富州漢蒼梧郡地。陳置靜州。唐因之。貞觀八年,曰富州,亦曰富江郡,領龍平等縣三。龍平,今平樂府昭平縣。賀州漢蒼梧郡地。隋曰賀州。唐因之,亦曰臨賀郡,領臨賀等縣五。臨賀,即今平樂府賀縣。
蒙州漢蒼梧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南蒙州。貞觀八年,曰蒙州,亦曰蒙山郡,領立山等縣三。今為平樂府永安州。
梧州漢曰蒼梧郡。后漢為交州治。隋曰封州。唐曰梧州,亦曰蒼梧郡,領蒼梧等縣三。今梧州府。
藤州漢蒼梧郡地。隋曰藤州。唐因之,亦曰感義郡,領鐔津等縣三,今梧州府藤縣是其治。
義州漢蒼梧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南義州。貞觀初廢,尋復置,亦曰義州,亦曰連城郡,領岑溪等縣三,今梧州府岑溪縣是其治。郁林州漢曰郁林郡。隋曰郁林州。唐因之,亦曰郁林郡,領石南等縣五。石南,今梧州府郁林州興業縣東北五十里廢縣是。平琴州漢郁林郡地。唐置平琴州,亦曰平琴郡,領容山等縣四。今郁林州北百里有容山廢縣。
容州漢合浦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銅州。貞觀八年,曰容州,亦曰普寧郡,領北流等縣六。元和中徙治普寧縣。北流,今郁林州屬縣。普寧,即今容縣。劉句曰:容管經略治此,管容、辨、白、牢、欽、巖、禺、湯、、古等州,咸通初,并入邕管,五年復舊。
白州漢合浦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南州。六年,改曰白州,亦曰南昌郡,領博白等縣五。博白,今郁林州屬縣。
山州漢合浦郡地。唐貞觀中,置山州,亦曰龍池郡,領龍池等縣二。龍池,今博白縣南有廢縣。牢州漢曰南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義州。五年,曰智州。貞觀十二年,曰牢州,亦曰定川郡,領南流等縣三。今郁林州治即故南流縣。
黨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曰黨州,亦曰寧仁郡,領善勞等縣四。善勞,今郁林州東北百二十里廢縣是其地也。
禺州漢合浦郡地。唐武德四年置巖州,總章初曰東峨州,明年曰禺州,亦曰溫水郡,領峨石等縣四。峨石,今郁林州陸川縣東北百里廢縣是。
龔州漢蒼梧、郁林二郡地。唐貞觀三年,置燕州。七年,改置龔州,亦曰臨江郡,領平南等縣八。平南,今潯州府屬縣。
潯州漢郁林郡地。唐貞觀七年,置潯州,亦曰潯江郡,領桂平等縣三。今潯州府。
貴州漢郁林郡地。武德四年,置南尹州。貞觀九年,曰貴州,亦曰懷澤郡,領郁平等縣八,今潯州府貴縣即其治。
繡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林州。六年,曰繡州,亦曰常林郡,領常林等縣三。常林,今潯州府貴縣東南百里廢縣是。
橫州漢郁林、合浦二郡地。隋置簡州,亦曰緣州。唐復曰簡州,尋曰南簡州。貞觀八年,曰橫州,亦曰寧浦郡,領寧浦等縣三。今屬南寧府。
邕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南晉州。貞觀六年,改邕州,亦曰朗寧郡,領宣化等縣五,即今南寧府。又開元初置田州,亦曰橫山郡,領都救等縣五,今仍曰田州。劉句曰:邕管經略治邕州,管邕、桂、黨、橫、田、嚴、山、巒、羅、辨等州,元和十五年并入容管,長慶二年復舊。
賓州漢郁林郡地。唐貞觀五年,置賓州,亦曰安城郡。至德二載,又為領方郡,領領方等縣三。今仍曰賓州,屬柳州府。澄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方州。貞觀八年,曰澄州,亦曰賀水郡,領上林等縣四。上林,今賓州屬縣。
象州漢郁林郡地。隋置象州。唐因之,亦曰象郡,領武化等縣六。武化,今柳州府來賓縣東南廢縣是。
柳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昆州,亦曰南昆州。貞觀八年,改為柳州,亦曰龍城郡,領馬平等縣四,即今柳州府。
融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武德四年,置融州,亦曰融水郡,領融水等縣三,今柳州府融縣即其治。
粵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曰粵州,乾封初曰宜州,亦曰龍水郡,領龍水等縣四。今慶遠府。
芝州漢郁林郡地。唐曰芝州,亦曰忻城郡,領忻城縣一。今慶遠府忻城縣是。
籠州古蠻夷地。貞觀十二年,置籠州,亦曰扶南郡,領武勒等縣七。今為南寧府新寧州。
環州本南蠻地。唐貞觀十年,置環州,亦曰正平郡,領正平等縣八。今慶遠府河池州思恩縣西北有廢環州。
環州本南蠻地。貞觀十二年置,亦曰臨潭郡,領臨江等縣四。今南寧府南二百里有廢環州。
巖州漢合浦郡地。唐曰巖州,亦曰安樂郡。至德二載,又曰常樂郡,領常樂等縣四。《新唐書》:調露三年,析橫、貴二州地置巖州,因巖岡之北而名。杜佑曰其地與合浦郡同,似誤。
古州本南蠻地。貞觀十二年,置古州,亦曰樂古郡,領樂古等縣三。今柳州府懷遠縣西北有古州蠻及古州、江州,當置于此。杜佑曰其地與臨潭郡同,似誤。
交州漢交趾、日南二郡地。后漢為交州治。晉以后因之。唐亦曰交州,調露初曰安南都護府,至德二載曰鎮南都護府,亦曰安南府,領宋平等縣八,今安南國都也。劉句曰:安南所管二十一州。蓋自四管而外,皆安南所統。以下諸州,今俱沒安南境內。
武峨州漢交趾郡地。唐曰武峨州,亦曰武峨郡,領武峨等縣五。
愛州漢九真郡地。梁曰愛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九真郡,領九真等縣七。又總章二年,置福祿州,亦曰福祿郡,至德二載改為唐村郡,領柔遠等縣三。
長州漢九真郡地。唐曰長州,亦曰文陽郡,領文陽等縣四。
州漢九真郡地。隋曰州。唐武德五年曰南德州,八年曰德州,貞觀初曰州,亦曰日南郡,領九德等縣六。又武德五年,置州于咸歡縣。貞觀九年,改曰演州。十六年,省入州。廣德二年,復分置演州,治懷縣,即故咸歡縣也。
峰州漢交趾郡。陳曰興州。隋曰峰州。唐因之,亦曰承化郡,領嘉寧等縣三。湯州漢交趾郡。唐曰湯州,亦曰湯泉郡,領湯泉等縣三。
共有州二百九十有三《唐史》:貞觀十三年定簿,凡府州三百五十八。明年平高昌,又增州二。《會要》亦云:凡天下三百六十州。自后并省,迄于天寶初,凡三百三十一州存焉。今考《六典》所載,凡三百十有六州,其五十州皆貞觀已后所置。王氏曰:諸州因革,既時代不同,而邊遠諸州,又在所略也。是時,既北殄突厥貞觀四年,李靖討突厥,大破之,斥地自陰山北至大漠。陰山,見前,西平吐谷渾、高昌貞觀九年,李靖等討吐谷渾,悉平其地,改立君長而還。又十四年,侯君集平高昌,下二十二城,置西州;又兼得西突厥、車師后王庭之地,置庭州以統之。吐谷渾,見前隋克吐谷渾。西、庭二州,見上,后又東伐高麗貞觀十九年,親征高麗,拔遼東數城而還。是后數遣兵伐之。顯慶五年,時高麗、百濟與新羅相攻,遣蘇定方先平百濟,因置熊津五都督府及帶方州,以統其地。總章初,李等伐高麗,平之,置都督府九、州四十二、縣百,又置安東都護于平壤城,以統高麗、百濟之地。既而高麗余眾復叛,其舊城多為新羅所竊據。遼東城,即隋煬帝所攻平壤城也。百濟,今朝鮮國南境全羅道是其地,有熊津江口為險要處,唐因置府于此。新羅,今朝鮮東南境慶尚道是其地。平壤,今朝鮮之西京也,北滅薛延陀貞觀二十年,李世討薛延陀,至郁督軍山,盡降其眾。薛延陀,本鐵勒諸部,初附屬突厥,突厥衰,乃掩有漠北之地。郁督軍山,薛延陀建牙處也,西臣西域貞觀十八年,郭孝恪平焉耆。二十年,阿史那社爾破西突厥,因復定焉耆,平龜茲。是年,王元策復擊下天竺諸城邑。顯慶二年,蘇定方討西突厥,悉定其地,所役屬西域諸國悉歸附。龍朔初,吐火羅等十六國復內屬。焉耆,在火州西七百里,西去龜茲八百里。西突厥,時據有烏孫故地,在庭州以西北,西域皆臣屬之。天竺,今西域西南印度國也。吐火羅國,在今西域哈烈東境。其地東至海,西逾蔥嶺蔥嶺,見前涼張氏西包蔥嶺,南盡林州林州,即林邑,見前煬帝平林邑,北被大漠,東西九千五百十一里,南北一萬六千九百十八里。
睿宗時,置二十四都督府分統諸州。
【史略】景云二年,置都督二十四人,察刺史以下善惡。揚、益、并、荊四州,為大都督,汴、兗、魏、博、冀、蒲、綿、秦、洪、越十州為中都督,齊、、涇、襄、安、潭、遂、通、梁、岐十州為下都督。尋以權重難制,罷之,惟四大都督如故。開元十七年,以潞、益、并、荊、揚為五大都督《五代會要》云:時以靈、陜、幽、揚、潞、魏、鎮、徐八州為大都督,又更定上中下都督之制上都督府,即五大都督也。其中都督府凡十五,曰涼、秦、靈、延、代、兗、梁、安、越、洪、潭、桂、廣、戎、福。下都督府凡二十,曰夏、原、慶、豐、勝、榮、松、洮、鄯、西、雅、瀘、茂、、姚、夔、黔、辰、容、邕。復自京都京兆、河南、太原,為京都及都督即五大都督也、都護府六都護,見后之外,以近畿之州為四輔同、華、岐、蒲,余為六雄鄭、陜、汴、絳、懷、魏、十望宋、亳、滑、許、汝、晉、洛、虢、魏、相、十緊秦、延、涇、、隴、汾、隰、慈、唐、鄧。后入緊者益多,不復具列及上中下之差諸州皆有上中下之目。而關內、隴右、河北、河東、劍南、江南、嶺南沿邊諸州,皆謂之邊州又豐、勝、靈、夏、朔、代,曰河曲六州。廣、桂、容、邕、安南,曰嶺南五管。
明皇增飾舊章,分十五道《唐志》:景云二年,議者以山南所部闊遠,乃分為東西道,又分隴右為河西道。未幾,復罷。開元二十一年,始分天下為十五道,置采訪使,以檢察非法,如漢刺史之職。
曰京畿治西京,京兆、岐、同、華、、商、金等府州屬焉。分關內道置,曰都畿治東都,河南、陜、汝、鄭、懷等府州屬焉。分河南道置,曰關內隴州至勝州皆屬焉,多以京官遙領,曰河南治汴州,自許州至密州皆屬焉,曰河東治河中府。《唐志》:時以河中為中都,亦曰中畿,曰河北治魏州,曰山南東治襄州,自荊州至萬州皆屬焉。以山南道分置,曰山南西治梁州,自梁州至渠州皆屬焉,曰隴右治鄯州,曰淮南治揚州,曰江南東治蘇州,自潤州至漳州皆屬焉。以江南道分置,曰江南西治洪州,自宣州至邵州皆屬焉。又《唐紀》:天寶十五載,分江南為東西道,東道領余杭,西道領豫章等郡。蓋分置節度使也,曰黔中治黔州,黔、思、辰、錦、朗、溪、巫、施、費、珍、播、夷、業、南、溱諸州皆屬焉。分江南西道置,曰劍南治益州,曰嶺南治廣州。凡天下郡府三百二十有八,縣千五百七十有三《會要》:貞觀中,縣千五百一十七。此蓋又增于舊。《通典》:京都所理曰赤縣,所統曰畿縣,其余曰望,曰緊,及上、中、下之目,凡分七等。又元和六年,李吉甫奏列州三百,縣千四百云,而羈縻府州統于六都護及邊州都督者,不在其中。
【史略】唐貞觀至開元,蠻夷多內屬,即其部落為羈縻府州,多至八百五十有六。又于沿邊諸道,設六都護分統之。曰安北都護府屬關內道。永徽初,薛延陀既滅,鐵勒諸部回紇等皆內附,復討擒突厥遺種車鼻可汗于金山。于是北荒悉為封內,因置燕然都護府,領狼山等羈縻府州共二十有七。龍朔二年,徙燕然都護府于回紇,更名翰海,盡統磧以北州府。總章二年,又改為安北都護府。開元二年,移治中受降城。至德以后,謂之鎮北。大歷八年,徙治天德軍。金山,在漠北,突厥建牙處也。狼山府,在郁督軍山南,以車鼻部落置。明年,廢狼山為州。中受降城,南去廢夏州八百里,西去天德軍二百里,并在今榆林塞外,曰單于都護府屬關內道,亦永徽初置,領翰海等羈縻府州十有五。龍朔二年,更名燕然曰翰海,而徙翰海都護府于云中城,更名曰云中都護,以磧為界,磧北州府皆隸翰海,南隸云中。麟德初,又改為單于大都護府。垂拱二年,罷為鎮守使。開元二年,復曰單于大都護府。天寶初,安北單于二都護并屬朔方節度。大歷八年,徙治鎮武軍。翰海府,在郁督軍山東,以回紇部落置。云中城,在大同府西北四百余里振武軍,即故魏之盛樂城也,曰安西都護府屬隴右道。貞觀中平高昌,即置安西都護府于交河城。顯慶二年,龜茲國亂,楊胄討平之,置龜茲都督府,移安西都護治焉。咸亨初,龜茲沒于吐番。長壽初,唐休復取之,仍置府于龜茲,統龜茲、焉耆、于闐、疏勒四鎮及西域月氏等府州九十有六。至德以后,亦曰鎮西。交河城,在今火州西百里。龜茲、焉耆,見前。于闐,亦曰毗沙都督府,今西域屬國。疏勒,亦在今火州西南。月氏,即西域吐火羅國,曰北庭都護府屬隴右道。長安二年,于庭州置北庭都護府,統鹽冶等府州十有六。劉句曰:十六州皆以戎胡部落寄治庭州界內,曰安東都護府屬河北道。總章初平高麗,置安東都護府于平壤高句麗府州以及百濟、新羅,皆屬焉。儀鳳初,高麗余黨復叛,徙安東都護于遼東故城。明年,又移于新城。圣歷初,罷為安東都督府。神龍初復故。開元二年徙平州。天寶二載,又移于遼西故郡城,屬平盧節度。至德后遂廢。新城,今沈陽衛西北百八十里故遼濱城是。遼西故郡城,在營州東二百七十里,曰安南都護府屬嶺南道。調露初,改交州都督府曰安南都護府,境內羈縻諸州及海南諸國皆屬焉。至德二載,改曰鎮南。大歷三年復故。又安西、安北、單于,曰大都護。北庭、安東、安南,曰中都護府。其余則統于營州屬河北道。武德以后,契丹、奚、室韋、諸部落次第歸附,前后置羈縻府州三十余,隸營州都督府。萬歲通天二年,營州陷于契丹。神龍初,改隸幽州都督。開元四年,還隸營州。劉句曰:今營州有名之州,凡十有六。契丹、奚、室韋,俱在今大寧廢衛東北。,在今遼東東北塞外、松州初屬隴右,永徽后屬劍南道。《唐志》:貞觀中,西羌別種黨項等次第內屬。于是河首、積石以東,皆為中國之境。開地三千余里,置州百,悉屬松州都督府,其里道可據者,蓋二十五州。又疊州都督府,分督降羌九州。茂州都督府,亦分督降羌九州,永徽初,嘗析為三十一州。雅州都督府,亦分督生羌、生獠一十九州。黎州都督府,亦分督生獠五十五州,則僅有州名而已。河首,謂析支河首,在今西寧衛西南塞外,即黨項所居。積石山,在西寧衛西南百七十里,見陜西名山、戎州屬劍南道。武德初,南中諸蠻次第歸附。四年,于姚州及南寧州皆置總管府,分統南蠻羈縻諸州。貞觀四年,置戎州都督府,督羈縻三十六州。又瀘州都督府,分督夷獠十州。南寧州,貞觀八年改曰朗州,今為曲靖軍民府、黔州屬江南道。武德以后,諸蠻來附,有羈縻五十一州,悉隸黔州都督府等都督府。其地南北皆如前漢之盛,東不及而西過之。時又于邊境置節度經略使,式遏四夷。安西節度使治安西都護府。開元六年,置四鎮節度使,十二年改曰磧西,二十九年又改曰安西,至德初改曰鎮西,大歷三年仍曰安西,亦曰安西四鎮節度使撫寧西域《兵志》云:統保大軍一,鷹娑都督一,蘭城等守捉八。保大軍,在安西城內。鷹娑府,以西突厥鼠尼施部置,去西州千余里。蘭城,亦在西州之西。《通典》云:統龜茲四鎮。蓋四鎮之地悉屬焉。北庭節度使治北庭都護府。開元二十九年置,亦曰伊西節度,亦曰伊西北庭節度使防制突騎施、堅昆、默啜突騎施,西突厥別部也,在北庭府西北三千余里。堅昆,北狄別種,亦曰結骨,后更名黠戛斯,在北庭府北七千里。默啜,或曰鐵勒別種也,在北庭府東北千七百里。統翰海等軍三,沙缽等守捉十。翰海,在北庭城內。沙缽,亦曰莫賀城,在北庭西五百余里。蓋西、伊二州之境皆屬焉。河西節度使治涼州,景云元年置斷隔羌胡統赤水等軍十,烏城等守捉十四。赤水,在武威城內。烏城,在今涼州衛南二百里。蓋涼、甘、肅、瓜、沙諸州之境,皆屬焉。隴右節度使治鄯州,亦開元二年置備御羌戎統鎮西等軍十八,平夷等守捉三。鎮西軍,在河州城內。平夷城,在河州西南四十里。蓋鄯、廓、洮、河、蘭、渭諸州之境,悉屬焉。朔方節度使治靈州,開元九年置捍御北狄統經略等軍九,三受降等城六,新泉守捉一。經略軍,在靈州城內。三受降城,中城南直朔州,西城南直靈州,東城南直勝州,相距各四百余里,并在今榆林衛塞外。新泉城,在今靖虜衛西北二百余里。蓋靈、夏、豐、鹽諸州之境,俱屬焉。河東節度使治太原府。開元十一年置。《國史》云:開元初,以并州天兵軍為天兵節度大使。十一年罷,以大同軍為太原以北節度使。十八年,改曰河東節度使。大同軍,今為朔方馬邑縣犄角朔方,以御北狄統天兵等軍四。岢嵐等守捉五。天兵軍,在太原城內。岢嵐城,今太原府岢嵐州。蓋太原忻、代、嵐、朔、蔚、云諸州之境,皆屬焉。范陽節度使治幽州。景云元年,置幽州節度大使,尋罷。開元二年復置,七年改曰平盧,天寶初又改曰范陽制臨奚、契丹統橫海等軍十六。橫海軍,在滄州城內。蓋幽、薊、媯、檀、燕、易諸州之境,皆屬焉。平盧節度使治營州,天寶初,分范陽節度置鎮撫室韋、統盧龍軍一,渝關等守捉十一。盧龍軍,在平州城內。渝關,亦曰臨渝,即山海關也。見前。蓋平、營諸州之境,皆屬焉。劍南節度使治益州,開元五年置西抗吐蕃,南撫蠻獠統威戎等軍十,羊灌田等守捉十五,新安等城三十二,犍為等鎮三十八。威戎軍,亦作威武軍,在今茂州西北。羊灌田,在今成都府灌縣西。新安,在今建昌衛南境。犍為鎮,今嘉定州犍為縣也。蓋自松、茂至、姚諸州之境,皆屬焉。嶺南節度使治廣州,開元中置,亦作五府經略使。五府,即廣、桂、容、邕、安南五府也。按《六典》:天下節度有八,嶺南與焉。諸志云至德二載始置嶺南節度,誤也綏靜夷獠統經略軍及清海軍六。五管各有經略軍,而清海軍則置于恩州城內。蓋五府諸州之境悉屬焉。又有經略、守捉使三,以防海寇長樂經略,福州領之。東萊經略,萊州領之。東牟經略,登州領之。《兵志》:唐初兵之戍邊者,大曰軍,小曰守捉,曰城,曰鎮,而總之者曰道。景云初,始有節度使之號。而方鎮之患,實基于此。《會要》:凡天下之軍四十,府六百三十四,鎮四百五十,戍五百九十,守捉三十,兵四十九萬人,馬八萬余匹。此唐盛時之兵制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