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戎軍五代周梁門口寨,屬易州。宋太平興國六年,置靜戎軍。景德初,改為安肅軍,領安肅縣一。今保定府安肅縣。
威虜軍唐易州遂城縣。宋太平興國六年,曰威虜軍。景德初,曰廣信軍,領遂城縣一。今安肅縣西二十五里有廢遂城縣。乾寧軍唐末置乾寧軍,屬滄州,后廢。宋太平興國七年,復置乾寧軍。大觀二年,升為清州,領乾寧縣一,今河間府青縣是也。
順安軍本瀛州高陽關寨,后周三關之一也。宋淳化三年,置順安軍,領高陽縣一。今縣屬北直安州。
寧邊軍唐定州之博野縣。宋雍熙四年,置寧邊軍。景德初曰永寧軍,領博野縣一。今縣屬保定府。
天威軍本鎮(zhèn)州井陘縣。宋置天威軍,治井陘,今真定府井陘縣也。承天軍唐置承天軍。宋因之,后為承天寨。在今真定府北百三十里。靜安軍五代周置。宋因之。在今深州東南三十里。
通利軍唐衛(wèi)州黎陽縣。宋端拱初,置通利軍。天圣初,曰安利軍。政和五年,升為州,亦曰州軍,又為平川軍,領黎陽等縣二。今為大名府縣。
河東路東際常山,西逾河,南距底柱,北塞雁門。統(tǒng)州十七,軍六,監(jiān)二。
并州唐太原府。宋仍為并州,亦曰河東節(jié)度。嘉七年,復曰太原府,領陽曲等縣十。陽曲,今太原府治。
代州唐末為雁門軍治。宋仍曰代州,領雁門等縣四。忻州唐曰忻州。宋因之,領秀容等縣二。
汾州唐曰汾州。宋因之,領西河等縣五。西河,即唐舊州治隰城縣也。
遼州唐曰遼州。宋因之,領遼山等縣四。澤州唐曰澤州。宋因之,領晉城等縣六。
潞州唐昭義軍治。朱梁曰匡義軍。后唐曰安義軍,尋復曰昭義。宋仍曰潞州,亦曰紹德軍。崇寧初,升為隆德府,領上黨等縣八。
晉州朱梁置定昌軍治此,兼領絳、沁二州。后唐曰建雄軍,又改建寧軍。宋仍曰晉州,亦曰建雄軍。政和六年,升為平陽府,領臨汾等縣十。又政和二年,置慶祚軍,領趙城縣一,今平陽府趙城縣也。
絳州唐曰絳州。宋因之,領平正等縣七。
慈州唐曰慈州。宋因之,領吉鄉(xiāng)縣一。吉鄉(xiāng),即唐州治吉昌縣也。
隰州唐曰隰州。宋因之,領隰川等縣六。
石州唐曰石州。宋因之,領離石等縣五。又元符二年,增置晉寧軍,領定胡等縣二,今陜西葭州也。定胡廢縣,在今山西永寧州西二十里。
嵐州唐曰嵐州。宋因之,領宜芳等縣三。
憲州唐曰憲州。宋因之,初仍治樓煩縣。咸平五年,改領靜樂縣一。靜樂,今太原府屬縣。
豐州唐曰豐州。宋因之。慶歷初,為夏人所陷。嘉七年,寄治府州境內,今府谷縣北寧豐廢城是也。
麟州唐曰麟州。宋因之,亦曰建寧軍。端拱初,曰鎮(zhèn)西軍,領新秦縣一,今葭州神木縣是也。
府州唐麟州地。晉王存勖始置府州。五代漢曰永安軍,兼領勝州及沿河諸鎮(zhèn)。宋仍曰府州,亦曰永安軍。崇寧初,改曰靖康軍,領府谷縣一,即后唐舊治也。
平定軍唐并州地。宋置平定軍,領平定等縣二。今太原府平定州。火山軍本北漢雄勇鎮(zhèn),屬嵐州。宋太平興國七年,改置火山軍。治平四年,復置火山縣隸焉,縣尋廢,今太原府河曲縣是也。定羌軍唐嵐州地。宋淳化四年,置定羌軍。景德初,曰保德軍。今為太原府保德州。
寧化軍北漢置。宋因之,領寧化縣一,今靜樂縣北八十里寧化故城是。岢嵐軍唐置岢嵐軍,五代末廢。宋太平興國五年,復置,領嵐谷縣一,今岢嵐州也。
威勝軍唐曰沁州。宋太平興國三年,改置威勝軍,領銅等縣四。銅,今沁州治也。
永利監(jiān)本晉陽縣地。宋太平興國四年,平河東,毀晉陽城,改置平晉軍于此,尋又置永利監(jiān)治焉。在今太原縣東北二十里。
大通監(jiān)本太原府交城縣地。宋太平興國四年,置大通監(jiān),交城縣屬焉。寶元初,縣改屬并州,今交城西北四十里故大通監(jiān)治也。
陜西路東盡肴阝、函,西包、隴,南連商洛,北控蕭關。統(tǒng)府三,州二十四,軍二,監(jiān)二。
京兆府唐末為佑國軍治。朱梁曰大安府,又改軍號曰永平。后唐復為京兆府。石晉曰晉昌軍。漢曰永興軍。宋仍曰京兆府,亦曰永興軍,領長安等縣十三。
河中府唐末護國軍治。宋仍曰河中府,亦曰護國軍,領河東等縣七。又大中祥符五年,置慶成軍,領榮河縣一,今蒲州榮河縣也。
鳳翔府唐鳳翔軍治。宋仍曰鳳翔府,亦曰鳳翔軍,領天興等縣九。天興,即唐雍縣也。又大觀初,置清平軍,領終南縣一,今西安府縣東南有廢終南縣。華州唐鎮(zhèn)國軍治。朱梁曰感化軍,后唐復故,周廢軍。宋仍曰華州,亦曰鎮(zhèn)國軍,又為鎮(zhèn)潼軍,領鄭縣等縣五。同州唐匡國軍治此。朱梁曰忠武軍,后唐復故,周廢軍。宋仍曰同州,亦曰定國軍,領馮翊等縣六。
解州五代漢置。宋因之,領解縣等縣三。解縣,即漢舊治也。虢州唐曰虢州。宋因之,領盧氏等縣四。
陜州唐末保義軍治此。朱梁改為鎮(zhèn)國軍。后唐復曰保義。宋仍曰陜州,亦曰保平軍,領陜縣等縣七。
商州唐曰商州。宋因之,領上洛等縣五。
乾州唐末置乾州。宋因之。熙寧五年省。政和八年,復置醴州,領奉天等縣五。
耀州五代初,李茂貞置,又為義勝軍治,兼領鼎州。朱梁曰崇州,又改軍號曰靜勝軍。后唐改曰順義軍。宋仍曰耀州,亦曰感義軍,又為感德軍,領華原等縣六。丹州唐曰丹州。宋因之,領宜川等縣三。宜川,即唐義川縣也。延州唐末保塞軍治。朱梁曰忠武軍。后唐曰彰武軍。宋仍曰延州,亦曰彰武軍。元四年,升為延安府,領膚施等縣七。又元豐七年,置綏德軍,即唐故綏州也。崇寧四年,又置銀州。明年,罷為銀州城,今綏德州米脂縣西百五十里永樂城是。《宋志》:宋初有綏、銀、靈、夏、靜、鹽、宥、勝、會諸州。至道以后,漸沒于西夏。
州唐末保大軍治。宋仍曰州,亦曰保大軍,領洛交等縣四。坊州唐曰坊州。宋因之,領中部等縣二。州唐末為靜難軍治。宋仍曰州,亦曰靜難軍,領新平等縣五。
寧州唐曰寧州。宋因之,亦曰興寧軍,領安定等縣三。
涇州唐末為彰義軍治。宋仍曰涇州,亦曰彰化軍,領保定等縣四。原州唐曰原州。宋因之,領臨涇等縣二。臨涇,今平涼府鎮(zhèn)原縣東六十里有故城。
慶州唐曰慶州。宋因之,亦曰慶陽軍。宣和七年,升為慶陽府,領安化等縣三。又元符三年,置定邊軍,領定邊縣一,今慶陽府北三百里有廢定邊城。
環(huán)州五代晉置威州。周曰環(huán)州,又降為通遠軍。宋淳化五年,復為環(huán)州,領通遠縣一,今慶陽府環(huán)縣也。
渭州唐原州地,后移置渭州于此。宋因之,亦曰平涼軍,領平涼等縣五,今平涼府治是也。又慶歷三年,置德順軍,領隴干縣一,今平涼府靜寧州是。又元符二年,置西安州,今固原州西北二百三十里西安所是也。是年,又收復唐會州地,復置會州。崇寧三年,置敷文縣為州治云。
儀州后唐置義州。宋曰儀州,領華亭等縣三。熙寧五年,省入渭州。華亭,今平涼府屬縣。
鳳州唐末感義軍治。前蜀改為武興軍,兼領興、文二州。后唐軍廢。后蜀為威武軍。宋仍曰鳳州,領梁泉等縣三。
階州唐曰階州。宋因之,領福津等縣二。今階州東六十里有福津故城。
成州唐曰成州。宋因之。寶慶中,升為同慶府,領同谷等縣四。
秦州唐末為天雄軍治。前蜀因之,改領階、成二州。后唐曰雄武軍。宋仍曰秦州,亦曰雄武軍,領成紀等縣四。成紀,今秦州治也。又嘉定初,置天水軍,領天水縣一,寄治成州境內。九年,移治故天水縣,在今秦州西南七十里。○鞏州,唐故渭州也。熙寧五年收復,置通遠軍。崇寧三年,升為鞏州,領隴西等縣三。隴西,今為鞏昌府治。又熙州,唐臨州也,后陷于吐蕃。熙寧五年收復,置熙州,亦曰鎮(zhèn)洮軍,領狄道縣一。又河州,亦唐故州也。熙寧六年收復,仍置河州,領χ罕縣一。九年,縣廢。崇寧四年,置寧河縣隸焉。廢寧河縣,在今河州南六十里。又蘭州,亦唐故州也。宋元豐四年收復,仍置蘭州,領蘭泉縣一。蘭泉,即唐州治五泉縣。○岷州,亦唐故州也。宋熙寧六年收復,仍置岷州,領川等縣三。川廢縣,在今岷州衛(wèi)東。紹興初,沒于金。十二年,復得之,改置西和州,領長道等縣三,今鞏昌府西和縣是也。又洮州,亦唐故州也。元符二年收復。大觀二年,仍置洮州。又廓州,亦唐故州也。元符二年收復,曰寧塞城。崇寧三年,仍置廓州,領廣威縣一,縣旋廢。又樂州,唐故鄯州地也。元符二年收復,置湟州,亦曰向德軍。宣和初,改為樂州,在今西寧衛(wèi)東南二百里。又西寧州,唐鄯州也。元符二年收復,仍置鄯州,亦曰隴右節(jié)度。崇寧三年,曰隴右都護府,又改鄯州為西寧州,復曰賓德軍,領湟水縣一,縣旋廢,即唐故州治也。又震武軍,本鄯州地,政和六年置軍,在今廢樂州北。又積石軍,本廓州地,大觀二年置軍,在今廢廓州西百八十里。
保安軍本唐延州永康鎮(zhèn)。宋置保安軍。今為延安府保安縣。
鎮(zhèn)戎軍唐原州舊治也。宋至道二年置軍于此,今為鎮(zhèn)原縣。又大觀二年,置懷德軍于平夏城,在今鎮(zhèn)原縣西八十里。開寶監(jiān)本鳳州之兩當縣。建隆二年,置銀冶。開寶五年,升為監(jiān)。元豐中廢。今縣屬陜西徽州。
沙苑監(jiān)唐置沙苑馬監(jiān)。宋因之。今同州朝邑南十七里有沙苑城。淮南路東至海,西距漢,南瀕江,北據(jù)淮。統(tǒng)州十七,軍四,監(jiān)二。
揚州唐淮南節(jié)度治淮南曰江都府。南唐因之。宋仍曰揚州,亦曰淮南節(jié)度,領江都等縣三。又建隆初,置天長軍,至道初廢。建炎初復置,尋廢,以縣屬招信軍,今泗州天長縣也。楚州唐楚州。宋因之,領山陽等縣四。又寶慶三年,升寶應縣為州,即今高郵州屬縣。是年,又升州治山陽縣為淮安軍。景定初,改曰淮安州。又咸淳九年,置清河軍,領清河縣一,今淮安府屬縣也。
濠州南唐曰定遠軍。宋仍曰濠州,領鐘離等縣三。又寶五年,置懷遠軍,領金山縣一,今鳳陽府懷遠縣也。壽州淮南曰忠正軍。南唐曰清淮軍。五代周復曰忠正軍。宋仍曰壽州,亦曰忠正軍。政和六年,升為壽春府,領上蔡等縣五。乾道三年,府還治壽春,亦曰安豐軍,領壽春等縣四。上蔡廢縣,在今壽州北三十里。又政和八年,置六安軍,領六安縣一,即今廬州府六安州也。紹興十二年,又置安豐軍,領安豐等縣三。三十二年,改領安豐縣一。乾道三年,軍廢,今州南六十里廢安豐縣是。
光州唐曰光州。宋因之,亦曰光山軍。紹興二十八年,改曰蔣州,領定城等縣四。
黃州唐曰黃州。宋因之,領黃岡等縣三。
蘄州唐曰蘄州。宋因之,領蘄春等縣五。
舒州南唐曰永泰軍。宋仍曰舒州,亦曰德慶軍,又為安慶軍。慶元初,升安慶府,領懷寧等縣五。
廬州淮南曰昭順軍。南唐曰保信軍。后周因之。宋仍曰廬州,亦曰保信軍,領合肥等縣三。又紹興十二年,置鎮(zhèn)巢軍,領巢縣一。今縣屬無為州。
和州唐曰和州。宋因之,領歷陽等縣三。滁州唐曰滁州。宋因之,領清流等縣三。
海州唐曰海州。宋因之,領朐山等縣四。端平二年,嘗徙治東海縣。景定二年,復置西海州于朐山。宋末有東西二海州,謂此。東海廢縣,在今海州東十九里。
泗州淮南曰靜淮軍。宋仍曰泗州,領臨淮等縣五。又建炎三年,置招信軍,領盱眙等縣二。盱眙,今泗州屬縣。又咸淳七年,置淮安軍,領五河縣一。五河,今鳳陽府屬縣也。
亳州唐曰亳州。宋因之,亦曰集慶軍,領譙縣等縣七。
宿州唐曰宿州。宋因之,亦曰保靜軍,領符離等縣四。泰州南唐置泰州。宋因之,領海陵等縣四。通州五代周置通州。宋因之,領靜海等縣二。靜海,周故治也。
建安軍南唐時為迎鑾鎮(zhèn),屬揚州。宋乾德三年,置建安軍。大中祥符六年,升為真州,領揚子等縣二。今揚州府儀真縣也。
漣水軍唐初嘗置漣水,尋廢。宋太平興國三年,置漣水軍,后廢置不一。景定初,升為安東州,領漣水縣一。今淮安府安東縣。
高郵軍本揚州高郵縣。宋開寶四年置軍,后廢置不一。建炎四年,升為承州,州尋廢,仍曰高郵軍,領高郵等縣二。今揚州府高郵縣也。
無為軍本廬州城口鎮(zhèn)。宋淳化初置軍,領無為縣一,今廬州府無為州也。
利豐監(jiān)本通州鹽場。宋置監(jiān)于此。在今通州南三里。
海陵監(jiān)本泰州鹽場。宋置監(jiān)于此,亦曰西溪鹽倉。在今泰州東北百里。
江南路東限閩海,西界夏口,南抵大庾,北際大江。統(tǒng)州十四,軍六。
升州淮南曰建康軍,又為金陵府。南唐曰江寧府。宋仍曰升州,亦曰建康軍。建炎三年,升為建康府,領上元等縣五。
太平州南唐置新和州,又曰雄遠軍。宋改為南平軍。太平興國二年,升為太平府,領當涂等縣三。當涂,今太平府治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(xié)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