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上夏附
宋撫有中土,奄甸四方。先取荊湖,西滅蜀,南平廣,遂并江南。
【史略】初,趙匡胤為周宿衛將,從世宗征討,屢有功,威望甚著。顯德六年,幼主宗訓即位,匡胤以殿前都檢點領歸德節度使歸德鎮宋州。匡胤既代周,遂以宋為國號。會北漢及契丹謀南寇,命匡胤御之,次陳橋驛在今開封府東北二十里。軍亂,推匡胤為主,遂入汴,即帝位。建隆三年,湖南張文表作亂文表為衡州刺史。時周行逢卒,遂作亂,據潭州,周保權請救。宋命慕容延釗等將兵南下,假道荊南,遂入荊州。高繼沖懼,因籍三州以獻。時湖南已平張文表,宋師長驅而進,克其潭州,還趨朗州,保權謀拒命,延釗襲執之以歸,荊楚悉定。乾德二年,王全斌等伐蜀,道出鳳州,別遣劉光義等出歸州。全斌進克興州,略定山南諸城寨,進至益光今保寧府昭化縣,蜀人扼劍門以拒。全斌用降卒言,遣別將由來蘇徑出劍門南來蘇,村名,在今劍州東南九十里,出敵不意,遂克之,西至魏城在今綿州東六十五里。蜀人駭懼,孟出降。時劉光義亦克夔州,盡平峽中地萬、施、開、忠諸州是也,遂州迎降。于是引軍而西,會全斌于成都,略定兩川。開寶三年,遣潘美等將兵伐漢。先是美為潭州防御使,遣將攻南漢,克其郴州。至是自道州而進克富州今平樂府屬縣,拔賀州,轉趨昭州,克之。又拔桂州及連州,大敗漢兵于蓮花峰下今韶州府南五里蓮花山是也,拔韶州。韶,漢之門戶也。漢人大懼。美進克英州時又遣別將克其雄州。二州,見前嶺南北四十七州注,引兵屯馬徑,去廣州十里時美進屯馬徑,寨于雙女山下。雙女山,在今府西十七里,馬徑又在其東。或以為即今府北六里之馬鞍山。漢人出戰,復敗,劉钅長乃降,盡平廣南州鎮。七年,遣曹彬等伐南唐,自荊南發戰艦東下,克其池州,進拔唐師于銅陵今池州府屬縣,遂次采石在今太平府北二十五里,見前,以浮梁渡江。明年,彬又敗唐兵于白鷺洲及新林港白鷺洲,在今應天府西南二十里大江中。又東里許,即新林港,別將克溧水今應天府屬縣,彬進次秦淮秦淮水,在今應天府城南正陽門外,即彬屯兵處。唐兵陳于城下,涉水擊敗之。吳越亦發兵助宋,克其常州,潤州來降。又遣將敗其江西援兵于皖口在今安慶府西十里,見前。金陵勢益孤,城陷,李煜降。江南悉定。
吳越入朝,閩海內附,乃兼北漢。
【史略】建隆初,錢弘ㄈ即遣使朝貢。及兵下江南,弘ㄈ自帥兵助宋攻南唐,南唐亡。明年,遂來朝,尋遣還。太平興國三年,復入朝,會陳洪進以漳、泉二州來歸閩朱文進之亂,泉州將留從效舉兵復泉州,歸于王延政。延政敗亡,泉州降于南唐。晉開運二年,從效廢其刺史王繼勛,自領軍府事,南唐因授為泉州刺史。明年,唐兵敗于福州,從效因遣唐戍兵歸國,遂據有漳、泉二州。漢乾二年,唐置清源軍于泉州,以從效為節度。宋建隆初,入貢稱藩。三年,從效卒,統軍使陳洪進廢其子紹纟茲,推副史張漢思為留后。乾德初,洪進又廢漢思而代之。明年,宋改清源為平海軍,以洪進為節度使。三年,入朝,遂籍二州十四縣以獻,弘ㄈ懼,亦籍境內州軍以獻。于是閩越悉為王土。四年,伐北漢先是太祖屢遣兵擊漢。開寶二年,自將至太原,壅汾、晉二水灌之,其嵐、憲二州來降,晉陽久不下,乃引還。九年,復遣將分道攻太原,不克。汾水,在今太原縣東。晉陽,在今縣城西。太原,故晉陽也,命潘美帥諸軍攻圍太原,復命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石嶺關,在今太原府東北百二十里,斷燕薊援師。契丹來救,進敗之于白馬嶺今太原府孟縣東北三十里白馬山是也,遂引去。帝復自將至太原,攻圍益急。繼元危困,遂出降,并、代悉平。于是天下復歸于一。
因襲前轍,定都大梁。
【都邑考】宋建隆初,因周舊制,以大梁為東京開封府,洛陽為西京河南府。真宗建宋州為南京景德三年,以宋州為太祖舊藩,升州為應天府。大中祥符七年,遂建為南京。其后高宗即位于此,仁宗又建大名府為北京慶歷二年,以大名府為真宗駐蹕之所,建為北京。時謂之四京又皇四年,以曹、陳、許、鄭、滑為輔郡。崇寧四年,以右司諫姚佑言,于是以潁昌府為南輔,升襄邑為拱州,為東輔,鄭州為西輔,滑州為北輔,各置軍防。其后廢置不一。高宗南渡,以臨安府為行都,后遂定都焉建炎元年,幸揚州。三年,幸杭州,進幸江寧府,改為建康府。四年,幸溫州,復幸越州。紹興二年,以杭州為臨安府,旋幸臨安。三年,營建康行宮。四年,幸平江府。五年,還臨安。六年,又幸平江。七年,幸建康。八年,復還臨安,自是定都焉。三十一年,幸建康。明年,復還臨安。
分天下為十五路先是淳化四年,法唐制,分天下為十道:曰河南,曰河東,曰河北,曰關西,曰劍南,曰淮南,曰峽西,曰江南東西,曰浙東西,曰廣南。至道三年,始分天下州軍為十五路,各置轉運、經略、安撫、等使統之。
京東路東至海,西抵汴,南極淮、泗,北薄于海。統府一,州十六,軍四,監二。先是乾德初,命節鎮所領支郡,皆直隸京師,得自奏事,不屬諸藩。節度使之權始輕。太平興國二年,復罷天下節鎮領支郡之制,于是軍監與州府同列矣。
開封府唐汴州,后為宣武軍治。朱梁曰開封府。宋因之,領開封等縣十八。又崇寧四年,析置拱州,亦曰保慶軍,初領襄邑等縣五,后領縣二。今歸德府睢州也。
宋州朱梁宣武軍治此,兼領亳、輝、潁三州,亦曰宋州節度。后唐改軍曰歸德。宋仍曰宋州,亦曰歸德軍。景德中,升為應天府,領宋城等縣六。今曰歸德府。
兗州唐末為泰寧軍治。后周軍廢。宋仍曰兗州。政和八年,升為襲慶府,領瑕丘等縣十。徐州唐末為感化軍治。朱梁復曰武寧軍。宋仍曰徐州,領彭城等縣五。
曹州石晉置威信軍治此,兼領單州。后周曰彰信軍。宋仍曰曹州,亦曰興仁軍。崇寧初,升為興仁府,領濟陰等縣四。青州唐平盧軍治。石晉廢軍。漢復故。宋仍曰青州,亦曰鎮海軍,領益都等縣六。
鄆州唐天平軍治。宋仍曰鄆州,亦曰天平軍。宣和九年,升為東平府,領須城等縣六。須城,即唐之須句郡也。
密州唐曰密州。宋因之,亦曰安化軍,領諸城等縣六。
齊州唐曰齊州。宋因之,亦曰興德軍。政和六年,升為濟南府,領歷城等縣六。
濟州唐曰濟州,后廢。五代周復置。宋因之,領巨野等縣四。巨野,今濟寧州屬縣。
沂州唐曰沂州。宋因之,領臨沂等縣五。
登州唐曰登州。宋因之,領蓬萊等縣四
萊州唐曰萊州。宋因之,領掖縣等縣四。
淄州唐曰淄州。宋因之,領淄川等縣四。
濮州唐曰濮州。宋因之,領鄄城等縣四。
單州唐末置單州。朱梁曰輝州。后唐復故。宋因之,領單父等縣四。
濰州唐初置濰州,尋廢。宋建隆三年,置北海軍。乾德二年,升為州,領北海等縣三。今山東平度州濰縣,即故治也。
廣濟軍唐曹州之定陶鎮。宋置廣濟軍,領定陶縣一。今曹州定陶縣是也。
清平軍唐齊州之章丘縣。宋初置清平軍,領章丘縣一。今濟南府章丘縣。
淮陽軍唐初曰邳州,州尋廢。宋置淮陽軍,領下邳等縣二。今江南邳州也。宣化軍唐淄州之高苑縣。宋置宣化軍,領高苑縣一。熙寧三年,軍廢,縣仍隸淄州。今青州府高苑縣也。
萊蕪監本萊蕪縣。唐屬兗州。宋置萊蕪監,主鐵冶。今山東泰安州屬縣。利國監本徐州沛縣地。宋置利國監,主鐵冶。在今州東北九十里。
京西路東暨汝、潁,西距崤、函,南逾漢、沔,北抵河津。統府一,州十六,軍二。
河南府唐曰河南府。宋因之,領河南等縣十六。
滑州唐末為宣義軍治。后唐復曰義成軍。宋仍曰滑州,亦曰武成軍,領白馬等縣三。鄭州唐曰鄭州。宋因之,亦曰奉寧軍,領管城等縣五。汝州唐曰汝州。宋因之,亦曰陸海軍,領梁縣等縣五。
陳州石晉置鎮安軍于此。漢廢軍,周復置。宋仍曰陳州,亦曰鎮安軍。宣和初,升為淮寧府,領宛丘等縣五。
許州唐忠武軍治。朱梁曰匡國軍,兼領陳、汝二州。后唐復曰忠武。宋仍曰許州,亦曰忠武軍。元豐三年,升為潁昌府,領長社等縣七。
蔡州唐末為奉國軍治。宋仍曰蔡州,亦曰淮康軍,領汝陽等縣十。
潁州唐曰潁州。宋因之,亦曰順昌軍。政和六年,升為順昌府,領汝陰等縣四。
孟州唐河陽三城節度治此。宋仍曰孟州,亦曰河陽軍,領河陽等縣六。
唐州唐曰唐州。宋因之,領泌陽等縣五。泌陽,今南陽府屬縣。鄧州朱梁置宣化軍治此,兼領唐、均、房三州。后唐改曰威勝軍。周曰武勝軍。宋仍曰鄧州,亦曰武勝軍,領穰縣等縣五。
襄州唐為山南東道治。石晉廢軍,漢復故。宋仍曰襄州,亦曰山南道節度。宣和初,升為襄陽府,領襄陽等縣六。
均州唐末為戎昭軍治。宋仍曰均州,亦曰武當軍,領武當等縣二。房州唐曰房州。宋因之,亦曰保康軍,領房陵等縣二。
金州唐末為昭信軍治。前蜀曰雄武軍,兼領巴、渠、開三州,旋廢。后蜀曰威勝軍。宋仍曰金州,亦曰昭化軍,領西城等縣五。
隨州唐曰隨州。宋因之,亦曰崇義軍,后又為崇信軍,領隨縣等縣三。
郢州唐曰郢州。宋因之,領長壽等縣二。
信陽軍唐曰申州。宋開寶九年,降為義陽軍。太平興國初,改為信陽軍,領信陽等縣二。信陽,即唐申州治義陽縣也。
光化軍唐城縣之陰城鎮,屬襄州。宋置光化軍,領乾德縣一。今為襄陽府光化縣。
河北路東濱海,西薄太行,南臨河,北據三關。統府一,州二十四,軍十四。
大名府唐魏州,為天雄軍治。后唐曰興唐府。石晉曰廣晉府,后又為天雄軍。漢曰大名府。周因之,亦曰天雄軍。宋仍為大名府,領元城等縣十二。
鎮州唐為成德軍治。后唐曰真定府,尋復曰成德軍。石晉改為恒州,又改軍曰順國軍。漢仍曰鎮州成德軍。宋因之。慶歷八年,升為真定府,領真定等縣九。
瀛州唐瀛州。宋因之,亦曰瀛海軍。大觀二年,升為河間府,領河間等縣三。
貝州石晉置永清軍治此,兼領博、冀二州。后周軍廢。宋仍曰貝州,亦曰永清軍。慶歷八年,改曰恩州,領清河等縣三。
博州唐博州。宋因之,領聊城等縣四。
德州唐德州。宋因之,領安德等縣二。
滄州唐末為義昌軍治。朱梁曰順化軍。后唐復曰橫海軍。宋仍曰滄州,亦曰橫海軍,領清池等縣五。
棣州唐曰棣州。宋因之,領厭次等縣三。
深州唐曰深州。宋因之,領靜安等縣五。靜安,今深州治也。
州唐曰州。宋因之,領永年等縣五。
邢州朱梁為保義軍治,兼領、磁二州。后唐改曰安國軍。宋仍曰邢州。宣和初,升為信德府,領邢臺等縣八。邢臺,即唐州治龍岡縣。
冀州唐曰冀州。宋因之,亦曰安武軍,領信都等縣六。趙州唐曰趙州。宋因之,亦曰慶源軍。宣和初,升為慶源府,領平棘等縣七。
定州唐義武軍治。宋仍為定州,亦曰定武軍。政和三年,升為中山府,領安喜等縣七。又慶歷二年,置北平軍,治北平縣,今保定府完縣是也。
莫州唐曰莫州。宋因之,領任丘縣一。任丘,今河間府屬縣。相州朱梁置昭德軍治此,兼領衛、澶二州。后唐軍廢,石晉復置彰德軍。宋仍曰相州,亦曰彰德軍,領安陽等縣四。
懷州唐曰懷州。宋因之,領河內等縣三。
衛州唐曰衛州。宋因之,領汲縣等縣四。澶州石晉置鎮寧軍治此,兼領濮州。宋仍曰澶州,亦曰鎮寧軍。崇寧五年,升為開德府,領濮陽等縣七。濮陽,今大名府開州治。
磁州唐曰磁州。朱梁曰惠州,后唐復故。宋因之。政和三年,改曰磁州,領滏陽等縣三。
祁州唐曰祁州。宋因之,領蒲陰等縣三。蒲陰,今北直祁州治也。
濱州五代周置。宋因之,領勃海等縣二。勃海,周舊治也。
雄州五代周置。宋因之,領歸信等縣二。歸信,即周舊治歸義縣。
霸州五代周置。宋因之,領文安等縣二。文安,周舊治也。
保州五代唐置泰州,后廢。宋建隆初,置保塞軍。太平興國六年,升為保州,領保塞縣一。保塞,即后唐泰州治清苑縣也。
德清軍五代晉置。宋因之,治清豐縣。今縣屬大名府。
保順軍五代周置。宋因之,治無棣縣,今山東武定州海豐縣是也。
定遠軍唐曰景州。五代周曰定遠軍。宋因之。景德初,改曰永靜軍,領東光等縣三。東光,今景州屬縣。
破虜軍五代周霸州淤口寨。宋太平興國六年,置破虜軍。景德二年,改為信安軍,今霸州東五十里信安城是。
平戎軍唐涿州新鎮地。宋太平興國六年,置平戎軍。景德初,改曰保定軍。今為霸州保定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