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河縣西十里。源出臨城縣西北諸山,東南流入縣境,又東經縣北三里,下流合于野河。又新溝河,在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南,自高邑縣流入。昔時南北諸川,每遇霖潦,往往泛溢為民害。元元貞間,高邑令曹楨鑿溝以泄之,為利甚溥。千金渠在縣西。唐開元中,縣令王佐所浚。旁有萬金堰,亦佐所筑,為蓄泄之利。今廢,俗呼為李家溝。
千秋亭縣北十三里,去舊高阝縣七里。《后漢志》高邑南有千秋亭、五成陌,光武即位于此。濟涉橋,在南關外,午、槐二水導流經城南。此橋跨其上,以便行旅,因名。又槐水馬驛,在今縣治西北。
隆平縣州東南百里。東至冀州百二十里,西北至柏鄉縣三十五里,東南至順德府巨鹿縣六十里。漢廣阿縣,屬巨鹿郡。后漢永平中省。后魏太和十三年,復置廣阿縣,為南巨鹿郡治。尋改郡為南趙。孝昌二年,又置殷州于此。北齊改殷州曰趙州。隋開皇十六年,郡廢,而州如故。仁壽初,改縣曰象城。大業初,復改為大陸,又移置趙州于平棘,以縣屬焉。唐初,竇建德、劉黑闥皆置欒州于此。武德五年,省州入趙州,復改縣為象城。天寶初,又改為昭慶縣,以縣有建初、啟運二陵也。宋開寶二年,改為隆平縣,仍屬趙州。熙寧六年省。元初,復舊。金元因之。前朝洪武初,省入柏鄉縣。十三年,復置,仍屬趙州。今城周六里有奇,編戶十三里。
廣阿城縣東十里。漢縣治此,高祖封功臣任敖為侯邑。光武初,拔廣阿,登城樓,與鄧禹閱天下地圖處也。縣尋廢。晉太元九年,慕容垂置冀州,屯廣阿。后魏普泰初,高歡起兵信都,以高元忠為殷州刺史,鎮廣阿。既而爾朱兆將兵自晉陽出井陘,趣殷州,戰于廣阿,敗卻,皆故廣阿城也。《志》云:今縣東十二里有隆平故城。宋初改縣為隆平,本治此。大觀二年,因水患移今治。俗呼為舊城村。又縣東北三十五里有象氏城,漢象氏縣,屬巨鹿郡。后漢廢。隋開皇中,因以名縣。澧水縣東十里。自順德府任縣流經縣界,又東北與沙河合,注于胡盧河。嘉靖十六年,以故流壅塞,更加疏浚,謂之新澧河。沙河,即野河之別名也。《志》云:縣城下有澧水渠,唐儀鳳中,邑令李玄開以溉田通漕。今涸。又老僧河,在縣北五里,下流合于槐水。相傳昔有僧浚泉,泉涌成溪,因名。又神泉河,在縣東北六里。《志》云:源出順德府唐山縣之堯山,東流至縣北五里,合老僧河而東北出。是也。
槐午河縣北三十里。即野河也,亦曰沙河。自柏鄉縣流經此,又東北接寧晉縣界。
大陸澤縣東北三十里,亦曰廣阿澤。自順德府巨鹿縣流入境,至寧晉縣,為胡盧河。縣有廣阿、大陸之名以此。晉太和四年,燕慕容垂請畋于大陸,因微服出亡,遂奔苻秦。《志》云:縣北有肖莊泊,東北七里有小泊,與大陸諸水皆浸鄉也。孫炎云:巨鹿北廣阿澤,去古河絕遠。杜佑、李吉甫以邢、趙、深三州皆古大陸地,此為得之。
高邑縣州西南五十里。東南至柏鄉縣三十五里,西北至元氏縣四十五里。本漢房子縣地。高齊移置高邑縣于此,屬趙州。隋以后因之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里。
房子城縣西南十五里。戰國時趙邑。《史記?趙世家》敬侯十年,與中山戰于房子。又武靈王十九年,北略中山之地,至于房子,遂之代。惠文王二十四年,廉頗將攻魏房子,拔之,因城而還。漢置房子縣,屬常山郡。光武初,自真定擊元氏防子,皆下之。防即房,古字通用。仍屬常山國。晉為趙國治,兼置冀州治焉。后魏屬趙郡。北齊廢。隋開皇六年,復置,仍屬趙州。唐初因之,尋廢入臨城縣。俗呼其地曰倉房村。
長岡縣西二十五里。岡巒聳秀,環抱村疃間,周十余里。中有兔兒坡,甚寬廣。
水在縣治南。一名沙河,又名白漕水,亦謂之漕河。發源贊皇縣贊皇山,經臨城縣,又東流入縣境,至縣東南,而合于黑水。
黑水縣北十里,即槐河也。俗訛為淮河。自贊皇縣東流,經元氏縣界,又東流入縣境,而合于水。故水亦兼槐水之稱,槐水亦兼沙河之目。二水合流,即柏鄉縣野河之上源也。
新溝在縣東南。始自縣南榆柳村,浚流于柏鄉縣。槐、沙二河合流于縣界,夏潦秋霖,泛溢害稼。元邑令曹楨始開此溝以導水,民獲樹藝,至今賴之。
千秋臺縣南二里。稍西北有觀星臺,又有將臺,皆高聳可登玩。李氏曰:三臺岡阜相連,好事者為之名也。
臨城縣州西南九十里。北至元氏縣八十五里,東至柏鄉縣四十里,西南至順德府唐山縣三十五里。本漢房子縣地。唐天寶初,改置臨城縣,屬趙州。后因之。今土城周二里有奇,編戶十三里。
臨城在縣治東。《志》云:縣有古臨城,即春秋時晉之臨邑。《左傳》哀四年,趙稷奔臨。是也。唐因以名縣。光化四年,朱全忠自州北侵鎮州,下臨城,逾滹沱,即此。安陽城,在縣南,戰國時趙邑。《史記》:趙惠文王十四年,廉頗拔魏房子,又攻安陽,取之。即此城也。
敦輿山縣南七十里,一名幽淮山。南接太行,北連常山,州境之大山也。《山海經》:敦輿山,泜水出其陰,東流注于彭水。《隋志》云:房子縣有彭水。劉句曰:隋置柏鄉縣,在彭水之陽。彭水亦趙州南境之大川也。或以為即今之沙河。
鐵山縣西南三十五里。石色如鐵。元末土人結寨于此,曰鐵山寨。又縣西五十里有天臺山,山高聳而上平。又西二十里,曰杏樹山,山多杏。又西二十里,即太行山矣。釣盤山,在縣東南五里。舊傳陳馀兵敗走至此,問其地,曰釣盤山。馀曰:魚入釣盤,吾其亡矣。果及于難。又縣西二十里,有牛口峪,井陘縣東南七里亦有此峪。《志》皆云竇建德兵敗被擒處,皆傳誤也。
龍尾岡在縣西北。唐大順二年,李克用攻鎮州,大破王于龍尾岡,拔其臨城、元氏、柏鄉,大掠而還。又縣城北有董岡。《志》云:岡東接堯峰,西臨泜水,環抱奇勝。堯峰在縣東南二里,峰巒頗秀美。圣井岡,在縣東北三十里,岡上有井,冬夏不竭,故名。
泜水縣西北二十五里。源發元氏縣之封龍山,繞流入縣境,至縣東入于沙河。《志》云:泜水自元氏縣南境,流經縣西柏暢亭。將至城五里許,斷伏不流,二百馀步復出。東流經釣盤山下,入沙河。俗名三斷綠楊河。韓信斬成安君泜水上。李左車曰:成安軍敗于高阝下,身亡于泜水。正謂此也。《一統志》:泜水在縣西北,流經高邑欒城,達寧晉縣,入胡盧河。
沙河縣東南五里。自贊皇縣流經縣境,合于泜水。又東北入高邑縣界,謂之水。或以為即彭水云。又泥河,舊《志》云在縣北五里,東合泜水。今涸。
柏暢亭縣西十五里。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終古為柏暢侯,即此亭也。俗訛為柏楊亭。
贊皇縣州西九十里。北至井陘縣百六十里,東北至元氏縣三十里,西北至山西樂平縣百五十里。本漢房子縣地。隋開皇十六年,析高邑置贊皇縣,因山為名。初屬欒州,大業中屬趙郡。唐屬趙州。五代梁開平四年,晉王存勖將兵救成德,自贊皇東下,遂入趙州。是也。宋熙寧五年,省為鎮。元初,復故。金屬沃州。元初并入高邑,尋復置,仍屬趙州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十二里。
回車城縣南十里。魏收《志》房子縣有回車城。又有平州城,未詳所始。《寰宇記》云:回車城,李左車所筑也。亦曰左車城。其旁有韓信將臺。
贊皇山縣西南二十里。高百余丈,水之源出焉。《穆天子傳》:至房子登贊皇山。即此。隋因以名縣。山有孔子嶺,下有巖,甚寬廣。四望山,在縣西北二十里,山高聳,登臨可以望遠,因名。
五馬山縣東十里。上有五石馬,因名。巖隙出泉,甚甘美,名白馬泉。后魏孝昌末,趙郡豪李顯甫,聚諸李數千家于殷州西山方五六十里居之,即五馬諸山矣。宋建炎初,和州防御使馬擴奔五馬山聚兵,得徽宗子信王榛,以總制諸寨。兩河忠義,聞風響應。既而金人來攻諸寨,斷其汲路,諸寨遂陷。檀山,在縣東北十五里,高百余丈。相傳周穆王嘗駐此。又粟堆山,在縣東南十五里,以山形如委粟而名。十八盤嶺縣西六十里。山勢嵯峨,林木郁茂。中有小徑,縈紆上下,十有八盤。又黃沙嶺,在縣西北七十里,有黃沙嶺口,路通山西,槐水之源出于此。今有黃沙嶺巡司。鐵腳嶺,在縣東南,高險崎嶇,艱于登陟,因名。
槐水在縣城北。源出黃沙嶺,東流經此,折而東北,入元氏縣西境。復東南出,而入高邑縣界。或謂之度水。水,在縣南,源出贊皇山,《漢志》謂之石濟水,今亦曰沙水。東流入臨城縣界。《邑志》云:《衛風》出宿于,即此水也。誤矣。
黃沙嶺口縣西北黃沙嶺下,北去故關百里。正統四年,置戍。嘉靖二十一年,增兵防守。又北二十里,曰白城口,其相近者曰谷家崖口。又北三十里,即元氏縣之青草峪口。十八盤口,在縣西十八盤嶺下。又縣西五十里,有段里口,口外有四相公寨。又西南十里,曰后溝口。縣境諸口,俱屬故關南路。《里道記》:自后溝口而西,至山西樂平縣百十里。自后溝口而北,緣歷山徑至故關百二十里,至龍泉關五百十里,至倒馬關六百八十里。內三關邊墻,至后溝口而始竟云。寧晉縣州東四十里。北至晉州八十里,南至順德府巨鹿縣九十里,東北至祁州束鹿縣百二十里。漢為楊氏縣,屬巨鹿郡。后漢因之。晉省入癭陶縣,屬巨鹿國。后魏又析置癭遙縣,亦屬巨鹿郡。隋復曰癭陶,屬趙州。唐天寶初,改為寧晉縣,仍屬趙州。今城周六里,編戶十八里。
楊氏廢縣即今治。《周?職方》冀州,藪曰楊紆。《水經注》:楊紆,即大陸澤。漢置楊氏縣治焉。晉廢。后魏永安二年,分癭陶置癭遙縣,治故楊城,仍為巨鹿郡治。隋初郡廢。開皇六年,改遙為陶。唐天寶初,又為寧晉縣治。建中三年,朱滔與王武俊等叛,滔自深州進逼康日知于趙州,趣寧晉。王武俊亦自恒州進取元氏,東會滔于寧晉。《城邑考》:寧晉縣,即古楊氏城。城周十里有奇。
陶城縣西南二十五里。漢置縣,屬巨鹿郡。顏師古曰:癭,讀若影。后漢為郡治。延熹八年,勃海王悝降,為癭陶王國于此。初平二年,博陵群賊張牛角等攻癭陶,不能陷。晉以楊氏縣省入,亦為巨鹿國治。后魏分癭陶縣置癭遙縣,仍屬巨鹿郡。高齊并入癭遙縣。大陸城,在縣東南十里。隋開皇十六年,析廣阿置大陸縣,屬趙州。大業初,改象城縣為大陸,而以故大陸縣并入焉,即此城也。今名魚臺村。又縣東二十五里,有歷城。本漢歷鄉縣,屬巨鹿郡。后漢省。魏收《志》云:癭遙有歷城。是也。亦作瀝城。《一統志》:城乃小堡,城下藪澤,周回百余里,中有魚藕菱芡之利。每歲饑、兵荒,州人賴以全活者甚眾。金末,王義率眾保聚于此。胡盧河縣東南二十里。即《禹貢》之大陸澤。《呂氏春秋》九藪,趙之大陸其一也。酈道元以為即楊紆藪,亦謂之薄洛水。《戰國策》趙武靈王曰:吾國東省河薄洛之水,與齊中山同之,而無舟楫之用。是也。亦謂之廣阿澤。今澤東西徑三十里,其上流即漳水也。自順德府南和任縣達隆平,而東北匯大小群川,以注于縣境。而趙州西境及滹沱河以南諸水,亦悉東南流至縣境,而匯為大澤。每至夏秋之交,霖潦為患,則漳水、滹沱南北交注,泛濫甚廣。東經深、冀二州及阜城、獻縣以東,至交河縣,而合于滹沱。丁度曰:胡盧河,橫漳之別名也。在深、冀間,橫亙數百里。五代周廣順二年,契丹將高謨翰,以葦筏渡胡盧河,入寇至冀州。周兵屯貝州以拒之,引去。冀北之大川,胡盧河其最矣。《郡志》:明正德十一年,漳河由縣南徙。明年,滹沱由縣北徙。蓋前此皆匯流于胡盧河,至此復分,引而南北出也。
洨水在縣南,自趙州流經縣界。又沙水在縣西南,自柏鄉縣流入縣境。《漢志》:洨水至癭陶入泜。沙河,即出,水下流矣。自州以西,諸水皆合于二水,以注胡盧河。豐河,在縣東,《志》云即漳水故道也。自胡盧河分流東出,入冀州界,為清水河之上源。又堿河,亦在縣東,下流合于清水河。
寧晉渠在縣西南。《唐志》:自胡盧河以北,縣地常虞旱鹵。西南有新渠,上元中邑令程知默所開,引洨水入城以溉田,徑十余里,地用豐潤,民食乃甘。
薄洛亭在縣南。《后漢志》癭陶縣有薄洛亭,戰國時為齊、趙之疆,往往戰戍于此。亭蓋以薄洛河而名。
深州府東二百五十里。東北至河間府二百里,南至冀州百三十里,西北至保定府祁州百七十里。
春秋時晉地。戰國屬趙。秦屬巨鹿郡。漢屬信都國。后漢屬安平國。晉因之。后魏屬長樂郡。北齊屬博陵郡。隋初郡廢。開皇十六年,析置深州治安平,今晉州屬縣。詳見前。大業初,州廢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深州仍治安平。是年,移治饒陽。貞觀十七年,州廢。先天二年,復置,移治陸澤縣。天寶初,曰饒陽郡。乾元初,復曰深州。五代因之周徙州治下博,即今治也。考《宋志》雍熙四年,復徙治靜安,即下博矣。宋仍為深州亦曰饒陽郡。金元仍舊。前朝亦曰深州,以州治靜安縣省入編戶十七里,領縣一今仍為深州。
州介瀛、冀、鎮、定間,所謂四通五達之郊也。守則難濟,動則有功。光武自薊南馳過下博,而不敢留。李存審據下博橋,遣軍縱橫四出,朱梁攻之兵,于是乎宵遁矣,今景州。
靜安廢縣故州治。在今州南二十五里。漢下博縣,屬信都國。應劭曰:泰山有博縣,故此言下。太子賢曰:在博水之下也。后漢屬安平國。晉亦為下博縣,仍屬安平國。后魏屬長樂郡。隋初居冀州,尋屬信都郡。唐初,屬冀州。貞觀初,割屬深州。十七年,還屬冀州。先天二年,復屬深州。五代周顯德中,移深州治此。尋以縣隸靜安軍,旋復舊。宋太平興國七年,復隸靜安軍,而州治不改。雍熙二年,軍廢,仍屬深州。三年,縣廢。四年,復置,改曰靜安。金、元皆為州治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州舊城,永樂十年,滹沱、漳水決溢,城壞,因徙治吳家莊。景泰初,始營城垣。成化、正德以后,相繼增修。嘉靖十一年,易以磚石。周九里有奇,有門四。
下博城在故州城南二十里。漢縣治此。后魏移縣于衡水之北。宇文周建德六年,復移而北,即故州治也。其舊城一名祭遵壘,北枕衡水,相傳遵所筑也。唐武德五年,淮陽王道玄擊劉黑闥于下博,敗沒。寶應初,官軍追史朝義,大戰于下博東南,賊敗遁。長慶二年,幽州叛帥朱克融陷弓高,圍下博。五代梁乾化三年,魏帥楊師厚侵逼鎮州,尋自九門退軍下博,攻拔之。即今故州城矣。
靜安城州東南五十里。本名李晏口,亦曰李晏鎮。五代周顯德二年,筑城屯軍于此,謂之靜安軍。《薛史》:靜安軍南距冀州百里,北距深州三十里,夾胡盧河為壘。自是契丹不敢涉胡盧河南犯,河南之民,始得休息。宋仍為靜安軍治。雍熙二年,廢。今河間府景州亦有李晏鎮,蓋昔時胡盧河東西津口云。
樂鄉城州東三十里。漢縣,屬信都國。高祖封樂毅后樂巨叔為侯邑。宣帝時,改封河間獻王子佟于此。后漢初,又封杜茂為樂鄉侯。是也。尋廢入下博縣。后魏僑置樂鄉縣,在今保定府清苑縣境。寧葭城,在州東南故趙邑。《史記》趙武靈王二十年,略中山地,至寧葭。司馬貞云:寧葭,一作曼葭,邑名也。《水經注》:衡漳水東北歷下博城西,又徑樂鄉故城南,又東引葭水注之。城蓋以葭水而名。
紫金山州北五十里,捍水堤故址也。歲久頹敗,惟存二阜,然屹立,俗呼為紫金山。舊《志》云:州治西有束鹿巖,巖穴深邃,外隘內廣,容千余人,僅有線路可通天光。今見祁州束鹿縣。滹沱河州北四十里。自安平縣流入州境,經州北,又東北入饒陽縣界。宋熙寧以后,往往決溢,自州以東,屢被其患。歷金元至明朝,決徙亦數見。嘉靖中,河經州南,蓋潰決而南合于胡盧河也。《河渠考》:滹沱正流出于饒陽南,決則出深州。而武強為東下之沖,罹患尤甚,修塞時不免焉。胡盧河州南四十里。自趙州寧晉縣,流經南宮縣及冀州之北,又東北流入州境,歷衡水縣北而入武邑、武強二縣界,即橫漳之異名也。《五代史》:周顯德二年,時契丹屢寇河北,輕騎深入,曾無藩籬之限。言者謂深、冀間有胡盧河,橫亙數百里,可浚之以限其奔突。因命王彥超等督兵民浚胡盧河,筑城于李晏口,留兵戍之,即靜安軍也。《宋志》:胡盧河源于西山,始自冀州新河鎮入深州武強縣,與滹沱河合。其后變徙,入于大河。淳化二年,從河北轉運司請,自深州新寨鎮,開新河導胡盧河,分為一派,凡二百里,抵常山,以通漕運。后廢。熙寧中,內侍程復請開決,從之。尋廢。
鴉兒河州南二十里。自束鹿縣東南流入界,下流合于胡盧河。《志》云:河在滹沱、清漳間。蓋支流兩分,合而為河,因名鴉兒。滹沱南北橫決,群川之流皆亂。鴉兒河源流斷續,不可復辨。
白馬溝州東三十里。三國魏主丕之弟白馬王曹彪牧冀州,引滹沱河入于清漳,以溉高之田。境內利之,名曰白馬河。《水經注》所云:白馬河經樂鄉縣北,饒陽縣南,而東入橫漳者也。今廢。
下博橋在故下博城東,跨胡盧河上。五代梁乾化二年,全忠侵晉、冀,攻縣。晉將李存審軍趙州,謀出奇破之,引兵扼下博橋,使別將史建瑭等分道擒生。建瑭分麾下為五隊,出衡水、南宮、信都、阜城諸處。而自將一隊與李嗣肱深入,盡獲梁軍之樵芻者,還會于下博橋。明日,襲擊全忠于縣西,大敗之。即此。
凌消村州東北四十里,古滹沱河南岸。《寰宇記》:光武自薊南奔,王霸詭言冰堅可渡處也。俗因呼為危渡口。舊《志》:滹沱經深澤縣東南,即光武渡處。似誤。陸家莊,在州西南。金末為戍守處,河間公移刺眾家奴所分地也。
南宮亭在州南。更始二年,光武自下曲陽馳至滹沱,渡河至南宮,遇大風雨,引車入道旁空舍,對灶燎衣,馮異進麥飯處也。舊《志》云:在南宮縣。據《后漢書》,光武自南宮進至下博城西,惶惑不知所之,有老父言:信都為長安守,去此八十里。異時光武敕馮異曰:滹沱河麥飯,是南宮近滹沱河下博間也。若謂今之南宮縣,相去遠矣。
衡水縣州南五十里。東至冀州武邑縣五十里,東北至晉州武強縣七十里,西至晉州八十里。本漢下博縣地。隋開皇十六年,分信都、武邑、下博三縣地,置衡水縣,屬冀州。以近衡漳水而名。大業初,屬信都郡。唐仍屬冀州。宋因之。元改屬深州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七里。
衡水故城縣西南十五里。舊縣治此。唐武德二年,幽州總管羅藝破竇建德于衡水。又寶應初,史朝義敗走衡水,還戰,為仆固等所敗,即此城也。前朝永樂五年大水,城壞,移縣于范家疃。景泰初,創筑城垣。成化十八年,又為大水所圮,尋復修筑,即今治也。《志》云:縣西二十里有空城,或以為五代時戍守處。
長盧河在縣東,即橫漳水也。亦曰胡盧河。舊自州南流經縣北,又東入武邑縣境。今斷續不常,涸溢無時,非復舊流也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有衡水,亦曰長蘆水。又有袁譚渡,歷下博舊城西北,迤邐而東北注,謂之九曲。水味咸苦,俗稱苦河,亦曰橫漳河。又有北沼,在縣西南二十里,遇漲則通于橫漳。
洚水在縣南。自冀州北流入縣境。洚水東岸,即武邑縣界也。又東北流經武邑縣北,而入于漳水。鹽河,在縣南。《志》云:自冀州城東浮溝口,迤北流,通漳河,至縣西南二里許,水流常涸生鹽,俗名鹽河。
羊令渠縣南二里。唐載初中,縣令羊元自縣西南分引漳水,北流貫城注隍,以溉民田,因名。杜村溝,在縣西南十里。旁有洼地二千余頃。弘治中,開此溝以泄水患,尋塞。正德中,復疏通之。洼地填淤,民獲種植之利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