蒲州漢河東郡。后周曰蒲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河中府,又為河東郡,領河東等縣五。今屬平陽府。
汾州漢西河、太原二郡地。后魏置汾州。唐因之,亦曰西河郡,領隰城等縣五。今汾州府。
慈州漢河東郡地。隋曰汾州。唐武德五年曰南汾州,八年曰慈州,亦曰文成郡,領吉昌等縣五。今平陽府吉州也。
隰州漢河東郡地。隋曰隰州。唐因之,亦曰大寧郡,領隰川等縣六。今屬平陽府。
石州漢西河郡地。后周曰石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昌化郡,領離石等縣五。今汾州府永寧州。
沁州漢上黨郡地。隋置沁州。唐因之,亦曰陽城郡,領沁源等縣三。即今沁州。
箕州漢上黨郡地。唐武德三年置遼州,八年曰箕州。先天初曰儀州,亦曰東平郡。中和三年,復曰遼州,領遼山等縣四。即今遼州。
嵐州漢太原郡地。后魏曰嵐州。隋唐因之,亦曰樓煩郡,領宜芳等縣四。今太原府岢嵐州嵐縣是其治。
忻州漢太原郡地。隋曰忻州。唐因之,亦曰定襄郡,領秀容等縣二。今屬太原府。
代州漢雁門、太原二郡地,隋曰代州。唐因之,亦曰雁門郡,領雁門等縣五。今屬太原府。朔州漢定襄、雁門二郡地。后魏置朔州。北齊及隋唐因之,亦曰馬邑郡,領善陽等縣二。今屬大同府。
蔚州漢代郡地。后周置蔚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安邊郡,領靈丘等縣三。靈丘,即今蔚州靈丘縣。云州漢云中、雁門等郡地。唐武德六年,置北恒州,七年廢。貞觀十四年,改置云州于此,亦曰云中郡,領云中縣一,今大同府治是也。唐末,又置應州,領金城等縣二,今屬大同府。
東并海,南迫于河,西距太行、常山,北通渝關、薊門渝關,即今山海關。薊門,即今居庸關。俱見前,曰河北道統州二十三。
懷州漢河內郡。后魏置懷州。隋唐因之,亦曰河內郡,領河內等縣九。今為懷慶府。又會昌三年,置孟州,領河陽等縣五。河陽,今懷慶府之孟縣。衛州漢河內及魏郡地。后周曰衛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汲郡,領汲縣等縣五。今為衛輝府。
相州漢曰魏郡。后魏曰相州。后周及隋、唐因之。亦曰鄴郡,領安陽等縣九。今為彰德府。又武德初,置磁州,貞觀初廢,永泰初復置,領滏陽等縣四。即今彰德府滋州。
州漢曰廣平國。后周曰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廣平郡,領永年等縣七。即今廣平府。
邢州漢巨鹿、常山等郡國地。隋曰邢州。唐因之,亦曰巨鹿郡,領龍固等縣九。即今順德府。
趙州漢巨鹿、常山等郡國地。北齊曰趙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趙郡,領平棘等縣九。今屬真定府。
冀州漢曰信都國。晉嘗為冀州治。后魏以后因之。唐亦曰冀州。龍朔二年改魏州,尋復故。亦曰信都郡,領信都等縣六。今屬真定府。
恒州漢常山郡。后周置恒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常山郡。元和十五年,改曰鎮州,領真定等縣六。即今真定府。
定州漢曰中山郡。后魏曰定州。后周及隋、唐因之。亦曰博陵郡,領安喜等縣十一。今屬真定府。又景福二年置祁州,領無極等縣二。無極,今真定府屬縣。
易州漢涿郡地。隋曰易州。唐因之,亦曰上谷郡,領易縣等縣五。今屬保定府。
幽州漢曰燕國。后漢為幽州治。晉以后因之。唐仍曰幽州,亦曰范陽郡,領薊縣等縣十,今順天府。又開元十八年,新置薊州,亦曰漁陽郡,領漁陽等縣三,今屬順天府。又天寶初,置順義郡,亦曰順州,領賓義縣一,寄治范陽郡城內。又大歷四年置涿州,領范陽等縣三,今屬順天府。又唐末置儒州,領縉山縣一,今延慶州也。深州漢涿郡地。隋曰深州。唐因之。貞觀十七年廢,先天二年復置。亦曰饒陽郡,領饒陽等縣四。饒陽,今真定府晉州屬縣。
瀛州漢涿郡地。后魏曰瀛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河間郡,領河間等縣十,即今河間府。又景云二年置鄭州,開元十三年曰莫州,亦曰文安郡,領莫阝縣等縣六。今河間府任丘縣北三十里有廢莫州城。貝州漢曰清河郡。后周置貝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清河郡,領清河等縣九。今廣平府清河縣是。
魏州漢魏郡及東郡地。后周置魏州。隋唐因之。龍朔二年,改曰冀州,尋復故。亦曰魏郡,領貴鄉等縣十。貴鄉,今大名府大名縣是。又武德四年,置澶州,貞觀初廢。大歷七年復置,領頓丘等縣四。頓丘,今大名府清豐縣西南五十五里有故城。
博州漢東郡、平原等郡地。隋曰博州。唐因之,亦曰博平郡,領聊城等縣六。今為東昌府。德州漢曰平原郡。隋置德州。唐因之,亦曰平原郡,領安德等縣八。今濟南府陵縣,故安德縣也。
滄州漢曰勃海郡。后魏置滄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景城郡,領清池等縣十,今屬河間府。又武德四年置觀州,貞觀十七年廢。貞元五年,改置景州,領弓高等縣四。今景州東北四十里有故弓高城。
媯州漢上谷郡也。唐武德七年,置北燕州。貞觀八年改媯州,亦曰媯川郡,領懷戎等縣二。懷戎,今宣府鎮懷來衛是。又唐末,幽州鎮增置武州,領文德縣一,今宣府鎮是也。又增置新州,領永興等縣四。永興,今保安州治是。或曰皆光啟中置。檀州漢漁陽郡地。隋曰檀州。唐因之,亦曰密云郡,領密云等縣二。密云,今順天府昌平州屬縣。天寶初,又置歸化郡,亦曰歸順州,領懷柔縣一,后亦謂之順州。懷柔,今昌平州屬縣。
營州漢屬遼西郡。后魏曰營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柳城郡,領柳城縣一,今大寧廢衛東故營州城是也。平州漢右北平及遼西等郡地。隋曰平州。唐因之,亦曰北平郡,領盧龍等縣三,即今永平府。
燕州漢燕國地。隋曰順州。唐曰燕州,亦曰歸德郡,領遼西縣一,今順天府昌平州順義縣是。
東接荊、楚,西抵隴、蜀,南控大江,北距商、華之山商山,見七國韓商阪。華山,見前,曰山南道統州三十三。
荊州漢曰南郡。晉為荊州治,后因之。唐仍曰荊州,亦曰江陵郡。上元初,曰江陵府,領江陵等縣八。即今荊州府。
襄州漢南郡及南陽郡地。西魏曰襄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襄陽郡,領襄陽等縣七。今襄陽府。
鄧州漢曰南陽郡。隋曰鄧州。唐因之,亦曰南陽郡,領穰縣等縣六。今屬南陽府。
唐州漢南陽郡地。唐武德四年置唐州,亦曰淮安郡,領比陽等縣六,今南陽府唐縣。劉句曰:本屬河南道,至德后,割屬山南東道。隨州漢南陽郡地。西魏曰隨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漢東郡,領隨縣等縣三。今屬德安府。
郢州漢江夏郡地。西魏曰郢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富水郡,領長壽等縣三。今為承天府。復州漢江夏及南郡地。后周曰復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竟陵郡,領沔陽等縣三。今安陸府沔陽州。
均州漢南陽、漢中二郡地。隋曰均州。唐因之,亦曰武當郡,領武當等縣三。今屬襄陽府。
房州漢漢中郡地。唐武德初,置房州,亦曰房陵郡,領房陵等縣四。今鄖陽府房縣。
峽州漢南郡地。后周曰峽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夷陵郡,領夷陵等縣五,今荊州府夷陵州是。
歸州漢南郡地。唐武德二年曰巴州,亦曰巴東郡,領秭歸等縣三。今屬荊州府。
夔州漢巴郡地。梁曰信州。唐武德三年,改曰夔州,亦曰云安郡,領奉節等縣四。今夔州府。
萬州漢巴郡地。唐武德二年,置南蒲州,八年曰蒲州。貞觀八年曰萬州,亦曰南浦郡,領南浦等縣三。今夔州府萬縣。
忠州漢巴郡地。后周曰臨州。唐貞觀八年曰忠州,亦曰南賓郡,領臨江等縣五。今屬夔州府。
梁州漢曰漢中郡。三國漢為梁州治。晉以后因之。唐亦曰梁州。開元十三年曰褒州,尋復故,亦曰漢中郡。興元初,又為興元府,領南鄭等縣五。今漢中府。洋州漢漢中郡地。西魏曰洋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洋州郡,領西鄉等縣四。西鄉,今漢中府屬縣。
金州漢漢中郡地。西魏曰金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安康郡。至德二載,曰漢南郡,領西城等縣六。今屬漢中府。
商州漢弘農郡地。后周曰商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上谷郡,領上谷等縣五。今為西安府。
鳳州漢武都郡地。后周曰鳳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河池郡,領梁泉等縣四。今漢中府鳳縣。
興州漢武都郡地。西魏曰興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順政郡,領順政等縣三。今為漢中府寧羌州略陽縣。
利州漢廣漢郡地。西魏曰利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益昌郡,領綿谷等縣六。今保寧府廣元縣。
閬州漢巴郡地。唐初置隆州,先天中曰閬州,亦曰閬中郡,領閬中等縣九。今保寧府。開州漢巴郡地。唐武德初,置開州,亦曰盛山郡,領盛山等縣三。今夔州府開縣。
果州漢巴郡地。唐武德四年置果州,亦曰南充郡,領南充等縣六。今順慶府。
合州漢巴郡地。西魏置合州。唐因之,亦曰巴川郡,領石鏡等縣六。今屬重慶府。渝州漢巴郡地。隋曰渝州。唐因之,亦曰南平郡,領巴縣等縣四。今重慶府。
涪州漢巴郡地。唐武德初,置涪州,亦曰涪陵郡,領涪陵等縣四。今屬重慶府。
渠州漢巴郡地。唐武德初,曰渠州,亦曰山郡,領流江等縣四。今順慶府廣安州渠縣。蓬州漢巴郡地。后周置蓬州。隋唐因之,亦曰咸安郡,領大寅等縣六。大寅,今順慶府蓬州儀隴縣南三十里蓬池故城是。
壁州漢巴郡地。唐武德八年置壁州,亦曰始寧郡,領諾水等縣三。諾水,今巴州之通江縣。
巴州漢巴郡地。梁曰巴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清化郡,領化成等縣七。今屬保寧府。通州漢巴郡地。西魏曰通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通州郡,領通川等縣七,即今夔州府達州。
集州漢廣漢、巴二郡地。梁曰集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符陽郡,領難江等縣三。難江,今保寧府巴州之南江縣。
東接秦州,西逾流沙流沙,見前,南連蜀及吐蕃吐蕃,今西蕃地,北界沙漠,曰隴右道統州二十。
秦州漢曰天水郡。晉置秦州。唐因之,亦曰天水郡,領上わ等縣五。今屬鞏昌府。
渭州漢曰隴西郡。后魏曰渭州。唐因之,亦曰隴西郡,領襄武等縣四。今鞏昌府。上元以后,為吐蕃所陷。元和四年,僑置行渭州于平涼縣,尋復陷沒。中和四年,復置渭州于平涼,即今平涼府。
成州漢武都郡地。西魏曰成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同谷郡,領上祿等縣三。上祿,今鞏昌府成縣西百三十里有故城。
武州漢曰武都郡。西魏置武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武都郡。景福初,改曰階州,領將利等縣三,今鞏昌府階州北三百十里有廢將利縣。蘭州漢金城等郡地。隋曰蘭州。唐因之,亦曰金城郡,領五泉等縣三,今屬臨洮府。又天寶三載,置狄道郡,乾元初,亦曰臨州,領狄道等縣二,即今臨洮府。或曰:臨州,開元初置。
河州漢金城等郡地。苻秦置河州。后魏及隋、唐因之。亦曰安鄉郡,領χ罕等縣三。今屬臨洮府。
洮州本西戎地。后周置洮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臨洮郡,領臨潭等縣二。今為洮州衛。
岷州漢隴西郡地。西魏置岷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和政郡,領溢樂等縣四。今屬岷州衛。
疊州本羌戎地。后周置疊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合州郡,領合州等縣二。今洮州衛南百八十里有疊州故城。
宕州本羌戎地。后周置宕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懷道郡,領懷道等縣二。今岷州衛南百二十里有宕州故城。
鄯州漢金城郡地。后魏置鄯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西平郡,領湟水等縣三。今為西寧衛。廓州本西羌地。后周置廓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寧塞郡,領廣威等縣三。今西寧衛西二百里有廓州故城。
涼州漢曰武威郡。曹魏為涼州治。晉以后因之。唐仍為涼州,亦曰武威郡,領姑臧等縣五。今為涼州衛。
甘州漢曰張掖郡。西魏曰甘州。唐因之,亦曰張掖郡,領張掖等縣二。今甘州衛。
肅州漢曰酒泉郡。隋置肅州。唐因之,亦曰酒泉郡,領酒泉等縣三。今肅州衛。瓜州漢敦煌郡地。唐武德五年,置瓜州,亦曰晉昌郡,領晉昌等縣二。今廢沙州衛東有瓜州故城。
沙州漢曰敦煌郡。唐武德五年,曰西沙州。貞觀七年,曰沙州,亦曰敦煌郡,領敦煌等縣二。今廢沙州衛。伊州漢西域伊吾盧地。唐貞觀四年,內屬,置西伊州。六年,曰伊州,亦曰伊吾郡,領伊吾等縣二,即今西域哈密衛。
西州漢西域車師前王庭也。唐貞觀十四年,平高昌,始置西州,亦曰交河郡,又為金山都督府,領高昌等縣五,即今西域火州。庭州漢車師后王庭也。唐貞觀十四年,平高昌,并得其地,因置庭州。長安二年曰北庭都護府,天寶初曰北庭節度使,領金蒲等縣三。今火州北有廢庭州。上元以后,河西軍鎮多為回鶻所陷。
東臨海,西抵漢,南據江,北距淮,曰淮南道統州十四。揚州漢曰廣陵國。隋曰揚州。唐因之,亦曰廣陵郡,領江都等縣四。今揚州府。
楚州漢臨淮郡地。隋置楚州。唐因之,亦曰淮陰郡,領山陽等縣四。今淮安府。
和州漢九江郡地。北齊曰和州。隋唐因之,亦曰歷陽郡,領歷陽等縣二。今仍曰和州。
滁州漢九江郡地。隋曰滁州。唐因之,亦曰永陽郡,領清流等縣二。今仍曰滁州。濠州漢九江郡地。隋曰豪州。唐改曰濠州,亦曰鐘離郡,領鐘離等縣三。今鳳陽府。壽州漢曰九江郡。隋曰壽州。唐因之,亦曰壽春郡,領壽春等縣四。今屬鳳陽府。
廬州漢廬江等郡地。隋初曰廬江州。唐曰廬州,亦曰廬江郡,領合肥等縣四。今廬州府。
舒州漢廬江郡地。唐武德四年曰舒州,亦曰同安郡。至德二載,又曰盛唐郡。領懷寧等縣五,即今安慶府。
蘄州漢江夏郡地。后周曰蘄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蘄春郡,領蘄春等縣四。今屬黃州府。
黃州漢曰江夏郡。后周曰黃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齊安郡,領黃岡等縣三。今黃州府。
沔州漢江夏郡地。隋曰沔州。唐因之,亦曰漢陽郡,領漢陽等縣二。今漢陽府。
安州漢江夏郡地。西魏曰安州。唐因之,亦曰安陸郡,領安陸等縣六。今德安府。申州漢南陽、江夏二郡地。后周曰申州。隋、唐因之,亦曰義陽郡,領義陽等縣三,即今汝寧府信陽州。
光州漢汝南等郡地。梁末置光州。唐因之,亦曰弋陽郡,領定城等縣五。今屬汝寧府。
東臨海,西抵蜀,南極嶺嶺即五嶺,北帶江,曰江南道統州四十二。
潤州漢丹陽等郡地。隋置潤州。唐因之,亦曰丹陽郡,領丹徒等縣五,即今鎮江府。又至德二載,置江寧郡,乾元初曰升州,上元二年廢,大順初復置,領上元等縣四,今應天府。
常州漢會稽郡地。隋置常州。唐因之,亦曰晉陵郡,領武進等縣四。今常州府。
蘇州漢會稽郡。隋曰蘇州。唐因之,亦曰吳郡,領吳縣等縣四。今蘇州府。
湖州漢會稽及丹陽郡地。隋曰湖州。唐因之,亦曰吳興郡,領烏程等縣五。今湖州府。
杭州漢會稽郡地。隋置杭州。唐因之,亦曰余杭郡,領錢唐等縣五。今杭州府。
睦州漢丹陽郡地。隋置睦州。唐因之,亦曰新定郡,領建德等縣七。今嚴州府。
歙州漢丹陽郡地。隋置歙州。唐因之,亦曰新安郡,領歙縣等縣三。今徽州府。
婺州漢會稽郡地。隋曰婺州。唐因之,亦曰東陽郡,領金華等縣五,今金華府。又武德四年置衢州,七年廢,垂拱三年復置,亦曰信安郡,領信安等縣六,今衢州府。
越州漢會稽郡地。隋置越州。唐因之,亦曰會稽郡,領會稽等縣五,今紹興府。又開元二十六年置明州,亦曰余姚郡,領貿阝縣等縣四,今寧波府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