河合,下流俱注于灤河。又古憧河,《志》云:在州南四十里,又南合大田泊諸水,匯于清河,達綠洋入海。
長春淀在廢石城縣西。《志》云:在州西南百二十里,舊名大定淀。金大定二十年,改曰長春。有長春行宮,亦金時所建也。《遼志》:州西北十五里,有扶蘇泉,昔秦太子扶蘇北筑長城,嘗駐此。蓋傳訛也。泉甚甘美,亦曰甘泉。
長春宮在長春淀,本名石城行宮。金大定二十年,如石城縣,改行宮為長春宮。以后嘗為巡游之所。又有丹陽宮,舊《志》云:在州東南三十里。州東八里又有濯清亭,在灤河西岸。皆金置。
榛子鎮州西九十里,近豐潤縣境。金大定初,世宗烏祿自遼陽趨燕京,次海濱縣,尋至榛子鎮,即此。今為民堡。萬歷中,移置巡司于此。又李家莊,在州南四十里。又南十里,曰柏家莊,一名淳風屯。又南四十里,曰獨莫城,城南有大田泊。皆有土城舊址。又倴城,在州西南六十里。州西百二十里,又有桃李城,亦曰長春社。州西南百二十里,為唐山城,亦曰姚顯社。《志》云:元立屯田總管府于馬城縣,諸城皆屯兵所居。今因為村社。海濱,在遼東前屯衛。佛莊堡,在州西四十里。又州西南八十里,有司家莊。皆民堡也。《志》云:州南百十里濱海,有馬頭營,舊為戍守處。海運時,嘗置倉于此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