達滴崖口縣西北九十里,東南至故關六十里。《關隘考》:自達滴崖以下,凡十二口,為故關北路。正統四年,于達滴崖置戍。嘉靖二十四年,又增兵防御。其相近有牛道嶺、橫河槽等口,俱嘉靖中設官兵防守。嘉峪溝口,在娘子關西,去故關亦二十里。又故關北有甘淘溝口,又西北為乏驢嶺口,北六里為娘子關,皆戍守處也。
泉水頭口縣西南九十里,北去故關六十里。《關隘考》:自泉水頭以下,凡二十三關口,俱為故關南路,而泉水頭備御尤切。嘉靖二十一年,特設官兵防守。其相近有磨石崖等口。大石板口,在縣西南百十里,嘉靖中設兵戍守。又有泥凳子口,在縣西南百四十里。其相近者,有后溝、虎寨溝等口,入山西樂平縣界。稍北,有不禿嶺等口,入山西平定州界。俱嘉靖中設官兵戍守。
白眉寨縣西南三十五里。據山為險,形勢雄峻。有天橋,樵采者仄足而度。又西南為牛欄寨,亦曰牛山寨,四面陡絕,上有清泉流繞。又五峰寨,在故關東北三十里,有五峰相峙,因名。關北又有陳山寨,高峻崎嶇,險不可攀。元末,民多避亂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寨環列。明初,大軍出井陘,定山西,降下車子、城山、鐵山、七垛等寨,蓋皆土豪據險自守處。今故址猶存,寨名參錯不可悉數。
柏井驛在縣西。《輿程記》自故關西四十里,曰柏井驛,接山西樂平縣界。又陘山驛,在今縣治東。
獲鹿縣府西南五十里。西至井陘縣九十里,北至平山縣八十里。漢石邑縣地。隋開皇十六年,分置鹿泉縣于此,屬井州。大業初省。唐初復置,屬恒州。武德四年,仍屬井州。貞觀十七年,州廢,還屬恒州。至德初,改為獲鹿縣。宋開寶六年,以石邑縣省入,屬真定府。金興定三年,改為鎮寧州。元初曰西寧州,尋復曰獲鹿縣,屬真定路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二里。
石邑城在縣西南。戰國時趙邑也。《史記》趙武靈王二十年,攻中山,取石邑。又秦末,趙王武臣使李良略太原,至石邑,秦兵塞井陘,未能前。即此。漢因置石邑縣,屬常山郡。后漢省。晉復置。后魏因之。北齊廢井陘,改石邑曰井陘。隋開皇六年,復曰石邑。義寧初,置常山郡,治石邑。武德初,改恒州。四年,始徙州治真定,而石邑屬之。天寶末,李光弼至常山擊史思明,遣裨將張奉璋戍石邑,賊將蔡希德來攻,拒卻之。《括地志》:石邑縣在鹿泉縣西南三十五里。蓋縣當井陘之口,向為要地。宋開寶六年,始省入獲鹿。《寰宇記》:今縣北八里有竇建德寨,即古石邑城。似誤。
綿曼城在縣西。漢置縣,屬真定國。后漢建武初,真定王揚與綿曼賊交通,帝遣耿純以計誅之。封郭況為綿曼侯,邑于此,尋廢。章懷太子曰:故城在石邑西北,俗音訛,謂之人文城。
抱犢山縣西八里,本名山。讀曰蔽。韓信伐趙,使人持赤幟,從間道登山,而望趙軍。即此山也。后魏葛榮之亂,百姓避之,抱犢上山,因改名焉。山四面險絕,頂有二泉。山之陽,又有交龍洞。隋仁壽末,漢王諒舉兵并州,遣其將劉建圍井陘,李子雄發幽州兵擊之,破建于抱犢山下。金末,恒山公武仙置抱犢寨,據險自守。蒙古將史天澤屯真定,以高公、抱犢諸寨為武仙巢穴,攻破之。即此。又奇石山,在縣西北二里,《志》以為縣之鎮山也。又縣東南十二里,有橫山。
西屏山縣西南三十里。高數百仞,峰巒連亙,宛如列屏,為一郡之勝。《志》云:山西去井陘縣四十五里。山亙兩縣間,層崖干霄,形如臥虎,一名虎山。東有黑風洞,迤邐而入,可容千人,兵亂時居民多避于此。《郡志》云:虎山在縣東北七里,其勢雄峙,一名虎峰。海螺山,在縣西南四十里,山綿延聳秀,下有白鹿泉,隋因以名縣。山之陽,巖洞深邃,相接如門屋,曰連珠洞。
井陘水在縣西南。自井陘縣境流入,下流注于滹沱,今涸。《水經注》:井陘水,世謂之鹿泉水。東北流,屈經陳馀壘。又東注綿曼水,即泜水也。韓信斬陳馀于此。
大唐渠縣東北十里。其上流自平山縣境,導太白渠之水,分流入縣境,以溉田。《唐會要》:縣有禮教渠。總章二年,自石邑縣引太白渠,東流入真定縣界。又天寶二年,自石邑引大唐渠,東流四十三里,入太白渠,以資灌溉。是也。今廢。
土門關縣西十里,即井陘關,亦曰井陘口。《唐志》:縣有井陘關,一名土門關。蓋井陘在縣界也。或以為即故關。故關,蓋井陘西出之道耳。詳見重險井陘。
方嶺寨在西屏山麓。元末居民置寨于此,據險自保處也。又高公寨,在縣西南三十七里,山溪阻隘。金末,武仙據守于此,為蒙古將史天澤所陷。《志》云:今縣治西有鎮寧馬驛。
元氏縣府西南九十里,東至趙州四十里。戰國時,趙公子元之封邑。漢置縣,為常山郡治。后漢因之。晉改屬趙國。后魏屬趙郡。北齊廢。隋開皇六年復置,仍屬趙州。唐因之。五代唐改屬真定府。今城周五里,編戶十七里。
元氏城縣西北二十五里,故趙邑。《史記》:趙孝成王十一年,城元氏。漢置縣治焉。更始封其宗室歙為元氏王。光武初,大破尤來、大槍諸賊于元氏。建武四年,討彭龍,幸元氏,陰后從行,誕明帝于此。章帝元和三年,北巡,還幸元氏。晉及后魏縣皆治此。隋復置元氏縣,始移今治。唐景福二年,李克用攻王,入井陘。幽州帥李匡威救,敗河東兵于元氏。克用還邢州。光化三年,朱全忠自州而北侵鎮州,引兵至元氏,王懼,遂請和。五代晉開運初,契丹入寇,建牙元氏,即今縣矣。
上原城在縣西,亦趙邑也。《史記》:趙孝成王城元氏縣上原。孔氏曰:上原在元氏西,以地勢高平而名。又靈山廢縣,在縣西北,隋開皇十六年置。大業初,廢入元氏縣。
封龍山縣西北五十里。《史記》:趙武靈王伐中山,取封龍,蓋因山以名邑。《唐十道志》:封龍,河北之名山也。本名飛龍山。山勢如伏龍欲飛舉狀,峰巒泉石,回環錯列,稱為奇勝。其最著者為龍首、熊耳、華蓋諸峰。晉永嘉三年,幽州都督王浚遣其將祁弘率鮮卑擊石勒,戰于飛龍山,勒大敗,退屯黎陽。《括地志》云:封龍山,在鹿泉縣南四十五里,蓋山當兩邑之交也。無極山縣西三十五里,以峰巒高聳而名。縣西三十里,曰靈山,與無極山并峙。又長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其相接者曰黃山,與封龍山隔溪相對。又西北十里,曰白石山。《志》云:無極諸山與封龍山,皆岡脈相接,所謂縣境六名山也。后漢光和中,俱錫以封號,載在《祀典》。
石溜山縣西北二十五里。巖石環列,旁有長溪回繞,下注深壑,可引以溉。又有九女山,在縣西北五十里,以九峰并列而名。又西北二十里,曰磨盤山,山頂平圓,俗呼磨兒寨。
割髭嶺縣西北七十里,中有徑通井陘。《紀勝》云:光武略定河北,駐蹕元氏。尤來、大槍之徒,皆割髭變貌,由此遁去,嶺因以名。《井陘志》嶺在井陘東南五十里,蓋兩縣相接也。又孟嘗岡,在縣西十五里,相傳田文曾經此。東有雞鳴口,道深阻,竊掠者恒聚于此。槐水縣西南六里。源發贊皇縣之黃沙嶺,東流經縣界,又東南歷高邑柏鄉縣,達寧晉縣入胡盧河。即野河之上源也。
泜水縣南五里。泜,音脂。源出封龍山,東南流入趙州之臨城縣境,下流亦合于胡盧河。水北有韓臺,相傳韓信破趙,斬成安君時,建幕于此。今臺在縣南三里。《水經注》:泜水,即井陘山水也。《邑志》云:泜水流合于槐水,在縣西南六里,地名紙屯渡口。沙河,在縣西北八里,西山諸水所匯流也。自縣境東流入欒城縣,合于洨水。
葦箔嶺口縣西八十里,北至故關亦八十里。正統四年設。嘉靖二十年,增置官兵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西七十五里有蒼巖道口,七十里有孤撮嶺口及短嶺兒口,其相近者有鴿子嶺口。縣西六十里,又有青草峪口,俱太行山徑路出山西處也。有官軍戍守。
南莊集縣西北四十里。其相近者,為鹿臺寨。又有三公等寨,凡十余處,俱在縣西七十余里,兵亂時邑人保聚處也。其地皆連接山西界。韓臺,在縣南三里泜水之陽,有土阜連屬不絕。韓信出井陘攻趙,嘗屯于此,因以名臺。
靈壽縣府西北六十里。西至平山縣五十里,東至定州行唐縣四十五里,東北至定州百二十里。戰國時中山國地。漢置靈壽縣,屬常山郡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后魏仍屬常山郡。后周置蒲吾郡。隋初郡廢,縣屬恒州。義寧初,置燕州于此。唐初州廢,縣屬井州。貞觀中,還屬恒州。宋熙寧六年,省入行唐縣。八年復置。今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十三里。靈壽城在今縣城東。《漢志》:中山桓公徙都靈壽。《史記》:樂羊為魏文侯將,攻拔中山,封之靈壽。又趙惠文王二年,主父起靈壽北地,方從代道大通。漢因置靈壽縣。又縣治西北有趙王城,相傳趙武靈王所筑,中有趙王臺。楸山縣西北五十里。山多楸樹,因名。東接鳳凰石山,兩山夾峙,道出其中,謂之龍門口。《志》云:鳳凰石山,峭壁萬仞,登陟甚難,絕頂有石嵯峨,狀如飛鳳。一名魯伯院山。又朱山,在縣西北九十里,上有寨場。富豪寨山,在縣西北九十里,北接阜平縣界,峭壁聳立,登降危險。半嶺有石堂,絕頂有寨場。一夫據險,千人莫當也。大吃水溝山縣西北百五十里,山北即團箔口。兩山對峙,出礦,流民多嘯聚于此。又西北十里,曰銀洞山。又十里為四嶺山。滴水塘溝山,在縣西北百三十里,山形峭拔,麓有石洞,泉出其中。
長崗嶺縣北十五里。突起一山,盤亙甚遠。又橫山嶺,在縣西北八十里,高聳干霄,雖晴明時,嵐霧嘗蒙其上。又沙嶺,在縣西北百三十里。又縣西北百九十里有六嶺。六嶺相連,其北屬阜平縣界。
滹沱河縣西南二十里。自平山縣流入境,又東流入真定縣界。衛水縣東北十里。俗呼雷溝河,源出恒山。《禹貢》:恒衛既從。即此衛水也。《漢志》:衛水出靈壽縣東北,東入滹沱河。
滋河在縣北五十里。自山西靈丘縣流入界,又東入行唐縣境。
松陽河在縣治南。源發楸山,東南流入于滹沱。又圣水,《志》云:出縣西北二十五里白石村,謂之圣水洼,亦曰圣水峪。上有清風寨。又西北六十五里有大鳴川,源出橫山嶺西團箔口東,俗呼錦繡大明川。下流俱注于滹沱。溫泉,在縣治東北二里,俗呼泥河,水隆冬不凍。下流入松陽河。泉旁多稻田,俱賴灌溉。白草溝口縣西北百六十里,北至龍泉關百二十里。正統九年,設官兵戍守。其相近者,曰古道溝口、道庵溝口,俱嘉靖二十四年設兵戍此。又車孤駝口,在縣西百五十里,北至龍泉關百四十里,正德二年建城置戍。諸口皆有徑道,可達山西。藁城縣府東南六十里。東至晉州四十里,東北至祁州深澤縣九十里。漢曰藁城縣,屬真定國。后漢廢。魏收曰時屬巨鹿郡,今《漢志》不載。后魏復置藁城縣,屬巨鹿郡。北齊改為高城縣,巨鹿郡治焉。隋初郡廢,縣屬趙州。開皇十年,置廉州于北。十八年,復改縣為城。大業初,州廢,縣屬趙郡。義寧初,復置巨鹿郡。唐初復改廉州。武德五年,突厥寇廉州,即此。貞觀初,州廢,縣屬恒州。天初改為平。五代梁開平三年,趙王附晉,復故。宋屬真定府。金因之。元初置永安州,尋廢,仍曰藁城縣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四里。
九門城縣西北二十五里。戰國時趙邑。《史記》:趙武靈王十七年,王出九門為野臺。惠文王二十八年,罷城北九門大城。漢置九門縣,屬常山郡。后漢及晉因之。永和七年,燕慕容恪徇常山,軍于九門。隆安初,拓跋圍中山,徙軍常山之九門。尋亦為九門縣,徙常山郡治焉。北齊縣廢。隋開皇六年復置,屬恒州。義寧初,曰九門郡。唐武德初,改置觀州。五年,州廢,仍屬恒州。天寶十四載,安祿山叛,陷常山,城、九門皆為賊守。李光弼復常山,敗賊將史思明。思明退入九門。既而郭子儀、李光弼合軍擊思明于九門城南,大敗之,遂復取九門、城。未幾,光弼等退入井陘,二城復陷。元和十一年,義武帥渾鎬奉詔討王承宗,奏破其兵于九門。五代梁龍德二年,晉將李嗣昭攻鎮州叛將張處瑾,處瑾遣兵迎糧于九門,嗣昭設伏于舊營邀擊,殺獲殆盡。舊營,在鎮州城下,先是閻寶圍鎮州結營處也。宋開寶六年,省九門縣入城。
宜安城縣西南二十五里。戰國時趙邑。《史記》:秦始皇十四年,伐趙,取宜安。又趙將李牧擊秦軍,取宜安,走其將桓。《輿地記》云:宜安城,李牧所筑。旁有土山岡阜崛起。又有臺,高數仞,俗猶呼為李牧臺。或以為耿鄉也。《水經注》:太白渠水自關縣,又東經耿鄉南。世祖以封耿純為侯國,世謂之宜安城。隋義寧初,置宜安縣于此,屬巨鹿郡。唐初屬廉州。武德四年廢。信義城,在縣西北。唐初置信義縣,與新市縣并屬觀州。武德五年,省入九門縣。
柏肆城縣北三十里。本漢藁城縣地。晉為下曲陽縣地,屬趙國。晉季之亂,置塢于此,曰柏肆塢。隆安初,拓跋攻燕信都,將北還。慕容寶聞之,自中山悉發其眾,屯于曲陽之柏肆,營滹沱河北以邀之。至,營于水南。寶潛師夜襲,為所敗,奔還中山。即柏肆塢也。隋開皇十六年,置柏肆縣于此,屬廉州。大業初廢。義寧初復置,屬巨鹿郡。唐武德初,屬廉州。五年,省入藁城縣。新豐城,在縣東北。隋義寧初,置新豐縣,屬巨鹿郡。唐初屬廉州。武德四年,廢入城縣。
肥累城縣西南七里。古肥子國,白狄別種也。后并于晉。《史記》趙王遷三年,秦攻赤麗、宜安,李牧與戰于肥下,卻之。孔氏曰:戰于肥累之下也。漢置肥累縣,屬真定國。后漢省。魏收《志》城有肥累,即此城也。又赤麗城,闞る曰:在肥累故城南。
滹沱河縣北一里。自真定縣流入境,經故九門縣城南,為逢壁渡。唐天寶末,李光弼自常山擊史思明,掩殺賊眾于逢壁。思明失勢,退入九門。即此。又東經縣北,入晉州界。明建文三年,燕王敗平安等軍于單家橋,遂西趣真定,渡滹沱河,與安等戰于藁城,安等敗績。單家橋,見河間府獻縣。滋水縣北三十余里。亦自真定縣流入境,又東入無極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西南二十五里,舊有酈陽水,其西為泥陽坂,今涸。又牧道溝,在縣西北七十五里。其水四時不竭,土人種藝其間,資以灌溉。耿鄉《志》云:在縣西一里。后漢初,耿氏宗族所居,光武因封耿純為耿鄉侯,即此。又平將軍壘,在縣北十二里,即建文中平安屯兵御燕師處。
示衣坂在縣西北三十里路側。唐天寶未,安祿山陷城。常山太守顏杲卿以力不敵,至城迎見。祿山以金紫衣畀之,令仍守常山。杲卿歸至中途,駐坂側,顧長史袁履謙曰:何為著此衣?因相與起兵討祿山。后人遂以名坂。塌子口,在縣西三十五里,滹沱河渡口也。相傳馮異從光武定河北,嘗渡此,略下中山諸郡。《邑志》云:縣西北七十里有叉頭村巡司,蓋與龍門口相近。
欒城縣府南六十里。南至趙州三十五里,東北至藁城縣四十里。春秋時,晉之欒邑。漢置關縣,屬常山郡。后漢改置欒城縣。三國魏廢。北魏復置,屬趙郡。北齊又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,屬欒州。大業中,仍屬趙郡。唐屬趙州。大歷三年,改屬鎮州。天初,更名欒氏,尋復故。今城周四里,編戶一十二里。
關縣城今縣治。春秋時,晉欒武子封于此。哀四年,齊國夏伐晉,取欒。是也。漢為關縣治。建武中,以張況為常山關長,即常山郡關邑長矣。尋改曰欒城。《括地志》:東漢改置欒城縣,在關縣故城西北四十五里。后魏太和十九年,復于故關城置欒城縣。今縣治東南有關城驛,蓋以故關城而名。
臥龍岡縣東八里。盤曲如臥龍,今俗名浪頭丘。《志》云:縣城南有三丘并峙,高四丈余,曰南容村丘。縣西北舊縣址東,又有董保丘,高三丈余,今為欒城鋪。又有彪冢丘,在縣西三里,高二丈余。
洨河縣西十二里。《漢志》:源出井陘山,東南至癭陶入泜。洨,讀曰效。今自平山縣甘淘河分流,東南入縣境。元氏縣之沙河,東北流合焉。又東南經趙州南,下流注于胡盧河。《宋長編》:咸平五年,河北漕臣景望,開鎮州常山南河入洨水,至趙州,以利漕。即此。
冶河在縣城西北隅。舊時冶河自平山縣東南流經此,又南經寧晉縣入大陸澤。其后冶河自平山縣東北流,合于滹沱。滹沱不能容,決溢為害。元至元末,議引冶河分流。工成,滹沱水勢遂殺。數年,下流漸湮,仍自舊口決入滹沱,沖嚙為害。皇慶初,又議自平山縣城西北改辟河道,下至寧晉,疏淤淀,固堤防,使冶水仍入舊河,則滹沱勢分,真定之害必少。但欒城地形頗低,擬于縣北圣母堂東冶河東岸,開減水河一道,以殺其勢。于是冶河復導流于此。未幾復廢。或以此水為滹沱分流。誤也。俗亦謂之運糧河,或以為即漢之太白渠。《漢志》:太白渠首受綿曼水,東南至下曲陽,入斯洨。蓋流經縣境矣。《元和志》斯洨水在縣西北二十〔里〕,即太白渠也。又縣南五里有龍潭灣,亦昔時冶河支流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