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順德府東至廣平府清河縣二百四十里,南至廣平府百二十里,西南至廣平府邯鄲縣百二十里,西至山西遼州二百四十里,西北至真定府井陘縣二百里,北至真定府趙州百五十里。自府治至京師一千里,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里。《禹貢》冀州地。殷祖乙遷于邢,即此。周為邢國傅庚辰曰:刑為周公之胤。春秋時并于衛,后入于晉。戰國時屬趙。秦為巨鹿、邯鄲二郡地。秦末謂之信都。項羽又改為襄國二世二年,張耳、陳馀立趙歇為趙王,居信都。秦亡,項羽分趙地,立張耳為常山王,都襄國。羽更信都為襄國也。漢屬巨鹿、常山二郡及趙、廣平二國。后漢因之。晉為巨鹿、趙二國地。其后,石勒都于此,石虎改置襄國郡。后魏為巨鹿郡及北廣平郡地。隋改置邢州,煬帝改曰襄國郡竇建德嘗置廣州于襄國。《唐紀》:武德四年,并州總管劉世讓攻建德,自土門而東,克其黃州。進攻州,不克。蓋誤廣為黃也。唐復為邢州。天寶初曰巨鹿郡,乾元初復故上元以后,邢州統于昭義鎮。中和二年,鎮將孟方立遷治于此,自是昭義分為二鎮。李克用得之,仍置邢節度治焉,兼領、磁二州。五代梁置保義軍治此,唐曰安國軍朱溫得三州,改置保義軍。貞明二年,為晉王存勖所取,改曰安國。宋仍為邢州亦曰巨鹿郡。宣和初,升為信德府。金復曰邢州仍置安國軍。蒙古中統二年,升為順德府置元帥府于此,尋改安撫司。至元初,又改為順德路。明曰順德府,領縣九。今因之。府西帶上黨,北控常山常山謂真定府,河北之襟要,而河東之藩蔽也。秦之季也,章邯去楚而攻趙,巨鹿一敗,秦不復振。韓信戰勝舉趙,自趙以東,曾無堅壘。張賓說石勒曰:襄國依山憑險,形勝之國,得而都之,霸王之業也。自是幽、冀多故,輒爭襄國。唐初,竇建德、劉黑闥相繼據州,縱橫河北。議者謂自河東下太行,拔邢州而守之,則州之肩背舉,而河北之腰脅絕矣。魏博叛帥田悅嘗言:邢、磁如兩眼在腹中,不可不取磁州,見河南。邢、、磁三州境皆相接。唐以昭義一鎮,控御河北。而邢州尤為山東要地,雖強梗如鎮、魏,猶終始羈縻者,以邢州介其間,西面兵力,足以展施也。李克用以河東爭河北,數出邢州。朱溫得之,則用以蔽遏河東,迫肋鎮、定。及晉王存勖合鎮、定以圖梁,梁人戰守,尤以邢州為切其后、魏、相、磁諸州,悉屬于晉,邢州始下。邢州不守,而河北之勢,盡折而入于晉矣。李忠定公曰:邢州與河東之潞州,皆地大力豐。東西相峙,如太行之兩翼。往來走集,道里徑易。從邢州而西北,路出井陘,可以直搗太原。從邢州而西南,路出邯鄲,可以席卷相、衛。若道慶源即趙州,而取深、冀,越清河而馳德、棣,如振裘者之挈其領也。此韓信得之,遂以掇拾燕、齊;石勒據之,因以并吞幽、冀歟?
邢臺縣附郭。古邢國。秦為信都縣,項羽改為襄國。漢亦為襄國縣,屬趙國。后漢因之。晉屬廣平郡。后魏永安中,改屬北廣平郡。隋開皇九年,改為龍岡縣。十六年,置邢州治焉。唐因之。宋宣和二年,始改曰邢臺縣。今編戶二十八里。
襄國城在今城西南。殷祖乙遷都于邢,即此城也。春秋時,邢侯都于此,為衛之與國。隱四年,石昔殺州吁,衛人逆公子晉于邢而立之。閔元年,狄伐邢,齊人救邢。僖元年,狄復伐邢,齊侯帥諸侯之師以救邢,遷邢于夷儀。二十五年,衛侯毀滅邢。二十八年,晉伐衛。是時,邢為晉所取。哀四年,齊國夏伐晉,取邢。既而邢復入于晉。戰國為趙邑。秦滅趙,置信都縣。秦末,趙王歇都此。項羽使張耳都之,改為襄國。自是歷漢及晉,皆為襄國縣治。石勒據之,亦謂之建平城。《后趙錄》:石勒由石門進據襄國,后擒劉曜,盡得關隴,乃僭號建平。大修城郭,因徙洛陽銅馬翁仲二,列于永豐門,謂其城曰建平城。又勒擒劉曜至襄國,舍曜于永豐小城,蓋即永豐門外耳。《元豐志》:建平城,石勒所筑,即今邢州城。非也。冉閔滅趙,劉顯復稱帝于襄國。晉永和八年,閔攻滅顯,因毀其城垣。是后襄國廢入任縣。后魏太和二十年,復置襄國縣,移于今治。魏收《志》:襄國縣有襄國舊城。是也。又《隋志》:后齊廢易陽縣入襄國縣,置襄國郡。后周改襄國曰易陽,別置襄國縣。隋開皇初,郡廢。易陽,今廣平府之廢臨縣,則襄國改徙非一處矣。宋白曰:隋以易陽還故治,而襄國亦仍理舊城也。宋沈括《筆談》:邢州城,郭進守西山時筑,闊六丈,可臥牛,俗呼臥牛城。一說城東有牛尾河,因名也。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筑,周十二里有奇。青山城府西北八十里。其地近青山,本名青山口。隋開皇十七年,因置青山縣。大業初,省入龍岡縣。唐武德初,復置,屬邢州。開成五年,省入龍岡縣,仍為設險處。乾寧五年,朱全忠會魏博帥羅弘信兵擊李克用,至巨鹿城下,敗河東兵,逐北至青山口,于是全忠遂取邢、、磁三州。既而克用遣李嗣昭等出青山,將復山東三州,進攻邢州,為汴將葛從周所敗,退入青山。從周追之,將扼其歸路,李嗣源擊卻之。光化三年,李嗣昭拔州,朱全忠引兵來爭,嗣昭棄城走,葛從周設伏于青山口,邀擊嗣昭,大敗。后唐清泰三年,唐兵攻太原,為石敬瑭及契丹所敗。詔天雄帥范延光,將兵由青山口取榆次以救之,即此也。榆次,今山西屬縣。
夷儀城府西百四十里。《春秋》僖元年,狄伐邢,齊桓公遷邢于夷儀。或曰今山東聊城縣之夷儀聚也。杜佑曰:龍岡縣北百五十里夷儀嶺,即《左傳》邢國所遷,有夷儀城,俗訛隨宜城。《寰宇記》:夷儀山,在邢州西北百五十七里。今詳見山東聊城縣。封山府西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以邢侯初封此而名,亦謂之西山。今自封山以西,綿延數百里,直接太行,皆西山矣。五代梁開平五年,晉王存勖自柏鄉乘勝攻邢州,全忠遣將徐仁溥帥兵自西山夜入邢州,助保義帥王檀城守。蓋乘高而下,則晉兵不及備也。又西十里,曰孤山。斗絕多石,其旁平坦,可以耕藝。
百巖山府西北百里。山高險,有巖百余,郡境諸山之望也。又鵲山,在府西北百十里,岡巒鵲起,上有穴,出云母。馬鞍山,在府西北三十七里。山脊隆起,其南有泉曰金泉,北曰玉泉。又府西北三十里曰仙夷山,唐天寶中,玄宗錫以今名。時張果游憩于此也。又有百花山,在府西南四十二里,巨石巖,山色青白相間,因名。馬嶺府西北百三十里。其地峻險,有馬嶺口,為戍守要地。唐天三年,河東帥李克用遣其將李嗣昭攻邢州,朱全忠將張筠引兵助守州城,因設伏于馬嶺。嗣昭至,為筠所敗,遂引還。黃榆嶺府西百二十里,亦設險處也。嶺北有陳宋口。五代梁乾化五年,劉以晉兵在魏州,因潛師出黃澤嶺,西襲晉陽。晉將周德威聞之,自幽州將千騎救晉陽,至土門,已整眾下山,自邢州陳宋口逾漳水而東,屯于宗城。嶺下多陳、宋二姓所居,因以為山口之名也。黃澤嶺,見山西遼州。
琉璃坡府南三十余里。西山垂盡,岡脈起伏處也。唐龍紀初,李克用自上黨而東,攻孟方立于邢州,拔磁、二州,敗方立兵于琉璃坡,進攻邢州。又景福二年,克用攻李存孝于邢州,從欒城進屯任縣,使李存審引軍屯于琉璃坡。蓋備存孝之南走也。石井岡,在府西北七里,上有井,大如車輪,相傳漢世祖營軍時所鑿。石勒改為龍岡。《十六國春秋》:晉大寧元年,趙佛圖澄于襄國石井岡掘得死龍,咒之,令蘇,騰空而去,因名龍岡。隋因以名縣。又有鹿城岡,在府北十五里。
漳水府東南八十里。自廣平府曲周縣流經府境,入平鄉縣界。又北歷南和、任縣,合澧河,而北入趙州隆平縣界。五代梁乾化四年,晉王存勖會兵攻邢州,梁將楊師厚自魏州赴救,營于漳水之東。胡氏曰:師厚蓋營于平鄉縣南也。詳見大川漳水。百泉水府東南五里。自平地涌出,其脈甚多,故曰百泉。蓋即澧河之上源。引流而東,入南和縣界,又東北經任縣,東入趙州隆平縣,而匯于胡盧河。又有七里河,在府南七里,流合于百泉水。《志》云:百泉水,一名渦水,又名鴛鴦水。《隋志》以為氵水也。
達活水府西北五里,舊名蓼水。出石井岡,流經任縣為蔡河,合于澧河。又有野河,在府西北百二十里,發源百巖諸山,引流凡七十二道,下流亦會于澧河。
黃榆關在府西北黃榆嶺上。據險筑堡,為戍守處。《志》云:黃榆嶺口有腰水寨,最高峻,其上平闊,惟一徑可通。腰半有水,因名。又香爐寨,在黃榆嶺北,峰巒高險,狀如香爐,惟一徑可達,舊置寨于此,皆有官兵戍守。又北即趙州贊皇縣界也。馬嶺口,在馬嶺下,亦有堡寨,與黃榆關相為犄角。
張公橋在府西北。或云其下即野河所經。舊為通道。唐末,李克用爭河北,每出青山口,必經張公橋,然后至邢、諸州。天三年,梁將葛從周敗晉兵于沙河,追至張公橋。五代梁乾化四年,晉王存勖會兵于趙州,南攻邢州,至張公橋。是也。
檀臺在府境。徐廣曰:襄國縣有檀臺。《史記》:趙成侯二十年,魏獻榮椽以為檀臺。蓋在此。偏店,在府南。近時賊犯府境,官軍敗之于此。
龍岡驛在府治東,洪武間置。又西王巡司在府西七十里,□太行山,道通太原諸城邑。
沙河縣府南三十五里,南至廣平府邯鄲縣八十里。漢襄國縣地。隋開皇十六年,析置沙河縣,屬邢州。唐武德初,置溫州于此。四年,州廢,仍屬邢州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十九里。
沙河舊城縣東一里。隋置縣于此。唐武德五年,世民擊劉黑闥于州。幽州總管李藝引兵會戰,黑闥留兵守州,自將兵拒藝,夜宿沙河。乾元二年,官軍與史思明戰于相州之安陽河。會大風晦冥,官軍潰而南。思明亦潰而北,至沙河,尋還屯鄴南。五代晉開運初,縣移今治。
湯山縣西北七十里。下有湯泉,《山海經》:此湯愈疾為天下最,故以名山。又黑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山石多黑,因名。舊《志》:黑山,襄國之名山也。罄口山縣西南九十八里。盧毓曰:淇陽罄口,冶鑄利器。漢魏時舊鐵官也。今縣有綦陽鎮,置鐵冶司于此。蓋即漢魏之故址。《隋志》謂之罄山。沙河在縣治南一里。源出湯山,一名湡水。繞流經縣南,又東南流入廣平府永年縣界。湡,讀曰容。《水經注》:湡水出襄國縣西山,昔牛缺遇盜于沙、湡之間。是矣。西山,即湯山也。
倉門縣西南百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唐太宗為秦王時,擊劉黑闥于河北,置倉于此,以通饋餉,故有倉門之名。或曰建中年間,昭義帥李抱真與河北叛帥田悅等相持,因置倉以供軍處也。亦謂之倉口。
南和縣府東四十里,東至平鄉縣四十里。漢縣,屬廣平國。后漢屬巨鹿郡。晉屬廣平郡。后魏太和二十年,復置。永安中,分置北廣平郡治此。高齊省入廣平郡。后周分置南和郡。隋初郡廢,縣屬邢州。唐武德初,置和州。四年,州廢,縣仍屬邢州。宋、金仍舊。元省入沙河縣,尋復置。城周四里有奇,今編戶十三里。漳河在縣東南。自平鄉縣合沙、諸流入縣境。又西北會于澧河,而入任縣界。澧河,在縣西十里,隆冬不凍,其上源即百泉水也。自邢臺縣流入境,漳水及沙、諸川俱流合焉。又東北流,而入任縣境。
泜水縣西北十五里。《志》云:其上源自趙州臨城縣分流,入唐山縣界,折而西南,經任縣內丘縣境。又東南流至縣界,邢臺縣之達活河亦流經縣西,合于泜水云。蓋泜水伏見不常,自臨城縣流合沙河,復分流而南出于郡境者也。狼溝河,在縣南五里。沙、二河合流以后,旁出者為狼溝河,下流仍合于澧河。《志》云河兩岸多狼,因名。任縣府東北四十里,又東北至趙州隆平縣六十里。漢置任縣,屬廣平國。后漢屬巨鹿郡。晉屬廣平郡。后魏因之。永安中,改屬北廣平郡。高齊時,縣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,屬邢州。大業初,廢入南和縣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,仍屬邢州。宋省入南和,尋復置。金因之。元省入邢臺,尋復置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十五里。
古任城在縣東南。本晉邑。《春秋》襄三十年,鄭羽頡奔晉,為任大夫。哀四年,齊國夏伐晉,取任,即此地也。后為趙邑。漢因置任縣。劉句曰:晉改置任縣,本漢巨鹿郡南縣地。后廢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于故苑鄉城,尋移今治。會昌三年,討澤潞叛帥劉稹,成德帥王元逵次臨,略任及堯山。景福二年,李克用攻叛將李存孝于邢州,自欒城進屯任縣,即今縣矣。
苑鄉城縣東北十八里。本漢南縣地,后為閑廄之所,謂之苑鄉。晉永嘉末,廣平人游綸等擁眾于苑鄉。時石勒據襄國,遣其將夔安等攻敗之。又永和五年,石虎子遵篡立,其兄沖起兵幽州討之,至常山,軍于苑鄉,尋敗死。《志》云:苑鄉,石勒置縣于此。又改為清苑縣,屬襄國郡。后魏時廢。魏收《志》:任縣有苑鄉城。是也。
渚鄉城縣西南二十七里。本漢之張縣,屬廣平國。后漢縣省,俗謂之渚鄉城。晉永嘉末,幽州刺史王浚遣兵及遼西鮮卑段疾、陸眷等,攻石勒于襄國,屯于渚陽,即此城也。城在澤渚之陽,故又曰渚陽。
龍岡山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其山岡脊橫亙,東西長二十里。蓋西山之脈蜿蜒于郡北,與石井、鹿城諸岡互相接續也。或曰此山舊在邢臺縣境內,故隋以名縣。
澧河縣東十五里。自南和縣合漳河以及群川,流入縣境,水勢曼衍,頗有漲溢之患。又東北入隆平縣之大陸澤。元初,郭守敬言:澧河東過任縣,失其故道,淹沒民田千余頃。若開修成河,其田即可耕種。因命有司浚導。明亦嘗修治焉。蔡河在縣治南。其上源即邢臺縣之達活河也。流至南和縣西,會于泜水,復東北流入縣境,謂之蔡河。又東注于澧河。
內丘縣府北五十五里,東北至趙州柏鄉縣六十里。漢置中丘縣,屬常山郡。后漢屬趙國。晉因之。石趙嘗置中丘郡于此。又改置趙安縣。后魏復曰中丘。太和中,屬南巨鹿郡。孝昌中,屬南趙郡。隋改曰內丘,屬邢州。唐初,改屬趙州。貞觀初,復屬邢州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八里。
中丘城在縣東。漢縣治此。魏收曰:晉廢。太和二十一年,復置中丘縣。今中丘故城是也。隋諱忠,因改曰內丘。唐因之。光化三年,朱全忠遣軍攻幽、滄,李克用遣李嗣昭攻邢、以救之,敗汴兵于內丘,又敗汴兵于沙河,遂克州。五代漢乾末,契丹陷內丘,即今縣治矣。
青山縣西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初亦名黑山,后周時始改曰青山。山岡隴綿延,與太行相接,為郡境之險。隋置青山縣以此,唐曰青山口。詳見邢臺縣之青山城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