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河縣北五里,與元城縣接界。濱河有艾家口遞運所。弘治初,衛水自此決溢為患,因筑堤障御,名曰紅船灣堤。又縣有附城堤。正德間,漳、衛二水決溢入境,縣令吳拯增筑此堤,植柳千株,環抱縣治。一名吳公柳堤。《郡志》:縣境有衛河堤,起自縣之新鎮,達于館陶,延袤三百余里。成化二十二年,郡守李瓚增筑。又縣西北二里有張家堤,西南八里有李茂堤,縣東北十五里有范勝堤。俱嘉靖三十六年以后,漳河南決,因筑諸堤捍衛。萬歷三十八年,衛河潰于范勝堤,即此。《志》云:縣東三里有逮家堤,起自南樂縣界,經縣境,抵衛河濱。蓋古堤也。又縣治二里有諸公堤,嘉靖二十八年,邑令諸所筑,因名。
屯氏河縣東南三里。即漢成帝時,河決館陶及東郡金堤者,支流派別,縣境因有此渠。宋時大河自南樂縣東北流入縣境,又東北入元城縣,此即大河故瀆矣。今廢。雕馬河,在縣北,與元城縣接界。今亦涸。張家澤縣東二里。魚藻繁衍,冬夏不涸。《志》云:昔有縣令張珩者,結廬讀書澤上,因名。又縣西南三里有白水潭,林樹交蔭,菱荇縱橫,為近郊之勝。蓋即屯氏河之余浸矣。
魏縣府西四十里。西至河南臨漳縣九十里,北至廣平府廣平縣二十里,東北至山東丘縣九十里。春秋時洹水地,應劭以為魏武侯別都也。漢置魏縣,屬魏郡,郡都尉治焉。后漢仍曰魏縣。晉及后魏,并屬魏郡。后齊廢。隋開皇六年,復置魏縣,屬魏州。唐因之。宋屬大名府。明初,移治五娃店。今城周五里,外環堤八里。編戶五十里。
廢魏縣城縣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漢縣舊治,在今府西三十里于村渡西,俗呼舊縣店。唐時移縣于洹水鎮。劉句曰:天寶三載,移魏縣,以縣居漳水、洹水之下流沖溢為患也。《邑志》:縣舊治在于村渡西五里,唐以河患遷洹水鎮,后皆因之。明初復為漳河所沖嚙,始遷今治。廢城舊址猶存。
漳陰城在縣西南。隋開皇十六年,析魏縣地,置漳陰縣,屬魏州。大業初,廢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漳陰縣。貞觀初,仍省入魏縣。葛筑城,在縣西南二十里。《史記》:趙成侯及魏惠王遇于葛筑。即此城也。今其地又有筑亭。
漳河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舊漳水為濁漳,今自臨漳縣東流至縣南十八里,又東流至府城西南,與御河合者是也。新漳水為清漳,自縣南徙流而北,迫縣之南關,東流數里,折而東北,經元城縣北,入山東館陶縣界,與衛河合者是也。二漳水蓋以堤岸相隔。按清、濁二漳已合于臨漳縣西,此所云舊漳者,蓋沿漳水之舊名,新漳則據其分流入衛河者言之耳,非仍有二漳水也。歐陽曰:漳河過魏縣,亦謂之魏河。唐建中三年,馬燧等圍田悅于魏州。朱滔、王武俊叛,援悅,燧敗保魏縣。滔等亦引兵營魏縣東南,與官軍隔水相拒。五代梁乾化五年,晉王存勖得魏州,梁將劉自洹水趣魏縣。晉將史建瑭屯魏縣拒之,晉王勞軍至魏縣,帥百騎循河而上,覘營。伏兵河曲叢林間,鼓噪而出,王力斗得免。河曲,即漳河曲也。《河渠考》:漳水入縣境,一遇雨潦,恒多決溢之患。成化十八年,水決縣西,入城市。弘治二年,復自縣西羊羔口,漫流害稼。十四年,復溢。明年,從縣西北趣廣平縣東南,下流皆被其害。仍入館陶,合衛河。嘉靖中,漳、衛屢溢。三十年,為患尤劇。三十六年,自縣及元城、大名以南二三百里間,皆為巨浸。久之,患始息。萬歷二十年,復漲溢害稼。土人以漳水變遷不常,謂之神河。水退后,往往以填淤為利,故墊溺常不免。又舊有漳河堤,在縣南,其南岸起自臨漳,延袤八十里。北岸起自成安,延袤五十里。俱由縣境抵元城縣界。永樂八年,縣令楊文亨創筑,后屢增修之。
衛河縣南三十里。自內黃縣合洹水流入縣界,經回隆鎮,至縣南五十里,有泊口渡。又東經縣東南三十五里,有閻家渡。四十里,有雙井渡。又東北入元城縣境。漳水決溢,衛河輒被其患。正德初,漳水自閻家渡決入,后又自雙井渡決入。嘉靖中,復自回龍鎮決入。近時漳水屢決縣、內黃之交,潰溢輒入縣境。蓋漳、衛相近故也。杜佑曰:煬帝引白溝水為永濟渠,經魏縣南而東北出。即此。又舊有衛河堤,自回龍鎮東北,抵大名縣界,景泰七年修筑。又有護城堤,弘治中縣令鮑琦筑此,以御衛河之水,亦曰鮑公堤。
白龍潭在縣西,漳水匯流處也。唐乾寧三年,河東帥李克用攻魏州,敗魏兵于白龍潭,追至觀音門。朱全忠馳救,乃引還觀音門,即故魏州西門矣。
李固鎮在縣東南。唐文德元年,魏博軍亂,樂從訓保內黃,求救于朱全忠。全忠將兵自白馬濟河,下黎陽、臨河、李固三鎮。《九域志》:魏縣有李固鎮。薛居正曰:鄴西有柵,曰李固,清淇合流于其側。唐同光以后,魏州有鄴都之稱,故曰鄴西。
回隆鎮縣西南六十里。隆,亦作龍,相傳宋真宗北征時,回鑾經此,因名。《相州志》:安陽縣東九十里,有回隆驛。又臨漳縣東南五十里,亦有回龍鎮,南臨御河。蓋其地為四達之郊也。今亦見內黃縣。北皋鎮,在縣西北,界成安、臨漳之間,商民輳集,有北皋堡。又沙口鎮,在縣東二十里,為往來沖要,亦置堡于此。又有雙井鎮,即雙井渡,漳、衛合流之沖也。
南樂縣府東南四十里。東至山東朝城七十里,北至山東冠縣百十五里,東南至山東觀城縣五十里,西至內黃縣七十里。漢置樂昌縣,屬東郡。高后封張敖子壽為侯邑。又宣帝封王武為樂昌侯,邑于此。后漢省。后魏太和二十一年,復分魏縣置昌樂縣,屬魏郡。永安初,置昌樂郡治焉。東魏天平中,罷郡。后周復置郡。隋初郡廢,縣屬魏州。大業初,省入繁水縣。唐武德初,復置,屬魏州。五代唐諱昌,改曰南樂,屬興唐府。宋仍屬大名府。崇寧五年,改屬澶州。金還隸大名府。元因之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三十五里。
昌樂城縣西北三十五里。后魏昌樂縣治也。隋省。唐武德五年,太子建成等擊劉黑闥于魏州,至昌樂。劉句曰:故城在縣西,后魏曾置昌州于此。今城,武德六年所筑。寶應初,仆固等追擊史朝義于昌樂東,敗之。五代梁乾化五年,分天雄軍置鎮相州,恐魏人不服,使劉濟河屯昌樂以逼之,魏人遂作亂,以地歸于晉。明年,晉王存勖改縣為南樂。晉天福八年,以契丹將入寇,遣使城南樂及德清軍,征近道兵備之。即今城矣。昌州,即后魏昌樂郡,劉句誤也。
繁水城縣北四十里。隋開皇六年,分昌樂縣置繁水縣,屬魏州。大業初,以昌樂縣省入,縣屬武陽郡。唐仍屬魏州。貞觀十八年,省入昌樂縣。
平邑城縣東北七里,故趙地。《史記》:趙獻侯十三年,城平邑。又趙惠文王二十八年,藺相如伐齊,至平邑。悼襄王元年,魏欲通平邑、中牟之道,不成。五年,傅祗將居平邑,慶舍將東陽,河外師守河梁。《竹書》:晉烈公十一年,田公子居思伐邯鄲,圍平邑。十六年,齊田盼及邯鄲韓舉,戰于平邑,邯鄲之師敗逋。即此。漢為元城縣地。東魏天平二年,分置平邑縣,屬魏郡。高齊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。大業初,并入貴鄉縣。唐建中二年,馬燧等敗田悅于洹水,頓兵于平邑浮圖。悅因得入魏州。今有馬燧營遺址。《正義》:河外,魏州河南地。中牟,今見河南湯陰縣。
昌城在縣南。魏收《志》昌樂縣有昌城。晉永和六年,冉閔篡趙自立。趙將張賀度等會于昌城,將攻鄴。閔自將擊之,戰于倉亭,賀度等大敗。《志》云:縣有古昌意城,黃帝子昌意所筑,即故昌城矣。又縣東二十五里,有故朝城,近山東朝城縣界。唐開元中,以此名縣。今其地名韓張堡。五代梁將王彥章嘗營此,壁壘猶存。
方山縣北七里。《志》云:舊有二土山并峙,其形正方。宋嘉以后,大河經縣境,蕩決不時,夷為平陸。今其地名方山村。
龍窩河縣東四十里。自山東觀城縣界,流經縣境之莢村,又經縣南,入清豐縣界。或曰本大河故瀆也。唐開元十四年,魏州河溢,其決口謂之龍窩。自宋以來,縣皆為大河經流之道。其后河既南徙,余流斷續不一,因隨地立名云。又二股河,在縣南,大河故道也。一名四界首河,以流經魏、恩、德、博四州之界而名。宋嘉中,大河決溢于恩、冀諸州之境,河北漕臣韓ど言:四界首,古大河所經,宜浚二股渠,分流入金、赤二河,以紓恩、冀之患。其東北為五股河,亦并浚之。詔從其請。于是大河從魏州第六埽,溢入二股河,廣二百尺,經流百三十里,東至滄州入海。熙寧中,河復溢恩、冀諸州,議者復請于大名第四、第五埽開修直河,使大河還二股故道。又浚清水鎮河,塞退背魚肋河。王安石主其說。既而劉繪上言:河勢增漲,許家灣、清水鎮河極淺漫,幾于不流。蒲泊已東,下至四界首,退出之田,略無固護。設漫水出岸,牽回河頭,將復成水患。宜候霜降水落,開清水鎮河,筑縷堤一道,以遏漲水,使大河復循故道。命有司相度。熙寧末,河溢衛州。又大決于澶州,而二股、直河諸流,一時湮廢。呂大防曰:治河持議有三,一曰回河,二曰塞河,三曰分水。而分水之說差勝。今詳見川瀆異同。
繁水在廢繁水縣南五里。自內黃縣流入境,又北注于永濟渠。一名浮水。《水經注》:浮水上承大河于頓丘縣北,下流至東武陽東入河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三十里有王村堤,繁水所經也。其堤南入清豐北,入大名縣界。今繁水淺涸,非復故流矣。東武陽,見山東朝城縣。朱龍河,在縣西南四里。源自開州澶淵陂,分流過清豐縣界,入縣境。至趙家莊曲折南,回復入開州界,注黑龍潭。今涸。又宋堤,在縣東二十里,南接清豐縣界。宋至和二年所筑,以御大河之泛溢。又有古金堤,在縣西十里,亦南接清豐縣界。
倉亭縣西三十五里。其地有倉帝陵及造書臺亭,因以名。即冉閔敗張賀度處也。或以為山東范縣之倉亭津,誤矣。又縣西三十里有操刀、留胄二營,相去六里,土人相傳周武王伐紂駐師于此。或曰非也。宇文周滅齊,遣兵追高緯,此其故壘云。
清水鎮在縣東。宋人引河出此,入于二股渠,所謂清水鎮河也。其后河流漲溢,鎮亦堙廢。五花營,在縣北十八里。唐時河北五鎮嘗會兵于此,因名。后人因其壁壘,聚居成鎮。《志》云:縣北八里有建成營,唐武德五年,太子建成駐兵于此。又有王彥章營,在縣南門外,宋、金城廂,皆因其故壘。
清豐縣府東南九十里。南至開州五十里,東南至山東濮州六十里,東至山東觀城縣五十里。漢頓丘縣地。唐大歷七年,魏博帥田承嗣請析頓丘、昌樂二縣地置今縣。以孝子張清豐而名。縣屬澶州。五代晉屬德清軍,宋仍屬澶州。慶歷四年,徙德清軍治焉。金廢軍,縣屬開州。元因之。明朝改今屬。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四十五里。
清豐故城縣西北十八里。唐大歷中,縣蓋治此。又縣南五里有故城,或以為宋慶歷中,縣徙治處也。縣西南十五里,又有故城。《志》以為宋嘉中,因避水患遷于此。后復移今治。今城周五里,城外又有小城,周三里有奇。
頓丘城縣西南二十五里。古衛邑。《詩》:送子涉淇,至于頓丘。《竹書》:晉定公三年,城頓丘。漢置頓丘縣治此。顏師古曰:丘一成為頓。成,重也。重,平聲。后漢亦屬東郡。初平三年,曹操擊黑山賊于毒等,軍于頓丘。晉為頓丘郡治。后魏因之。高齊郡縣俱廢。此為古頓丘城,在今縣西北,非此城也。隋開皇六年,復置頓丘縣,屬魏州。唐武德四年,置澶州治焉。貞觀初,州廢,縣仍屬魏州。大歷七年,復為澶州治。舊《志》云:澶州治頓丘,其地當兩河之驛路。五代梁乾化五年,晉王存勖克澶州,即此城也。石晉天福三年,徙州跨德勝津,并頓丘縣徙焉。因于舊城置頓丘鎮,取縣為名。四年,改鎮為德清軍。九年,復徙軍于陸家店,而故城遂墟。未幾,契丹入寇,軍于元城。繼而偽棄城去,伏精騎于古頓丘城,以俟晉軍至而擊之。晉軍不出,復圍澶州,即此城也。宋仍置頓丘縣,屬澶州。熙寧六年,并入清豐縣。《志》云:今縣西北十五里,有頓丘故城。宋時縣蓋治此。
德清軍城縣西三十里。本頓丘縣地。石晉天福四年,置德清軍于故澶州城。開運初,契丹入寇澶州、鄴都之間,城戍盡陷。議者謂澶州、鄴都相去百五十里,宜于中途筑城,應接南北。因更筑德清軍城,合德清、南樂之民以實之。舊《史》:開運元年,移德清軍于陸家店,南去新澶州七十里。二年,更筑軍城。是也。王氏曰:晉天福八年,城南樂及德清軍。是時軍治頓丘鎮,南去澶州六十里。明年,遂移陸家店。宋初因之。慶歷四年,徙軍治清豐縣,仍隸澶州,而故城遂廢。陰安城縣西北二十五里。漢縣,屬魏郡。元封五年,封衛不疑為侯邑。后漢仍屬魏郡。晉屬頓丘郡。永和六年,冉閔敗趙將張賀度等于倉亭,追斬靳豚于陰安,即此。后魏亦屬頓丘郡。高齊廢入頓丘縣。隋末,嘗移頓丘縣治陰安城。唐復還舊治。胡氏曰:陰安城,一名頓丘古城,蓋以頓丘嘗治此也。《一統志》:頓丘城,亦名陰安古城。誤矣。觀澤城《括地志》:頓丘城東十八里,有觀澤城,戰國時趙邑,又為魏地。《史記》:齊王七年,與宋攻魏,敗之觀澤。即此。又剛平城,在縣西南。《史記?趙世家》:敬侯四年,筑剛平以侵衛。五年,齊、魏為衛攻趙,取我剛平。是也。干城,在縣西南三十里,本衛之干邑。《詩》:出宿于干。又縣北十里有聶城。《春秋》僖元年,齊師、宋師、曹伯次于聶北,救邢。《志》以為即此城也。《寰宇記》:干、聶,并衛大夫食邑。又有孫固城,在縣北十八里,周五里,廢址尚存。一云城在縣南二十里,蓋五代時戍守處。又有衛城,在縣東南四十里,相傳衛靈公置離宮于此。鮒禺山《志》云:在頓丘故城西北三十里。一名高陽山。《山海經》:鮒禺之山,顓頊葬其陽,九嬪葬其陰。《勝覽》云:山在滑州東北七十里,一名青冢山。又有秋山,亦在頓丘西北。《山海經》:帝嚳葬其陰。今故址已湮。朱龍河縣東七里。南接開州,北入南樂。一名龍窩河。《志》云:縣東十五里,有大河故道。縣東南三十里,又有六塔故渠,即宋慶歷中,議引商胡河自六塔渠入橫隴故道者。又有雞爪渠,在縣東。宋紹圣初,河決內黃,吳安持請塞梁村口、縷張包口,開清豐口以東雞爪河,分泄河勢者是也。今皆堙廢。詳見開州及川瀆異同。
淇河在縣西。舊《志》云:自臨河縣流經頓丘縣北五里,又東歷清豐縣,至觀城縣境。蓋淇水自縣合衛河支流,復引而東出,經內黃、清豐之間,其下流入于大河,故瀆今湮。澶水,在故頓丘城西南二十里,伏流至南樂縣廢繁水城西南,合于繁水。亦曰繁泉。《志》云:頓丘故城西北有泉源,即《詩》所云泉源在左者。
硝河縣東南十八里。水流無源,盈涸不時,兩岸產硝,因名。又黃龍潭,在縣東南三十五里,約二十余頃,在斷堤之間。蓋皆決河之余浸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