代郡秦郡。領代縣等縣四。代縣,今大同府蔚州治是。
遼西郡秦郡。領陽樂等縣三。陽樂,在今大寧廢衛故柳城郡東。
平州治昌黎。今北直大寧廢衛故柳城東南,有昌黎廢縣。統郡五。魏嘗置平州,后罷。晉咸寧二年,復分幽州置。永嘉以后,平州屬于慕容氏。昌黎郡魏增置。領昌黎等縣二。昌黎,見上。
遼東郡秦郡。領襄平等縣八。襄平,即漢舊治。
樂浪郡漢郡。領朝鮮等縣六。朝鮮,即漢舊治。
玄菟郡漢郡。領高句麗等縣三。高句麗,即漢舊治。
帶方郡本公孫度置,魏因之。領帶方等縣七。帶方,即魏舊治。
并州治晉陽,即后漢舊治,統郡國六。建興以后,并州淪沒。義熙五年,嘗寄鎮淮陰。十四年,移鎮蒲阪云。太原國秦郡。領晉陽等縣十三。晉陽,見上。
上黨郡秦郡。領潞縣等縣十。潞,今潞安府潞城縣。
西河國漢郡。領離石等縣四。離石,今汾州府永寧州治。
樂平郡魏增置郡也。《晉志》云:泰始中置,領沾縣等縣五。沾,即魏舊郡治。雁門郡秦郡也。領廣武等縣八。廣武,今太原府代州西十五里有故城。
新興郡魏置。領九原等縣五。九原,即魏故郡治。
雍州治京兆。統郡七。惠帝時,河間王據長安州,治安定,又移新平。建興以后,雍州淪沒。元帝時,雍州僑治于ガ城。孝武時,于襄陽僑置雍州。太元十一年,寄治洛陽,以鎮衛山陵,尋還襄陽。ガ城,今襄陽府光化縣東有故城。
京兆郡漢郡。領長安等縣九。長安,見前。太元十二年,分京兆、馮翊、弘農置華山郡,領鄭縣等縣五。鄭縣,今華州治,亦見前。
馮翊郡漢郡。領臨晉等縣八。臨晉,今西安府同州朝邑縣西南二里故城是。
扶風郡漢郡。領池陽等縣六。池陽故城在今西安府三原縣西北,見前。惠帝初,改為秦國。
安定郡漢郡也。領臨涇等縣七。臨涇,今平涼府鎮原縣東六十里有故城。北地郡秦郡。領泥陽等縣二。泥陽,今西安府耀州治是。
始平郡本扶風郡地。泰始三年分置,領槐里等縣五。槐里,見前周都犬丘。南渡后,僑立始平郡于武當城,今襄陽府均州也。
新平郡魏置郡。領漆縣等縣二。漆,即魏故郡治。
涼州治武威,統郡八。永寧以后,其地為張氏所據。
金城郡漢郡。領榆中等縣五。榆中,今臨洮府蘭州西二百里有故城。
西平郡魏置郡。領西都等縣四。西都,即魏故郡治。武威郡漢郡。領姑臧等縣七。姑臧,即漢郡治。
張掖郡漢郡。領永平等縣三。永平,今甘州衛治是。
西郡魏初置郡。領日勒等縣五。日勒,即故郡治。
酒泉郡漢郡。領福祿等縣九。福祿,即漢舊治。
敦煌郡漢郡。領昌蒲等縣十二。昌蒲,在今沙州廢衛西。又惠帝元康五年,分敦煌及酒泉地置晉昌郡,領宜禾等縣八。宜禾,在今塞外故瓜州西北百三十里。
秦州初治冀城,后治上わ。統郡六。《晉志》:魏始分隴右置刺史,領護羌校尉,中間暫廢。泰始五年,又以雍州、隴西五郡及涼州之金城、梁州之陰平,合七郡置秦州,鎮冀城。太康三年,復并入雍州。七年復立,鎮上わ,統郡六。江左以秦州寄治梁州,又于氐池立北秦州。氐池,即仇池,今陜西成縣西北百里有仇池城。冀城,見后漢涼州注。上わ,見三國魏秦州治。
隴西郡秦郡。領襄武等縣四。襄武,今鞏昌府城東南五里襄武故城是。惠帝分置狄道郡,領狄道等縣九。狄道,今臨洮府治,見前。
南安郡漢郡。領獂道等縣三。獂道,即后漢故郡治。
天水郡漢郡。后漢及曹魏皆曰漢陽。晉復曰天水,領上わ等縣六。上わ,即州治。略陽郡魏廣魏郡也。泰始中更名。領臨渭等縣四。臨渭,即魏故郡治。武都郡漢郡。領下辨等縣五。下辨,今鞏昌府成縣是也。
陰平郡魏置。《晉志》云:泰始中置,領陰平等縣二。陰平,即魏故郡治。南渡后,復有南北二陰平郡。南陰平,今四川龍安府東百里有陰平故城。
梁州治南鄭,統郡八。東晉大興初,梁州寄治襄陽。咸康五年,寄治魏興。建元二年,戍西城。太元二年,復鎮襄陽。義熙初,又移魏興。九年,治苞中。西城,今漢中府興安州治,見前。苞中,即今漢中府褒城縣也。
漢中郡秦郡。領南鄭等縣八。南鄭,即州治。
梓潼郡蜀漢置。領梓潼等縣八。梓潼,今保寧府屬縣。《晉志》:江左孝武時,分梓潼北界立晉壽郡,領晉壽等縣四。晉壽,即蜀漢梓潼郡,治漢壽縣也。廣漢郡漢郡。領廣漢等縣三。廣漢,今潼川州射洪縣東南有故城。《晉志》:桓溫平蜀,復置遂寧郡。或曰譙氏所置。今潼川州遂寧縣是也。
新都郡本廣漢郡地。泰始二年分置,領雒縣等縣四。雒,即東漢益州治。太康三年,郡罷,尋復置。
涪陵郡蜀漢置。領漢復等縣五。漢復,今涪州南九十里故城是。
巴郡秦郡。領江州等縣四。江州,即漢以來舊治。巴西郡蜀漢置。領閬中等縣九。閬中,即故郡治。《晉志》:蜀漢割巴郡置宕渠郡,尋省入巴西。晉惠帝復分置宕渠郡,又以魏荊州所統之新城、魏興、上庸,俱改屬梁州。東晉孝武又分巴西、梓潼,置金山郡。或曰今綿州即故金山郡。巴東郡蜀漢置。領魚復等縣三。魚復,今夔州府治,亦即蜀漢故郡治也。《晉志》:穆帝時,嘗改屬荊州。
益州治成都,統郡八。惠帝永安以后,沒于李氏,益州寄治巴郡,后又移治巴東。永和三年,桓溫滅蜀,還治成都。咸安二年,又沒于苻氏。太元十年,復為晉有。義熙初,沒于譙縱。九年,益州平,仍治成都。蜀郡秦郡。領成都等縣六。成都,即州治。
犍為郡漢郡。領武陽等縣五。武陽,今眉州彭山縣〔東〕十里有故城。
汶山郡漢郡。領汶山等縣八。汶山,即漢郡,舊治汶江道也。
漢嘉郡蜀漢置。領漢嘉等縣四。漢嘉,即故郡治。
江陽郡蜀漢置。領江陽等縣三。江陽,即蜀郡舊治。朱提郡蜀漢置。領朱提等縣五。朱提,即蜀郡舊治。沈約曰:懷帝分置南廣郡,領南廣等縣四。南廣,今敘州府南溪縣是。越郡漢郡。領會無等縣五。會無,今建昌行都司會川衛治是。郡漢郡。領萬壽等縣八。萬壽,今遵義府治是。《晉志》:永嘉五年,分立平夷、夜郎二郡,改屬寧州。平夷,今云南曲靖軍民府陸涼州即其治。夜郎,今遵義府桐梓縣東二十里有故城。又有西河郡,領芘蘇等縣,今云南大理府云龍州西有芘蘇城。寧州治云南,統郡四。《晉志》:泰始七年,分益州置。太康三年,復廢入益州,立南夷校尉護之。永寧二年,復置寧州。咸和八年,沒于李雄。咸康五年,復入于晉。
云南郡蜀漢置。領云平等縣九。云平,今大理府趙州云南縣北有故城。永嘉三年,分云南永昌立河陽郡,治東河陽縣。或曰:故河陽城在今大理府東北境。亦曰東河陽郡。沈約曰:成帝分云南置興寧郡,領弄棟等縣,今姚安軍民府治是也。
興古郡蜀漢置。領律高等縣十一。律高,即蜀漢舊治。沈約曰:永嘉五年,寧州刺史王遜分興古之東置西平郡,領西平等縣,在今曲靖府東境。成帝時,又分興古置梁水郡,領梁水等縣。梁水,今臨安府寧州東有故城。或曰梁水郡亦建興中王遜所表置。
建寧郡蜀漢改置。領味縣等縣十七。味縣,即蜀漢舊治。《晉志》:惠帝分建寧以西七縣別立益州郡。永嘉二年,改為晉寧郡,領建伶等縣。建伶,今云南府西有故城。成帝時,又分建寧置建都郡,領新安等六縣。沈約曰:郡去寧州建寧郡六十里。
永昌郡漢郡。領不韋等縣八。不韋,即漢郡治。
青州治臨,統郡國六。永嘉喪亂,青州淪沒。大興二年,青州僑治淮陰。太元九年,青州復歸于晉,僑置幽州于廣固。十五年,青、兗二州俱寄治京口,其后仍鎮廣陵。義熙四年,移鎮丹徒。六年,始置青州于東陽,亦謂之北青州,而僑置青州曰南青州。十年,南青州仍治廣陵。后省南青州,北青州直曰青州。東陽,今青州府治益都縣。廣固城,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。
齊國秦郡。領臨等縣五。臨,即州治。
濟南郡漢郡。領平壽等縣五。平壽,今青州府壽光縣東四十里有故城。樂安國漢郡。領高苑等縣八。高苑,今青州府屬縣,見前。城陽郡漢郡。領莒縣等縣十。莒,即漢城陽國治。《晉志》:惠帝元康十年,分城陽置平昌郡,領平昌等縣。本三國魏所置郡,后廢,晉復置。又分城陽置高密國,領高密等縣。本漢高密國,后漢廢晉復置。
東萊國漢置。領掖縣等縣六。掖,漢郡舊治也。
長廣郡魏置。領不其等縣三。不其,魏郡舊治也。
徐州治彭城。統郡國七。元康末,改治下邳。永嘉之亂,徐州淪沒者半。大寧二年,寄治淮陰。咸和初,寄治廣陵,尋又移鎮京口。永和八年,復鎮下邳。隆和元年,移屯山陽。太和二年,還治京口。寧康二年,復移廣陵。明年,又還京口。太元九年,始以京口為南徐州,彭城為徐州。義熙七年,又以彭城為北徐州。
彭城國漢郡。領彭城等縣七。彭城,即漢郡治。渡江后,亦曰沛郡。
下邳國漢郡。領下邳等縣七。下邳,即東漢下邳國治。
東海郡漢郡。領郯縣等縣十二。郯,即漢郡治。《晉志》:元康初,分東海置蘭陵郡,領蘭陵等縣。今兗州府東六十里有蘭陵城。
瑯邪國秦郡。領開陽等縣九。開陽,今兗州府沂州東南有故城。元康七年,分置東安郡,領東安等縣,即曹魏東安郡舊治也。江左僑置瑯邪郡于江乘縣境,又改治臨沂。江乘、臨沂,并在今江寧府東北七十里。
東管郡魏置,后廢。太康中復置,領東管縣等縣八。東管,故魏郡治。
廣陵郡漢郡。領淮陰等縣八。淮陰,故魏郡治。義熙中,分廣陵置海陵、山陽二郡。海陵,今揚州府泰州治。山陽,見前。
臨淮郡漢郡。后漢改置下邳國。太康初,復析置,領盱眙等縣十。盱眙,今鳳陽府泗州屬縣。《晉志》:元康七年,分臨淮置淮陵郡,今盱眙西北九十里有淮陵故城。后又分臨淮、淮陵,置棠邑郡,今江寧府六合縣故棠邑也。義熙中,改曰秦郡,又于盱眙改立盱眙郡。
荊州初治襄陽,后治江陵。統郡國二十二。《晉志》:惠帝元康初,分桂陽、武昌、安成三郡及揚之豫章、鄱陽、廬陵、臨川、南康、建安、晉安七郡為江州。懷帝永嘉初,又分長沙、衡陽、湘東、零陵、邵陵、桂陽及廣州之始安、始興、臨賀共九郡置湘州。咸和四年,復并入荊州。義熙八年,復置。十三年,仍并入荊州,而江州如故。《通釋》:咸和四年,陶侃嘗移荊州鎮巴陵。建始初,仍鎮江陵。太元二年,移鎮上明,后仍還江陵,其江州初治豫章,后移武昌。建元中,寄治半洲。咸安末,移鎮尋陽。上明,今荊州府松滋縣西一里有故城。半洲,在今九江府西九十里。江夏郡漢郡。領安陸等縣七。安陸,今德安府治。《晉志》:惠帝分江夏立竟陵郡,治竟陵縣。今承天府沔陽州景陵縣西有竟陵故城。初屬江州,后還荊州。
南郡漢郡。領江陵等縣十二。江陵,即州治也。《晉志》:惠帝時,蜀亂,分南郡僑立成都國,領華容等縣四。華容,今荊州府監利縣東五里有故城。建興中,復并入南郡。又安帝時,析置武寧郡,領樂鄉等縣,今承天府荊門州北八十里樂鄉城是。又析置長寧郡,領長寧等縣,今荊門州西南有長寧廢縣。劉宋改曰永寧。襄陽郡魏置。領宜城等縣八。宜城,今襄陽府屬縣。又咸和初,分置義成郡,領義成等縣。義成,今襄陽府城縣也。
南陽國秦郡。領宛縣等縣十四。宛,即秦以來郡治。《晉志》:惠帝分南陽立新野郡,領新野等縣。新野,今南陽府鄧州屬縣。
順陽郡本魏所置南鄉郡。晉太康中,改曰順陽,領ガ縣等縣八。ガ,今襄陽府光化縣東有故ガ城。義陽郡本魏置,后廢。太康中復置,領新野等縣十二。新野,見上。惠帝時,義陽郡移治義陽縣,今信陽州南義陽故城是也。又分置隨郡,領隨縣等縣,今德安府隨州也。
新城郡魏置。領房陵等縣四。房陵,即魏郡治。
魏興郡魏置。領晉興等縣六。晉興,今興安州東有晉興故城。上庸郡亦魏置。領上庸等縣六。上庸,即魏舊治也。晉惠帝時,分新城、魏興、上庸三郡屬梁州。又南渡后,謂魏興、新城、上庸、襄陽、義成、竟陵、江夏為沔中七郡云。
建平郡本吳置,治秭歸。晉滅蜀,亦置郡,治巫縣。太康初,以吳置郡并入,領巫縣等縣八。巫,即今夔州府巫山縣,見前。宜都郡吳置。領夷陵等縣三。夷陵,即吳郡治。
南平郡本吳所置南郡。吳得江陵,移南郡治公安。晉平吳,南郡復治江陵,而改故南郡為南平郡,領作唐等縣三。作唐,今岳州府澧州安鄉縣東北有故城。元康以后,南平仍治江安,即公安也。
武陵郡漢郡。領臨沅等縣十五。臨沅,今常德府治武陵縣是。
天門郡吳置。領零陽等縣五。零陽,即吳郡治。
長沙郡漢郡。領臨湘等縣十。臨湘,即漢長沙國都也。沈約曰:元康九年,分長沙置建昌郡,領巴陵等縣四。宋元嘉十六年為巴陵郡。巴陵,今岳州府附郭縣。衡陽郡吳置。領湘鄉等縣九。湘鄉,即吳舊治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