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子《志》云:在宛平治西三里,舊名積水潭。凡西北諸泉入都城,皆匯于此。汪洋如海,因名。又有南海子,在京城南二十里,舊為下馬飛放泊,內有按鷹臺。明永樂十二年,增廣其地,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,乃育養禽獸,種植蔬果之所。中有海子大小凡三。其水四時不竭,一望彌漫。因禁城北有海子,故別名為南海子。正德十二年,獵于南海子,即此。
太湖府西南四十五里,廣袤十數畝。傍有二泉涌出,經冬不凍。東流為洗馬溝,俗傳光武徇薊時,洗馬于此。
西湖,在府西玉泉山下,玉泉之水出石罅間,潴而為池,廣三丈許。池東跨小橋,水經橋下,東流匯為西湖,周十余里,荷蒲菱芡,沙禽水鳥,稱為佳勝。
車箱渠在府西北。曹魏嘉平二年,劉靖督河北諸軍事。登梁山,觀水道源流,乃立遏于水,導高梁河,造戾陵遏,開車箱渠,依北岸立水門。景元二年,又遣謁者樊良更制水門,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徑昌平,東盡漁陽潞縣。凡所含潤四五百里,灌田萬有余頃。晉元康五年,靖子弘復修治之。《水經注》:高梁水首受濕水于戾陵堰,水北有梁山,山有燕剌王旦陵,故以名堰。后廢。后魏正光二年,裴延亻刺幽州,案戾陵諸曷,廣袤三十里,表求修復營造,溉田甚廣,百姓賴之。
百泉溪在府西南十里麗澤關。平地有泉十余穴,匯而成溪,東南流為柳林河,下流注于盧溝河。
七里泊府西北三十五里,地名碾莊。自昌平州流經此,合高梁河。有青龍橋跨其上。又燕家泊,在府西北二十五里。廣袤五十余畝,東南流入府西十里之玉淵潭,亦曰丁家潭。
飛放泊在府東南,地名北城店,廣三十余頃。又西有黃埃莊飛放泊。
玄福宮府北三十二里,道出昌平。明永樂以后,車駕巡幸,每為駐頓之所。弘治十七年,置宮于此,俗呼回龍觀。又北十八里至沙河店,即昌平州之鞏華城也。
臨朔宮在府治西南,隋時置宮于此。大業七年,伐高麗,至涿郡之臨朔宮。將發,又類上帝于宮南。尋廢。
西苑在皇城內。中有大液池、愛華島。又苑之東北有萬歲山,高聳明秀,蜿蜓磅礴。一名煤山。
御馬苑在京城外鄭村壩等處,牧養御馬,大小二十所。相距各三四里,繚以周垣。垣中有廄。垣外地甚平曠,自春至秋,百草繁茂,群馬畜牧其間,生育蕃息,為國家之利。
永平館府南十里。一名碣石館。遼時朝士宴集處也。又望京館,在府東北三十里,亦遼時所建,為南北使餞息之所。宋王曾上契丹事,出燕京北門,至望京館,即此。沈括曰:幽州東北三十里有望京館,東行少北十余里,出古長城,又二十里至中頓,又逾孫侯河,行二十里至順州,其北平斥,土厚宜稼。又東北行七十里,即檀州矣。愍忠閣府西南十五里。唐貞觀十九年,憫東征士卒戰亡,收其骸葬幽州城西十余里,名哀忠墓。又建愍忠寺于城中。明改名觀音閣。又延壽寺,亦在府西南舊燕京城內。宋靖康二年,金斡離不劫上皇,自青城由滑州至燕山館于延壽寺,繼又劫上皇及帝后居愍忠寺,即此。
王平口府西百二十里。中有百花陀,四圍皆山,中為平川,約數十畝,地暖而肥,杉漆藥草多生焉。金主嘗游此。明初華云龍言:自王平口西至易州西北五十里之官坐嶺,關隘有九,相去約五百余里,俱沖要地,宜設兵屯守。是也。
安禮寨,在府西南。宋太宗時宋琪言:安禮寨東瞰燕城,才及一舍,此周德威取燕之路也。盧溝橋府西南三十五里,跨盧溝河上。洪濤東注,若迅雷奔馬,不可測識。橋為往來之孔道。金明昌初所建,長二百余步,名廣利橋。元至正十四年,命造過街塔于橋上。明正統中及崇禎初,皆嘗修治。《元史》:天歷初,上都兵入紫荊關,游兵逼都城南。大都兵與戰于盧溝橋,敗之。明建文中,李景隆謀攻北平,燕將請守盧溝橋以御之。燕王曰:彼方圖深入,舍此不守,彼必肆志,將受困于堅城之下,此兵法所謂利而誘之也。向設蘆溝橋、王平口、齊家莊、石港口四巡司。
黃金臺府東南十六里。又北里許為小黃金臺。燕昭王嘗于易水東南筑臺,以延天下士。后人慕之,因筑焉。
謊糧臺,在府東南六里。相傳唐太宗征高麗時嘗虛設倉于此,以疑敵人。
鄭村壩在府東二十里。明建文初,李景隆攻北平。時燕王在大寧,景隆因結營于鄭村壩,以待其還。又平安攻北平營于平村,距城五十里。平村亦在府東。
良鄉縣府西南七十里。西至涿州七十里,東至通州武清縣百七十里。春秋時,燕中都地。漢為良鄉縣,屬涿郡。后漢因之。晉屬范陽國。后魏屬燕郡。北齊省入薊縣,尋復置。隋屬幽州。唐因之。圣歷元年,改為固節縣。神龍初,復故。舊治在涿州北四十里。五代唐長興三年,移治于此。今城周二里,編戶二十五里。廣陽城縣東八里。漢縣屬廣陽國。后漢建武初,封劉良為侯,邑屬廣陽郡。晉屬范陽國。后魏屬燕郡。北齊省入薊縣。唐總章中,以新羅降戶置歸義州于此,后廢。開元二十年,復置以處降奚。《唐書》:時信安王破奚、契丹,奚酋李詩降,賜爵歸義王、歸義州都督。徙部落于幽州境內,即此。上元三年,史朝義自歸義東奔廣陽。此廣陽謂密云郡之廢燕樂縣。后魏置廣陽郡于燕樂,故云。所謂歸義,即此城也。州尋廢。或曰金廣陽鎮,蓋置于此。陽鄉城在縣西北。漢縣屬涿郡。建武四年,討彭寵,祭遵屯良鄉,劉喜屯陽鄉。是也。尋省。晉置長鄉縣,屬范陽國。后魏因之。魏收《志》作萇鄉。高齊時廢。
龍泉山縣西十五里。下有石龍口,出泉不竭,東流入鹽溝河。伏龍岡,在縣西十里,以形勢蜿蜒而名。又遼石岡,在縣治東三里。《志》云:岡有古城五座,方圓棋布,岡頂有多寶佛塔,隋建。《金志》作料石岡。
盧溝河縣東十三里。自盧溝橋下分流經此,又東南流入固安縣界。
閻溝河在縣南。源出縣西北龍門關口,東南流合于廣陽水。《五代史》:契丹數抄盧龍諸州境,涿州運糧入幽州,彼輒伏兵于閻溝,掠取之。唐長興三年,趙德鈞鎮盧龍,城閻溝而戍之,因移良鄉縣治焉,自此糧運稍通。《一統志》謂之鹽溝水。
廣陽水,在縣東。源出房山縣北三十里之公村,經廣陽故城下,
南流與鹽溝水合,注于桑乾河。
琉璃河縣南四十里。《金史》謂之劉李河,舊《志》云即古圣水也。自房山縣流經縣界,至霸州入拒馬河。元延四年,于盧溝橋、澤畔店、琉璃河并置巡簡司,即此。
龍泉河,在縣西。源出房山縣大安山下,西南流與琉璃河合,河濱有金時盤寧宮故址。又胡良河,亦在縣西。源自房山,經涿州東北流入琉璃河。《金史》謂之胡梁河。
天津關在縣北百余里。自此而西,至易州淶水縣,出大龍門,凡十五關口。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口。或云天津口。一名大口。宋嘉定六年,蒙古鐵木真破金人瀛、莫等州,自大口逼中都。又元致和元年,上都諸王梁王王禪等襲破居庸,游兵至大口。天歷二年,明宗和世即位于和林北。南還。文宗圖帖睦爾迎之,發京師,明日至大口。越二日,次香水園。又十九日,次于上都之六十店。所謂大口,皆天津口也。向設固節驛。固安縣府西南百二十里,東至東安縣九十里。漢置方城縣,屬廣陽國。后漢屬涿郡。晉屬范陽國。后魏屬范陽郡。北齊廢。隋開皇六年,改置固安縣于此,屬幽州。唐武德四年,屬北義州。貞觀初,復屬幽州。大歷四年,改屬涿州。遼金因之。元屬霸州,又改屬大興府。中統四年,升為固安府。明初,復為縣。今城周一里有奇,編戶三十八里。方城舊城《括地志》:在今縣東南十七里。本燕舊邑。趙悼襄王初,李牧伐燕,取方城。《韓非子》:燕以河為境,以薊為國,襲涿方城,殘齊平山。是也。漢因置方城縣。曹魏封劉放為侯邑。高齊時廢。隋改置固安縣。《唐志》:固安,武德四年,徙治章信城。貞觀二年,又移今治。漢方城縣地,《遼志》:西北去涿州九十里。是也。《五代史》:周世宗伐契丹,下關南嬴、莫二州,遣先鋒將劉重進先發,據固安,即今縣治。
臨鄉城在故方城縣南十里。漢縣,屬涿郡。后漢省。劉昭曰:趙孝成王十九年,與燕易土,以臨樂與燕,即此城也。《城邑考》:縣西北有武陽城,相傳燕昭王所筑。
桑乾河縣西北二十里。自良鄉縣流經縣界,又東南流入東安縣境,合于拒馬河。《志》云:明正德中,桑乾河堤潰決,禾黍之場,悉為巨浸。嘉靖初,徙流縣北十里,入永清縣界。今雨潦浹旬,輒有沖決之患。
拒馬河縣西南二十里。《志》云:盧溝河入縣境,復分流入霸州界,謂之拒馬河。或謂之安陽河。五代周顯德六年,世宗遣先鋒將劉重進據固安,自至安陽水作橋,謀取幽州。會有疾而還。又明建文時,燕王駐兵固安,渡拒馬河,即此。
韓寨營在縣南。或以為古韓城也。《水經注》:方城故城東南有韓城。《詩》:溥彼韓城,燕師所完。鄭玄曰:韓為獫戎所逼,稍稍東遷。韓王肅曰: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,世謂之寒號城。皆非也。今為韓寨營。又縣西南十八里有李牧將臺。一名雀臺,音訛也。
栗園在縣界。《括地志》:固安之栗,天下稱之為御粟,因有西園。北魏孝昌三年,上谷賊杜洛周遣其黨曹紇真掠薊南。幽州刺史常景遣將干榮擊破之于栗園。是也。或曰園在易州。
永清縣府東南百七十里,西北至東安縣三十里。漢置益昌縣,屬涿郡。后漢省。唐如意元年,分安次縣置武隆縣,屬幽州。景云初,改為會昌縣。天寶初,改曰永清,屬范陽郡。石晉時,沒于契丹。周世宗復取之,置霸州,治此。景二年,并入文安縣。金復置縣。今城周五里,編戶二十一里。
通澤廢縣在縣西五里。隋大業七年置,屬涿郡。尋廢。
拒馬河在縣南。自霸州流經東安縣境,又東入縣界,而注于武清縣之三角淀,即盧溝河及易水之下流也。
東安縣府東南百五十里,東北至漷縣百十里。本漢安次縣地,屬勃海郡。后漢屬廣陽郡。晉屬燕國。后魏仍屬燕郡。隋屬涿郡。唐屬幽州。元初屬霸州。中統四年,升為東安州,屬大都路。明初,復為縣。城周三里,編戶四十四里。
安次廢縣在今縣西北。漢舊縣也。光武初,追破尤來、大槍諸賊于安次,即此。《遼志》:唐武德四年,移治東南三十里石梁城。貞觀八年,又徙常道城。開元二十三年,又移耿就橋行市南,在東南一百二十里。明洪武三年,避渾河水患,又移今治。《志》云:今縣西北去舊治二十六里,在渾河水次,居民輳集,名舊州頭。以元置東安州也。
常道城在舊州頭西五里。酈道元曰故鄉亭也。三國魏燕王宇之子璜,封常道鄉公。甘露五年,司馬昭迎立之。又晉司空劉琨嘗守此,以拒石勒。北魏主宏封宇文英為常道鄉公,皆此城也。魏收《志》:安次縣有故萇道城。
石梁城,在舊州頭東南五十里,或云南北朝時所置戍守城也。其地又有崧州城,相傳遼古喇王所置州。
盧溝河在縣西。自固安縣流入境。《元志》:皇慶初,渾河水溢,決東安境內黃堝堤一十七所。是也。又東南合霸州之拒馬河。易水在縣南。舊易水過安次縣界,為固安河。今與拒馬河同為一川矣。又縣境有白祠溝水。《水經注》:白祀溝出廣陽縣之婁城店東南,經常道城,西去良鄉城四十里。今堙。
東沽港縣南五十八里。《志》云:自縣西渾河分流而東,入武清縣三角淀港,南有垂楊渡,下通河間府靜海縣。盧王屯在縣東。舊《志》:在常道鄉東南二十五里。漢初盧綰屯軍與劉賈夾攻燕者。綰尋封燕王,因名。亦曰盧綰屯。
香河縣府東南百二十里。北至通州三河縣六十里,西至漷縣四十里。本武清縣之孫村。遼于新倉置榷鹽院,因民居聚集,遂置香河縣,屬析津府。金屬大興府。元初因之,后屬漷州。明時改今屬。城周一里,編戶十里。
扳罾口河在縣西。源出通州之孤山麓,流經縣界,入于白河。
龍灣河縣南四十里。有大小龍灣,夏秋之際,二水合流,經寶坻縣界入永平府昌黎縣之七里海。相傳遼時海運故道。又有百家灣河,在縣北,其水無源,四時不竭。
駱駝港在縣北八里。自三河縣之兔兒山流經縣界,下流入于白河。附見:
長陵衛在京城北,天壽山南。舊有歷代陵衛,今見昌平州天壽山。又京城中有錦衣、羽林等三百余衛,分領禁軍十余萬,環有坊市,而統于五軍都督云。
興州中屯衛在良鄉縣治東。明初置于舊開平衛境,永樂四年移置于此。
營州前屯衛,在香河縣治東,明初置舊大興衛境。永樂元年,移置于此。
通州府東四十里。東至薊州一百二十里,南至天津衛二百十里,西北至昌平州一百十里。
春秋時燕地。秦屬漁陽郡,兩漢因之。晉屬燕國。后魏仍屬漁陽郡。北齊時移漁陽郡來治。隋初郡廢,屬幽州。唐武德二年,置玄州。貞觀初,州廢,仍屬幽州。遼因之。金天德三年,改置通州按:取漕運通濟之意。元因之。明初,以州治潞縣省入編戶三十二里,領縣四。今仍為通州,領縣三。
州控馭營平,屏蔽京邑,屹為襟要。五代唐長興中,趙德鈞節度幽州,以契丹數入寇,乃城潞河而戍之,近州之民,始得耕稼。明初,大兵由直沽下通州,元主遂北走。永樂以后,為積儲重地。成化間,議者都督馬永建議以州當東西北諸邊之中,且有倉場、草場可供豢牧,欲訓練重兵于此,隨宜征調,以壯虎豹在山之勢。議雖不行,識者韙之。嘉靖二十九年,虜闌入古北口,掠懷柔、順義,憲臣王竱聞警,馳入通州,嚴津戍,焚薪芻,虜不得逞。蓋州當檀、薊東下之沖,襟河為險,犄角近郊,形援易達。況轉輸數百萬畢集于此,綢繆可勿豫乎!
廢潞縣今州治。漢置縣,屬漁陽郡。后漢興平二年,劉虞從事鮮于輔等起兵報仇,破斬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升于潞北,即潞縣北也。晉屬燕國。后魏屬漁陽郡。隋屬涿州。唐初為玄州治,尋屬幽州。金為通州治。明洪武初,省縣入州。《城邑考》:州北三里有長城,相傳秦將蒙恬所筑。五代唐趙德鈞鎮幽州時,契丹寇掠諸道,乃沿舊址城潞縣而戍之。元初,隳壞城郭,兵燹之后,祗編籬寨而已。明洪武元年,燕山侯孫興祖從大將軍徐達定通州,督軍士修之,始以磚石,周圍九里十三步,高四丈六尺。在潞河之西,因以潞水為濠。又有新城在州西門外,景泰初所筑,周七里有奇。中有西、南二倉,蓋明時歲入東南漕運四百萬石,折十之三貯于通倉,故為城以屏蔽之。萬歷二十二年,增修。《志》云:州舊城西北隅有佑勝教寺,內建浮屠十三層,高共四百尺,創于唐貞觀七年,歷五代遼、金、元,而始成為州城之形勝。
孤山州東四十里。四面平曠,一峰獨秀,因名。靖難初,李景隆攻北平,燕王自大寧還,至孤山,列陳于白河西。嘉靖中,虜帥俺答入犯,亦營于此。
白河州東二十里。源出宣府衛龍門所東滴水崖,東流經密云縣,入通州界,其支流亦從石塘嶺過懷柔縣西,順義縣東,入通州東境合焉,東南經漷縣、武清縣東,而入直沽,合衛河入海。一名潞河,亦曰沽水。《水經注》:沽河出御夷鎮北塞中,南通潞縣為西潞水。后漢建武二年,遣將鄧隆討彭寵于漁陽,隆軍潞水南,為寵所敗。宇文周宣政初,幽州人盧昌期起兵據范陽。高寶寧時據和龍,引兵聲援,至潞水,昌期已為周軍所平,乃還。唐武后萬歲通天二年,契丹孫萬榮作亂,寇掠河北諸州,既而敗走潞水東,為其下所殺。宋宣和六年,金斡離不自平州破檀、薊,至三河,郭藥師迎戰于白河,敗還,遂以燕山一路降金。前朝嘉靖二十九年,虜自古北口闌入近境。都御史王竱馳至通州,收艚舟艤潞河西,勿使為寇用。寇屯河東二十里孤山、洳口諸處,阻水不得渡。是也。《志》云:河兩岸皆白沙,不生青草,故名。《一統志》:白河,一名白遂河。渾河在州西南。自盧溝橋分流,經州南十五里,謂之張家灣。《志》云:張家灣,以元時萬戶張督海運至此而名。今東南運艘,由直沽至河西務,凡百十里,又百三十里至張家灣,乃運入通州倉。官民舟航,皆駢集于此。《燕錄》:白河至州東,折而迤西處,曰張家灣。蓋盧溝河與白河會流處也。今置張家灣巡司,移和合驛于此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