殺胡林縣北十五里。宋白曰:唐武后時,突厥入河北,官軍襲擊之,群胡死于此,因名。石晉末,契丹主耶律德光入汴,既而北還,至臨城病作。及欒城,病甚,行至殺胡林而死,即此地也。
無極縣府東八十里。北至定州九十里,東至祁州深澤縣四十里。漢毋極縣,屬中山國。后漢因之。晉省。后魏太和十二年,復置,屬中山郡。北齊屬恒山郡。隋屬定州。唐初屬廉州,貞觀初仍屬定州。武后萬歲通天二年,改毋為無。景福二年,置祁州治此。五代因之。宋景德初,祁州移治蒲陰縣,仍屬定州。明初改今屬。城周五里,有門三,編戶十三里。
毋極城在縣治東北一里。漢縣治此。晉省。永和八年,蘇林起兵于毋極,自稱天子,燕慕容恪擊平之。太元九年,丁零翟遼為后燕慕容農所敗,自魯口退屯無極,農屯槁城以逼之。后魏復置縣于此。唐景福中,置祁州,改營今城。光啟初,成德帥王遣兵侵易定,帥王處存攻無極。河東帥李克用救易定,敗成德兵于無極。即今縣也。魯口,見饒陽縣。
苦陘城縣東北二十八里。戰國時中山國屬邑。后屬趙,趙人陳馀數游苦陘,即此。漢置縣,屬中山國。后漢建武初,封杜茂為侯邑。章帝北巡,改曰漢昌。魏主丕改曰魏昌。晉因之,仍屬中山國。后魏屬中山郡。北齊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,曰隋昌,屬定州。唐武德四年,改曰唐昌。天寶初,改曰陘邑,仍屬定州。宋初亦為陘邑縣,尋省入無極。杜佑曰:唐昌東北有中山故城,即慕容垂所都。或曰非也。晉時,魏昌縣別名陘城,亦作城。隆安初,燕慕容寶棄中山,走龍城,與慕容麟遇于城。則垂都不在唐昌矣。《括地志》漢中山國有陘城,即苦陘云。
新城縣西二十八里,漢之資亭也。《耆舊傳》:中山靖王七代孫彌子征匈奴有功,封資亭侯。以資水經此而名。后魏太武南侵,筑城于此,謂之新城,亦曰資城。魏收《志》:無極縣有新城。是也。唐光啟初,李克用救易定,敗成德兵于無極。成德兵退保新城,克用復進擊,大破之,拔新城,又追敗之于九門。五代梁龍德初,契丹圍定州,晉王存勖自鎮州馳救,至新城,契丹前鋒已自新樂而南。晉王進至新城北,半出桑林,契丹見之驚走。新城,蓋與定州新樂縣接界也。又有康城,在縣北五里,相傳慕容燕所筑。一名康王臺。又有安鄉城,在縣南六里。《元和志》:魏明帝封甄逸為安鄉侯。蓋邑于此。無極山縣西南三十里。縣以此名。《志》云:山脈自元氏縣封龍、無極諸山而來。此山雖不甚高,而托體崇宏,故仍冠以無極之名。亦以由此而西,太行綿亙,大山長谷,邈無窮盡也。
滋水縣南六里。舊《志》謂之資水。自藁城縣流入境,又東北入祁州深澤縣界。城南舊有資河堤,今廢。霖潦時,輒有漲溢之患。又木道堤,在縣西北。沙河自定州流經縣界,入祁州境,恃此堤捍御。堤廢,恒自李家口決入,為民害。廉臺縣西十三里。相傳以廉頗名。《晉?地道記》:魏昌縣有廉臺。永和八年,魏冉閔軍于安喜,燕慕容恪引兵隨而擊之,閔趣常山,恪追及于魏昌之廉臺。及戰,遂獲閔。賈耽曰:廉臺在無極,晉以毋極并入魏昌,故在魏昌境內。魏收《志》:毋極有廉臺。是也。又有扈臺,在今縣城西北,高出林阜,為邑之勝。虛糧冢,在縣西二十五里,有阜數十,俱高丈余。相傳昔時為虛糧誑敵處。
平山縣府西九十里。西南至井陘縣八十二里,西至山西盂縣百八十里。春秋時晉之蒲邑。漢因置蒲吾縣,屬常山郡。后漢因之。晉仍曰蒲吾縣,亦屬常山郡。后魏因之。隋開皇十六年,析置房山縣,屬恒州。義寧初,又置房山郡。唐武德初,改郡為岳州。四年,州廢,縣仍屬恒州。至德初,改為平山縣。今城周四里。編戶二十一里。
蒲吾城縣東南二十里。戰國時,曰番吾,為趙之重地。蘇秦曰:秦甲度河逾漳,據番吾,則兵必戰于邯鄲之下。張儀亦曰:據番吾,迎戰邯鄲下。又曰:秦趙戰于番吾之下,再戰而再勝秦。《史記》:趙王遷四年,秦攻番吾。李牧與戰,卻之。即蒲吾也。漢置蒲吾縣。晉及后魏縣皆治此。隋大業初,省入井陘縣。義寧初,復置。唐初屬井州,貞觀初復廢入井陘。魏收《志》:蒲吾縣有嘉陽城。《寰宇記》:嘉陽城在今縣東十八里,即漢之蒲吾縣治。恐誤。又有西平州城,在縣西門外。相傳昔嘗置州治此,未詳所據。桑中城在縣東南。漢縣,屬常山郡。宣帝封趙頃王子廣漢為侯邑。后漢廢。《水經注》蒲吾縣東南有桑中故城,俗謂之石勒城。晉永和六年,冉閔之亂,后趙故將楊群據桑壁。蓋即桑中城矣。
房山縣西北六十里。《漢志》注:蒲吾縣有鐵山,即房山也。后漢章帝元和三年,幸趙,祠房山。俗呼為王母山,以有西王母祠而名。亦曰西山。五代梁貞明中,趙王盛飾館宇于西山,每往游,輒經旬月。既而自西山還,宿鶻營莊。軍中作亂,乃還鎮州。鶻營莊,在縣西十余里,時亦為游宴處。東林山,在縣北二十里。其西為西林山,岡巒相接,皆有泉石之勝。
叱日嶺縣東南四十五里。唐景福二年,李克用敗成德兵于平山,進攻天長鎮。成德帥王出兵赴救,克用逆戰于叱日嶺,大敗兵。近《志》云:今井陘縣東北三十五里有赤石嶺,本名叱日嶺。今亦名青泉嶺,蓋舊屬平山縣界云。
滹沱河縣北十里。自山西盂縣流入界,又東入靈壽縣境。北魏孝昌三年,五原降戶鮮于修禮叛,攻定州。詔長孫稚等討之。稚前至滹沱,修禮邀擊之于五鹿,稚大敗。五鹿,在縣東,蓋滹沱河旁地名。
冶河縣東北十里,即甘淘河也。自井陘縣流經縣城西,又東北流至此,入于滹沱河。元泰定四年,議者言滹沱自五臺諸山流入縣境,至王母村山口,與平定州娘子廟石泉冶河合,霖潦漲溢,奔注真定西南關,沖嚙為患。宜自縣西王子村、辛安村,鑿河長四里余,接魯家灣舊澗,復開二百余步,合入冶河,以分殺其勢。不果。今見真定縣滹沱河及欒城縣冶河。河,在縣北。源出房山,東流入行唐縣界。《寰宇記》曰:即石臼河也。又旺婁河,在縣西十五里。其泉甚暖,隆冬不冰,居民造楮于此。
蒲吾渠在縣西。亦曰蒲水。后漢明帝引而為渠。《后漢紀》:明帝治滹沱石臼河,從都盧至羊腸倉,欲令通漕太原,轉運所經,凡三百八十九隘。前后沒溺,不可勝算。章帝建初三年,從鄧訓言,罷之。《古今注》:永平十年,作常山呼沱河蒲吾渠通漕。蓋即以都盧為蒲吾也。羊腸倉,在山西嵐州。胡氏曰:《漢志注》綿曼水自上艾東至蒲吾,入呼沱。又蒲吾縣有太白渠,首受綿曼水,東至下曲陽,入斯洨。明帝蓋漕太白渠入綿曼水,自綿曼水轉入汾水,達羊腸倉也。上艾,即今山西平定州。又太白渠,在縣南,漢時即有此渠,后漢亦嘗引之。晉以后廢。
水縣西北百二十里。自半山涌出,達于平地,灌田數十頃。又有水口,正德二年,建城置戍于此。河西泉,在縣西二十五里,平地涌泉數處,灌田數百頃。
天長鎮在縣東。舊《志》:縣境滹沱河東北有天長鎮。唐景福初,李克用及義武帥王處存合兵攻成德帥王,拔天長鎮。出戰,敗克用兵于新市。二年,克用復敗成德兵于平山,攻天長鎮。又五代梁開平四年,晉王存勖與王會于天長,共圖伐梁。是也。近《志》云:井陘縣天威城,即故天長鎮。誤。紅子店,在縣境。嘉靖十年,流賊入境,掠紅子店。或曰店在縣南。又下口村,在縣西百二十里,有巡司。
鷂子崖口縣西北百四十里,北至龍泉關百七十里。正統九年設。嘉靖二十一年,增置官兵守御。《關隘考》:鷂子崖以下,凡領二十四關口,俱通道山西,為龍泉中路。其在縣境內者,共十有七口。自鷂子崖而北十里,曰沙嶺口,弘治二年置戍處也。鷂子南二十里,曰孤榆樹口,又南曰陡嶺口,俱有官軍守御。桑園溝口,在縣西北百二十里,北至龍泉關二百二十八里。弘治元年置戍。其南為牛圈溝、神堂嶺、石槽溝等口,俱弘治、嘉靖間戍守處。又北黑山口,與石槽溝口相近,正統二年置戍。又西為石盆溝口,正德十四年,筑城置戍于此。《里道記》:自北黑山口道出山西五臺縣,凡百五十里。
白羊平口縣西北百六十里。又南五里曰白羊口,東北去龍泉關三百里,皆弘治二年設兵戍守。《里道記》:白羊平口北至石盆溝五里,又北至北黑山口十五里。白羊口而南二里曰碓窩口,又五里曰紅沙崖口,俱弘治、嘉靖間置戍處。已上諸口,俱屬龍泉中路。十八盤嶺口縣西百三十里。東北至龍泉關三百里。《關隘考》:十八盤已下,凡二十一口,俱在縣境,謂之龍泉南路。而十八盤尤為要害。正統二年,筑城置戍。嘉靖二十年,復增置官兵防守。惡石口,在縣西北百十里。滹沱河自山西流經此,入縣界,川原平敞,最為要害。景泰二年,筑城置戍于此。又西南十里,曰寨門口,其相接者曰陸嶺口。又有宋家峪口,在惡石口東北十里。俱正德十三年筑城置戍。
馬圈溝口縣西北百三十里,東北至龍泉關二百五十里。弘治元年,設兵戍守。《關隘考》:口北至陸嶺口十里。又米業溝口,在縣西百四十里,與十八盤相近,正統六年設城戍守。又北十里曰南黑山口,正統四年,設城置戍處也。又井子峪口,在十八盤南三十里。景泰二年,亦筑城設兵于此。又八里為黃安嶺口,又十里曰清風嶺口,正德六年,亦設城屯兵于此。已上隘口,俱屬龍泉南路。仙人寨,在縣西北桑園溝口。又有段樹寨,在白羊口。西又有韓信寨,在縣西南馬嶺口北,皆昔時戍守處。阜平縣府西北二百五十里。西至山西五臺縣百九十里,東至保定府唐縣百八十里。漢靈壽、南行唐二縣地。宋為北寨。金曰北鎮。明昌四年,置阜平縣,屬真定府。今城周二里,有門三,編戶十一里。
大茂山縣東北七十里,即恒山之嶺。一名神尖。石晉與契丹分界處。今阜平曲陽、唐縣慶都,皆緣大茂之麓。詳見名山恒山。
大泒山縣東北五里。稍東為小泒山。以泒河所經而名。兩山相峙,林巒郁然。又北山,亦在縣東北,山嶺盤互。縣境群川,多發源于此。陳攤莊山,在縣南三十里,路通靈壽縣,山徑盤折,不容旋馬。又無奈寨山,在縣西七十里,峰巒劍拔,絕頂寬平,置寨于此,賊莫能入,故名。孫子嶺縣東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山,皆從恒嶺分支。此嶺仰視大茂,拱列如兒孫,因名。俗訛為孫臏所居也。金龍洞,在縣東北九十里大茂山之口也。北接倒馬關,舊為戍守要地。又水簾洞,在縣東南四十里,有峰巒泉石之勝。
泒河在縣北。《志》云:源發恒山,流經大泒、小泒二山而南,縣治南有當城河流合焉。又縣西五十里有胭脂河,縣東五十里有平陽河,與縣境班牛、鷂子諸河,悉流入于泒河。舊東南流入行唐縣界,今南流注于滹沱。
龍泉關縣西七十里。有上下二關,相距二十里。下關,正統二年建。景泰二年,又于迤西北筑上關城。天順二年及成化十二年,皆添設官兵戍守。嘉靖二十五年,改筑關城,守御益密。《關隘考》:龍泉關東北至倒馬關百五十里,西至山西五臺縣百八十里,自關南北沿山曲折各數百里。所屬隘口,凡六十余處,皆與山西連界,分列官軍戍守。陡撞溝口縣西北百里,南至龍泉關四十里。嘉靖二十二年,置戍于此。《關隘考》:自陡撞溝口以下二十一口,所謂龍泉北路也。皆在縣境。口南五里曰坑兒溝口,又南二十里曰黑崖溝、竄道溝等口,又南五里為石湖溝口,俱弘治、嘉靖間筑城置戍處也。黃土鋪口,在龍泉關西南三里,其北有印鈔、石湖、八溝等口,其南有幡竿嶺、盤道嶺、舊路嶺、新路溝等口,皆弘治、嘉靖間建城置戍。《關隘考》:龍泉關西南七十里,有青竿嶺口。成化十七年置戍,弘治十六年增筑城堡。又南十里,曰陽和門口。又南二十里,曰三關子口。俱弘治中筑城置戍處也。
落路口縣東北百十五里,東北至倒馬關九十里。正統四年,筑城置戍。《關隘考》:落路口以下,凡九口,皆在倒馬關南路,為防御要地。自口而西二十余里,為夾折腰口。又西十里,為鐵嶺口、銅錄崖口。其相近者,又有漆林溝、柴皮嶺、六嶺兒等口,俱正統、弘治及嘉靖中,筑城置戍處也。吳王口縣西北百里,東北至倒馬關三百二十里。弘治十三年,筑城置戍。《關隘考》:自吳王口而下,凡十九口,亦屬倒馬關南路。其相近者,曰過道溝口。自此而東,曰艾葉嶺口、青羊溝口、香爐石口、門罕嶺口、火炭溝口、楊洪口,又東曰黍查口,俱正統、弘治以后建城置戍處也。陡嶺兒口,在吳王口西南二十里。嘉靖二十一年,筑城置戍。又西曰魚兒創口、夾耳庵口,俱正統四年筑城置戍。其相近者,曰龍窩溝口、高石堂口、養馬樓口,俱正德十二年筑城置戍。又西曰槍鋒石口,則嘉靖二十二年筑城置戍處也。神臺寨,在縣西北吳王口。又艾葉嶺口有火頭寨。富豪寨,在龍泉關東南,即靈壽縣接界之富豪寨山也。邑民嘗避兵于此,薪水自足,故曰富豪關。西南有無柰寨,即無柰寨山也。
次溝村縣西北百二十里。在吳王口外,村南有扒背銀河村、胡家莊、柳樹村、天橋兒、蓮子崖等處。山中皆產礦砂,流民恒相聚開鑿,名曰礦徒。嘉靖二十五年,漸嘯聚為亂。議者言次溝村南接龍泉,東連倒馬,其地險僻,每因銀礦致亂。宜設巡司于此,以時稽察云。
附見:
真定衛在府治東南,洪武三年建。又神武右衛,在真定衛西。本陜西華州衛,尋改為西安右護衛。宣德五年,改曰神武衛,調置于此。
定州府東北百三十里。東至河間府二百八里,南至趙州二百三十里,西北至山西蔚州三百五十里,東北至保定府百五十里。
春秋時鮮虞國地。戰國初為中山國,尋為魏所并,后又屬趙魏文侯時,使樂羊伐中山,取之。既而中山復有其地。趙武靈王伐取之。秦為上谷、巨鹿二郡地。漢初置中山郡,景帝改為中山國。后漢及晉皆因之。后燕慕容垂都此,置中山尹。后魏亦為中山郡,兼置安州,尋改為定州后魏主初得中山,置安州,建行臺于此。天興二年,改曰定州。高齊改郡曰鮮虞郡。后周置定州總管府。隋廢郡,仍曰定州。煬帝初,改為博陵郡,后又為高陽郡。唐仍曰定州武德四年,置總管府。六年,升為大總管府,管河北三十三州。七年,改都督府。貞觀七年,罷。又開元十四年,置北平軍于此。杜佑曰:軍在州城西。天寶初,亦曰博陵郡。乾元初,復故建中二年,義武節度使治于此。五代因之。宋仍曰定州亦曰博陵郡。太平興國初,諱義,改軍名曰定武。慶歷八年,析置定州路,統定、保、深、祁、廣信、安肅、順安、永寧等八州軍。政和三年,升為中山府。金復曰定州,尋亦為中山府。元因之。前朝復為定州,改屬真定府,以州治安喜縣省入編戶三十四里,領縣三。今仍曰定州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