眉州唐曰眉州。宋因之,領眉山等縣四。眉山,即唐州治通義縣。
嘉州唐曰嘉州。宋因之。慶元二年,升為嘉定府,又為嘉慶軍,領龍游等縣五。
邛州唐末為永信軍治。宋仍曰邛州,領邛縣等縣六。雅州后蜀置永信軍于此,兼領黎、邛二州。宋仍曰雅州,領嚴道等縣五,并羈縻州四十四。黎州唐曰黎州。宋因之,領漢源等縣二,兼領羈縻州五十四。
茂州唐曰茂州。宋因之,領汶山等縣二,兼領羈縻州十。熙寧十年,又置威戎軍,領汶川縣一。政和七年,改曰咸寧軍。宣和三年,軍廢。汶川,今茂州屬縣也。又政和六年,于羈縻直州置壽寧軍,八年軍廢,今州西北五里廢壽寧寨是也。
維州唐曰維州。宋因之。景德三年,改曰威州,領保寧等縣二。保寧,即唐州治薛城縣也。又兼領羈縻保、霸二州,二州本唐故州。政和四年,于故保州改置祺州,領春祺縣一。又于故霸州改置亨州,領嘉會縣一。宣和三年,二州俱廢。又熙寧九年,置通化軍。宣和二年,改隸威州。在今州西北一百七十里。
永康軍唐置鎮靜軍。后蜀曰灌州。宋乾德四年,改為永安軍。太平興國三年,曰永康軍,領導江等縣二。導江,今成都府灌縣也。懷安軍本簡州金水縣。宋乾德五年,置懷安軍,領金水等縣二。金水,今成都府新都縣東南七十里廢縣是也。
廣安軍唐為渠州渠江縣。宋開寶二年,置廣安軍。咸淳三年,改曰寧西軍,領渠江等縣三,今順慶府廣安州也。
富順監唐為瀘州富義縣。宋乾德四年,升為富義監,掌鹽利。太平興國初,改曰富順監,領富順縣一。熙寧初,縣廢。峽西路東接三峽,西抵陰平,南扼群獠,北連大散。統府一,州二十,軍二,監一。
興元府唐山南西道治。前蜀改曰天義軍,旋復故。宋仍曰興元府,亦曰山南西節度,領南鄭等縣四。又至道二年,置大安軍,領三泉縣一,三年軍廢,紹興三年復置,今寧羌州沔縣西八十里三泉故城是也。
洋州唐末武定軍治。后蜀曰源州。宋仍曰洋州,亦曰武定軍,尋改曰武康軍,領興道等縣三。興道,今漢中府洋縣治也。
興州唐曰興州。宋因之。開禧三年,改為沔州,領順政等縣二。
利州唐末昭武軍治。前、后蜀因之。宋仍曰利州,亦曰昭武軍,又改為寧武軍,領綿谷等縣四。
閬州后周置保定軍治此,兼領果州。后蜀因之,改領劍州。宋仍曰閬州,亦曰安德軍,領閬中等縣七。
劍州唐曰劍州。宋因之。紹興二年,升普安軍節度。紹熙初,又升為隆慶府,領普安等縣六。
文州唐曰文州。宋因之,領曲水縣一。
龍州唐曰龍州。宋因之。政和五年,改曰政州。紹興初,復曰龍州,領江油等縣二。
巴州唐曰巴州。宋因之,領化成等縣五。集州唐曰集州。宋因之,領難江等縣三。熙寧五年,廢入巴州。
蓬州唐曰蓬州。宋因之,領蓬池等縣四。蓬池,即唐州治大寅縣也。壁州唐曰壁州。宋因之,領通江等縣三。熙寧五年,廢入巴州。通江,即唐州治諾水縣。渝州唐曰渝州。宋因之。崇寧初,改曰恭州。淳熙初,升為重慶府,領巴縣等縣三。又熙寧八年,置南平軍,領南川等縣二,即唐故南州也。又大觀二年,置溱州,領溱溪等縣二。宣和二年,州廢。溱溪,即唐故溱州治營懿縣也。宋時,南、溱等州俱為羈縻州云。夔州前蜀為鎮江軍治,兼領忠、萬、施三州。后唐改曰寧江軍。后蜀因之。宋仍曰夔州,亦曰寧江軍,領奉節等縣二。
忠州唐曰忠州。宋因之。咸淳初,升為咸淳府,領臨江等縣三。
萬州唐曰萬州。宋因之,領南浦等縣二。
開州唐曰開州。宋因之,領開江等縣二。達州唐曰通州。宋乾德三年,改曰達州,領通川等縣六。涪州前蜀移置武泰軍于此,兼領黔州。宋仍曰涪州,領涪陵等縣三。
施州唐曰施州。宋因之,領清江等縣二。
黔州唐末武泰軍治此。宋仍曰黔州,亦曰武泰軍。紹定初,升為紹慶府,領彭水等縣二,羈縻州四十九?!鹫渲荩咎乒手菀?。宋大觀二年,開蠻地,復置珍州,領樂源縣一。樂源,即唐州治營德縣也。又置承州,即唐故夷州,領綏陽等縣五。宣和三年,州廢,又置遵義軍,領遵義縣一,亦唐故縣也。宣和三年廢。今遵義府東廢遵義縣是。○思州,亦唐故州。政和八年復置,領務川等縣三。又播州,亦唐故州也,大觀三年復置,領播川等縣三。宣和三年,播州廢。端平以后復置,尋又廢。嘉熙三年復置。
云安軍本夔州府云安縣。開寶六年置軍,領云安縣一。今夔州府屬縣。
梁山軍本萬州屯田務。開寶二年置軍,領梁山縣一。梁山,今屬夔州府。
大寧監唐夔州地。宋開寶六年,置大寧監,兼領大昌縣一。大寧、大昌,今并屬夔州府。
廣東路東南據大海,西北距五嶺。統州十六。
廣州唐末為清海軍治。宋仍曰廣州,亦曰清海軍,領南海等縣八。
連州唐曰連州。宋因之,領桂陽等縣三。
韶州唐曰韶州。宋因之,領曲江等縣五。南雄州南漢置雄州。宋開寶四年,曰南雄州,領保昌等縣二。保昌,南漢州治也。
英州南漢置英州。宋因之。慶元四年,升為英德府,領滇陽等縣二。滇陽,南漢州治。
楨州唐曰循州。南漢曰楨州。宋因之。天禧中,改曰惠州,領歸善等縣四。
循州南漢改置循州于此。宋因之,領龍川等縣三。龍川,南漢舊治也。
梅州南漢置敬州。宋開寶四年,改曰梅州,領程鄉縣一。程鄉,南漢州治也。
潮州唐曰潮州。宋因之,領海陽等縣三。
端州唐曰端州。宋因之,亦曰興慶軍。重和初,升為肇慶府,亦曰肇慶軍,領高要等縣二。
康州唐曰康州。宋因之。紹興初,升為德慶府。又為永慶軍節度,領端溪等縣二。
新州唐曰興州。宋因之,領新興縣一。春州唐曰春州。宋因之,領陽春縣一。熙寧六年,州廢。
恩州唐曰恩州。宋因之。慶歷八年,曰南恩州,領陽江等縣二。
封州唐曰封州。宋因之,領封川等縣二。
賀州唐曰賀州。宋因之,領臨賀等縣三。
廣西路東北距嶺,南控交,西撫蠻獠。統州二十六。
桂州唐末為靜江軍治。宋仍曰桂州,亦曰靜江軍。紹興三年,升為靜江府,領臨桂等縣十一。
昭州唐曰昭州。宋因之,領平樂等縣四。梧州唐曰梧州。宋因之,領蒼梧縣一。
龔州唐曰龔州。宋因之,領平南等縣三。紹興六年,廢入潯州。
藤州唐曰藤州。宋因之,領鐔津等縣二。白州唐曰白州。宋因之,領博白縣一。紹興六年,廢入郁林州。
容州唐曰寧遠軍。宋仍曰容州,亦曰寧遠軍,領普寧等縣三。普寧,今容縣治也。
郁林州唐曰郁林州。宋因之,領南流等縣二。南流,今郁林州治也。潯州唐曰潯州。宋因之,領桂平縣一。
貴州唐曰貴州。宋因之,領郁林縣一。郁林縣,即唐州治郁平縣。
橫州唐曰橫州。宋因之,領寧浦等縣二。邕州唐末為嶺南西道節度治。朱梁時,嶺南奏置建武軍。宋仍曰邕州,亦曰建武軍,領宣化等縣二,兼領羈縻州四十四。
賓州唐曰賓州。宋因之,領領方等縣三。
象州唐曰象州。宋因之,領陽壽等縣四。陽壽,今象州治也。
柳州唐曰柳州。宋因之,領馬平等縣三。
融州唐曰融州。宋因之,亦曰清遠軍,領融水等縣二,羈縻州一曰樂善,今融縣北廢樂善寨是。又崇寧四年,開蠻地置懷遠軍,尋升為平州,領懷遠縣一,今柳州府懷遠縣是也。又置允州,領安口縣一,在今懷遠縣西。又置格州,領樂古縣一。明年,改曰從州,在今懷遠縣西北境。政和以后,皆廢置不一。
宜州唐曰宜州。宋因之,亦曰慶遠軍。咸淳初,升為慶遠府,領龍水等縣四,兼領羈縻州、軍、監十三。又大觀初,開蠻地置庭州,領懷恩縣一,今慶遠府河池州是也。又置孚州,領歸仁縣一,在今慶遠府那地州東。又于羈縻南丹州,改置觀州,四年,移州治高峰寨,今慶遠府南丹州也,州東有高峰寨。又置溪州于思恩縣之帶溪寨,今河池州思恩縣北有廢溪州。其后俱廢置不一。時又置兌州,領萬松縣一;置隆州,領興隆縣一。宣和三年俱廢,以其地隸邕州?;蛟欢?,今慶遠府東蘭州境地。又《宋志》,崇慶五年,蘭州來納土,即東蘭州也。又文州來納土,其地亦在東蘭州南。又那州、地州亦俱來納土。那州,蓋在地州之西北,今并為慶遠府之那地州。《會要》云:大觀初,置黔南路,領融、柳、宜、平、允、從、孚、庭、觀九州。蓋蘭、文諸州,仍為羈縻州也。
高州唐曰高州。宋因之,領電白等縣三。電白,今高州府屬縣。
化州唐曰辨州。宋太平興國五年,改曰化州,領石龍等縣二。
雷州唐曰雷州。宋因之,領海康縣一。
廉州唐曰廉州。宋因之。太平興國三年,降為太平軍。咸平初,復故,領合浦等縣二。
欽州唐曰欽州。宋因之,領靈山等縣二。靈山,今欽州府屬縣。
瓊州唐曰瓊州。宋因之,領瓊山等縣四。又大觀初,置鎮州于黎母山心,亦曰靖海軍,領鎮寧縣一。政和初廢,因以瓊州為靖海軍。黎母山,今瓊州府南境五指山也。
儋州唐曰儋州。宋因之。熙寧六年,降為昌化軍。紹興三年,改曰南寧軍,領宜倫等縣三。宜倫,即唐州治義倫縣。
萬安州唐曰萬安州。宋因之。熙寧七年,降為萬安軍,領萬寧等縣三。萬寧,即唐州治萬安縣。崖州唐曰崖州。宋因之。熙寧六年,降為朱崖軍。紹興十三年,改曰吉陽軍,領寧遠等縣二。寧遠,本唐振州治也。又大觀初,置延德軍,領通遠等縣二。政和初軍廢。今崖州感恩縣境有廢延德縣及廢通遠寨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