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流河縣西南五里。一名長溝河。其上流即易州之鮑河也,經(jīng)安肅、容城縣,流入縣境。又東南流,至雄縣,入于瓦濟河。或以為即渥水舊流也。《志》云縣南三里有梁頭河,即長流河下流也。景泰中,疏河引流,自城西南隅過南門,至東門外三里,接梁頭河末流,達于瓦濟河。
溫義河縣西南八里。源有二,一出安肅縣南二十五里之曹河,一出安肅縣南四十里之徐河,俱東南流入縣境。至縣南,合流為溫義河。又東南入于長流河。《志》云縣南八里有三岔河、馬家寨,迤西溫義河分流也。上接溫義,下達四殳,南通豬龍河,因名。四殳河,在縣東南十五里,即溫義河支流也。經(jīng)雄縣南二十里月漾橋,入瓦濟河。《志》云:元至正中,鑿此河,分易水為四流,中央為殳,因名。
易州府西北百二十里。東至順天府涿州一百七十里,西北至山西蔚州二百二十里,北至保安州百二十里。
春秋戰(zhàn)國時為燕地。秦置上谷郡。漢屬涿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屬范陽國。后魏亦屬范陽郡。隋初曰昌黎郡,旋改易州。煬帝初,改曰上谷郡。唐復(fù)為易州開元十四年,置高陽軍于郭內(nèi)。天寶初,亦曰上谷郡。乾元初,復(fù)故。五代晉開運二年,沒于契丹孫方簡以易州叛,附于契丹。周顯德六年,收復(fù),仍曰易州。宋因之。端拱二年,復(fù)為契丹所陷,兼置高陽軍。宣和中,得其地亦曰遂武郡。尋沒于金,仍為易州,屬中都路。元初屬大都路。至元中,改屬保定路。明初,仍曰易州,以州治易縣省入編戶三十八里,領(lǐng)縣一。今仍為易州。
州控據(jù)西山,指顧燕代。東下則岐溝、督亢不可為固。西出則飛狐、雁門不足為險也。是故燕代有事,易州常為必爭之地。于忠肅公曰:險有輕重,守亦有緩急。居庸、紫荊,并為畿輔噤喉。論者常先居庸,而后紫荊,不知寇窺居庸,其得入者什之三,寇窺紫荊,其得入者什之七。正如秦人守函谷,而不知武關(guān)不固,咸陽遂傾。蜀人守劍閣,而不知陰平已逾,成都先喪也。欲保京師,則紫荊不可不防;欲防紫荊,則易州不可不守正統(tǒng)十四年,增兵易州議。
廢易縣今州治。本漢之故安縣,屬涿郡。文帝封申屠嘉為侯邑。后漢仍屬涿郡。建安九年,袁譚敗袁尚于中山,尚走故安,依袁熙。晉屬范陽國,后魏屬范陽郡。北齊縣廢。隋開皇十六年,改置易縣,為易州治。唐以后因之。明初省。《城邑考》:州城,遼金時故址。明正統(tǒng)十四年,甓完固。隆慶二年,增修。有門二,城周九里有奇。
范陽城州東南六十里。秦縣。《史記》:張耳、陳馀略地燕趙,蒯通說范陽先下。是也。漢仍曰范陽縣,屬涿郡。應(yīng)劭曰:在范水之陽,因名。后漢初,世祖追擊尤來等賊于北平,為賊所敗,收散兵歸保范陽。晉屬范陽國,后魏屬范陽郡。孝昌二年,為上谷賊杜洛周所殘破。高齊因移置縣于故城北十七里之伏圖城,時謂之小范陽,舊城遂廢。隋開皇初,改置遒縣,屬易州。《志》云:隋末遒縣移置于故容城,距小范陽三十余里。今為容城縣地。
武陽城州東南二十七里。《志》云故燕之下都也。《史記》:趙孝成王十九年,與燕易土,燕以武陽與趙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武陽,燕昭王所城。東西二十里,南北十七里。其東南又有小城,東西二里,南北一里,即故安縣故城也。又《圖經(jīng)》云:州南有古燕國,廣袤六十里,召公后皆都此,亦謂之古燕城。
五回城州西南百里。唐開元二十三年,州刺史盧暉奏分易縣置城于五回山下,謂之五回縣。明年,又遷于五公城,復(fù)析故地,置婁亭、板城二縣。天寶后俱廢。《志》云:婁亭城,在州西北四十里。五公城,見滿城縣。長安城,在州西南。《志》云:漢宣帝時,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,憶長安,筑此城以象之。《寰宇記》:城在州東南二十七里,俗名為斗城。
長城在州西南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易水東屆關(guān)門城,西南即燕之長城門也。蓋燕趙時故址。《寰宇記》:州西七里又有荊軻城,在荊軻山下。又南二里為樊館山,相傳樊於期授首處,俗名血山。又州東南十六里有高漸離城,漸離故居也。
龍跡山州西南三十里。石上有龍跡。其西麓谷中有坑大如車輪,中有四穴,春則風(fēng)出東,夏出南,秋出西,冬出北。孔穎達以為即燕之龍兌也。趙孝成王與燕易土,以龍兌與燕。漢六年,酈商從擊臧荼,戰(zhàn)于龍脫,先登陷陳,破荼軍易下。蓋即龍兌矣。
孔山州西南五十里。山有三孔,因名。宋嘉定十一年,蒙古將張柔帥兵南下,克雄、易、保安諸州。金將賈據(jù)孔山臺,柔攻之不下。臺無井泉,汲山下,柔先斷其汲道,窮困,乃降。柔引兵次于滿城。《志》云:山有黃伯陽洞,深里許,中有二水,東西相隔丈許,其南為月明洞,北為眾軍山。明成祖嘗屯軍于山上,與平安大戰(zhàn)處也。
窮獨山州西北三十里。一名馬頭山,濡水所出。《志》云:州北有洪崖山,高可萬仞,隆冬積雪,經(jīng)春不消。又燕丹山,在州西北百里,山色黑白斑駁,俗名駁牛山,高萬仞。唐天寶中,改為燕丹山,亦曰燕王山。其相近者,為五公山。又西二十里,曰西五公山,舊設(shè)五公寨于此戍守。萬仞山,在州西九十里。《志》云:在紫荊關(guān)南數(shù)里,高峻壁立。又屏山,在關(guān)城北,夾河環(huán)翠,如屏障然。又對敵山,在關(guān)東北石港口,兩山對峙,峰巒相匹。又九泉山,在關(guān)東白馬灣口,上有八寶寨。《邊防考》:關(guān)城四面山之得名者,凡數(shù)十計云。
五回山州西南百二十里,亦曰五回嶺。其相接者,曰狼牙峪。又為五回道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代郡廣昌縣東南有大嶺,世謂之廣昌嶺,高四十余里。二十里中,委折五回,方得達其上。其南層崖刺天,積石之處,壁立直上,有五回道,下望層山,如蟻垤然。唐武后圣歷初,突厥默啜入寇趙、定諸州,自五回道引去。開元中,置五回縣,蓋以山名。宋嘉定六年,蒙古大敗金兵于五回,遂拔涿、易二州。《方輿記》云:易州有武夫關(guān),武水所出。蓋即五回山之誤也。俗又訛為五虎嶺。今有五虎嶺巡司。齊眉山州西南百里。明建文三年,平安自真定引兵救房昭于西水寨,與燕兵戰(zhàn)于此,敗績。亦曰蛾眉山。又狼山,在州西南九十里,群峰聳踞,狀如狼牙,上有天成寨、北樓院、大蛾眉及東、西二水寨。
白楊嶺州西北四十里。嶺多白楊樹,俗訛為白羊,路通蔚州。其并峙者曰奇峰嶺,有奇峰口,相傳唐置婁亭縣于此。口外烏龍、金水諸溝,沖要處也。今置奇峰口巡司于此。又西北十里,曰官座嶺,四山環(huán)拱,一徑而入,儼若官座。有官座嶺巡司。又西五里,為官坐口,皆戍守處也。黃土嶺,在州西南九十里,路達山西廣昌縣,今置城設(shè)兵于此,防御要害。
紫荊嶺州西八十里。峰巒環(huán)列,嶺上有關(guān),路通山西大同。《志》云:關(guān)東有柏梯、連泉、大寒、八寨、唐胡、退魚、佛兒諸嶺,關(guān)北有拒虜、耽遲、鞍頭、箔兒、駱駝諸嶺,關(guān)南又有接天嶺,關(guān)西有薄兒嶺,參差連接,真天設(shè)之險也。石獸岡,在州西南六十里,岡有石如虎,亦曰石虎岡,雹水出于此。
易水州南三十里。源出西山,東流經(jīng)州境,入定興縣,合于拒馬河。一名白溝河。《寰宇記》:州境易水有三,此為中易水。女思谷水,在州西南五十里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源自縣西南女思澗,東北流,注于易水,謂之三會口。
濡水在州北。源出窮獨山,東南流,支分入城。又東四里許,淵而不流,曰圣女水。又東南流,入容城縣界,或謂之北易水。《名勝記》:南、北二易水會于黑龍口,在容城、新安二縣間,即古燕趙分界處。今濡水經(jīng)容城縣,而東與易水合。《記》誤以中易水為南易水也。
雹水在州西南。源出石獸岡,亦名鮑。水經(jīng)安肅縣,入新安縣界,為長流河。或謂之南易水。
雷溪在縣西南。發(fā)源五回嶺,即徐河上流也。灘石湍急,聲聞若雷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徐水出廣昌縣東南大嶺下,東北徑五回嶺。或云:雷溪水分流,西南入完縣界,亦謂之濡水,即所云曲逆水也。
子莊溪州西南五十里,即紫荊關(guān)水也。自紫荊關(guān)流徑州南,下流入白溝水。舊《志》謂之子莊溪。源泉,在州西北八里,南流注于易水。又州東北二十里,有馬跑泉,相傳唐太宗征高麗駐蹕于此,馬跑泉出,因名。
紫荊關(guān)在紫荊嶺上。控扼西山之險,為燕京上游防戍最切。《志》云:關(guān)城,正統(tǒng)初改筑。十四年,始調(diào)重兵防秋。景泰二年,修浚城池,益兵守御。三年,并撥真武、神武二衛(wèi)官軍防守。弘治二年,增設(shè)近關(guān)城堡。自是以后,備御益密。余詳見前重險紫荊。
西水寨在州西南百里萬山中。建文三年,大同帥房昭入紫荊關(guān),略保、定諸縣,駐兵于此,欲據(jù)險為持久計,燕王擊敗之。金坡鎮(zhèn),在州西五十里,去紫荊關(guān)城三十里,有巡司戍守。東峪口紫荊關(guān)東北三十里,戍守要地也。《志》云:東峪口西去官座嶺口十里。金水口,在關(guān)北八十里,其西有石塘、橫嶺等口。《志》云:關(guān)西北六十里,有烏龍溝口,接廣昌縣界,外口極沖也。盤石口紫荊關(guān)西十里,地名玉峰社。又西二十里為塔崖口,舊有塔崖馬驛,今廢。又西南有白石、葫等口,接廣昌縣界。小龍門口,在紫荊關(guān)西南四十一里。又西南三十里為黃沙口。又二十五里,接完縣之水峪口。金臺州東南三十里。《圖經(jīng)》:臺在易水東南十八里,燕昭王筑以事郭隗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固安縣有金臺陂,臺在陂北十余步,高十余丈,土人呼為賢士臺。一名招賢臺,亦曰黃金臺。晉咸康四年,石虎擊段遼于令支,自將進屯金臺。王隱《晉書》:時段匹進屯故安,燕太子丹金臺是也。又慕容垂嘗置戍守于此。《志》云:州東南十八里有王公臺,亦燕昭王所筑,以養(yǎng)士處。
候臺在州治西。相傳周武王所筑,為日者占候之所。戰(zhàn)國時,燕昭王建五樓于其上,更名五花臺。遼主隆緒嘗駐于此。《圖經(jīng)》:隋初于遂城縣,移南營州居燕之候臺,改曰易州,以州南易水為名也。
清風(fēng)店在州西南。正統(tǒng)十四年,瓦剌乜先薄都城,敗遁。伯顏帖木兒復(fù)奉上皇出紫荊關(guān),石亨躡戰(zhàn)于清風(fēng)店,大破之。一云店在州西五十里。上陳驛,在紫荊關(guān)東十五里,舊與塔崖驛為二驛。今塔崖廢,而上陳驛移置于關(guān)城內(nèi)。淶水縣州東四十里。東至涿州五十五里,東南至新城縣六十里。漢涿郡遒縣地,景帝封匈奴降王隆強為侯邑。后漢仍屬涿郡。晉屬范陽。后魏屬范陽郡。后周省。隋開皇初,改范陽為遒縣,更置范陽縣于此。六年,改曰固安。八年,廢。十年,復(fù)置永陽縣。十八年,改為淶水,屬易州。唐因之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二十五里。
遒縣城在縣北。漢置。《志》云:舊城在拒馬河西北二里,俗名周城灣。后徙治縣北一里之北莊,俱為易水所壞,乃移今治。魏收《志》云:遒縣有南北二遒城。是也。板城廢縣,《志》云在縣北。漢高帝征匈奴時,經(jīng)此所筑也。或曰:唐開元中,刺史盧暉奏置板城縣,蓋即此城云。
亭山縣北二里,以山形亭亭特峙而名。其北里許,曰云溪山。又武山在縣西北九里,山下平坦,可以用武。或曰四山周圍如劍戟,因名。紫涼山,在縣西北三十里,高百余丈。其并峙者,曰龍宮山,中有石洞,又有石井,泉流潛相灌注。又樂平山,亦在縣西北三十里,高聳甲于群山。長堤山縣西十里。高聳突峙,可以遠眺。又西北有金山,一名金絲山,群峰并聳,其最高者曰朝陽嶺,嶺色如金。又墻山亦在縣西北,峭削如壁。又西有水峪山,山半出泉。其相接者,曰遍竹山。石龜山,在縣北。山巔有石,狀如龜,內(nèi)有巖,可容千百人,下有龍湫。又山左一洞,深不可測,相傳外狹內(nèi)寬,有路可通廣昌。又龍灣山,亦在縣北,山麓有龍?zhí)叮鴣y時人多潛匿其中,俗呼鐵裹寨。檀山在縣西北。峰巒秀麗,中多檀木,與州西北界之白楊嶺相連,濡水經(jīng)其下。白石嶺,在縣東。唐長慶元年,朱克融以盧龍叛,易州刺史柳公濟敗幽州兵于白石嶺。
淶水縣東北三十里,縣以此名。源出保安州之礬山,東南流入定興縣境,亦曰巨馬河,流合白溝河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淶水源出代郡廣昌縣淶山,經(jīng)遒縣北,謂之巨馬河,亦曰渠水。漢袁紹遣別將崔巨業(yè)攻固安,不下,退還。公孫瓚追擊之于巨馬水,死者六七千人。又晉劉琨守此,以拒石勒。《五代史》:梁開平四年,劉守光發(fā)兵屯淶水,欲侵易、定。又貞明三年,晉王存勖以契丹圍逼幽州,使李嗣源救之,嗣源軍于淶水,扼祁溝諸關(guān),以俟賊勢。是也。祁溝,今見順天府涿州。遒闌河縣西十里。發(fā)源樂平山,東流至定興縣界,合于拒馬河。《志》云:河旁有長堤,自北山引而南,以防漲溢之患。稻子溝,在縣東十五里,即拒馬河分流,至新城縣西南注白溝河。
石泉固在縣西北。《水經(jīng)注》:固在眾山之內(nèi),平川之中,四周絕澗,阻水八丈有余,石高五丈,石上赤土又高一丈,四壁直立,廣四十五步,路不容軌,僅通人馬,謂之石泉固。《一統(tǒng)志》縣西北有石泉城,即此也。馬水口在縣北。《志》云:口北至保安州百六十里。又西為康家溝、狼兒溝等口,皆戍守處也。《輿程志》:縣北四十里,曰乾河口,舊有乾河口巡司。又黃莊巡司,萬歷十二年設(shè),今廢。又西北四十里,曰白馬灣口,又西五十里,為馬頭崖口,南去易州城三十里。
附見:茂山衛(wèi)在州治南,舊在府城內(nèi)。景泰元年,移建于此。真武衛(wèi),在紫荊關(guān)城內(nèi)。又有神武衛(wèi),俱景泰三年調(diào)置紫荊關(guān)城內(nèi)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(xué)網(wǎng)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(quán)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