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和山縣西北三十五里。舊名石河山,居民避兵于此得免,因改今名。其相接者,曰父子山、白合山、柏巖山,參差列峙,為縣之險。葛洪山,在縣西北七十里,山宮觀環列,巖壑頗勝。徐廣曰:鴻上水出葛洪山,山與恒山相接,下有楊家峪。《志》云:縣西北高尖峪,空閑窯諸處,舊嘗產銀,謂之銀洞。明初嘗采礦練銀,力多利少,閉不復采。唐河縣西三十里。古嘔夷水也,源出漳、源州界恒山谷中。自山西靈丘縣東南流,經倒馬關至縣境,又東南流,經曲陽縣入定州界,謂之滱水。至祁州與沙河合。《水經注》:唐水導源盧奴縣西北,至唐城西北曷而為河,其水南入小溝,下注于滱水。似誤。
鴻上關縣西北百十里。舊《志》作七十里。徐廣曰:故關今名洪城,一名鴻山關。《水經注》:滱水東流,歷鴻山關。是也。亦謂之唐關,與定州接界,蓋即今之倒馬關矣。《輿程記》:倒馬關北十五里,為柳角安口。又北五十里,曰插箭嶺,即山西廣昌縣界矣。
八渡關縣西北五十里。關下有水,屈曲凡八渡,因以名關。《寰宇記》:漢所置關也,當山溪之險道。金時置軍城鎮。明初亦置軍城鎮巡司,為戍守要地。鎮南即定州曲陽縣也,今亦見曲陽縣。又軍城驛,在縣西北九十里。洪武二年,置馬驛于此,道出山西,以軍城鎮名。萬歷九年廢。赤岸鎮在縣北。唐武德六年,高開道入寇,自易州而南,掠赤岸鎮。《九域志》:鎮在定州。《唐縣志》云:縣又有預備倉四。曰汀都,在縣西八里。山羊,在縣東北十里。高昌,在縣東二十五里。留泉,在縣南二十里。皆以村社為名。
周家堡縣西北百十里,倒馬關東路戍守處也。有周家鎮巡司,又有中窯谷口,在倒馬關西北五十里,亦為戍守要地。《輿程記》:周家堡口東至玉河安口十里,西至營溝口十五里,自周家堡西南至倒馬關六十里。
慶都縣府西南九十里。西至唐縣三十里,東北至滿城縣七十里,南至定州六十里,西南至定州曲陽縣七十里。漢望都縣,屬中山國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后魏仍屬中山郡,孝昌中改屬北平郡。高齊廢入北平。隋開皇六年又置,大業初又廢。唐武德四年,復置望都縣,屬定州。宋因之。金改為慶都縣。元改屬真定路,尋又改屬保定路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八里。望都故城縣西北七里。本戰國時趙邑。《史記》:秦始皇七年,將軍驁死,以攻龍孤、慶都。《括地志》:定州恒陽縣有白龍山,又有扶龍山,唐縣東北有孤山,所謂龍孤也。慶都蓋邑名。漢因置望都縣于此。劉句曰:唐初分安喜、北平二縣,置望都縣,治安險故城。貞觀八年,始移今治。五代梁龍德初,晉王存勖敗契丹于新樂,契丹主阿保機自定州退保望都,晉王追敗之,逐北至易州。是也。恒陽,今見定州曲陽縣。安險,亦見定州。
柳宿城縣東南四十五里。漢武元朔三年,封中山靖王子益為柳宿侯,邑于此,后廢。今為六宿堡,音訛也。恒嶺縣西二百里。《志》云:恒山在縣西,與曲陽縣接界。
龍泉河在縣西北。有龍泉,與縣西南諸泉匯而為河,東流溉田三百余頃。《志》云:縣北里許有黃、黑二泉,相去僅十余步,二色分明,與龍泉水合流,繞為城壕,隆冬不冰,相傳中有溫泉云。其下流亦南匯于唐河。
清水河縣西南一里。流經縣南,東流二里,合于龍泉河。又有灞龍河,在縣西南五里,東北流七里,合于清水河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里有堅功泉,又西二里有西堤泉,又縣西南有沈家泉、涌魚泉,俱平地涌出,合于龍泉河,蓋即龍泉之上源矣。
馬安關在縣西。《晉?地道記》:望都縣有馬安關,或曰馬溺關也。《中山記》:八渡、馬溺是山曲要害之地,有馬溺水出上曲陽縣東北,東流合于滱水。《志》云:縣附城有東南兩關,隆慶初,增建。又有翟城馬驛,在縣治北。
康村在縣東北。宋咸平六年,契丹寇定州之望都高陽關,將王繼忠等赴救,至康村為敵所困,且戰且行處也。今訛為狼村鋪,道出滿城縣。又固店,在縣西南,道出定州。博野縣府南九十里。西南至祁州三十里,西至定州九十里,東南至晉州饒陽縣七十里。漢蠡吾縣地,屬涿郡。后漢元嘉初,置博陵縣。魏因之。晉改縣曰博陸,為高陽國治。后魏改為博野縣,屬高陽郡。隋屬瀛州。唐武德五年,置蠡吾州治此,八年州廢。九年改置蠡州。貞觀初,又廢,縣屬瀛州。永泰中,改屬深州。五代周屬定州。宋雍熙四年,置寧邊軍。景德初,改永定軍。天圣七年,又改永寧軍。金改置寧州,亦曰博野郡。天德三年,又改為蠡州,治博野。元至元三年,省博野入蠡州。三十一年,復置博野縣,屬保定路。明洪武初,屬祁州。六年,改今屬。城周四里,編戶二十一里。陸成廢縣縣南十六里。漢置陸成縣,屬中山國。武帝封中山靖王子貞為陸成侯,邑于此。后漢廢入蠡吾縣。舊《志》云:桓帝更置博陵縣,蓋治此。后魏博野縣亦治焉,尋移今治。唐長慶初,橫海帥杜叔良討成德叛將王庭湊,大敗于博野。石晉天福六年,成德帥安重榮以晉主臣契丹,恥之,遣騎掠幽州南境,軍于博野。即今縣也。
唐河在縣南。亦曰滱水。自祁州流經縣界,又東入蠡縣境。《志》云:唐河、沙河、滋河三水,俱自祁州流入縣南,合為一川,謂之三岔口。東入蠡縣,謂之楊村河。博水,在縣西北,自完縣東南流,經縣西。《寰宇記》云:博水入縣境,合于滱水。又小店河,亦在縣北。其西又有西莊河,俱合流達安州界,會于九河。
蟾河縣東南二十五里。其西有龍塘河,流合蟾河,下流注于滹沱。
白牛邏在縣東南。昔時置戍巡警處也。北魏孝昌二年,元深躡定州賊葛榮于交津。榮至白牛邏,掩深別將元融殺之,深遂還趨定州。交津,見晉州武強縣。蠡縣府南九十里。西至博野縣十八里,南至晉州饒陽縣七十里,東南至河間府九十里。漢置蠡吾縣,屬涿郡。后漢屬中山國。晉屬高陽國。后魏屬高陽郡。北齊省入博野縣。唐置蠡州。元至元初,州屬真定路,廢博野縣。尋復置縣,而移州治于此。明洪武八年,改州為縣。城周八里有奇,編戶二十七里。
蠡吾城縣東二里。漢縣。后漢屬中山,安帝封河間王開子翼為侯邑。其子志入繼大統,是為桓帝,追尊蠡吾侯為孝崇皇,陵曰博陵,因析置博陵縣,而蠡吾如故。
清梁城縣西二十里。石趙所置城也。晉永和六年,慕容雋擊后趙,至無終。趙將王午、鄧恒棄薊城,走保魯口。雋自薊進擊之,軍至清梁,鄧恒將鹿勃早來襲,敗去。魏收《志》蠡吾縣有清涼城,即此。又南安城,在縣南,亦石趙所置。晉永和七年,慕容雋遣慕容評攻王午于魯口,至南安,斬午將鄭生。是也。魯口,見晉州饒陽縣。
楊村河縣南三里,亦謂之唐河。《志》云:滋河、沙河、唐河之水,自祁州合流,經博野縣而合為三岔口,入縣界為楊村河,引而東。初自縣東南流入河間府境,其后自蘭家圈口北決,由玉田渚口入高陽縣境。又有小陳河,源出慶都縣界,經縣東北流,入安州界。今湮。
土尾河在縣東北。《志》云:唐河經縣東南,分流為土尾河。又東北經清苑縣及高陽縣境,下流仍合于滋、沙諸河。
石羊壘在縣東。魏收《志》蠡吾縣有石羊壘,蓋昔人屯戍處。今堙。
完縣府西七十里。西南至唐縣四十里,東北至滿城縣五十里,北至易州百二十里。秦曲逆縣地。漢為北平縣地,屬中山國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后魏屬中山郡。孝昌中,分置北平郡,治北平縣。北齊郡廢。隋屬定州。唐初因之。萬歲通天二年,契丹來攻不下,改為徇忠縣。神龍初,復曰北平縣。五代唐改為燕平縣,尋復曰北平,屬易州。石晉改屬定州。宋因之,慶歷四年,移置北平軍于此,仍隸定州。金曰永平縣,屬中山府。貞二年,升為完州。元仍改為永平縣,尋復曰完州。明洪武二年,改州為縣。城周九里有奇,編戶十八里。
北平廢縣縣東二十里。漢縣治此,高祖封功臣張蒼為侯邑。順水經其地。光武擊尤來、大槍諸賊于元氏,追至北平,戰于順水北,即此處也。唐長慶初,義武帥陳楚敗盧龍叛將朱克融兵于望都及北平。五代時,縣移今治。宋置北平寨于此。景德初,契丹寇威虜順安軍,進攻北平寨,總管田敏擊走之。東侵保州,復敗卻。慶歷二年,于北平寨置北平軍。四年,即縣治置軍,以寨屬焉。金廢。
曲逆城在縣東南二十里。《左傳》:齊國夏伐晉,取逆。酈道元以為即曲逆也。后為趙邑。秦置縣。漢七年,高祖擊韓王信,自代還,過曲逆曰:壯哉縣,吾行天下多矣,惟見洛陽與是耳。因封陳平為曲逆侯。十一年,陳反。將王黃軍曲逆,高祖自將擊之。張晏曰:濡水于城北,曲而西流,故曰曲逆。后為縣,屬中山國。后漢章帝巡北岳至此,丑其名,改曰蒲陰。晉亦屬中山國。后魏屬北平郡。北齊廢入北平縣。隋開皇六年,復置蒲陰縣。大業初又廢。
陽城縣東南五十里。《續漢志》:中山蒲陰縣有陽城。陽城在蒲陰東南三十里。晉隆安初,慕容寶聞拓跋攻信都,出屯深澤,遣慕容麟攻陽城,殺魏守兵。拓跋因還屯陽城,既而拓跋儀攻慕容德于鄴,以軍食不給,命儀去鄴,徙屯巨鹿,積租陽城。石晉開運二年,契丹入寇,晉軍與戰于陽城,敗去。《水經注》:博水出中山望都縣,東徑陽城,散為渚澤,世謂之陽城淀。宋景德元年,契丹犯保州,不克,進攻定州。宋兵拒之于唐河,契丹遂駐陽城淀,即此。夏屋城在縣西北。《竹書紀年》: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,還取夏屋城曲逆者也。《水經注》:蒲水東北流,徑夏屋故城,實中險絕。又東有賈復城,其城因河為壕,昔賈復從光武追銅馬、五幡于北平所作,世俗音轉訛為寡婦城。《一統志》:賈復城,在唐縣北。又有堯城,在縣南,相傳唐堯所筑。
林尖山縣北二十里。峰巔高聳,遠望皆見。又北二十里,曰柏山,平闊五百余步。周回居民甚眾。昔時山多柏,因名。又北有峨山,巍峨高峻,俯視諸山,皆列其下。白崖山,在縣西北四十里,峰巒秀拔,四面多白石,因名。
馬耳山縣西三十里。高聳于云,有兩峰并峙,狀若馬耳。《志》云:縣境諸山,馬耳為之冠。中有桃花洞及桃花泉。又大嵬山,在縣西二十里,以山勢嵬峨而名,五云泉水出焉。伊祁山,亦在縣西三十里,祁水出焉。伊祁,堯姓也。相傳堯母所居,或以此為堯山。張晏曰:堯山與都山相去五十里,即此山云。《志》云:縣西有壇山,高聳參天,其上平整,遠望無際。又有油山,在縣西南,屹然峭峙,石壁瑩潤,因名。
祁水在縣南。發源伊祁山,東流經縣境,又東入滿城縣界,即方順河之上源也。又五云水,出大嵬山。又縣西二十里有流九水,三十里有店頭水,出馬耳諸山,流合五云水,共為一川,東南流合于博水。博水在縣東南。《水經注》:博水出望都縣東南,其流旋伏旋見,東南連三梁亭,疑即古芍梁。《竹書紀年》:燕人伐趙,圍濁鹿。趙靈王及代人救濁鹿,敗燕師于勺梁。今廣昌嶺東有山,俗名曰濁鹿,蓋趙地也。博水徑陽城縣,散為澤渚,是為陽城淀下流,入博野縣境,注于唐河。今源流多淤。
濡水在縣西南。《水經注》:濡水出蒲陰縣西枉渚,回湍率多曲復,亦謂之曲逆水。《志》云:今縣北一里有曲逆水。,繞縣東南,合于祁水。或以此即祁水之別源,非故濡水也。又有蒲水。《水經注》:蒲水出縣西北蒲陽山,徑蒲陰縣北,下流合于濡水,又東入于博水。今故道多湮。龍池,在縣北四十里,舊有灌溉之利,今湮。
安陽關在縣西北。《晉?地道記》:蒲陰有安陽關,安陽都尉治焉。《水經注》:蒲水南徑安陽亭,即安陽關也。
水谷寨在縣西北。宋嘉定十三年,金人以蒙古侵掠,分命易水公靖安民戍守水谷、灌谷、東安等寨。或曰:其地皆近縣境,今縣西北有水谷等口。鷹捕嶺口,在縣西北五十里,東北去水谷口二十里,又西南去五虎嶺口二十里。又西十里曰銀山口。《志》云:自水谷口至唐縣之周家堡口,凡一十三關口。
白團衛村在故陽城南四十里。石晉開運二年,敗契丹于陽城。師還至白團衛村,契丹復至,遂大戰于此,契丹敗卻,晉兵逐北二十余里。契丹散卒至陽城東南水上,稍復布列,晉人前擊,皆渡水遁去。晉師還保定州。舊史作白檀衛村。
附見:
大寧都司在府治西,明洪武二十年,建北平行都司于大寧。建文三年,燕王遷置于此。永樂初,又改為大寧都司,領營州、興州等衛十一,寬河所一。衛、所散建于順天、永平府境內。保定左衛,在都司治西,永樂中建。又有中、前、后及右衛,俱置于府城內。
祁州府南百二十里。東至河間府百七十里,南至真定府晉州百里,西至真定府定州百二十里。
春秋時晉地,戰國時趙地。秦屬巨鹿郡。兩漢屬中山國。晉屬博陵郡。后魏因之。隋屬定州。大業初,屬博陵郡。唐仍屬定州。景福二年,始置祁州易定節度使王處存奏置,治無極縣。五代因之。宋仍為祁州景德初,移治蒲陰縣,賜郡名曰蒲陰。金屬真定路。元改屬保定路。明仍曰祁州,以州治蒲陰縣省入編戶一十四里,領縣二。今仍曰祁州。
州川原平衍,水陸四通,右翼中山,左達瀛海,前臨晉冀,背負幽燕。使防維不修,藩籬既決,震漁陽之鼙鼓,斗河北之戈矛,東西云擾,寇來無方。州之地勢,固戰場也。唐之末造,既已當其弊矣。聯指臂之形,豫折沖之略,地無險易,備無緩急,近息滹沱之沸騰,遠銷太行之斥堠。司其任者,庶加之意哉!
蒲陰廢縣今州治。漢安國縣地,屬中山國。后漢因之。晉屬博陵郡。后魏因之。北齊廢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