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堤驛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縣南四十五里,有金堤,南接開州,北接南樂縣境。漢成帝時,王延世運土塞河,自金堤增筑之,置驛于其上,因以金堤為名。宋慶歷五年,命內臣王克恭塞滑州橫隴決河。克恭請先治金堤,御下流。詔止勿塞,即此處也。《邑志》云:德清廢城東南五里,有金堤余址。又云金堤在縣西二里。
主簿寨堡縣東南三十里。又縣西南三十里有許村堡縣,東北二十里有馬村堡,皆有小城,周一里有奇,可以守御。
蒯聵臺在頓丘故城北五里,相傳蒯聵所筑。又縣有顓頊冢。《皇覽》曰:冢在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。又有帝嚳冢,在頓丘城南臺陰野中。《一統志》:顓頊及帝嚳陵,俱在今滑縣東北七十里。蓋即鮒禺山麓矣。
內黃縣府西南百里。南至滑縣百二十里,東南至開州七十里,西至河南彰德府百二十里。戰國時魏邑。漢置內黃縣,屬魏郡。應劭曰:魏以河北為內,河南為外。陳留有外黃,故此曰內。后漢仍曰內黃縣。晉屬頓丘郡。后魏因之。東魏天平初,省入臨漳縣。隋開皇六年,復置,屬相州。大業初,改屬汲郡。唐初,屬黎州。貞觀十七年,還屬相州。天三年,改屬魏州。宋屬大名府。金大定六年,改屬滑州。元因之。明初改今屬。城周五里有奇,外郭九里。編戶三十四里。內黃舊城在縣西北十八里。戰國魏之黃邑。《史記》:趙廉頗伐魏,取黃。漢因置內黃縣。后漢初平三年,曹操擊黑山賊眭固及匈奴於扶羅于內黃,是也。或曰:隋末,竇建德嘗置黃州于此。唐武德四年,并州總管劉世讓克黃州,進攻州,不克。即內黃云。又文德初,魏博軍亂,逐其帥樂從訓。朱全忠引兵救之,至內黃,敗魏州兵。周移縣于今治。繁陽城縣東北二十七里。戰國時魏地。《史記》:趙孝成王二十一年,廉頗攻魏繁陽,拔之。漢置縣,屬魏郡。應劭曰:在繁水之陽也。后漢因之。晉屬頓丘郡。永和六年,后趙冉閔之亂,劉國據陽城,引兵擊閔。胡氏曰:即繁陽城也。后魏太平真君六年,省入頓丘縣。太和十九年,復置,仍屬頓丘郡。東魏天平二年,改屬魏郡。北齊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,屬衛州。大業初,并入內黃縣。柯城在縣東北。《春秋》襄十九年,叔孫豹會晉士于柯,杜預以為內黃柯城也。又牽城,在縣西南十二里。《春秋》定十四年,公會齊人、衛人于牽。《傳》作會于脾上梁之間。杜預曰:黎陽縣東北有牽城,脾上梁即牽也。
戲陽城在縣北。《春秋》昭九年,晉荀盈卒于戲陽。杜預曰:內黃縣北有戲陽城,亦曰[B111]陽聚。后漢建武二年,帝自將征五校,幸內黃,大破五校于[B111]陽。[B111]、戲通,許宜反。即戲陽城矣。一云:城在河南彰德府永定故城東二十五里,址周二十里有奇。又殷城,在縣東南十三里。《括地志》:河甲居相時所筑,因名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二十五里又有亳城,城東有殷中宗陵。今為亳城集。
五馬山在縣西。宋寶元年,彭義彬與蒙古戰于內黃之五馬山,兵潰,死之。即此。又博望岡,在縣西南十三里。舊《志》:上有博望關路,出河南汲縣。
衛河在縣北。自縣流入境,經魏縣,入元城縣界,即永濟渠也。亦曰淇水。《志》云:淇水東過內黃縣,為白溝水,亦曰清河。唐光化二年,劉仁恭攻魏博,拔貝州。朱全忠遣將李思安等赴救,屯于內黃。仁恭子守光等來擊,思安使別將伏兵于清水之右,而逆戰于繁陽,陽不勝而走。守光逐之,及內黃之北,伏兵發,守光僅免。《郡志》:縣南有溝河,源出縣界,流經滑縣,入縣境西北,至孟家潭北,流入衛河。其兩岸產硝,一名硝河。似誤。
洹水在縣西。其上流曰安陽河。自河南臨漳縣,流經廣平府成安縣界,又東南入縣境,經縣西北永和鎮,入于衛河。湯水,在府西南,自河南湯陰縣流入縣境,合洹水入于衛河。一名黃雀溝。
繁水縣東二十六里。舊自頓丘縣流入境,又東北入南樂縣界,即浮水也。《漢志》云:魏徙大梁,以地易趙,趙南至浮水繁陽。即此地矣。界河,《志》云:在縣南,西通溝河,東南流經開州界,東經清豐界,東北經大名縣界。春冬常涸。夏秋淫潦,則溢而北,入于衛。又有故河渠,在縣東十余里,有南北古堤,俗呼其地曰黃灘。《志》云:清豐東境亦有故渠,俗因呼此為西黃河故道。又云縣東一里有古金堤,北接大名縣界之衛河。又有高堤,起自縣南高堤鎮,北至魏縣泊口渡,凡百余里。
鸕鶿陂縣西南五十里。陂周八十里,蒲魚之利,土人所資。魏收《志》臨漳縣有鸕鶿陂,又《九域志》洹水縣西南五里有鸕鶿陂。陂蓋與成安縣及河南之臨漳縣接界矣。或曰舊陂縱橫廣遠。今水流斷續,故余址分見于臨漳及縣境也。
黃澤在縣西北五里。舊時澤廣數里,有堤環之,曰黃澤堤。后漢初,世祖破五校賊于黃澤。是也。今湮廢。城西北二十里,又有孟家潭。《志》云:其水無源,夏潦則硝河匯于此潭,溢入衛河。或以為即故黃澤也。應劭曰:黃澤在內黃之西。《志》云:縣有黃池驛,嘉靖四十五年革。
回隆鎮縣西北五十里,有回龍廟巡司。其北與魏縣接界。《志》云:鎮在漳、衛二水之間,河南歲漕嘗轉兌于此,尋移小灘鎮。今詳見魏縣。又黃池水驛,在縣西四十里衛河濱。河南糧運道皆經此,為津途要隘。
烽火臺縣北四里,高二丈許。宋咸平中,契丹入寇大名,楊延朗軍內黃以御之,筑臺于此。又澶、濮間皆有烽火臺,俱五代時及宋咸平、景德間所置也。《邑志》云:縣西南三十里,地名河村,有李靖堡。又縣北二十余里,有單雄信營。營為土城,有南北二門,相傳李密將單雄信屯兵處。永定橋在縣西南,跨衛河之上。唐大順二年,朱全忠侵魏博,羅弘信軍于內黃以拒之。全忠敗魏州兵,進至永定橋。弘信懼,請降。又高堤渡,在縣西南五十里衛河南岸。
縣府西南二百里。東至開州一百里,西南至河南衛輝府百二十里,西北至河南湯陰縣七十里。春秋時衛地。漢置黎陽縣,屬魏郡。后漢因之。晉仍屬魏郡。石趙置黎陽郡。后魏屬汲郡。孝昌中,分置黎陽郡。周宣政元年,置黎州。隋初,州郡俱廢,縣屬衛州。開皇十六年,復置黎州。大業初,州廢,仍屬汲郡。唐初,復置黎州。貞觀十七年,州廢,仍屬衛州。五代晉改屬滑州。宋初因之。雍熙中,改屬澶州。端拱初,建通利軍。天圣初,改安利軍。熙寧三年,復為黎陽縣,屬衛州。元初,復為通利軍。政和五年,升為州,亦曰川軍。尋又為平川軍。金皇統八年,改曰通州。天德三年,復曰州。元初以州治黎陽縣省入,屬真定路。至元二年,改隸大名路。明洪武三年,改州為縣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五十里。
黎陽廢縣縣西二里。又有故城在今縣東北,漢縣治此。相傳以黎侯失國寓衛時,居此而名。應劭曰:黎山在其南,河水經其東,縣取山之名。水在其陽,故曰黎陽。《水經注》:山在城西,城憑山為基,東阻河。后漢有黎陽營。《漢官儀》云:中興以幽、冀、并州兵平定天下,故于黎陽立營,兵鋒嘗為天下冠。建安四年,曹操與袁紹相持于黎陽。八年,操攻黎陽,敗袁譚、袁尚于城下。既而操還許,留其將賈信屯黎陽。尚尋攻譚于平原,操救譚,復至黎陽,尚還鄴。晉永嘉三年,劉淵將劉景攻陷黎陽,既而石勒亦軍焉。永和六年,后趙石閔作亂,故將段勤據黎陽,謀攻閔。太元九年,謝玄北伐,遣將顏肱等軍河北,襲擊苻丕將桑據于黎陽。據走,遂克之,以滕恬之為黎陽太守。十一年,丁零翟遼作亂,據黎陽。十七年,慕容垂取其地。隆安以后,沒于后魏。孝昌中,置郡于此,常為河津重鎮。隋開皇三年,置黎陽倉,漕河北之粟,以輸京師。大業九年,楊玄感督運黎陽,起兵攻東都。十三年,李密攻東都,使徐世襲破黎陽倉,據之。開倉,恣民就食。旬日間,得勝兵三十余萬。唐武德初,宇文化及自滑臺趨黎陽。徐世畏其軍鋒,自黎陽西保倉城。化及遂渡河保黎陽,圍世于倉城,尋為世所敗。二年,竇建德攻黎陽,克之。《括地志》:黎陽城西南有故倉城,相傳袁紹聚粟之所,亦即隋開皇中置倉處也。是時黎陽城,蓋在大伾以東矣。文德初,朱全忠救樂從訓于內黃,自白馬濟河,下黎陽等鎮。五代梁貞明二年,晉王存勖略有河北諸州鎮,屢敗梁兵,梁主命劉守黎陽。繼而河北悉入于晉,惟黎陽為梁守。三年,晉王攻黎陽,不克。晉開運二年,契丹入寇,建牙元氏,命張彥澤屯黎陽以備之。三年,契丹犯相州。諸將張從恩等議,以相州糧少,不若引軍就黎陽倉,南倚大河以拒之,可以萬全。遂自相州東趣黎陽。宋端拱初,為通利軍治。天圣中,城圮于水,移治于浮丘山西二里。熙寧七年,置黎陽監,鑄錢于此。政和三年,都水監言:大河移就三山,今通二河于通利之東,慮水溢為患,乞移軍城于大伾、三山之間,以就高。從之。五年,始置州治焉。《金志》云:州,宋亦曰大伾郡。《元志》云:州,石晉時置。今本《志》皆不載,金、元二《志》誤也。鄒伸之《使達日錄》:州城在小橫山上,復有一山如偃月,與城對峙。蓋宋置城于浮丘之西。明初徙縣治于浮丘東北平坡上,去舊治二里有奇。弘治十年,筑城環之。議者以城西連浮丘,登高內瞰,指顧畢盡,不可戍守。嘉靖二十九年,邑令陸光祖截舊城西南隅于城外,踞山岡險絕處,改筑今城,城小而堅,可恃為固云。
衛縣城縣西五十里。古朝歌也。殷武乙所都,紂因之。亦曰沬邑。周武王滅殷,封其弟康叔于此。后屬于晉。《左傳》襄二十三年,齊伐晉,取朝歌。又定十三年,晉荀寅、士吉射入于朝歌以畔。戰國屬魏。秦始皇六年,伐魏,取朝歌。項羽立司馬邛為殷王,都此。漢置朝歌縣,屬河內郡。后漢因之。永初四年,朝歌賊寧季等作亂,使虞詡為朝歌長,遂平之。三國魏置朝歌郡。晉改屬汲郡。永康二年,成都王穎舉兵于鄴,討趙王倫,前鋒至朝歌,遠近響應。太安二年,穎復舉兵內向,屯于朝歌。明年,幽州都督王浚入鄴,遣兵追穎至朝歌,不及而返。后魏仍屬汲郡。東魏為汲郡治。后周置衛州治此,兼置修武郡。隋初,郡廢,仍為衛州治。大業初,改州為汲郡,復改朝歌曰衛縣,仍為郡治。唐初亦為衛州治。貞觀初,州移治汲縣,縣仍屬衛州。宋初因之。天圣四年,改屬安利軍。熙寧六年,廢為鎮,屬黎陽縣。元初,復置,仍屬通利軍。金屬州。元廢。杜佑曰:縣西二十五里有古朝歌城。劉句曰:紂所都朝歌城在縣西。《郡志》:古朝歌城在縣北二十里,漢朝歌城在縣西五十里。似誤。今亦見河南淇縣。清淇城在廢衛縣東。隋開皇十六年,分衛縣置。大業初,廢入衛縣。隋末,復置。宇文化及據黎陽,圍徐世于倉城,李密帥兵壁于清淇,與世烽火相應。唐初,屬衛州。貞觀十七年,廢入衛縣。長安三年,復置。神龍初,廢。《括地志》:清淇西南二十六里,即延津故城。
枋頭城縣西南七十里,即今之淇門渡。舊《志》:在衛縣南,去大河八里。《水經注》:枋頭,古淇口也。漢建安九年,曹操攻袁尚,圍鄴。于淇水口下大枋木成堰,遏淇水東入白溝,以通糧道,時號為枋頭。晉永嘉六年,石勒自葛陂北行,至東燕。汲郡守向冰聚眾壁枋頭,為石勒所敗。咸康二年,苻洪降于石虎,說虎遷秦雍民十余萬戶于關東。虎以洪為流民都督,居枋頭。永和五年,趙亂。秦雍流民,相率西歸,路由枋頭,共推洪為主,眾至十余萬。洪子健在鄴,亦斬關奔枋頭。八年,晉將謝尚使別將戴施據枋頭時,慕容雋遣軍攻鄴,鄴潰,施自鄴奔還倉垣。太和四年,桓溫伐燕,戰于枋頭,不利而還。五年,苻堅破燕,自鄴如枋頭,宴父老,改枋頭曰永昌,復之終世。太元九年,慕容垂攻苻丕于鄴,分遣慕容德攻枋頭,取之。十年,劉牢之引軍救苻丕于鄴,至枋頭。既而鄴中饑甚,丕帥眾就晉谷于枋頭,牢之遂入鄴城。義熙十二年,劉裕伐秦,前鋒王仲德帥水軍入魏滑臺,魏主嗣遣叔孫建等自河內向枋頭,引兵濟河。宋景平元年,魏主嗣遣兵寇河南,自鄴城如汲郡,至枋頭。既而使其將娥清鎮于此。元嘉二十六年,魏主燾以宋圍滑臺,自平城赴救,至枋頭,遂度河,大敗宋軍。《括地志》:枋頭城在淇水北。《河南志》云:今淇縣南八里有枋頭城。誤也。葛陂,見河南新蔡縣。倉垣,見河南陳留縣。
雍榆城縣西南十八里。《春秋》襄二十三年,齊伐晉。叔孫豹救晉,次于雍榆。杜預曰:朝歌縣東有雍城,即雍榆也。杜佑曰:黎陽縣北又有凡城,即古凡伯國。丘城,在縣西,或曰古頓丘邑也。《水經注》:頓丘在淇水南。淇水又東屈而南,徑其西。魏徙九原、西河、吐軍諸胡于丘側,故有五軍之名。《寰宇記》:丘縣古城在衛縣西北二里。古之頓丘,今為通靈觀。丘縣之名,未詳所據。袁譚城在縣西。《述征記》:黎陽城西南七里有袁譚城。城西南三里又有一城,曹公攻譚時所筑。操攻黎陽,敗袁譚、袁尚,留其將賈信屯兵守之,因筑城于此。《郡志》:縣西二十里有永昌廢縣,隋初置,大業初廢。《隋志》不載。
大伾山縣東二里。周五里,高四十丈有奇。峰秀拔,若倚屏障。孔安國曰:山再成曰伾。李巡曰:山再重曰英,一重曰邳。伾與邳同也。《禹貢》:導河至于大伾。即此。《國語》:內史過曰,商之興也,杌次于丕山。亦即大伾也。今亦名黎陽東山。劉楨《黎陽山賦》:南蔭黃河,左覆金城。青壇承祀,高碑頌靈。金城,謂黎陽城也。又名青壇山。山之絕頂,有中軍亭,隋末李密建以敵者。今遺址猶存。其北麓為黎陽倉,自隋至唐宋,皆置倉于此,即倉城故址也。宋政和以后,河易故道,倉始廢。由大伾而東,曰紫金山。又東北,曰鳳凰山,俱大伾之支垅也。控扼淇、衛交流之口,屹然并峙。舊《志》云:鳳凰山在故河東岸,碧石聳立,相傳昔有鳳凰集此,因名。紫金山,在縣東北六里,山無余土,奇石がテ,巖洞泉壑,俱稱絕勝。
浮丘山縣西南一里,高三十余丈。盤踞六里,有峰巖三層。其脈自白祀同山而東伏衛河之下,至河東岸,突然聳峙,繚繞河濱。今縣治正跨其上。同山縣西南四十五里。相傳武王伐紂,諸侯會同于此,因名。亦曰童山。宇文化及自黎陽度永濟橋,與李密戰于童山之下。山無草木,故曰童也。其麓綿亙四十余里,形若游龍,高處如龍脊,曰龍脊岡。岡西有山,相輔而行。西屬太行,曰達西岡。《志》云:龍脊之左,有山曰白祀,淇水所徑,多溢為陂,又南入同山陂。同山西麓又有小溪,名波羅河,挾山南流,至龍口渚,伏流地中,潦溢則會于長豐泊。
善化山縣西北三十五里,去內黃縣西南六十里。山有三峰如鼎峙,亦名三山。俗傳紂殺比干于此,亦名枉人山。后魏主宏云:鄴西有枉人山。謂此也。山高六十余丈,周三十里。其南北連跨巨岡,左右溪澗,不啻百數。西南一峰杰出,近西有黑龍潭。又有仰泉七十二穴,旱潦如一,居人以山出云雨,望之幻態百出,名曰善化山。黑山縣西北八十里,周五十里。數峰環峙,形如展箕。石色蒼黑,巖峻壁,曲澗回溪,盤紆繚繞。漢獻帝初平初,黑山賊張燕等聚眾于此,掠河北諸郡縣。三年,曹操自頓丘西入,擊黑山賊于毒等本屯是也。或謂之墨山。其西又有陳家山,連亙而南,下臨淇水。石壁屹立,高二十仞。又鹿腸山,在縣西北,與黑山相接。后漢初平四年,袁紹引兵入朝歌鹿腸山,討于毒等賊。是也。《續漢志》朝歌縣有鹿腸山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