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水縣南四十里。與清苑縣分界,上有徐橋。《志》云:縣南二十五里有曹水,西北出曹河澤,東南流,經北新城南,入于徐水。南昌水,在縣西。《輿地記》:南昌水東流過梁門,去縣西二十里,引為陂塘,以溉民田。鮑水在縣西北。自易州流入境,又東南流,入容城縣界。今城北有鮑河渡,即此水也。《宋會要》:咸平四年,知靜戎軍王能,請自姜女店東決鮑河水,北入閻臺淀。又自靜戎之東,引河北注三臺小李村,其水溢入長城口而東,又壅使北流,東入于雄州。議者以閻臺村地高,決河引水非便。議寢。五年,順安軍都監馬濟,請自靜戎軍,東引鮑河,開渠入順安軍。又自順安軍西引入威虜軍,置水陸營田于渠側,以達糧運,以隔敵騎。從之。《金志》遂城縣有鮑河,下流合于易水。又縣北有趙曠川,舊為戍守處。宋人所云趙曠川、長城口皆契丹出入要害。是也。柳灣,在縣北。《志》云:宋與契丹分界二十里。即此。俗名蘆草灣,今湮。
白塔店縣北二十里。其地有白浮圖,因名。道出定興縣。《志》云:縣北十里有白溝驛,元置。明洪武六年,移于縣治東。定興縣府北百二十里。西至易州六十里,北至涿州六十五里,東至新城縣四十里。本范陽縣地。金大定六年,始析范陽之黃村置定興縣,屬涿州。元屬易州。明洪武六年,改今屬。城周五里有奇,編戶二十一里。
百樓城縣西南二十里。相傳唐太宗征遼還,駐軍于此,營城以居軍士。今為百樓村。拒馬河縣西一里。亦謂之淶水。自淶水縣流經此,與五里河、白溝河合入安肅縣界。其合處有渡,曰河陽渡。《志》云:劉琨常守此,以拒石勒,因名。守處,蓋在縣境。
白溝河在縣西。自易州流入縣界,東合拒馬河,即易水也。又五里河,在縣西南十里,自易州白楊嶺流入縣界,東流入拒馬河。
遒闌河縣西北三十五里。自淶水縣流入界,下流與易州之梁村水、白楊嶺水、馬跑泉水合流,而東入拒馬河。一名沙河。宋雍熙三年,曹彬等敗于岐溝,夜渡拒馬河,南趨易州。方瀕沙河而飯,聞契丹將耶律休哥追至,驚潰,死者過半,沙河為之不流。即此水也。河陽鎮縣南十里。有巡司。又縣治東南有宣化馬驛。固城鎮,在縣南四十里。《志》云宋與遼分界處,今與清苑縣接境。新城縣府東北百五十里。北至涿州六十里,東南至霸州百十里,東至順天府固安縣九十里。古督亢地也。漢宣帝封燕剌王子慶于新昌為侯國,屬涿郡。后漢省。唐大歷四年,分固安縣地,置新昌縣。太和六年,又析新昌地,置新城縣,屬涿州。后唐同光二年,契丹寇新城,即此。遼金亦曰新城縣。元升為新泰州,尋復曰新城縣。至元二年,改屬雄州。明初因之。洪武六年,改今屬。城周三里有奇,編戶三十六里。
新昌廢縣縣東三十里。漢舊縣,后廢。唐復置,屬涿州。李克用克幽燕,避父諱,省入新城縣。《志》云:縣有古城,或以為古燕城也。
白溝河縣南三十五里。自安肅容城縣界流入境,亦曰拒馬河。宋人與遼分界于此,亦曰界河。石晉開運二年,契丹入寇,晉兵敗之于陽城,契丹逾白溝而去。蓋自此逾河而北也。《邑志》縣東南有王大本口堤,昔人筑此以防拒馬河之泛溢。永樂十年,堤潰,尋復修塞。陽城見完縣。
馬村河縣西北四十里。自淶水縣流入境,東南流合于白溝河。《志》云:馬村河本自拒馬河分流,由淶水縣東南境赤土社,經縣之馬村,因名。宋咸平五年,修堤塘,擁鮑河,開渠入順安軍及威虜軍。詔莫州部署石普護靜戎軍,壁于馬村,以張軍勢,即此。
南里河縣東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琉璃河支流也,與順天府良鄉縣接界。又縣東三十里,為渾河,自順天府固安縣分流,合南里河,經雄縣境,而入霸州界。
三甲店縣北三十五里,北至涿州之中道也。又高密店,在縣西北三十五里。元至治中,嘗游畋至此,亦名駐蹕莊。巨河鎮,在縣西南,舊有巡司,今廢。又有汾水馬驛,在縣治東。
雄縣府東北百二十里。西至安州六十里,東至霸州保定縣八十里,南至河間府任丘縣七十里,北至新城縣六十五里。漢易縣地,屬涿郡。后漢屬河間國。晉曰易城縣。后魏復為易縣,屬高陽郡。北齊天保七年,省入鄭縣。唐武德五年,置歸義縣,兼置北義州治焉。貞觀初,州縣俱省。八年,復置歸義縣,屬幽州。大歷四年,改屬涿州。五代晉初,沒于契丹。周顯德六年,收復,置雄州。宋太平興國初,改縣曰歸信,而州如故。政和三年,賜郡名曰易陽。金仍曰雄州,又為永定軍。元因之。明洪武初,省歸信縣入州。七年,改州為縣。城周九里有奇,編戶十七里。
廢易縣在今縣北三十五里。本燕故邑也。春秋魯莊公時,燕桓侯徙于臨易。即此。戰國時,趙惠文王與燕、莫阝、易。莫阝與易相接也。漢因置易縣。后漢建安十一年,曹操征烏桓,至易,留輜重,輕兵兼道而進。晉曰易城。唐曰歸義。寶應二年,官軍追史朝義,及于歸義,朝義敗走。宋太平興國初,諱義改曰歸信。宋白曰:唐歸義縣,本屬涿州,周移縣治瓦橋,宋改為歸信縣。而涿州所屬之歸義,乃在界河之北,仍治漢易縣故城,屬契丹境內。自是一縣而兩境分置,宋之雄州治歸信,契丹之涿州領歸義也。金人始以歸義并入歸信,仍為雄州治。明初縣始廢。又《括地志》曰:歸義廢縣東南十五里,有故易城,乃漢易縣治云。
易京城在縣西南。《水經注》: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,易水經其南。《爾雅》曰:絕高謂之京,并人力謂之丘。杜佑曰:歸義縣南十八里即易京城。后漢末,公孫瓚據幽州,有童謠云:燕南垂,趙北際,中央不合大如礪,惟有此間可避世。瓚以為易京地當之,遂徙鎮易,為固塹十重,于塹里筑京,京皆高五六丈,為樓其上。中塹為京,特高十丈,自居焉。《后漢史》:瓚筑易京城,修營壘樓觀臨易河,通遼海,以鐵為門,乃曰:兵法,百樓不攻。今吾諸營樓櫓數十重,積谷三百萬斛,足以待天下之變矣。及為袁紹所攻,瓚南界別營,或降或潰。紹軍徑至其門,為地道穿樓下,施木柱之,度足達半,便燒之,樓輒傾倒,稍至京中。瓚與子書云:袁氏之攻,狀若鬼神,沖梯舞于樓上,鼓角鳴于地中。竟為紹所破。晉建興四年,石勒以李回為高陽太守,回徙居易京。咸康四年,段遼襲后趙,幽州刺史李孟孟退保易京。其后石季龍擊慕容雋,還至此,惡其險固而隳之。今舊址僅存。
亞谷城在縣東。《城冢記》:漢景帝時,匈奴王盧它之降,封為亞谷侯。即此。又縣西有楊關城,相傳宋將楊延昭守關南時所筑。
大雄山縣治西南二里。高峙數十丈,峰頂平廣。一名望山,以其標領群岫,為眾望也。其左翼為小雄山,奇峰牙列,石罅甘泉出焉。五代周置雄州,蓋因山為名。
易水縣南二十五里,自安州流入境。相傳燕太子丹送荊軻于易水上,蓋在此處。唐光化三年,朱全忠遣將張存敬寇易、定,幽州帥劉仁恭遣其子守光救定州,軍于易水上,存敬襲敗之。一名瓦濟河。《志》云:易水至雄縣南,東合白溝河,是為瓦濟河。又東合清河,是為三岔口河。縣西三里有黃灣河,則易水之支流也。
白溝河縣北三十里,亦曰巨馬河。自新城縣流入境,即宋之界河也。宋宣和四年,童貫伐遼,至高陽關,遣種師道總東路兵趨白溝。既而師道次白溝,遼人擊敗其先鋒楊可世于蘭溝甸,師道退保雄州。未幾,童貫復遣劉延慶等出雄州,度白溝以侵遼,至良鄉為遼所敗。明建文中,燕王與李景隆大戰于白溝河,即此處也。宋《北使行程記》:雄州之北,界河之南,有白溝驛。雄河縣南三里。自安州易水分流,徑縣界東流,仍合于易水。《宋會要》:沿邊塘濼,東南起保定軍,西北抵雄州,合百水淀、黑羊淀、小蓮花淀為一水,衡廣六十里,縱二十五里,或十里,其深八尺,或九尺,后廢。今縣南五里有閘河,相傳宋楊延昭浚此運糧。又南十里為高陽河,自高陽縣流入而名。又縣東南五十里有清河,俱流合于易水。瓦橋關在縣南易水上。舊《志》:關在涿州南百二十里,莫州西三十里。唐大歷九年,魏博帥田承嗣叛,發諸道兵討之,盧龍留后朱滔軍于瓦橋。成德帥李寶臣叛附承嗣,襲敗滔。光化二年,幽州帥劉仁恭為汴將葛從周所破,自乾寧軍退保瓦橋,既而汴將張存敬復攻仁恭,拔瀛、景、莫三州,下二十城,將自瓦橋趣幽州,道濘不得進,乃西攻易、定,取祁州。五代梁乾化二年,晉將周德威攻燕,遣裨將李存暉等攻瓦橋關,關及莫州皆降于晉。貞明三年,契丹據平州,晉王存勖自瓦橋運糧輸薊城,屢被契丹抄掠。后唐同光二年,契丹入寇至瓦橋,遣將屯戍。周顯德六年,伐契丹,趙匡胤先至瓦橋關,契丹守將以城降,周主以其地控扼幽、薊,建為雄州,割容城、歸義二縣隸焉。宋太平興國五年,契丹主賢入寇,圍瓦橋關官軍,陳于水南。耶律休哥帥精騎渡水逆戰,官軍敗績,休哥追至莫州。宋白曰:瓦橋亦謂之瓦子濟橋,在涿州南,易州東,東至益津關八十里,當九河之末,周世宗收復三關之一。沈括曰:瓦橋關素無關河為阻。仁宗時,六宅使何承矩守瓦橋,始議因陂澤之地,臨水為塞。慶歷中,內侍楊懷敏復踵為之。熙寧中,又開徐村、柳莊等濼,皆以徐、鮑、沙、唐等河,叫候、雞距、五眼等泉為源,東合滹沱、易、白等水并大河,于是自保州西北沉遠濼,東盡滄州泥姑海口,凡八百里,悉為渚澇。自是倚為藩籬。乾寧軍,見青縣蘆臺城。大姑寨在縣東。今有大姑村。《宋志》:縣境有雙柳、紅城、新垣、大渦、木場、張家、三橋等共八寨,皆五代周及宋時所置,為備御要地。金廢。駐駕臺,在縣東七里,高數丈,相傳周世宗曾駐蹕于此。《志》云:縣城東南有城子臺,平地特起,狀若城垣。又縣西北三十里,有涼馬臺,高數丈,相傳燕趙分易水為界,筑二臺以登陟而耀武云。
容城縣府東北九十里。東南至雄縣五十里,東北至新城縣七十里,西至安肅縣四十五里,西北至定興縣五十里,漢置容城縣,屬涿郡。景帝封匈奴降王徐盧于此。后漢省。晉復置容城縣,屬范陽國。后魏屬范陽郡。北齊省。隋未改置遒縣于此。唐初,屬北義州。貞觀初,屬易州。圣歷二年,契丹入寇,縣固守得全,因改曰全忠。天寶初,復為容城縣。五代晉入于契丹。宋初復置縣于巨馬河南,屬雄州。金改屬安肅州。元因之。明初,省入雄縣。洪武十四年,復置,屬保定府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六里。
容城故城在今縣西北三十里,西距易州八十里。漢唐以來縣蓋治此。五代梁乾化初,燕劉守光侵易、定,攻容城,即此。石晉初,地入于遼,居民皆避居巨馬河南,宋因置縣以統之。《遼志》云:容城故城,本在雄州西南,遼僑置于涿州新城縣界,仍屬易州,蓋以宋所置城為故城也。金初以北容城并入南容城。明景泰二年,相地筑城,復遷治于拒馬河北,南去舊縣十余里,即今縣城也。三臺城,在縣西南。《城冢記》:燕趙分易水為界,筑三臺并置城于此。
易水在縣南。自安肅縣流入境,復東北流,經新城縣境,又東南入雄縣界。亦曰白溝河,亦曰拒馬河。《水經注》:易水徑容城縣南,又東渥水注之,其水上承二陂于容城縣東南,謂之大小渥淀,南流注易水,謂之渥洞口。今渥水湮廢久矣。《邑志》縣自東而北有長堤,延袤五十里,以防白溝河漲溢。永樂十四年,潰決,尋修塞之。
濡水在縣西。自易州流入境,亦曰北易水。《水經注》:濡水出故安縣西北窮獨山南谷,東流至容城縣西北大利亭,又東南與易水合。《邑志》:縣西南二十里有黑龍渡,易水與鮑河合流處。誤以濡水為鮑水也。雹水,在縣南,即鮑水也。自安肅縣流入境,又東南入新安縣,為長流河。
唐縣府西南百二十里。東南至祁州九十里,南至真定府定州六十里,西北至山西廣昌縣一百四十里。古唐邑。漢置唐縣,屬中山國。后漢及晉因之。后魏屬中山郡。北齊省入安喜縣。隋開皇十六年,復置唐縣,屬定州。唐因之。五代梁改為中山縣。唐復故。晉又改為博陵縣,漢復為唐縣。宋仍屬定州,金因之。元改屬保定路。今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二十二里。
唐城即今縣。相傳堯為唐侯時,國于此。春秋時屬北燕國,謂之陽邑。昭十二年,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。《傳》曰:納北燕伯款于唐。是也。后為鮮虞邑。趙滅鮮虞,亦為唐邑。漢置唐縣于此。晉太元九年,慕容垂將平規攻秦,幽州刺史王永屯于薊南。故代將劉庫仁遣其將公孫希救永,敗規,進據唐城,即此城也。
中山城在縣西北十三里峭嶺上。《括地志》:中山故城,一名中人亭。春秋昭十二年,晉荀吳帥師侵鮮虞及中人。是也。《史記》:趙敬侯十一年,魏、韓、趙共滅晉,分其地,伐中山,戰于中人。又趙孝成王元年,齊田單將趙師取燕中陽。孔穎達曰:即中人也。《載記》燕慕容垂都中山。王氏曰:在唐縣之中山城。杜佑以為唐昌,誤也。劉昭曰:中人亭在唐縣西四十里。唐昌,見無極縣。
左人城縣西北四十里。《晉語》:趙襄子使新稚穆子攻翟,勝左人、中人。即此左人也。后魏孝昌三年,五原降戶鮮于修禮等帥北鎮流民反于左城。蓋謂左人城。劉句曰:唐縣舊治左人城。圣歷初,移于今所。
王陵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唐河東岸。相傳漢高屯于白登,王陵將援兵屯此,因名。又有灌城,在縣西四十里唐河西岸,與王陵城相對,舊傳灌嬰所筑。晉太和五年,秦苻堅滅燕,追慕容至灌城,即此城也。《寰宇記》縣北五十里有賈復城。后漢初,賈復追擊銅馬五番賊,筑城于此。又有鴻郎城,在縣北,相傳堯子丹朱所居。大茂山縣西北百八十里,即恒岳也。北亙云、蔚,南連鎮、定,為河東、河北之翰蔽。緣山有村,曰石門。《志》云:今有岳嶺口巡司,在縣西北百十里,即大茂山之東麓。余詳見名山恒山。
唐山縣北八里。一名唐巖,亦名堯山。又縣東北十五里有孤山,四面平坦,不與他山相接。一名都山,亦名亙山,又謂之望都山。張晏曰:都山在望都縣南,堯母慶都所居。堯山在其北。登堯山,望都山,故以望都為名,即此二山也。
靈源山縣東北十五里。山溪環錯,巖壑絕勝。又育山在縣北十五里,與靈源相峙。粟山,在縣西北十五里,古有委粟關,蓋置于山上。又東南三里,曰鑼鼓山,崖壁峭險,古中山城蓋在其上,其旁又有楊莊嶺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