駐蹕山州西南二十五里。其山綿亙而北,凡二十里。石皆壁立,正北有石梯,可登陟。金主嘗游此,因名。又狼山,在州西北四十里,其東北有古陽夏川。或曰山亦名昆山。元致和初,燕帖木兒敗上都兵于白浮之野,上都兵走昆山,收集散亡復戰,又敗走昌平北。
幽都山,《志》云:山在州西北,古幽州以此名。《通典》以為山在北荒也。
榆河在州南二十里。一名濕余河。《水經注》:源出居庸關,南流出關,謂之下口。水伏流十余里,發為濕余潭。《志》云:濕余河源出軍都山,至舊縣西而伏,又南復出謂之榆河。其發處為月兒灣。或名溫榆河,即濕余之訛也。今上流已涸,其下流為沙河,入宛平縣北境,經順義縣,會于白河。元致和元年,燕帖木兒御遼東之師,次于三河,聞上都兵入居庸,乃還軍次榆河,既而戰于榆河之北,敗之。追奔至紅橋,據之以拒上都之兵。紅橋,在州西南十二里,橋亡而名尚存。官河州西南二十里。源出一畝泉,分為二流。一曰官河,流入宛平縣,合高梁河。一曰雙塔河,在州西南三十里,經雙塔店入榆河。《志》云:一畝泉在州西南新屯,廣一畝許,因名。又清河,源亦出一畝泉,流入宛平縣界,其下流皆匯于沙河。黃花鎮川河州東北三十五里。源出塞外,自二道關流入黃花鎮口,經州境,歷勃海所,至懷柔、順義縣界入白河。俗謂之九度河,以河流九曲也。又芹城水,在州東北四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芹城水出北山,南經芹城,東南注濕余水。《志》云:芹城在州東三十里,有橋,橋下即芹城水。今為戍守處。其水西南流至藺溝,入榆河。杜佑曰:芹城在順州西南五里,今順義縣,故順州也。似誤。
高梁河在州西。《水經注》云并州黃河之別源也。經州西南三十里之沙澗泉,又東南徑高梁店入都城。又有清泉水,在州北三十里。諺云:高梁無上源,清泉無下尾。蓋以高梁憑藉眾流,而清泉分流散漫故也。
虎眼泉在州西八里舊城下。一作馬眼泉。流經州東南豐善村,入榆河。《河漕考》:大通河出白浮村神山諸泉,過雙塔、榆河,會一畝泉、虎眼泉,至府城西會玉泉。是也。
居庸關在州西北二十四里。《志》云:州西北二十四里為居庸關南口,有城,南北二門。自南口而上,兩山之間一水流焉。道出其上,十五里為關城,跨水筑之,亦有南北二門,又有水門。宣德三年,命修居庸關城及水門者也。又八里為上關,有小城,南北二門。又七里為彈琴峽,水流石罅,聲若彈琴。又七里為青龍橋,道東有小堡。又三里即延慶州之八達嶺矣。嶺上有城,南北二門,元人以此為居庸北口。又南口而東六里有龍虎臺,臺廣二里,袤三里,與積粟山相峙,如龍蟠虎踞狀。元時往來上都,每駐于此。明太宗北征,屢駐蹕焉。宣宗、英宗亦嘗駐此。《山水記》:州西十八里至龍虎臺,又西六里即居庸關。是也。余詳見重險居庸。
黃花鎮州北八十里有城,元置千戶所于此。當居庸、古北二關之中,北連四海治,擁護陵寢,為京師后戶。城西有垣,一重曰頭道關,二重曰二道關。關之西南一里,曰撞道口堡。又西為鷂子峪堡、西水峪堡,堡西即八達嶺也。《志》云:鎮西三十七里曰棗陽寨,又西三十里為灰嶺口,又西十八里曰雁門口,又西五里曰德勝口,又西三十七里則居庸關也。自鎮而西,凡十一口至居庸,而灰嶺口極為沖要。
白楊口州西北四十里。距居庸南口二十里,亦曰白羊。元置白羊千戶所于此。今有城,調官軍戍守。西南又有小城,曰白羊新城,南北沖要處也。正統九年,乜先由此入犯。弘治十一年,火篩自大同深入,京師戒嚴。分遣大臣守潮河川、天壽山、居庸、紫荊、倒馬、白楊諸關隘。正德十一年,寇犯白楊口。嘉靖二十九年,寇由古北口突犯京師,欲奪白楊口北出,不果。又西北四十余里曰長峪城,其西小城,亦曰長峪新城。又西二十里,曰橫嶺口城,亦為守御要地。嘉靖中,寇自古北入犯,從橫嶺逸出,即此。今亦名龍嶺口。口西二十里,有鎮邊城。《志》云:城在長峪西北四十里,三門。正德中,設鎮邊守御千戶所,后益增兵戍守。自此西南二十五里,至橫中山,即紫荊關所轄沿河口界。又自白楊東至居庸,凡七口。由白楊而南至良鄉縣天津關,凡二十七關口。
蘇家口在縣東北八十里。嘉靖中,許論言:渤海所當山陵之北,其間有蘇家口,實為扼塞之地。自此直抵通州張家灣,凡百十里。由張家灣至通州北塞籬村四十里,有白河,水深沒馬,可據為守。惟塞籬村至蘇家口七十里,地形平漫,至為賊沖。若密筑敵臺,界之以墻,使京師有重關之險,策之得也。從之。又慕田峪堡,在州東北百有五里,其西南有慕田峪城,設官軍戍守。萬歷初,移勃海所于慕田峪關。是也。城西有賈兒峪堡、田仙峪堡。城東為連口,與密云縣石塘嶺關接界。唐家嶺店州西南四十里。明永樂中,車駕北征,嘗駐于此。宣德九年、正統十四年,亦嘗駐焉。《明史》:太宗北征,徐行則次唐家嶺,疾行則一日而至榆林。是也。又有榆河驛,在唐家嶺北五里,舊置驛于此。嘉靖三十六年,改設于新城內,榆林驛見懷來衛。
皇后店,在州西南三十二里。元至正二十四年,孛羅帖木兒自大同遣其黨禿堅帖木兒犯闕,入居庸。太子遣兵逆戰于皇后店,潰還。禿堅兵至清河列營,尋入京城。
順義縣州東南九十里。西南至府城六十里,東南至三河縣九十里,東北至密云縣七十里。本漢狐奴縣地。北齊始置歸德縣,屬燕郡。后周廢。唐開元中,始移燕州于此,仍置遼西縣,為州治。天寶初,曰歸德郡。乾元初,改為順州。遼仍曰順州,亦曰歸化軍。宋宣和四年,復賜郡名曰順興。金亦曰順州。元因之。明初改置順義縣,屬順天府。正德八年,始改今屬。城周四里,編戶二十七里。
遼西廢縣今縣治。《舊唐志》:隋遼西郡統遼西、懷遠、瀘河三縣。唐初改為燕州,廢瀘河縣。武德六年,自營州南遷,寄治幽州城內。貞觀初,省懷遠縣。開元二十五年,移治所于幽州北桃谷山,去州九十里,仍置遼西縣為州治。五代梁乾化三年,晉將周德威攻燕,拔順州,即此。遼廢縣,而州如故。
狐奴城在縣東北。漢縣,屬漁陽郡。后漢因之。張堪為漁陽太守,于狐奴開稻田八千余頃。是也。晉仍為狐奴縣,屬燕國。后魏廢。或曰呼奴山有狐奴城,即故縣云。
呼奴山縣東北二十五里。亦名狐奴山。《水經注》:水不流曰奴。蓋以山前潴澤名也。其北麓鳥道而上約里許,始漸開漸平,有小石城。其西南麓,又有一城,相傳后漢鄧訓與上谷太守任興,將兵屯狐奴,以拒匈奴、烏桓,此城即訓所筑。或曰漢狐奴縣城也。
牛欄山縣北二十里。宋王曾上契丹事,順州至檀州,漸入山牛欄,是其要地。明改名順義山。山北里許有小山,名靈跡山。又有史山,在縣西北三十五里,山高百余丈,南望京師,盡在目前。
桃山縣西北三十五里。《舊唐書》謂之桃谷山。山有五峰如桃花瓣,巨石錯落,橫亙數畝。元致和初,上都兵入古北口,留重兵屯燕樂城,以輕騎進抵桃山,燕帖木兒掩擊之于白狼河,追至桃山,降其眾。燕樂聞之,遂潰白狼河,即白河也。一云白狼河在縣西北三十里。《志》云:桃山在縣南十五里。恐誤。又孔山,在縣南二十余里。《水經注》:山洞穴開明,故曰孔山。
白河在縣城東。自塞外流經密云縣,又歷懷柔縣,西南流入界。經靈跡山,會大、小峪河,又南至縣東北二十二里牛欄山東麓,潮河流合焉。又南徑縣城東門外,至通州為潞河。宋宣和末,金斡離不入順州。宋郭藥師迎戰于白河,敗績,遂降金。嘉靖末,督臣劉燾以密云歲運悉由通州陸運至牛欄山,費多,乃疏此河下達通州,更駕小舟轉粟,徑抵密云。省費什之七。
榆河縣西南二十里。自昌平大興流入縣境,亦曰西河,又名沙河。經后店、葦溝二村,東至通州,而注于白河。
大水峪河,在縣北二十里,自懷柔縣南流入界內,又東南入白河。或以為潮河。誤。
石槽寨縣西北三十里。其地有三石槽,分東南北三處。元致和初,上都兵入古北口,游兵掠石槽。燕帖木兒遣撒敦掩擊,敗之。追擊四十里,至牛頭山,余兵奔竄,復夜襲之,逐出古北口。牛頭山,在密云北境。或以為即牛欄山。恐誤。
漕河營,在牛欄山東南,有城,設官兵屯戍。《志》云:自營而北,即懷柔縣之連口關。又宋城鎮,在縣東北二十里,唐所置戍守處。又安樂莊,在縣西北六里,或曰即漢安樂縣治,后魏廢。今見通州。
懷柔縣州東九十里。西南至府城百里,東至密云縣三十里。漢漁陽縣地。唐初密云、昌平二縣地。貞觀二十二年,以內屬契丹置彈汗州。開元四年,改歸順州。天寶初,改歸化郡。乾元初,復為歸順州,治懷柔縣。遼廢歸順州,以縣屬順州。金明昌六年,改為溫陽縣。元廢。洪武十三年,復置懷柔縣,屬順天府。正德中,改今屬。城周四里有奇,編戶十四里。
紅螺山縣北二十里。山高二百余仞,下有潭,流為紅螺山水。《志》云:縣西三里有石塘山,遇大工,則采石于此。有工部廠。
黍谷山縣東四十里,跨密云縣界,亦名燕谷山。劉向曰:燕有谷,地美而寒,不生黍稷。鄒衍吹律以溫其氣,因名山曰黍谷,亦曰寒谷。《吳越春秋》:北過寒谷。謂此山。南有高齊時長城。東北有華林、天柱二莊,遼時游賞處也。
鴉髻山,在縣東南九十里,以兩峰高聳而名。
白河縣東七里。又東十五里即潮河。《一統志》:潞水自塞外丹花嶺合九泉水南流,經密云縣西北,又西南流至縣境,紅螺山水合焉,下流入順義縣。戚繼光曰:白河至密云石塘嶺關分二支,一由密云西,一由懷柔西,俱入通州界。似誤。
七渡河在縣西南一里。源出昌平州東北百二十里珍珠泉,南流入界,至此合小七渡河,又東合雁門河,為大北谷河,入順義縣界。小七渡河,在縣西三里,即昌平州之黃花鎮小河也,東南入界,注七渡河。
雁溪河在縣東八里。源出塞外,自連口入,南入七度河,總名水峪河。
連口關在縣北,黃花鎮東第十一關口也。其東北二十八里有三角城,本名三角村,徐達敗虜于此。
河坊口關,在縣東北,連口東第二關口也。口外為連云棧。又北為沙嶺兒,隘窄不能容馬,防守較易。大水峪關縣東北三十里。北去密云縣之石塘嶺四十里有城。旁地平坦,賊騎易入。其北十八里曰段伏嶺。又有安子嶺在口北八十余里,皆防御處。《志》云:大水峪西北有西石城、東水峪二堡,南有神堂峪堡,皆有官軍屯守。
密云縣州東北百二十里。西南至府百三十里,東南至薊州平谷縣五十里。漢漁陽厗奚等縣地,屬漁陽郡。后漢省。后魏置密云縣及密云郡,尋又置安州。北齊郡廢,而縣如故。后周又改州曰玄州。隋開皇十六年,改置檀州。大業初,又為安樂郡,密云縣屬焉。唐初仍曰密云縣,為檀州治。天寶初,為密云郡治。遼仍為檀州,又為武威軍。宋宣和中,亦曰檀州,又為鎮遠軍橫山郡。金廢州,以縣屬順州。后復為檀州,以密云縣并入。元因之。明初又改州為密云縣,屬順天府。正德中,改今屬。有二城,周共十余里,編戶十九里。
白檀廢縣在縣北。漢置,以縣有白檀山而名。后漢廢。建安中,曹操歷白檀,破烏桓于柳城,即白檀故城也。后魏復置縣,為密云郡治。北齊省入密云縣。《唐志》:密云城內有威武軍,萬歲通天元年置,本漁陽軍。開元二十八年,改曰威武。遼因以武威為軍號。又今城即金元時檀州城也。明初改建縣。城周九里有奇。萬歷四年,于城東復筑新城,兩端相連,周六里有奇。督臣統兵駐焉。一云白檀應在縣北塞外。漁陽廢縣《括地志》:在縣南十八里漁水之陽。秦置漁陽郡,治漁陽。二世發閭左戍漁陽,即此城也。兩漢仍為漁陽郡治。魏初,郡縣俱廢。晉復置漁陽郡,仍領漁陽縣。齊縣廢。隋始移漁陽郡治無終。唐改無終為漁陽,非故郡地也。
行唐廢縣,在縣東。本定州屬縣。《遼志》:太祖阿保機掠定州,破行唐,盡驅其民北至檀州,擇曠土居之。凡置十寨,仍名為行唐縣。金廢。
要陽廢縣縣東南六十里。漢縣,漁陽都尉治此。后漢廢。后魏復置要陽縣,屬密云郡。北齊廢。《魏志》縣有桃花山,即今桃山。在薊州西南,蓋境相接也。
厗奚廢縣在縣東北。漢置厗奚縣,屬漁陽郡。厗音蹄。后漢曰亻奚縣。晉廢。魏收《志》:皇始二年,置密云郡,初治提攜城,即厗奚之訛也。宋白曰:檀州密云縣,即漢厗奚縣舊治。
方城廢縣,在縣東北。魏主燾以方城并入密云。方城,蓋慕容燕所置縣。魏主宏于皇興二年,置安州,治故方城。其后魏主恭普泰初,復置方城縣,屬廣陽郡,蓋即舊城置。北齊廢。
安市廢縣縣東北五十里。漢遼東屬縣。后魏僑置于此。太武燾延和初,置交州治焉。太平真君二年,改置安樂郡,兼領土垠縣。北齊廢土垠入安市。后周廢郡,并廢安市入密云縣。土垠見豐潤縣。
燕樂廢縣在縣東北八十里。漢厗奚縣地。后魏主燾延和元年,置燕樂縣,又僑置益州于此。太平真君九年,改為廣陽郡。北齊郡廢,以廣興、方城二縣并入。隋大業初,置安樂郡治焉。唐初郡廢,仍為燕樂縣,屬檀州,亦謂之廣陽城。寶應二年,史朝義敗走廣陽,廣陽不受,即此。《舊唐書》:燕樂縣初治白檀城,長壽二年,移治新興城。五代梁乾化三年,晉將周德威伐燕,劉守光奔燕樂,被擒。縣尋廢。宋白曰:燕樂、密云,皆漢厗奚縣地。五代時,廢為燕樂莊,其地平曠可屯。元至和初,上都兵入古北口,留重兵于燕樂,其前鋒為燕帖木兒所敗,遂潰還。共城,《括地志》云在檀州燕樂縣界,即舜流共工之地。一作龔城。《志》云在今縣東北五十里。
密云山縣南十五里,一名橫山。晉咸康四年,石虎攻段遼于令支,遼棄令支奔密云山。虎遣將追獲其母妻。《晉紀》云:段遼為石虎所敗,奔于平岡山,蓋近漢平岡縣界。唐置橫山城,為守御處,蓋置于山下。又石峨山,在縣東,洳水出焉,流入平谷縣界。《志》云:縣東北八里有冶山,上有塔,石峒深邃,水四時不竭。東有王府洞,昔人淘金址尚存。又有香陘山,在縣東北。《水經注》:香陘西北有伏凌山,巖障寒深,凝冰夏結。
白檀山縣南二十里。《漢書》:李廣弭節白檀。又曹操伐烏桓,田疇請從盧龍口,越白檀之險,出空虛之地,掩其不備。是也。又《唐志》縣有隗山。今山在縣南三十里。
大峪錐山,在縣北。《元史》:山產鐵礦。至元十三年,立四冶。二十五年,罷檀州淘金戶。明亦嘗開采,后封閉。又龍門山,《志》云在縣東六十里,有黃崖洞,懸泉如瀑布。霧靈山縣東北二百里,南距邊四十里。一名萬花臺。《水經注》:蓋廣硎山也。下有廣硎水,自黑峪關入西南,流經墻子嶺,西合清水河。其山高峻,有云霧蒙其上,四時不絕。山之左右,峰巒攢立,深松茂柏,內地之民,多取材焉。元有霧靈山伐木官,其絕頂可瞰塞內。《漕河考》:白河發源于此。正德中,撫臣王大用議以山錯在朵顏地界,沿南山以守,則曲折而難,據霧靈以守,則徑直而易,請出不意,筑城守之,以扼其險,如唐宋受降大順故事。不果。
九莊嶺縣北三十里。《水經注》:鮑丘水自御邊北塞外,南流徑九莊嶺東。非。又棒棰崖,在縣東北。隆慶元年,三衛夷酋董忽力勾土蠻十萬犯邊,勢甚猖獗。既拆墻而出,至棒棰崖迷失道,墜坑死者無算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