晉十六國
司馬晉世管魏權,傾危弱主,西滅蜀,東滅吳,遂并天下。
【史略】初,司馬昭謀侵吳、蜀,諭其眾曰:吳地廣大而下濕,攻之,用功差難,不如先定巴蜀。三年之后,因順流之勢,水陸并進,此滅虢取虞之勢也。計蜀戰士九萬,居守成都及備他境,不下四萬,然則余眾不過五萬。今絆姜維于沓中沓中,在今洮州衛西南,羌中地也。時維軍敗于洮陽,內畏黃皓,不敢歸成都,因求種麥沓中。洮陽,即今洮州衛治,使不得東顧,直指駱谷駱谷,在今西安府縣西南百二十里。舊為南入漢中之要路。詳見今漢中府儻駱道,出其空虛之地,以襲漢中。以劉禪之弱,而邊城外破,士女內震,其亡可知也。乃以鐘會都督關中,規進取。姜維聞之,表后主宜遣軍分護陽安關口陽安關,即陽平關也。見前蜀漢重鎮及陰平之橋頭在今鞏昌府階州文縣東南白水上。詳見階州陰平道,以防未然。后主不省。既而昭遣鄧艾督軍,自狄道趨甘松沓中狄道,今臨洮府治。時艾為征西將軍,屯狄道。甘松,在今洮州衛西南,以連綴姜維;諸葛緒督軍自祁山趨武街橋頭,絕維歸路緒為雍州刺史,屯上わ。武街,今鞏昌府成縣治。橋頭,即陰平橋頭;鐘會統大軍,分從斜谷、駱谷、子午谷趨漢中斜谷,在鳳翔府縣西南三十里。駱谷見上。子午谷,在西安府西南百里。俱詳見漢中府褒斜等道;以衛持節監軍事。時漢敕諸圍皆不得戰,退保漢、樂二城漢城,今漢中府寧羌州沔縣西南西樂城是也。樂城,今漢中府城固縣東南舊城是也。初,諸圍皆據險拒敵,令不得入平地。姜維易其制,欲誘敵深入,而后擊之。會遂平行至漢中,分軍圍漢樂二城,徑趨陽安關,關口無備,遂下之,長驅而前。鄧艾擊維于沓中。維敗走,聞諸葛緒已塞道屯橋頭,乃入北道,欲出緒后。緒引卻。維還,從橋頭過,至陰平,聞關城已破即陽平關,乃退趨白水白水,今保寧府昭化縣西百里景谷城,即故白水縣,合諸軍守劍閣劍閣,在四川劍州,即劍門也。見前,以拒會。會不能前。鄧艾進至陰平,上言:敵已摧折,宜遂乘之。若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今龍安府東北有故德陽亭,趨涪今成都府綿州治也,出劍閣西百里,去成都三百余里,奇兵沖其腹心,出其不意,劍閣之守必還赴涪,則會方軌而進;劍閣之軍不還,則應涪之兵必寡矣。遂自陰平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,鑿山通道,造作橋閣,山谷高深,至為艱險,先登至江油今龍安府江油縣,進擊諸葛瞻于涪。瞻敗,退住綿竹綿竹故城,見前公孫述據成都,復擊破之。漢人懼,后主遂降,悉定蜀地。其后十余年,羊祜鎮襄陽,請伐吳,曰:期運雖天所授,而功業必由人而成。今若引梁、益之兵水陸俱下時王監益梁諸軍,荊楚之眾進臨江陵即祜所統也,平南豫州,直指夏口時胡奮為平南將軍,王戎為豫州刺史,徐、揚、青、兗并會秣陵徐、揚,王渾所統,青、兗、瑯邪王所統。秣陵,即吳都也,以一隅之吳,當天下之眾,勢分形散,所備皆急。巴漢奇兵,出其空虛,一處傾壞,則上下震動,雖有智者,不能為吳謀矣。吳緣江為國,東西數千里,唯有水戰,是其所便。一入其境,則長江非復所保,還趨城池,去長入短非吾敵也。及祜卒,舉杜預自代。預復請伐吳,許之。命瑯邪王出涂中涂、滁通,今南直滁州。胡氏曰:即滁州取真州之路。真州,今揚州府儀真縣,王渾出江西渾時都督揚州。江西,自和州出橫江渡之路,王戎出武昌,胡奮出夏口,杜預出江陵,王、唐彬下巴蜀時彬為巴東監軍,凡六道;而使賈充將中軍,屯襄陽,節度諸軍。王渾出橫江在今和州東南二十五里,即大江也,所向皆捷。王克丹陽在荊州府歸州東南七里,進克西陵、荊門荊門,見前岑彭破荊門、夷道即今夷陵州宜都縣。杜預克樂鄉見前吳重鎮,取江陵,于是沅湘以南沅湘,見七國楚南卷沅湘接于交、廣,望風降下。胡奮克江安江安,即公安,吳南郡治此。杜預定江南,改曰江安縣。王復進克武昌,長驅至建業,吳人或降或潰。舟師過三山在應天府西南五十七里,入石頭石頭城在應天府西二里,吳主皓出降。吳地悉定。
仍都洛陽。
【都邑考】晉都洛陽,愍帝都長安,南遷后,都建康即孫吳建業也。
分州十九沈約《志》:太康元年,天下一統,凡十六州。后又分雍、梁為益,荊、揚為江,益為寧,幽為平,凡二十州。今從《通典》:
司州治洛陽,統郡十二。晉改漢魏之司隸為司州。永嘉以后,洛陽淪沒。大興四年,司州僑治合肥,尋治滎陽。咸康五年,又治襄陽。永和十二年,還治洛陽,后沒于符秦。太元五年收復。隆安中,又沒于姚秦。義熙十二年,司州復治洛陽。
河南郡漢郡也。領洛陽等縣十二。洛陽,即秦漢時舊治。
滎陽郡本屬河南郡。泰始三年分置,領滎陽等縣八。滎陽,見前。
弘農郡漢郡也。領弘農等縣六。弘農即漢舊治。渡江以后,僑立弘農郡于尋陽界內,今江西九江府有尋陽故城。
上洛郡本漢之京兆及弘農郡也。泰始二年分置,領上洛等縣三。上洛,今陜西商州治也。
平陽郡魏分漢河東郡置,領平陽等縣十二。平陽,即魏舊治。
河東郡秦郡也。領安邑等縣九。安邑即漢故郡治。渡江后,嘗僑立河東郡于孱陵縣界之上明地。上明,今湖廣松滋縣西有故城。
汲郡本魏之朝歌郡,后廢。泰始二年,改置汲郡,領汲縣等縣六。汲縣,即魏朝歌郡治。其后石勒析置東燕郡,治燕縣,今衛輝府胙城縣也。
河內郡漢郡也。領野王等縣九。野王,今懷慶府治河內縣是。廣平郡魏增置郡也。領廣平等縣十五。廣平,即魏舊治。本屬冀州,晉屬司州。
陽平郡亦魏所置郡。領元城等縣七。元城,魏郡治也。本屬冀州。魏郡漢郡也。領鄴縣等縣八。鄴,漢郡治也。本屬冀州。
頓丘郡漢東郡地。泰始二年分置,領頓丘等縣四。頓丘,今大名府清豐縣有頓邱故城。漢、魏俱屬兗州。兗州治廩邱,今東昌府濮州范縣東南有廩丘故城。統郡國八。惠帝以后,兗州淪沒。建武初,兗州僑治鄒山。大寧三年,寄治廣陵。建元二年,寄治金城。永和八年,僑治下邳。太和四年,移治山陽,尋還廣陵。太元六年,以廣陵為南兗州,鄄城為兗州,既而青、兗二州皆寄治淮陰。義熙七年,復以兗州治廣陵。八年,青、兗二州皆鎮京口。鄒山,今兗州府鄒縣東南故邾城是。金城,今江寧府上元縣北三十五里有故金城。山陽,今淮安府附郭縣。淮陰,今淮安府西北四十里故淮陰城是也。余并見前。
陳留國漢郡也。領小黃等縣十。小黃,今開封府陳留縣東北三十里有小黃故城。其后石虎改為建昌郡,屬洛州。東晉咸康四年,于北譙界僑置陳留郡。
濮陽國本漢東郡地。晉泰始初分置,領濮陽等縣四。濮陽,即漢東郡治。南渡后,僑治淮南。
濟陽郡漢郡。領定陶等縣九。定陶,即漢濟陰郡治。南渡后,僑治淮南。
高平國漢山陽郡也。晉改為高平國,領昌邑等縣七。昌邑,亦漢山陽郡治。晉安帝時,僑置山陽郡,治山陽縣,即今漢陽府治。
任城國漢故郡也。領任城等縣三。任城,亦舊治。
東平國漢故郡。領須昌等縣七。須昌,今兗州府東平州治是。
濟北國漢郡。領盧縣等縣五。盧,亦舊治也。泰山郡漢郡。領奉高等縣十一。奉高,漢郡治也。
豫州治項,今開封府陳州項城縣。統郡國十。永嘉之亂,豫州淪沒。大興中,豫州寄治譙,尋又寄治雍丘。大寧初,寄治壽春。咸和四年,又寄治蕪湖。咸康三年,寄治邾城。邾城旋陷于石趙,復治蕪湖。永和元年,移屯牛渚。二年,仍治蕪湖。九年,治歷陽。十一年,移鎮壽春。自是進取則屯壽春,守江則屯歷陽、蕪湖。隆和元年,移鎮汝南,旋還壽春。太元初,鎮姑孰。九年,以姑孰為南豫州,汝南為豫州,既而以豫州寄治歷陽,謂之西府。義熙六年,復鎮姑孰。沈約曰:永和十一年,豫州屯馬頭。升平元年,戍譙。咸安元年,鎮歷陽,寧康元年,復徙姑孰。太元十年,又戍馬頭。十三年,又徙歷陽,義熙二年,則復戍姑孰也。雍丘,今河南杞縣。見春秋杞國。蕪湖,今南直太平府屬縣。姑孰,即今太平府治。馬頭,今南直鳳陽府懷遠縣南二十里有故城。余并見前。
潁川郡秦故郡。領許昌等縣九。許昌,即漢末舊都也。汝南郡漢郡。領新息等縣十五。新息,今河南息縣。見春秋息國。《晉志》惠帝分汝南立南頓郡,治南頓縣,今河南商水縣是。亦見春秋頓國。又明帝分置汝陽郡,治汝陽縣。咸康中廢,尋復置。今汝寧府治是。
襄城郡本潁川郡地。泰始二年分置,領襄城等縣七。襄城,今開封府許州襄城縣。南渡后,元帝僑立襄城郡,治繁昌縣,今南直太平府屬縣也。汝陰郡魏增置郡,后廢。泰始二年復置,領汝陰等縣七。汝陰,即魏故郡治。《晉志》惠帝時,分汝陰立新蔡郡,治新蔡縣,今汝寧府屬縣。南渡后,孝武又僑置南新蔡郡,屬南豫州,在今廬州府舒城縣境。
梁國漢故郡也。領睢陽等縣十二。睢陽,亦漢梁國舊都。《晉志》:武帝省陳郡入梁國。惠帝復分梁國立陳郡,治陳縣,即故郡治也。東晉孝武太元中,僑立南梁郡,在壽春南界。
沛國漢舊郡。領相縣等縣九。相,即漢沛郡治。
譙郡魏增置郡也。領譙縣等縣七,譙,即魏故郡治。
魯郡漢郡。領魯縣等縣七。魯縣,即漢魯國舊都也。弋陽郡魏增置郡。領西陽等縣七。西陽,今黃州府東南百三十里西陽故城是。沈約云:晉惠帝分弋陽郡為西陽國,屬豫州。宋嘗改屬郢州,治西陽縣。疑惠帝以后,弋陽還魏舊治也。劉句曰:吳分江夏置蘄春郡,晉改曰西陽郡,即唐之蘄州云。
安豐郡魏增置郡。領安風等縣五。安風,即魏郡治。
冀州治房子,今真定府趙州高邑縣西南十五里有房子故城。魏收曰:治信都,統郡國十三。胡氏曰:晉南渡后,幽、青、冀、并四州,俱僑治于江北。孝武太元七年,復取齊地,幽、冀二州皆徙治焉。
趙國漢郡。領房子等縣九。房子,即州治。巨鹿國秦郡也。領廮陶等縣二。癭陶,今趙州寧晉縣西南二十五里故城是。
安平國漢故郡也。領信都等縣八。信都,即漢信都國都也。
平原國漢郡,領平原等縣九。平原,即漢舊治。
樂陵國魏增置郡。領厭次等縣五。厭次,今山東武定州治也。勃海郡漢郡。領南皮等縣十。南皮,今河間府滄州屬縣也。
章武國魏置郡,后廢。晉泰始初復置,領東平舒等縣四。東平舒,即魏故郡治。
河間國漢郡。領樂城等縣六。樂城,即漢故國都也。
高陽國漢郡。領博陸等縣四。博陸,即漢治。《晉志》云:泰始元年置。蓋中間或廢,后復置也。
博陵國漢郡。領安平等縣四。安平,即漢故治。
清河國漢郡。領清河等縣六。清河,今廣平府西北故甘陵城是也。
中山國漢郡。領盧奴等縣八。盧奴,即漢中山國故都。
常山郡漢郡。領真定等縣八。真定,漢真定國舊都也。
幽州治涿,見前涿郡。統郡國七。太元中,幽州寄治廣固。廣固故城在今青州府城西北八里。
范陽國即漢涿郡也。魏改曰:范陽,領涿縣等縣八。涿,即州治。燕國漢故郡也。亦曰廣陽國,魏更舊名。領薊縣等縣十。薊,即漢廣陽國故都。
北平郡秦郡。領徐無等縣四。徐無,今北直薊州玉田縣東故城是也。
上谷郡秦郡。領沮陽等縣二。沮陽,即漢舊治也。
廣寧郡本上谷郡地。太康中分置,領下洛等縣三。下洛,今北直保安州西百里有故城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