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虞三代春秋戰國秦
昔黃帝方制九州,列為萬國《周公職錄》:黃帝割地布九州。《漢志》:黃帝方制萬里,畫野分州。或曰:九州顓帝所建,帝嚳受之《帝王世紀》:冀、兗、青、徐、揚、荊、豫、梁、雍九州,顓帝所建。《通典》亦云。堯遭洪水,天下分絕。舜攝帝位,命禹平水土,以冀、青地廣,分冀東恒山之地為并州恒山,在直隸曲陽縣西北百四十里。詳直隸名山。舜之并州,今直隸之真定、保定、山西之太原、大同等府皆是,又東北醫無閭之地為幽州醫無閭山,在遼東廣寧衛西五里。幽州,今直隸之順天永平府及遼東廣寧等衛以西北,皆是其境,又分青州東北遼東之地為營州遼東,地在遼水東也。遼水,在遼東都司城西百六十里。營州,今遼東定遼諸衛以北,又東至朝鮮之境。《書》曰肇十有二州,是也。
劉氏曰:舜分幽、并,內固王畿,外維疆索,包天下后世之慮也。○葉氏曰:《祭法》云共工氏霸九州,然則九州之名舊矣共工氏在黃帝以前。《春秋緯》云,人皇氏分九州。又鄒衍、淮南所稱九州,其辭甚誕。大抵九州者,古今之通謂也。
夏有天下,還為九州。《禹貢》所稱,其較著矣。
【都邑考】夏都安邑安邑,今山西解州屬縣,其后帝相都帝丘帝丘,今北直開州西南三十里舊濮陽城是。少康中興,復還安邑。又曰:昔伏羲都陳即今河南陳州,神農亦都陳,又營曲阜即今山東曲阜縣。黃帝邑于涿鹿之阿涿鹿,《地理總要》云:即今涿州。《括地志》媯州懷戎縣東南五十里有涿鹿山,城在山側,黃帝所都也。涿州,今北直順天府屬州。唐媯州懷戎縣,今為宣府鎮懷來衛。少昊自窮桑登位窮桑,在曲阜北,后徙曲阜。顓帝自窮桑徙帝丘見上。帝嚳都亳今河南偃師縣。至堯始都平陽《世紀》堯始封唐縣,后徙晉陽,今山西太原縣。及為天子,都平陽,即今山西平陽府治臨汾縣。舜都蒲阪今山西蒲州。禹都安邑《世紀》鯀封崇伯,地在秦晉之間,或曰即陜西縣。禹封夏伯,今河南禹州也。及受禪,都平陽,或云安邑,或又以為晉陽。堯舜禹之都,相去不過二百里,皆在冀州之內。
冀州今直隸、山西,及河南之彰德、衛輝、懷慶三府,及遼東之廣寧諸衛,皆是。
孔氏曰:冀州,帝都也,三面距河河,大河也。自積石入中國,歷《禹貢》雍、豫、冀、兗四州之域。冀州東西南三面皆距河。大河詳川瀆異同,下仿此。蔡氏曰:《禹貢》冀州,不言所至,蓋王者無外之義。
濟、河惟兗州濟水,發源河南濟源縣王屋山,至山東利津縣入海。詳川瀆異同。兗州,今山東東昌府及濟南府北境、兗州府西境,又兼有北直大名府及河間府景、滄諸州境。
孔氏曰:兗州,東南據濟,西北距河。
海、岱惟青州海,大海,今環繞青、登、萊三府之境。詳見川瀆異同,下仿此。岱,泰山,在山東泰安州北五里。詳見山東名山。青州,今青、登、萊三府,以至濟南府之西境。又遼東定、遼諸衛,亦《禹貢》青州地也。
孔氏曰:青州,東北據海,西南距岱。
海、岱及淮惟徐州海,在南直淮安府東北。淮水,出河南桐柏縣桐柏山,至南直安東縣東北入海。詳見川瀆異同。徐州,今山東兗州府及南直徐州,又鳳陽府之宿州、泗州,淮安府之邳州、海州,皆是其地。
孔氏曰:徐州之域,東至海,北至岱,南及淮。
淮、海惟揚州海在古揚州東境。揚州,今南直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皆是。
孔氏曰:揚州,北據淮,東南距海。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,在湖廣南漳縣西北八十里。衡山,在湖廣衡山縣西三十里。詳見湖廣名山衡山。荊州,今湖廣州郡至四川遵義府及重慶府南境,又貴州思南、銅仁、思州、石阡等府及廣西之全州、廣東之連州,皆是其地。
孔氏曰:荊州,北據荊山,南及衡山之陽。荊、河惟豫州豫州,今河南州郡及湖廣襄陽、鄖陽府境,皆是其地。
孔氏曰:豫州,西南至荊山,北距河。華陽、黑水惟梁州華山,在陜西華陰縣南十里。詳陜西名山。黑水,或以為云南境之瀾滄江。詳川瀆異同。梁州,今四川州郡及陜西漢中府境。
孔氏曰:梁州,東據華山之陽,西距黑水。
黑水、西河惟雍州黑水,今陜西肅州衛西北十五里有黑水河。在古雍州東曰西河者,主冀州而言也。雍州,今陜西州郡皆是。
孔氏曰:雍州,西據黑水,東距河。
鄭氏曰:州縣之設,有時而更;山川之形,千古不易。所以《禹貢》分州,必以山川定疆界。使兗州可移,而濟、河之兗不能移;梁州可遷,而華陽、黑水之梁不能遷。是故《禹貢》為萬世不易之書。○蔡氏曰:《禹貢》作于虞時,而系之夏書者,禹之王以是功,又即夏有天下以后之成制也。
殷商革命,《詩》稱九有,因夏之制,無所變更。
【都邑考】契始封商今陜西商州,相土遷商丘今河南歸德府附郭縣,湯居亳《括地志》:宋州熟縣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,湯所都也。又蒙城西北有亳城,為北亳。河南偃師為西亳,帝嚳始居此。湯即位,自南亳徙都焉。故《書序》曰:從先王居也。今詳見商丘之亳城,仲丁遷囂《世紀》:今河南敖倉是也。《括地志》:今鄭州滎澤縣西南十七里故滎陽城是。詳見河南滎陽縣,河甲居相今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有相城,祖乙圯于耿今山西河津縣南十三里有耿城。《史記》:祖乙遷于邢。或以為今北直順德府治邢臺縣。《索隱》曰:邢,即耿也,盤庚遷殷即西亳,武乙徙朝歌今北直縣西七十里廢衛縣是。亦見河南淇縣,所謂沬邦也。王氏曰:《爾雅》兩河間曰冀,河南曰豫,濟東曰徐,河西曰雍,漢南曰荊,江南曰揚,燕曰幽,濟、河間曰兗,齊曰營。孫氏炎以為分《禹貢》之冀,而復舜之幽,又并青于徐,而復舜之營。殷之九州,燦然可考。陸氏佃亦云《禹貢》有青、徐、梁,而無并、幽、營。《爾雅》有徐、幽、營,而無青、梁、并。《職方》有青、幽、并,而無徐、梁、營。三代不同故也。然班氏志地理,以為殷因于夏,亡所變改。杜佑亦曰:殷湯受命,亦為九州,分統天下。《爾雅》之文,未可據為商制矣陳氏曰:商書言九有之師,《商頌》曰奄有九有,又曰式于九圍;《王制》于商,亦曰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國。商之九州,蓋襲夏而已。孫炎以《爾雅》與《禹貢》《周禮》不同,故疑為商制,亦無明文言殷改夏也。
周既定鼎,亦曰九州,屬職方氏。【都邑考】后稷始封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二十里故城是。、邰同,公劉徙邑于豳今陜西三水縣西三十里有古豳城,太王遷于岐今陜西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岐山鎮,是也。南有周原,改號曰周。王季宅程,亦曰郢今陜西咸陽縣東二十里有安陵城,古程邑也。文王遷豐《通典》:今長安西北靈臺鄉豐水上,文王作邑于豐,即其地也。又今陜西縣東有豐城,武王徙都鎬《通典》:長安西北十八里昆明池北有鎬陂。鄭康成曰:豐邑在豐水西,鎬京在豐水東,相去蓋二十五里。《括地志》:周豐宮在縣東二十五里,鎬在雍州西南二十五里。未詳孰是。成王營洛邑西曰王城,今河南府治西偏。東曰下都,在今河南府城東洛水北,西去王城三十余里,亦謂之成周。今詳見河南府城,名曰東周。懿王徙犬丘今陜西興平縣東南十里槐里城是,平王避犬戎之難,東遷于洛,即洛邑也。
東南曰揚州。山會稽在浙江紹興府城東南十三里。詳見浙江名山,藪具區即太湖也,在南直蘇州府城西南五十里,與常州府及浙江湖州府分界。詳江南大川,川三江三江,一曰松江,自太湖分流,由蘇州府吳江縣長橋口,至嘉定縣東南四十里吳淞口入海。一曰婁江,亦自太湖分流,經蘇州府城東,至太倉州東南七十里劉家河口入海。一曰東江,亦自太湖分流,從吳江縣東南入浙江嘉興府境,至海鹽縣東北三十五里入海,今由南直松江府合松江入海。詳南直大川三江,浸五湖五湖,孔氏曰:太湖東岸五灣也。水彌漫而灘淺者曰藪,洼下而鐘水者曰浸。
正南曰荊州。山衡山衡山,見《禹貢》荊州,藪云夢在湖廣德安府城南五十里,川江、漢江水,發源四川茂州西北之岷山,歷梁、荊、揚三州之域,至南直海門縣入海。漢水,發源陜西寧羌州東北之れ冢山,至湖廣漢陽府城東北入大江。俱詳川瀆異同,浸潁、湛潁水,發源河南登封縣陽乾山,至江南潁上縣東南入淮。詳河南大川。湛水,出河南汝州魚齒山,經葉縣北下流入汝。二水在《禹貢》為豫州域內。河南曰豫州。山華山華山,見《禹貢》梁州,藪圃田圃田澤,在河南中牟縣西北七里,川滎、洛滎,或以為滎澤,誤也。滎、氵通。鄭氏曰:河出為氵。今之汴水是矣。洛水,出陜西商州南冢嶺山,至河南鞏縣北入河。今俱詳河南大川,浸波、溠波水,出河南魯山縣西北歇馬嶺,流入汝水。溠水,出湖廣棗陽縣東北黃山,流入水。
正東曰青州。山沂山沂山,在山東臨朐縣南百五十里。詳山東名山,藪孟諸孟諸澤,在河南歸德府東北,于《禹貢》為豫州境,川淮、泗淮水,見《禹貢》徐州。泗水,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,至南直清河縣南入淮。詳見南直大川清河。二水,于《禹貢》皆徐州川也,浸沂、沭沂水,出山東臨朐縣沂山,至南直邳州南入泗水。沭水,亦出沂山,至南直安東縣入淮水。
河東曰兗州。山岱山見《禹貢》青州,藪大野大野澤,在山東巨野縣東五里,川河、[1111]河,見《禹貢》冀州。[1111],見《禹貢》兗州,浸盧、濰盧水,《通典》曰:在濟陽郡盧縣。今山東長清縣有廢盧縣,盧水湮廢不可考。濰水,源出山東莒州西北箕屋山,至濰縣北入海,于《禹貢》為青州川也。
正西曰雍州。山岳山吳岳山也,在陜西隴州南百四十里,藪弦蒲弦蒲藪,在隴州西四十里,川涇、涇水,出陜西平涼府西南開頭山,至高陵縣西南入渭。詳陜西大川。水,出弦蒲藪,至州長武縣合于涇水。亦詳見大川涇水,浸渭、洛渭水,出陜西渭源縣西南谷山,至華陰縣北入于河。洛水,出陜西合水縣北白于山,南流合漆沮水,至朝邑縣南入渭水。此雍州之洛水也。俱詳見陜西大川。
東北曰幽州。山醫無閭醫無閭山,見舜十二州,藪豯養豯養澤,在山東萊陽縣東,于《禹貢》屬青州境,川河、[1111],浸、時水,出山東萊蕪縣東原山,至壽光縣東北入于海,亦曰淄水。時水,出山東臨淄縣西,至博興縣合小清河入海。二水于《禹貢》皆在青州境。
河內曰冀州。山霍山霍山,在山西霍州東南三十里。詳山西名山,藪揚紆《水經注》:大陸澤,一名揚紆藪。今在北直寧晉、隆平及巨鹿縣境,川漳漳水有二:濁漳,出山西長子縣西發鳩山;清漳,出山西樂平縣西南少山,至河南臨漳縣西合焉。其下流復分為二:經流自北直獻縣,合滹沱河;支流自山東館陶縣,合于衛河,俱經北直靜海縣北小直沽入海。今詳見北直大川,浸汾、潞汾水,出山西靜樂縣北管涔山,至滎河縣西入大河。詳見山西大川。潞水,闞る曰即濁漳水。今濁漳經潞安府城西南二十里,土人猶呼為潞水。《通典》潞水在密云縣。今北直通州之白河,即潞水也。正北曰并州。山常山即恒山,見舜十二州,藪昭余祁昭余祁藪,在山西祁縣東七里,川滹沱、嘔夷滹沱水,出山西繁峙縣東北泰戲山,至北直河間府靜海縣北小直沽入海。詳北直大川。嘔夷水,一名唐河,出山西靈丘縣西北高是山,至北直安州北而合于易水,浸淶、易淶水,在北直淶水縣北,一名拒馬河,下流合于易水。易水,出易州西山,有三源,并導分流,東注合衛河及滹沱河以入于海。今詳北直大川。魏收曰:《夏書?禹貢》,《周禮?職方》,中畫九州,外薄四海,析其物土,書其疆域。此蓋王者之規模也。○李氏曰:《禹貢》無幽、并,《職方》無梁、徐。蓋周合梁、徐于雍、青,分冀野為幽、并。《考工記》言:天下之大勢,兩山之間,必有川焉;兩川之間,必有涂焉。廣谷大川,風俗之所以分。故推其高且大者先正之,然后九州可別。如大山定,而山之西為兗大山,謂泰山;大河定,而河之南為豫。此分畫之要也。
陳氏曰:古者名山大川,皆天子使吏治之,而入其貢賦。是以九州川浸山藪,各在職方,不屬諸侯之版。夫子作《春秋》,虎牢不系鄭虎牢,今在河南汜水縣西二里成皋關也。詳見河南重險。《春秋》襄二年,仲孫蔑會諸侯之大夫于戚,遂城虎牢。所謂虎牢不系鄭也,沙鹿不系晉沙鹿山,在直隸大名府城東四十五里。《春秋》僖十四年,書沙鹿崩,不言晉也,緣陵不系杞緣陵,在今山東諸城縣東。《春秋》僖十四年,諸侯城緣陵。是時杞避淮夷,遷于緣陵也,楚丘不系衛楚丘,今北直滑縣東六十里廢衛南縣。《春秋》僖二年,城楚丘。《傳》曰:諸侯城楚丘而封衛也,蓋別天子之守地也一云:《詩》不以圃田系鄭,《春秋》不以沙鹿系晉。周季諸侯,始擅不分之利。齊干山海,晉守郇、瑕、桃林之塞郇、瑕,今山西臨晉縣東北有郇城,東南有瑕城。桃林塞,今河南陜州西至潼關地,宋有孟諸,楚有云夢,皆不入于王官。此諸侯所以僭侈,王室所以衰微也歟!
傳稱禹會諸侯于涂山涂山,在南直懷遠縣東八里,執玉帛者萬國。成湯受命,其存者三千余國。武王觀兵,有千八百國。東遷之初,尚存千二百國。迄獲麟之末,二百四十二年,諸侯更相吞滅,其見于《春秋》經傳者,凡百有余國;而會盟征伐,章章可紀者,約十四君。
魯今自山東兗州府以東,南接南直邳、泗之境,皆魯分也。【都邑考】魯都曲阜,故少都也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命伯禽而封于少之墟。
衛今自北直大名府開州以西,至河南衛輝、懷慶府之境,皆衛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衛都朝歌,即殷紂都也。故《酒誥》曰:明大命于妹邦妹、沫通。其后戴公廬曹今北直滑縣,文公遷楚丘見前。成公徙帝丘,即顓頊都也。故《春秋傳》曰:衛,顓頊之墟又《傳》云:衛成公夢康叔曰:相奪予享。蓋夏后相亦徙帝丘也。亦謂之濮陽戰國時名。至元后徙野王而祀絕野王,今懷慶府河內縣。
齊今自山東青州府以西,至濟南東昌之間,又北至北直河間府景滄諸州,東南則際于海,皆齊分也。【都邑考】太公初封營丘營丘,即山東臨淄縣。或曰昌樂縣東南廢營陵城,為古營丘,胡公徙薄姑今青州府博興縣東北十五里有薄姑城,獻公徙臨淄即今縣。
晉今自山西平陽、太原以東,至北直廣平、大名之間,皆晉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虞叔封唐今山西太原縣北有古唐城,燮父徙居晉今太原縣治東北晉陽故城是,穆侯徙絳今山西翼城縣東南十五里故翼城是,孝侯改絳曰翼。既而曲沃滅翼曲沃,今山西聞喜縣東左邑故城是,晉文侯弟成師所封,復都絳按《左傳》隱五年,曲沃莊伯伐翼,翼侯奔隨。是年,桓王立翼侯子哀侯于翼。六年,晉人迎翼侯于隨,納諸鄂,謂之鄂侯。桓八年,曲沃滅翼,王命立哀侯弟緡于晉。莊十六年,曲沃武公并晉,僖王因就命為晉侯。二十六年,獻公城絳,自曲沃徙都之。隨,晉別邑,或曰在今汾州府介休縣東。鄂,晉陽故城之別名也,即晉矣。絳亦翼也,遷新田后,謂之故絳。景公遷新田今曲沃縣西南二里之絳城是也,仍稱絳。
宋今自河南歸德府以東,至南直徐州境,皆宋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宋都商丘,即相土所遷者。
鄭今河南開封府以西,至成皋故關,皆鄭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鄭都新鄭今河南新鄭縣。又陜西華州西北有故鄭城,則鄭桓公始封邑也。
陳今河南開封府以東南,至江南亳州之西境,皆陳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陳都宛丘今陳州治,即伏羲所都。故《春秋傳》云:陳,太之墟也春秋哀十七年,為楚所滅。
蔡今河南汝寧府以東北,即蔡分也。【都邑考】蔡叔始封蔡今汝寧府上蔡縣,平侯徙新蔡今汝寧府新蔡縣,昭侯徙州來今南直壽州北三十里下蔡城是也。哀二年,為吳所遷,亦曰下蔡。
曹今山東曹州以南,即曹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曹都陶丘今山東定陶縣西故陶城是。一云都曹,今曹州城也。哀八年,為宋所滅。
許今河南許州以東,即許分也。
【都邑考】許都許今許州東三十里故許昌城,靈公遷于葉今河南葉縣,悼公遷夷實城父今南直亳州東南七十里廢城父城是,旋還葉昭九年,楚靈王遷許于夷。十三年,平王復許于葉,又遷于析實白羽今河南內鄉縣。許男斯遷容城,為鄭所滅容城,或曰在葉縣西。自葉以下,皆為楚所遷也。《左傳》定四年,許遷容城。六年,鄭滅許。其后仍見于《春秋》,蓋楚所復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