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開皇七年,改置義豐縣,屬定州。唐因之。《舊唐志》:義豐縣,隋自皇阝城移于鄭德堡,置今縣,仍改名義豐。萬歲通天二年,以拒契丹,改名立節。神龍中復曰義豐。皇阝當作渟。建中三年,張孝忠以易州兵,與幽州帥朱滔,共攻成德叛帥李維岳,敗其兵于束鹿。孝忠引還軍于義豐。五代周廣順初,置義豐軍。二年,契丹寇定州,圍義豐,敗去。宋廢軍。太平興國初,改曰蒲陰縣,尋為祁州治。金元因之。明省州城。成化二十年以后,歷代增修,周四里有奇,門四。安國城州東南六里。漢縣治此,高帝封王陵為侯邑。北魏封王肅為安國侯,又魏主恭普泰元年,幽、營、安、平四州行臺劉靈助叛,引兵南至博陵之安國城,即此。唐河在州城南。自真定府定州流入境,又東入博野縣界,滋、沙諸河皆自州境流合焉。
沙河州西南十五里。亦自定州流入境,東北流入博野縣境,合于滋河。滋河,在州西南三十里,自無極縣東流入深澤縣界,又東北流,徑州境合于沙河,又東流會于唐河。解瀆亭在縣東北。漢陽嘉初,封河間孝王子溯為解瀆亭侯,溯子萇,萇子宏,即靈帝也。《元和志》:義豐縣有故解瀆亭。深澤縣州南六十里。南至晉州四十里,西北至定州九十里,西至真定府無極縣四十里。漢為南深澤縣,高祖封功臣趙將夕為侯邑,即南深澤也,屬涿郡。后漢屬安平國。晉屬博陵國。后魏曰深澤縣,屬博陵郡。北齊時廢。隋開皇六年,復置,屬定州。唐因之。景福二年,改屬祁州。宋熙寧六年,省。元初,復置。元至元二年,省入束鹿縣。明年,復置,仍屬祁州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二里。
南深澤城在縣東南五十七里。《十道志》云:漢置深澤縣,屬中山國,今縣治是也。又于滹沱河南置南深澤縣,屬涿郡,此城是也。后漢廢深澤縣,而南深澤如故。后魏改為深澤縣。北齊廢。,隋復置縣于滹沱河北,即漢故深澤縣治,而南深澤遂廢。唐武德初,群賊魏刁兒作亂,據深澤,掠冀、定間,稱魏帝。竇建德擊滅之。
滋河縣西十八里。其源出山西蔚州之枚回嶺,流經真定府境內,自無極縣流入界。又縣西二十五里,有神渚水,滹沱河、滋河之水沖嚙所成,方廣四百步,其深無際。又東北入祁州界,會于沙河。
苦水村縣東南十五里。相傳光武嘗經此,飲水而苦,因名。西河店,亦在縣東南,道出束鹿縣。
束鹿縣州南百二十里。東至深州二十五里,西至晉州七十里,東南至深州衡水縣百里。漢[A11U]縣地,屬巨鹿郡。[A11U],顏師古曰:讀若鷂。后漢曰鳥阝縣。晉屬趙國。后魏仍屬巨鹿郡。北齊改曰安國縣。隋開皇六年,改曰安定。十八年,改曰鹿城,屬冀州。唐初,屬廉州。貞觀元年,改屬深州。至德二年,又改為束鹿縣。胡氏曰:天寶十五載,明皇以安祿山叛,改常山之鹿泉曰獲鹿,饒陽之鹿城曰束鹿,以壓之。是也。建中三年,李維岳以成德軍叛,詔諸鎮兵進討。幽州帥朱滔拔束鹿,圍深州。既而維岳引兵圍束鹿,復為滔所敗。宋初屬真定府。淳化中,仍屬深州。金因之。元初省。尋復置,屬祁州。今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十七里。
[A11U]縣城在縣東北二十里。漢縣治此。光武初,擊破銅馬賊于梟阝。是也。后魏仍為梟阝縣,移于今縣治。唐先天二年,分饒陽鹿城縣地,置陸澤縣,治古梟阝城,又徙深州治焉。朱滔拔束鹿,進圍深州,即此城也。五代周移深州治下博縣。宋雍熙四年,廢陸澤縣入束鹿、深州。《志》云:州東北五里有陸澤城。誤。安定城縣西七里。漢縣,屬巨鹿郡。宣帝封燕剌王子賢為侯邑。后漢省。《通志》云:在今冀州西南。恐誤。又西梁城,在縣南六十里,亦漢縣,屬信都國。宣帝封廣川戴王子辟兵為侯邑。后漢省。
貰城在縣西南。漢貰縣,屬巨鹿郡。貰,師古曰:式制反。高帝封越將合傳胡害為貰侯,邑于此。后漢初,光武自堂陽擊貰,降之。耿純率其宗族賓客迎謁于貰。是也。縣尋廢。堂陽,見縣。
晏城廢縣在縣西。隋開皇十六年,分鹿城置晏城縣。大業初廢,隋末復置。唐武德五年,將軍桑顯和擊劉黑闥于晏城,破之,即此。縣尋廢。
束鹿巖在縣北,外隘內廣,可容千人。一名三丘古洞。
黃丘在縣南。《地形志》:梟阝縣有黃丘。晉永和七年,后趙石琨自信都救石祗于襄國,冉閔遣將孫威拒琨于黃丘,琨敗卻。或以為即此丘也。又縣有青丘、牛丘、馳丘、靈丘,與黃丘共為五丘。
滹沱河縣南三十里。自晉州流經縣境,又東歷安平縣,入深州界。《通典》縣有衡漳水。今名衡水,一名苦水。自趙郡寧晉縣流入境,蓋即胡盧河之北溢者。
鴉兒河縣南十里。亦自晉州流入境,復合于滹沱,又分流而東南出入深州界,《志》以為滹沱支流也。舊時春冬則涸,今淤。《志》云:鴉兒河舊自縣南雙丘社東北達博野縣,合于滋河,九河之一也。
安州府東七十里。東南至河間府百二十里,西南至祁州百二十里,東北至順天府涿州百四十里。
春秋時晉地。戰國屬趙。秦上谷郡地。漢為涿郡地。后漢因之。晉為高陽國地。后魏為高陽郡地。隋屬瀛州。唐因之。五代亦屬瀛州。宋淳化三年,置順安軍治唐興寨。金天會七年,升為安州,后又置高陽軍治葛城縣,尋又移治渥城縣。元初因之州還治葛城縣。至元二年廢。未幾,復置安州,屬保定路。明洪武七年,以州治葛城縣省入,又降州為縣。十四年,復為州編戶二十二里,領縣二。今仍曰安州。
州控臨幽薊,川澤回環。宋時為制御契丹之要地,邊臣何承矩等規畫詳矣端拱二年,何承矩為滄州節度使,上言:臣自幼征行關南,熟知北邊道路川原之勢,若于順安寨西開易河蒲口,導水東注于海,東西三百余里,南北百七十里,資其陂澤,筑堤潴水為屯田,可以遏敵騎之奔軼。俟期歲間,關南諸泊,悉皆壅固,即播為稻田。其緣邊州軍臨塘水者,止留城守軍士,不煩發兵廣戍,收地利以實邊,設險固以防塞,御邊之要策也。其順安軍以西,抵西山百里許,無水田處,亦望選兵戍守。從之。于是雄、莫、霸州,平戎、破虜、順安等軍,興堰六百里,置斗門,引淀水灌溉,水田稻熟,公私獲利,而莞蒲蜃蛤之饒,民皆賴之。咸平三年,承矩知雄州,又言近者建設陂塘,綿亙滄海。昨契丹犯邊,高陽一路,東負海,西抵順安,士庶安居,即屯田之利也。今順安西至西山,地雖數軍、路才百里,縱有丘陵岡阜,亦多川瀆泉源,因而廣之,制為塘埭,自可息邊患矣。《宋會要》:自何承矩議開置屯田,筑堤儲水,為阻固,其后益增廣之。凡并邊諸河,若滹沱、葫盧、永濟等河,皆匯于塘水。天圣以后,領于沿邊屯司。或曰:以無用之塘,廢可耕之田,不如勿廣以息民。議者曰:河朔幅員二千里,地平衍無險阻,自邊吳淀至泥姑海口,綿七州軍,屈曲九百里,深不可以舟行,淺不可以徒涉,雖有勁兵,不能度也,孰謂無益?明道二年,成德守劉平奏:自邊吳淀望趙曠川、長城口,乃契丹出入要害之地,東西不及百五十里。今契丹多事,我乘此以引水植稻為名,開方田,隨田塍四面穿溝渠,縱一丈,深二丈,鱗次交錯,兩溝間屈曲為徑路,才令通步兵,引曹、鮑、徐河、雞距泉,分注溝中,地高則用水車汲引,灌溉甚便。敕行之。塘日益高。嘉五年,知雄州趙滋言:徐河筑堤,斷水入塘,宜開水竇修石限以節之。八年,河北提刑張問視八州軍塘,出土為堤,以蓄西山之水,則入夏河溢,而民田無患。詔施行之。《宋志》:河北自雄州東際海,多積水,戎人患之,未嘗敢由是路。順安軍西至北平二百里,地平無閡,故多從此入寇。泥姑海口,即今直沽口。趙曠川、長城口,俱見安肅縣。元王曰:安之為郡也,群山連屬,西峙而北折,九水合流,南匯而東注,陂池藪澤,縈帶左右。秋水引退,土脈沃衍,有禾、麻、、麥,畝收數鐘之利。此宋人所以屯戍守御,筑堤浚塘,恃為邊備者歟?
葛城廢縣今州治。《括地志》:葛城,一名依城,亦曰西阿城。在瀛州高陽縣西北,以徐、滋二水并過其西,又曲徑其北,故曰阿齊。有東阿,此因曰西阿。《史記》:趙孝成王十九年,與燕會阿,又與燕易土。燕以葛城與趙,即此。金大定二十八年,始置葛城縣,徙安州治焉。泰和八年,復移州治渥城縣,以葛城為屬縣。元還治葛城。至元二年,州廢,縣亦廢為葛城鎮,尋復故。明省入州。州城,明初因舊址修筑。弘治及嘉靖初,增修。周五里有奇,門四。
唐興城州東南二十里。唐武后如意元年,分高陽、河間縣地置武昌縣,屬瀛州。長安四年,改屬莫州,尋還隸瀛州。神龍初,改為唐興縣。景云二年,仍隸莫州。五代時廢。宋太平興國七年,高陽關鎮將奏敗契丹于唐興口,因置唐興寨。淳化三年,建順安軍,筑城置戍。金改置安州,又移治葛城縣,此城遂廢。
易水在州城北。府境曹河、徐河、石橋河、一畝泉河、滋河、沙河、鴉兒河、唐河,與易水為九河,合流于此,統名為易水。至雄縣南而為瓦濟河。舊《志》云:瓦橋關當九河之末。是也。丘家道口河,在州東南三十里,自高陽縣馬家河東流徑此,下流入任丘縣界之白羊淀。
徐河在州西。自清苑縣流入境,又東合于易水。宋端拱二年,契丹入寇,詔大帥李繼隆發鎮定兵,并獲糧運數千乘趨威虜。契丹將耶律休哥聞之,帥精騎邀諸途北面,巡簡尹繼倫適將兵巡徼,遇之,休哥不顧而南。繼倫潛躡其后,行數十里,至徐河,突入其軍,休哥敗遁。《宋史》作唐州徐河,誤也。蓋興唐寨之徐河耳。或曰唐州當作保州。
淘河在州東。易水東出之別名也。宋咸平二年,詔邊民越拒馬河塞北市易,知雄州何承矩上言:緣邊戰棹司自淘河至泥姑海口,屈曲九百余里,此天險也。太宗置寨十六,鋪百二十五,增設戍卒,部舟百艘往來巡警,大為要害,若聽人馬交渡,深非便宜。從之。或曰宋人以塘泊為邊備,往往疏浚,以防淤淀,故沿邊諸河,皆曰淘河。
邊吳泊在州西南。亦曰邊吳淀。九河合流,溢而為泊處也。城南舊有邊吳塔。又有古堤,在州城北易水濱,東自邊村而下接雄縣,南自板橋而下接蠡縣,皆以防九河之決溢。《宋志》:沿邊塘濼,東起雄州,西至順安軍,合大蓮花淀、洛陽淀、牛橫淀、康地淀、疇淀、白羊淀為一水,衡廣七十里,縱三十里,或四十五里,深一丈,或六七尺。今廢。又《會要》云:邊吳淀西望長城口尚百余里,皆山阜高莫阝,水不能至。契丹每言宋人安事塘泊,吾騎馳突得此路足矣。明道末,亦引塘水開方田,始有險可恃。
劉家淀州西二十里。石橋河、一畝泉河,自清苑縣流入境,匯而為淀,北流入于易水。又州境舊有五門、幞頭等港。宋慶歷五年,屯田司葛懷敏奏:知順安軍劉宗言閉五門、幞頭港,下赤大渦、柳林口漳河水,不使入塘。臣已復通之,令注白羊淀。蓋南引漳水入塘之道也。今俱廢。《志》云:州西北五里有牙家港,在易水旁。又朱家港在州西南十五里,與濡水相連,入白羊淀。
高陽縣州南四十里。西南至蠡縣六十里,東至河間府任丘縣七十里,東南至晉州饒陽縣百二十里。漢涿郡高陽縣地。后漢屬河間國。晉屬高陽國。后魏為高陽郡治。隋郡廢。開皇十六年,置蒲州于此。大業初,州廢,縣屬河間郡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蒲州。貞觀初,州廢,縣屬瀛州。宋初因之。至道三年,改屬順安軍。熙寧六年,廢為鎮。十年,復故。金屬安州。元因之。明洪武中,嘗廢,尋復置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四里。
高陽城縣東二十五里。戰國時燕邑。《國策》:燕封宋榮蚠為高陽君。即此。漢為高陽縣治。司馬貞曰:高陽氏所興也。應劭曰:在高河之陽,因名。晉太和五年,燕主自鄴出奔高陽,為秦追兵所獲。隋大業七年,伐高麗,敕河南、淮南、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。十二年,賊帥趙萬海自恒山寇高陽。唐宋以來,縣皆治此。明洪武三年,河溢縣圮,始遷今治。《高陽記》:故城,顓帝所筑,一名化龍城。今廢。城亦名化龍村,蓋傳訛也。
安都城縣西南三十八里。漢文帝四年,立齊悼惠王子志為安都侯,此即安都廢邑。又縣西有廣信軍新城。宋熙寧中,議移廣信軍于此,因筑此城。尋罷。
馬家河縣東三里,滹沱河支流也。自晉州饒陽縣鐵燈竿口導流而北,經蠡縣境,又東北至縣南延福村,楊村河、土尾河俱流合焉。潴為馬家河淀,復東北流入安州界,注于易水。楊村河,即唐河下流,在縣西。《志》云:自三岔口社接蠡縣境,東經宋家橋,而匯于馬家河淀。又土尾河,亦自蠡縣及清苑縣境流入界,至宋家橋,而合馬家河淀。《邑志》:縣西南有三叉口堤,延袤十五里,以防土尾河泛溢。
高河縣東二十五里。自馬家河淀分流,其別出者曰豬龍河,俱引而東,經高陽故城南,又東北經安州界,下流入白羊淀,合雄縣之瓦濟河。《志》云:高河舊流自縣境東南入,至河間縣界,下流注于滹沱,此非故流矣。今亦見河間縣。榆堤,在縣東南,延袤二十余里,縣當馬家河諸水下流,藉堤以防決溢之害。又縣東有婁堤,延袤五十里,以障豬龍河之水。
高陽關在縣東。《志》云在縣之三叉口社。一名草橋關。五代周顯德六年,收復三關,建為高陽關寨,即三關之一也。宋屬順安軍,與瓦橋、益津互相聯絡,而高陽實為根本。控扼幽薊,戍守特重。
新安縣州東二十里。東至雄縣四十里,北至容城縣三十里,西北至安肅縣五十里,東南至河間府任丘縣七十里。本容城縣地。金主泰和四年,析置渥城縣。八年,移安州治焉。元至元二年,廢州,改縣為新安鎮。九年,升為新安縣,屬保定路。明洪武七年,省入安州,尋復置。今城周九里,編戶十一里。
渥城故縣即今縣治。《水經注》容城東南有渥水,南流入易水,城蓋以此名。五代晉時,嘗戍守于此。或謂之渾渥城,又訛為渾泥城。金因置渥城縣。元以金人移安州治此,故曰新安。長城,在縣西北,自縣境入安肅縣界,綿延斷續,勢如岡阜。或以為古大堤。蓋即戰國時燕、趙分界處。又三臺城,在縣西二十里,今亦見容城縣,蓋境相接也。《志》云:臺傍有劉盆子寨,下有洞,長數里。蓋亦傳訛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