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戰國策》:蘇秦曰:楚,天下之強國也。西有黔中、巫郡《通典》:夔州巫山縣,楚置巫郡于此。黔中,見前,東有夏州、海陽夏州,車允曰:夏口城北數里有洲名夏州。夏口,今武昌府城西之漢口也。詳見湖廣重險夏口。海陽,劉伯莊云:楚并吳越地,東至海。海陽蓋楚之東南境,南有洞庭、蒼梧洞庭湖,在岳州府城西南一里。詳湖廣大川洞庭。蒼梧,《山海經》注云即九疑山也,在今湖廣寧遠縣南六十里。詳見湖廣名山九疑,北有陘塞、郇陽陘塞,一作汾陘之塞,即陘山也。蓋與韓接境,見韓南有陘山。郇陽,水之陽也。今陜西陽縣即其處,地方五千里,此霸王之資也。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。王不從親以孤秦,秦必起兩軍,一軍出武關見前,一軍下黔中,則鄢、郢動矣。○張儀說楚曰:秦下甲據宜陽,韓之上地不通;下河東今平陽、蒲州之間,取成皋,韓必入臣于秦。韓入臣,魏則從風而動。秦攻楚之西,韓、魏攻其北,社稷豈得無危哉?是故愿王熟計之也。秦西有巴蜀,方船積粟,起于汶山汶山,即岷山,在四川茂州西北。詳四川名山岷山,循江而下,至郢三千余里。舫船載卒,一舫載五千人與三月之糧,下水而浮,一日行三百余里。里數雖多,不費汗馬之勞,不至十日,而距關關,在湖廣長陽縣南七十里。或曰:即四川夔州府東八里之瞿唐關也。詳四川重險瞿唐。關驚,則從竟陵以東竟陵,故城在今湖廣景陵縣西南,盡城守矣。黔中、巫郡,非王之有。秦舉甲出武關,南面而攻,則北地絕謂楚之北境。秦兵之攻楚也,危難在三月之內。而楚恃諸侯之救,在半歲之外。此其勢不相及也。○蘇代約燕王,秦正告楚曰:蜀地之甲,輕舟出于汶汶,即上汶山,乘夏水而下江,五日而至郢。漢中之甲漢中見前,輕舟出于巴巴,孔氏曰:巴嶺山也。在今漢中府南百余里,乘夏水下漢,四日而至五渚五渚,劉氏曰:在宛鄧間漢水上。胡氏以為西漢水,道出今四川之嘉陵江,似誤。寡人積甲宛今南陽府治。見前,東下隨即隨州。見前,智者不及謀,勇者不及怒,寡人如射隼矣。
《淮南子》:楚地南卷沅、湘沅水,出貴州鎮遠府境,至湖廣常德府東境注洞庭湖。湘水,出廣西興安縣南海陽山,至湖廣長沙府北境入洞庭湖。俱詳湖廣大川,北繞潁、泗潁,見《職方?荊州》。泗,見《職方?青州》,西包巴、蜀,東裹郯、淮郯,見郯國。淮,見《禹貢?徐州》,潁、汝以為洫汝水,出河南魯山縣大孟山,至江南潁州東南入淮。詳河南大川,江、漢以為池江、漢,見《職方?荊州》,垣之以鄧林鄧林,林氏曰:鄧州西多山林,故名,綿之以方城方城山,在河南裕州東北四十里,山高尋云,溪肆無景。
秦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,先滅韓,次滅趙,次滅魏。
《戰國策》:范雎曰:韓、魏中國之處,而天下之樞也。又曰:秦、韓之地形,相錯如繡。秦之有韓,如木之有蠹,人之病心腹。天下有變,為秦患者,莫大于韓。王不如收韓。○頓弱曰:韓,天下之咽喉;魏,天下之胸腹。杜牧曰:秦萃銳三晉,經六世乃得韓,遂折天下脊;復得趙,因拾取諸國。
次滅楚,次滅燕,并滅代趙滅后,群臣奉公子嘉為代王。代,今大同蔚州地,乃滅齊。
《史記?六國表》:東方物所始生,西方物之成熟。夫作事者必于東南,收功實者常于西北。故禹興于西羌,湯起于亳。周之王也,以豐鎬伐殷。秦之帝用雍州興。漢之興自蜀漢。
林氏曰:六國之所以滅者,以不知天下之勢也。六國之勢,莫利于從而卒敗于衡者,禍在于自戰其所可親,而忘其所可仇也。齊、楚自恃其強,有并包燕、趙、韓、魏之志,而緩秦之禍。燕、趙、韓、魏,自懲其弱,有疑惡齊、楚之心,而脅秦之威。是以蘇秦之說阻,而張儀之志申也。秦知天下之勢,取韓、魏以執天下之樞,故能并天下。是故后之有為者,必先審知難易之勢。唐憲宗欲平藩鎮,李絳以為先淮、蔡而后恒、冀;周世宗欲平天下,王樸以為先江南而后河東,良有以也。
于是罷侯置守,分天下為三十六郡。
內史今陜西西安府、鳳翔府。秦都咸陽,此其畿內也。
三川今河南之河南府、開封府、懷慶府、衛輝府。郡治洛陽,周故都也。
河東今山西平陽府。治安邑,故魏都也。
上黨今潞安府及遼、澤、沁等州。魏收曰:上黨郡,秦治壺關,漢治長子。壺關,今潞安府治長治縣是。長子,今潞安屬縣。
太原今太原府、汾州府。郡治晉陽,趙故都也。
代郡今大同府北及蔚州之境皆是。
雁門今太原府代州以北、大同府之應州、渾源州、朔州,皆是其地。
云中今陜西榆林鎮東北四百余里廢勝州一帶,是其地。
九原今榆林西北七百余里廢豐州一帶,是其地。
上郡今延安府及榆林鎮。
北地今慶陽府、平涼府及寧夏鎮是其地。郡治義渠,慶陽之寧州也。
隴西今臨洮府、鞏昌府。郡治狄道,今臨洮府附郭縣。
潁川今開封府之禹州、陳州及汝寧府,以至汝州之境。郡治陽翟,故韓都也。
南陽今南陽府及湖廣之襄陽府。郡治宛,即今南陽府治南陽縣。
碭郡今河南歸德府及山東濟寧、東平二州,又江南碭山縣至鳳陽府之亳州,皆是其境。郡治碭,即碭山縣。
邯鄲今北直廣平府及河南之彰德府。郡治邯鄲,故趙都也。
上谷今保定府、河間府及順天府之南境、西境,又延慶、保安二州至宣府鎮境內,皆是。巨鹿今順德府及真定府。郡治巨鹿,今順德府平鄉縣也。漁陽今順天府東至薊州一帶。
右北平今永平府至薊州,又北至廢大寧衛之西南境。遼西今永平府以北至廢大寧衛,又東至遼東之廣寧等衛境。遼東今遼東、定遼等衛境。
東郡今北直大名府及山東東昌府、濟南府之長清縣以西,是其境。郡治濮陽,故衛都也。齊郡今青州府、登州府、萊州府及濟南府之境。郡治臨淄,故齊都也。
薛郡今兗州府東南至南直海州一帶,是其境。
瑯邪今兗州府東境沂州、青州府南境莒州、萊州府南境膠州一帶,皆是其境。
泗水今南直徐州、鳳陽府泗州、宿州,淮安府邳州,皆是其境。郡治沛,今徐州沛縣也。漢中今陜西漢中府及湖廣鄖陽府。
巴郡今四川保寧府、順慶府、夔州府、重慶府及瀘州境,皆是。郡治巴,即故巴國也。
蜀郡今成都府、龍安府潼川州、雅州、邛州及保寧府劍州以西,皆是。即故蜀國也。
九江今南直鳳陽、淮安、揚州、廬州、安慶等府及滁、和二州,江西境內州郡,皆是其地。郡治壽春,因楚都也。鄣郡今江寧、太平、寧國、徽州、池州諸府及廣德州,又浙江之湖州、嚴州府境,皆是其地。郡治鄣,今湖州府長興縣西南有故鄣城。
會稽今蘇州、常州、鎮江、松江諸府,及浙江境內州郡,皆是。郡治吳,今蘇州府附郭吳縣是也。南郡今湖廣荊州、安陸、漢陽、武昌、黃州、德安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,又施州衛亦是其地。郡治郢,故楚都也。
長沙今長沙、岳州、衡州、永州、寶慶諸府,又郴州至廣東之連州,皆是。郡治湘,今長沙府附郭長沙縣也。黔中今辰州府、常德府至岳州府之澧州,又永順、保靖諸衛,皆是其地。杜佑曰:今黔中寧夷郡亦是其地。宋白曰:隋唐之黔州,非秦漢之黔中也。自后周保定四年,涪陵首領田思鶴歸化,以其地立奉州,尋改黔州。隋因之,亦曰黔安郡。唐亦曰黔中郡。說者遂以唐黔州及夷、費、思、播皆為古黔中地,不知涪陵之黔州與古黔中隔越峻嶺,以山川言之,炳然自分。唐黔州治,今四川彭水縣。夷、費、思、播四州,俱見唐十道州郡。又平百越,置四郡。
閩中今福建州郡。郡治候官,今福州府附郭縣。
南海今廣東廣州、肇慶、南雄、韶州、潮州、惠州及高州府北境,廣西平樂府東境及梧州府東南境,皆是其地。郡治番禺,今廣州府附郭縣。
桂林今廣西境內州郡。
象郡今廣東雷州、廉州、高州諸府及廣西梧州府之南境,以至安南州郡,皆是。
合四十郡,郡一守焉。其地西臨洮而北沙漠,東縈南帶,皆臨大海《史記》:秦地東至海暨朝鮮,西至臨洮羌中,南至北向戶,北據河為塞,旁陰山至遼東。北向戶,謂南裔之地。漢日南郡即北向戶也。陰山,在今榆林塞外。
呂氏曰:春秋之時,郡屬于縣《周書?作雒》篇:千里百縣,縣有四郡。《釋文》:周制,天子地方千里,分為百縣;縣方百里,郡方五十里。趙簡子誓眾,所謂上大夫受縣,下大夫受郡是也。戰國之時,縣屬于郡。《秦紀》惠文十一年,魏納上郡十五縣是也。方孝公商鞅時,并小鄉為大縣,縣一令,尚未有郡牧守稱《秦紀》:孝公十二年,聚小都鄉邑為三十一縣,置令丞。此廢鄉邑為郡縣之始。及魏納上郡之后十余年,《秦紀》始書置漢中郡。或者山東諸侯先變古制,而秦效之歟。按《戰國策》,楚王以新城為主郡新城,在今河南府南。見前,郡之所治,必居形勝控扼之地。郡者縣之主,故謂之主郡。又三川、河東在諸郡之首者,蓋所以陪輔關中,地勢莫重焉。即漢所謂三河也。漢分三川為河南、河內與河東,號為三河。《史記?貨殖傳》曰:昔唐人都河東言唐以該虞夏也,殷人都河內謂朝歌也,周人都河南,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,王者所更居也。○孫氏曰:郡縣之制,盡根著之舊,以為空虛之天下。匹夫亡秦,五胡覆晉,盜賊篡唐,此非有秦人取天下之威,而失之反掌。始皇既沒,山東之眾,起而亡秦。
【史略】初,陳勝起兵于蘄今鳳陽府宿州南四十六里廢蘄縣是,略地至陳見前陳國,為楚王。于是沛公起兵于沛見前泗水郡治,項羽起兵于吳見前會稽郡治,而田儋、景駒等,亦各據地稱王田儋略定齊地,為齊王。秦嘉起兵于郯,奉景駒為楚王。郯,見前郯國。《史記》有郯郡,蓋楚漢間所置。既而項羽破章邯軍于巨鹿見上巨鹿郡,秦軍皆降;沛公引兵自南陽見上南陽郡,入武關見前,繞關在陜西藍田縣東南九十六里,逾簣山在藍田縣東南二十五里,破秦軍于藍田即今縣,至霸上今西安府城東二十里霸水上,子嬰降,遂入咸陽見前,既而項羽亦引兵至河南,入函谷關見前關阪,屠咸陽而東。
項羽還自咸陽,分王諸將。楚分為四。【史略】羽自立為西楚霸王,王梁、楚地,都彭城彭城,今南直徐州。吳芮為衡山王,都邾邾,今黃州府附郭黃岡縣。英布為九江王,都六六,見前六國。共敖為臨江王,都江陵今荊州府附郭縣。
趙分為二。【史略】張耳為常山王,王趙地;都襄國今順德府治邢臺縣是。趙王歇徙王代,為代王今大同府蔚州治是。
齊分為三。
【史略】田都為齊王,都臨淄故齊都也。田安為濟北王,都博陽博陽,今山東長清縣西南廢盧縣是,蓋在博關之南也。博關,見前蘇秦說趙。劉氏曰:博陽,當作博陵,今山東博平縣西北故城是。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,都即墨故城在山東平度州東。見前。
燕分為二。
【史略】臧荼為燕王,都薊故燕都也。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,都無終見前無終國。魏分為二。
【史略】徙魏豹為西魏王,王河東,都平陽見前。司馬為殷王,王河內,都朝歌見前。
韓分為二。
【史略】韓王成為韓王,都陽翟因故都也。申陽為河南王,都雒陽見前。秦分為三,并漢中為四。
【史略】章邯為雍王,王咸陽以西,都廢丘即犬丘,見周都。司馬欣為塞王,王咸陽以東至河,都櫟陽見前秦都。董翳為翟王,王上郡,都高奴今延安府西北百里廢金明城是。
沛公為漢王,王巴、蜀、漢中,都南鄭今漢中府附郭縣。
司馬遷曰:秦失其政,陳涉首難,豪杰蜂起。羽起隴畝之中,三年,遂將五諸侯滅秦五諸侯,齊、趙、韓、魏、燕也,分裂天下,而封王侯。政由羽出,號為霸王。位雖不終,近古以來,未嘗有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