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覲考察
洪武初、外官每年一朝。二十九年、始定以辰、戌、丑、未年為朝覲之期。朝畢、吏部會同都察院考察、奏請定奪。其存留者、引至
御前、刑部及科道官、各露章彈劾、責以怠職。來朝官皆免冠、伏候
上命、既宥還任、各
賜敕一道、以申戒飭。若廉能卓異、貪酷異常、則又有旌別之典、以示勸懲。具載于后。其有不時考察、及每年開報考語、皆為黜陟之地。故附列焉。凡外官三年朝覲。洪武十七年、令天下諸司官吏來朝。明年正旦、各造事蹟文冊、仍畫土地人民圖本、如期至京
又令布政司按察司官來朝、將所屬官員、考過堪用不堪名數、親自奏聞。直隸府州同
二十六年定、各布政司、按察司、鹽運司、府、州、縣、及土官衙門、流官等衙門、官一員、帶首領官吏各一員名、理問所官一員。照依到任須知、依式對款、攢造文冊。及將原領
敕諭、諸司職掌內事蹟文簿、具本親齎奏繳、以憑考核。各衙門先盡正官。正官到任日淺、佐貳官到任日久、必先佐貳官來。若系裁革、未及二十里長州縣、止設正官首領官各一員去處、止令首領官吏來朝。其程途遠近、各量里路、比照行人馳驛日期起程。本衙門速將起程月日申報。遠者不許過期、近者不許預先離職、俱限當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到京。其來朝官員服色、俱照品級花樣、務要新鮮潔凈。俱各自備腳力、不許馳驛、及指此為由、科擾於民
正德九年、令朝覲官、各陳地方利病、及處置方略。吏部行各該衙門、斟酌會議、奏請施行
嘉靖八年、令來朝官員、各陳地方民情利弊、因革事宜、開送二司官。二司官取其可用者、類送吏部都察院、看議奏請
凡朝覲官考察。宣德七年、令吏部同都察院、考察在外方面有司官、昏懦不立、貪暴無厭者、具奏罷黜
弘治六年、令朝覲之年、先期行文布按二司考合屬、巡撫巡按考方面、年終具奏。行各該衙門立案、待來朝之日、詳審考察。如有不公、許其申理。其科道官、必待吏部考察后、有失當、方許指名糾劾
八年奏準、各處巡撫官、當朝覲之年、具所屬不職官員揭帖、密報吏部。止據見任不謹事蹟、不許追論素行。其開報官員、若愛憎任情、議擬不當、吏部都察院、并科道官、指實劾奏、罪坐所由
嘉靖十六年、以考察全據考語、未免失實、令吏部都察院、先事秉公查訪、旌別黜陟
二十二年題準、朝覲考察、預行各該撫按官、將三年內所屬大小官員、不分陞調、考滿、丁憂、起送、緣事、在逃等項。凡系廉勤公謹、及貪酷、罷軟、不謹、老疾、才力不及者、各手注考語、密封送部、以憑考察。務要賢否明白、去留可據。如毀譽任情、是非淆亂、及枝詞蔓語、自相矛盾者、聽本部都察院指實參奏
二十五年、令部院嚴加查訪。如有貪酷實跡者、不拘曾經撫按旌舉、俱要開奏罷黜
隆慶四年題準、巳經考察閑住、復朦朧在任日久、行巡按御史擒拏問罪。冒支俸糧、追出還官
萬歷元年題準、今后考察、凡方面巳陞京堂者、止聽兩京科道官論劾。各撫按官、不得一概參論
凡考察降黜等第。宣德五年、令貪污者、發邊衛充軍。老疾鄙猥者、為民
天順四年、令老疾者、致仕。罷軟者、冠帶閑住。有贓者、發原籍為民
后分為四等。年老有疾者、致仕。罷軟無為、素行不謹者、冠帶閑住。貪酷、并在逃者、為民。才力不及者、斟酌對品改調
嘉靖二年題準、方面知府正官、考才力不及者、照京官不及降調例、不許止議調簡
隆慶四年題準、考察官員、不分方面有司。若才力不勝繁劇、猶堪以原職調用者、擬調簡僻地方。若原非繁劇、不堪以原職調用者、擬調閑散衙門。其跡涉瑕疵、尚未大著者、擬降級。或才力不宜有司、文學猶堪造士者、擬改教。若先經調簡、再考不及者、即擬罷軟。仍咨行各撫按官、以后論劾不及官員、悉照前款明白考注、以憑議覆。不許只為含糊降調之說
萬歷十年議準、先曾調用官員、再考不及者、查果才力綿弱、即照罷軟例閑住。如以別事議調、才力尚有可用、仍照不及例、酌量改降
十三年議準、致仕官員、有志甘恬退為親告休者、不得復入考察
凡朝覲官旌別。洪武十一年、令察其言。行功能第為三等。稱職而無過者為上、賜坐而宴。有過而稱職者為中、宴而不坐。有過而不稱職者為下、不預宴、序立於門、宴者出、然后退
正德十年、令朝覲官員。廉能著稱、治行超卓者、賞衣一襲、鈔百錠、仍賜宴於禮部
天順四年、令朝覲官賢能卓異者、賜宴及衣如例
正德十四年、令考察存留官員、內有才行兼優、政蹟顯著、及守巳廉潔、人無間言者、行各撫按官、買辦彩幣羊酒齎獎。仍不次擢用
嘉靖八年、令吏部將賢能官員、分別等第奏聞。優等官員、查照舊例、奏請宴賞、給與
誥敕
隆慶五年奏準、吏部考察畢、訪廉能貪殘之甚者各數人疏聞。其廉能者、照例宴賞。貪殘者、革職為民、仍行各該巡按御史提問具奏
萬歷二年、令吏部都察院、將來朝官員、有廉能超眾者、查實具奏、引至
御前、面加獎賞、仍賜宴於禮部。其貪酷異常者著錦衣衛、拏送法司問罪。不應朝者、著各該巡按御史提問
五年、令廉能卓異者、紀錄擢用。貪酷異常者、各巡按御史提問追贓具奏
凡邊遠及有事地方免朝覲。洪武十七年、令云南遠在邊鄙。特免來朝
正統九年、令廣西臨邊縣分、系裁減衙門、免來朝。其須知文冊、府州縣類進
成化五年奏準、云南長官司、免來朝。州縣裁減去處、止該吏一名、齎文隨司府州縣官員進繳。其各府首領官、遇邊務差占、亦免來朝
弘治十六年奏準、陜西洮河、西寧、茶馬司大使等官、俱免。止令該吏齎冊應朝
正德八年、令各處被災被兵地方。許撫按官預先勘實具奏、免其正官朝覲。若有科歛害民者、仍許提問劾奏
隆慶四年題準、兩廣、見在用兵、要查某處事勢危急、及各省地方、果有災傷賊情、事勢重大、正官必不可缺者、量留數員料理。其一切零賊小災、及兩廣不用兵郡縣、俱要責令依期入覲
凡應朝大小官員、陞調外任。嘉靖二十五年奏準、不問已未領憑、俱要到部聽候考察。事畢、改給憑限赴任、違者、參奏罷職
凡應朝不到官員。系堪存留人數、患病者、查實準令復任。丁憂者、查明準令守制。其不系患病丁憂者、以逃論
嘉靖二十五年題準、方面等官應朝逃回者。行各撫按備查因何事故。如有贓私實跡、嚴行本處官司提問追贓、照依律例、從重問擬
萬歷十三年題準、凡官員棄職回籍、若情有可原、事無規避、曾經申請、奏報稽遲、不得已而始去者。撫按官遇大計之時、止坐以擅離之罪、另本論斥、另文革職、不必類入考察數內、概坐以逃。其新選新陞、輒棄官不任者。查無觀望規避重情、止照過違憑限事例、革職閑住、亦不得概以逃論
凡朝覲官員回任。各查照水程、定立限期。如違限一月之上者、問罪。兩月之上者、送部別用。三月之上者、罷職不敘。監司容隱不舉者、同罪
萬歷七年題準、違限一月之上、問罪。三月之上、送部別用。半年之上、罷職不敘
凡外官不時考察。洪武六年、令監察御史及按察司、察舉有無過犯、具奏黜陟
永樂元年、令府州縣官、到任半年以上者、巡按御史按察司、察其能否、廉貪實跡、具奏
宣德七年、令各處巡撫侍郎、同巡按御史考察方面官。仍同方面官、考察州縣官。直隸府州縣、從巡按御史考察
十年、令直隸府州縣、從吏部差官、及巡按御史考察。各布政司府州縣、從布政司、及巡按御史考察。其布按二司堂上官、從吏部都察院考察。屬官、從巡按御史、按察司考察
景泰七年、令巡撫巡按、會同按察司堂上官、考察府州縣官。其布按二司官、聽撫按考察
弘治八年奏準、各處巡撫巡按、會同從公考察布按二司、并直隸府州縣、各鹽運司、行太仆寺、苑馬寺等官賢否。如無巡撫、巡按會同清軍、或巡鹽考察。如俱無、巡按自行考察。其布政司、按察司、及分巡、分守、并知府、知州、知縣、并司寺正官、各訪所屬官員賢否、開揭帖送巡撫巡按、以憑稽考
嘉靖十九年題準、今后撫按官、於六品以下有司、貪酷不法者、許徑自拏問、不待劾奏
凡每年開報考語。嘉靖十三年奏準、每遇年終。各府州縣、將佐貳首領屬官、并衛所首領官。守巡道將本道屬官。布按二司掌印官、將各佐貳首領、并府堂上官、州縣正官、填注賢否考語揭帖、印封送本布政司、類齊嚴限送部查考。若二司官進表。各該守巡司府、照前查造揭帖、印封送進表官、親遞進表官、不必將通省官概報考語。巡按任滿。巡撫年終。將所屬大小官、填注考語揭帖送部。其考語俱要自行體訪。如有雷同含糊、作惡偏私、本部參奏治罪。
草場
中軍都督府中和橋馬草場【正德八年革】
金川門馬草場【正德八年革】
清涼門馬草場【正德八年添設】
錦衣衛通濟門馬草場
錦衣衛通濟門象草場【成化六年革】
宣德八年議準、南京錦衣等衛所草場、令各衛所、每處撥軍余五名、辦事官吏各一員名、專一守門、關防出入。都督府及本部、各委官一員提督。御史主事各一員巡視
十年、令都察院副都御史一員、總理南京各倉、并各象馬房草場。其江北應天等五衛、及鳳陽府、各差郎中、或員外郎、或主事一員、御史一員、專一提督收放。其郎中等官三年一代。御史、一年一代
正德八年奏準、中和橋金川門草場、每草一萬包、該竹一百根、止收竹價銀三兩八錢。每一坊基、用銀三十六兩、買杉篙六百根鋪墊。所堆支盡、仍留以后鋪墊。朽則依數易換。余剩銀兩、發應天府收貯、以備修倉支用
十三年題準、南京錦衣衛、原撥牧象太平寧國高淳等府縣湖地。除太平府地、辦納河泊所、并北京
內府丁字庫課料外。其余委官踏勘。已成田者、每畝徵銀一分五厘。系草灘者、砍草賣銀、通解本部、預備該衛賑濟、并修理
鑾駕等庫
草料
凡南京各衛所馬草、每年二月、本部查勘會計該用數目、五月咨戶部定奪
凡南京錦衣衛馴象所、養象蘆根茭草。應天等府於歲糧額內、改撥大小麥、隨糧運赴本衛象房、與稻草相兼支用
嘉靖六年、令浙江應天蘇州等司府州縣、徵解戶部定場馬草、每包隨草席、并腳價、徵銀一分八厘解部
十年議準、南京
御馬監料豆稻草、自本年為始。將收到空地租銀一千一十兩二錢五分內、除九百三十三兩一錢二分、與買辦草料養馬。余聽該監修理馬監支用。其太平蘇州等府、原派納該監料豆、六百石、稻草六萬包、改派定場草項下輸納
又題準、浦子口馬疋草料、將武德衛倉基、改作草場。其原派南京草料、改撥彼處上納。仍將橫海應天二倉官攢、推委一員帶管、依期收放
又題準、蘇常等府起解草價、照依安慶等府定場草、每包、徵銀一分八厘。細稻草、每包徵銀二分
十二年題準、南京
御馬監錢糧有余、其原派黃菉二豆、照例徵銀貯庫、以備缺乏收買
十六年題準、池河營馬疋草料豆料、比照浦子口事例、每年於額派南京各衛倉數內、改撥飛熊衛屯倉上納。草束照例、行監督鳳陽倉糧委官、召商收買。就令該衛屯倉攢典帶管
十七年議準、南京
御馬監地畝租銀一千七百八十一兩五錢一分零。管理草場官、督令各衛所、徵解本部、轉發銀庫收貯。每年本部委官、會同科道官、核實該監馬疋、合用草料若干、行令鋪戶、於該監倉場四季上納價銀、先盡租銀支放。不足、就將本部原收該監改派草價銀輳給。若各衛所委官佃戶、及該監管事人等、有隱漏侵欺等項情弊、聽巡視科道、及本部委官參治
三十五年題準、南京各營衛騎操馬匹、將中和清涼二場、見在草、一百八十余萬、每月給放本色十五包。折色十五包。每包折銀一分。其各營衛、每年會計、共該草九十余萬。分派應天等府、浙江布政司、徵銀解部。召商買納。以后年分召買量減一半
三十九年題準、馬匹草料、下場收放、以上操日為始。上操以本部明文到日為始。內分三班、頭班者四七月。二班者五八月。三班者六九月。仍候中府照會糧單到部、將分定班次下場。又買補騎操馬匹。每年遇年操倒死、兵部車駕司行文馬戶買補。會同科道驗訖、印發各軍領養。其草料亦聽兵部明文、以驗準之日為始、收幫
四十三年、令寧國、池州、太平三府、將額派黑豆二萬二千石、自嘉靖四十三年為始、照舊徵收本色解納、聽候支放
銀庫
弘治八年題準、本部將折俸、并紙價等銀、修蓋庫藏一所、收貯銀兩。每年委主事一員、監督收放。上元等縣僉點門子一十二名看守
嘉靖四十一年題準、南京戶部銀庫收銀、止照正數。不得以備解等項加添。管庫官差滿、與接管官交盤、行御史給事中各一員、公同查盤
隆慶二年題準、南京戶部庫貯贓罰成色金、減存辦料銀、聽漕運衙門取用。石灰山關余鈔銀、茶引銀、并飛熊等衛屯倉折席、總督衙門贓罰、及羨余銀兩。俱聽該部存留、以備修理衙門、并各項公用。卷送京畿道查刷。管庫主事、比照太倉事例、每十日輪流郎中一員、協同收放。收貯各項銀兩、照依年分、挨次放支
萬歷四年題準、添鑄南京戶部監督銀庫關防一顆。該部將在庫銀兩、行委陪庫郎中、接管主事、會同巡視科道官、公同秤盤。先盡大錠、另一百萬兩。每二千兩裝盛一匣、收入庫中、作為老庫封貯。差滿秤盤交代。其余并新收銀兩、聽備支放。積有羨余、盡數報部、作正支銷
派納絹布
嘉靖八年題準、各司派納南京布疋、除
內府庫照舊徵解本色外。其余綿布一疋、折徵銀三錢。苧布一疋、折收銀二錢。類解本部、貯庫放支
二十八年議準、南京戶部、自嘉靖二十九年為始。查照原議承運庫絹。除湖廣浙江原坐本色、及福建窵遠、照舊折價外。其應天、并直隸徽州、松江、蘇州、寧國、太平府、廣德州、折色絹、於內量改一半本色。五千五百六十九疋。甲字庫湖廣江西折色綿布、各於內量改本色一萬疋。丙字庫湖廣綿花絨、於內量改本色二萬五千斤。其余照舊折價解部。以備文武官四八月折俸。并賞賜軍士等項支用
四十年議準、江西布政司、并徽州府、各本色苧布。應天、蘇州、徽州、松江四府、各本色絹。自四十為始年、暫徵本色。送南京戶部、以備年例供應
又議準、南京官軍絹布折銀自四十一年為始。仍舊例、每絹一疋、折銀七錢。苧布一疋、折銀二錢
四十五年、令南京戶部、每年會計綿苧二布歲額、共該若干。
內府應用若干。照舊解納本色。給賞軍士若干。悉令改解折色。收貯戶部聽用
隆慶元年、令南京甲字庫綿苧二布。承運庫絹疋。亦暫照前派徵折色三年。議定銀數上納
三年、令浙江紹興府、隆慶三年、額解承運庫白絹六百三十余疋、每歲仍徵本色解納。仍行該省、并江西、湖廣、福建、應天、蘇、松、各司府、將嘉靖四十五年以前拖欠、并隆慶三年以后、見徵承運庫黃絹、甲字庫苧布、俱徵完解部。與庫貯本色絹疋間支
五年、令浙江、江西、湖廣、南直隸各司府、將隆慶五年應解絹疋、俱改徵本色。解送南京戶部。轉送承運庫、染造袍服等項應用。以后絹疋、候隆慶六年會派另徵。若該庫本色有余、折色不敷、臨期該部再行題請
萬歷三年、令以后應徵絹疋、仍舊徵解本色。聽候支用。南京戶部、將揀下不堪絲絹、并各銅錢、斟酌搭放各官未支折俸。自隆慶四年正月起、至萬歷元年十二月終止、挨年補給。其萬歷三年應支折俸。將見在折色銀兩先給。不足者、照舊例、給與本色
內庫課鈔
凡各處額辦南京一應錢帛物料、俱送甲乙丙丁等庫。差御史主事各一員、公同內官庫官人等驗收
凡各處額辦商稅魚茶課鈔解部。運送南京寶鈔廣惠庫交納
凡上新河鈔關船料鈔、按月解部。轉送南京
內府天財庫交納
凡甲字等九庫、季報文冊。每季本部咨繳戶部查照
洪武二十四年、令三山門外塌房、許停積各處客商貨物。分定各坊廂長看守。其貨物以三十分為率、內除一分、官收稅錢。再出免牙錢一分、房錢一分、與看守者收用。貨物聽客商自賣。其小民鬻販者、不入塌房投稅
永樂六年、令六畜場塌房課鈔、江東宣課司帶收進納
十年、令應天府都稅司、分官提調三山門外塌房、收辦課鈔
正德十四年議準、上新河等鈔關、并五城兵馬司、每年收到船料房價銀、及各省府州縣歲解額鈔折價解部、會同科道官、給與鋪戶應得鈔價、買鈔進納該庫。余銀扣除買米支用
十六年題準、都稅司等處鈔貫、自十四年以后、止收本等折腰鈔錠、按季解納
嘉靖八年題準、
內府看守庫藏鋪戶、止僉八十名、解部轉發。每年分作三班應役。不許額外私自借撥。并擅行勾取。有司亦不許朦朧徑解。違者、本部及巡視科道等官、參奏治罪
又題準、南京各門庫、及三山龍江等處內官、每處存留二三員管事。以后增添數多、俱令挨次候缺、奏請填補。其家人不許在內宿歇、因而偷盜夾帶財物。其把門官軍、并巡視官校容縱者、一體究問
令浙江湖州府額辦丙字庫串五絲一千二百五十斤。自本年為始、徑解織染所。聽科道官、本部委官、監同秤收。
神帛堂自行揀驗應用。其不敷絲一千二百六斤四兩。動支北新關稅課余銀、委官收買送納
凡應天府所屬龍江關、石灰關、江東巡檢司、□埠巡檢司、大勝關、三山門水關、上方門水關、馴象門水關、每歲共收船料鈔七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八貫、解部。轉送南京
內府天財庫交納
九年題準、南京
內府各衙門所用物料、先盡甲字等庫見貯數內會支。不敷、或移文齎價、於產有地方收買。或量派上元江寧二縣買辦
十年題準、本部委官、公同巡視等官、看驗各庫先年積貯物料、有應變染、應造用、應準折者、悉聽從宜酌用。如果不敷、始具數、聽各衙門奏請定奪
題準、房鈔園鈔查果坍塌無存者、準與分豁
十二年議準、南京五城房課鈔、照舊及時徵解。其上新河廊房二百五號、查果入江是實、房鈔二千六百七十貫、準為裁革。火燒倒塌遺址、除原主耕種辦納原鈔外。其余量減一半、召人佃居辦鈔。毋得強令無干包陪。見在房屋、督令人戶及時修理。不許任其傾倒、圖免課鈔
十七年題準、房鈔每貫、折徵銀六毫。其公用過房地額鈔、俱與除免
十九年議準、龍江大勝石灰山三關、江東□埠二巡檢司、龍江里外各處河泊所、歲辦船料魚課、并酒醋等鈔貫。各照兵馬司房鈔事例。每鈔一貫、折徵銀六毫。就令經手人役、煎銷成錠、按季解南京銀庫收貯。相兼銅錢、支給鋪戶收領應用
四十二年、令南京戶部委官、會同巡視科道。將甲字等九庫、并
內府各監局等衙門在庫、一應錢糧。吊取各印信文簿查盤。分別。舊管新收開除實在數目、造冊奏繳
隆慶三年題準、南京甲字等九庫大使任滿交代。先申該部委官。將在庫錢糧、交盤明白、方許起送。見在管事者、於各庫舊鎖之下、另置一鎖。封識匙鑰、各另收執。凡遇收放錢糧、會同檢閱
凡五城房鈔。東城兵馬司、原額二十二萬九千七百六十四貫。今二十二萬九千九百三十二貫。西城兵馬司、原額二十二萬九千七百二十貫。今一十二萬四千二百二十四貫。南城兵馬司、原額七萬八千二百九十八貫。今七萬八千六百一十二貫。北城兵馬司、原額五萬七千六百四十貫。今五萬九千七百一十二貫。中兵馬司、原額一百一十三萬三千二百一十八貫八百文。今一百一十二萬五千九百五十八貫凡各衙門課鈔。都稅司、原額七十二萬七百六十四貫八百文。今五十九萬七千一十三貫四百六十七文。聚寶門宣課司、原額七十二萬七百六十四貫八百文。今四十八萬五百一十四貫六百一十文。龍江宣課司、原額五十七萬二千六百六貫五百文。今三十八萬一千七百三十七貫六百七十文。江東宣課司、原額九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貫二百文。太平門稅課司、原額一十七萬七百一十八貫八百文。今一十一萬三千八百一十二貫五百五十文。聚寶門朝陽門分司、原額三十五萬三百六十六貫。今二十三萬三千五百七十七貫三百三十四文。龍江稅課局。原額二十二萬九千三百九十貫八百文。今一十五萬五千九百二十六貫七百二十文。龍江里外河泊所、原額三萬六千七百八十貫。龍潭稅課局、原額三萬三千七十九貫三百二十八文。今二萬二千五百貫二百八十文。應天府批驗茶引所、一十萬貫
鹽政
凡鹽引。本部鹽引匠二十九名。戶科鹽引匠三十九名。每遇戶部咨到、開中某運司鹽糧若干。該用勘合若干。進紙南京戶科、刷印完。領回本部用印。勘合仍付原差官員、齎至中鹽官處交割。底簿、及流通文簿、印封、徑發運司收掌。候領到勘合、比號相同。派場支鹽
嘉靖四十五年題準、南京戶部、各運司、提舉司、查照舊例。以后將引紙價銀、徑解應天府收貯。該部缺紙刷引、應天府估價買解。科道官嚴為查盤。積有余銀照例準折官員俸糧。不許別項那用
萬歷五年奏準、南京戶部、選委司官一員、專印鹽引。各運司起紙解到。即將各匠、計紙限工印刷。每引印以職名粘簿、封發運司
凡供應鹽斤。南京光祿寺樣鹽二千斤。青白鹽四萬斤。
孝陵神宮監白鹽三千斤。南京
內府供用庫青白鹽二萬斤。俱兩淮運司徵納。南京內官監青鹽三千五百斤。鹽包三千五百個。南京太常寺祭祀潔凈白鹽一百九十斤六兩。南京神樂觀青鹽三千斤。俱龍江鹽倉徵納凡本部收受各布政司鹽糧鈔。遇有生鈔、開數進庫、準作新鈔支銷。其摺過鹽鈔、與上新河船料好鈔、開作一等舊鈔入庫。如五城兵馬司、宣課司、稅課司、局、河泊所、及各關鈔、并各衙門戶口食鹽鈔、俱作二等舊鈔入庫。自后應天府買辦、各衙門關支折色等項。明開合支新鈔若干。或一等二等舊鈔若干。以便稽考
弘治十六年議準、各處解納戶口食鹽錢鈔、俱收價銀解部。每鈔五千貫、銅錢一萬文、擬進
內府交納者、定與價銀二十四兩。在部支納者、一十九兩。著令鋪戶領出、收買錢鈔上納。扣算余銀、收補別項錢糧
嘉靖二年議準、湖廣等布政司、起運南京食鹽錢鈔。每鈔一貫、折銀三厘。銅錢七文、折銀一分。徵解南京支用
六年議準、收到各處戶口鹽鈔價銀。除鈔價照舊買鈔上納外。其錢價銀、扣寄該部。候應天府遇有內府衙門、用過鋪行絲料等項價銀、支給。不必買錢、及扣余銀買米
十年題準、各處解到戶口鈔銀。仍照例收貯本部銀庫。以備軍餉缺乏支用
隆慶二年題準、南京戶部、將庫貯官吏食鹽鈔銀。易買絲料解部。送
神帛堂織造
凡文武官吏戶口食鹽。本部先期行各衙門取勘口數、造冊繳部。合用引目、依數預發運司收掌。遇有差委官吏、齎到勘合文冊印信領狀、即行二所放支。俱於本年十二月以里關盡。如有過限者、照在京官軍關支月糧事例扣除
凡南京大小衙門官吏戶口食鹽鈔、解赴寶鈔廣惠庫交收。類行兩淮都轉運鹽使司、照例關鹽給散
凡旗軍人等戶口食鹽、免納鈔。候鹽有積、納鈔關支官吏食鹽、減半關支。不得過十五口之數
成化十九年、令南京各衙門關支食鹽、五府、六部、都察院等衙門、并錦衣衛、俱派儀真批驗所。其余衛所、并五城兵馬指揮、俱派淮安批驗所。務要辦驗批領帖文引目無偽、方令正數正支、運回給散
弘治十八年、奏差科道等官、給散南京各衛所關支食鹽。禁革包攬侵欺等弊
鋪行
凡年例錢糧。每年五月、本部差監生赴
內府供用庫會計。移咨戶部定奪
嘉靖二十四年題準、南京鋪行、科道官、督同應天府佐貳官、并上江二縣、從實審編造冊。凡
內府、各監局、太常、光祿寺、遇該買辦
上用、并祭祀等項物料、即與給價。其或遲留減抑、并聽科道官論究。府部院卿寺等衙門、遇有公用物料、照時價兩平收買。不許用強減價。及強令雇人挑擔。其各官私家所用貨物、各令人入市平價。不許擾累。守備內臣勛戚跟隨人役、并各衙門皁隸、有撥置生事、欺官害民者。巡視御史拏問
四十年、令應天府各色商人、清審編替、五年一次、立為定例。如遇該審年分、該部預先一年題請。不分軍民之家、一體編審
四十五年、令南京戶部、會同巡視科道、將
內府合用鋪戶、照舊量留外。余俱查冊除名。不得再行僉派紙戶、以擾貧民。違者、科道官指名參奏
萬歷三年、令巡視九庫科道、督同應天府佐貳官、及上江二縣掌印官。將在冊各色鋪行。不分軍民之家、從公清審。分別等第、造冊奏繳
官吏俸給
凡各官俸給。四月折絹。八月折布。九月折鹽、二八兼支。十一月折麥、三七兼支
凡監生、吏典、有家小者、月支米八斗。無家小者、月支米六斗。若曾經決斷者、月支米五斗
凡官員、吏典、或有事故調用等項。遺下關過俸米、五斗以下免追
嘉靖三十五年議準、南京文武百官應支俸糧。將庫貯鹽引紙價銀兩內、暫借一萬八千二百五十兩六錢支給。仍咨應天巡撫、查催拖欠解補
隆慶元年題準、南京大小文武衙門自隆慶元年起、至隆慶三年止。每年九月、官員俸糧折鹽、俱以四六兼支。照依時估扣放。以后年分、照舊二八兼支。并鹽斤續收數多、臨期再行議處
官軍匠役俸糧
凡各衛所官吏旗軍月支俸糧。本部每歲、選委員外郎、或主事一員。南京吏部、選撥能書算辦事吏十名。每月先取各營操守運糧修倉送船、及監局當匠等項名數。仍行各衙門、將見在倉糧、并事故扣除月日數目、開造小冊一本。送委官處。與衛所造到文冊、查對磨算。如有侵冒等項情弊。具呈總督衙門。先將識字軍吏提問。委官掌印官、參問究治
凡留守五衛入伍恩軍。及種苜蓿豌豆、并看船恩軍。有家小者、月支糧一石。只身四斗。牧馬千戶所養馬恩軍。有家小者、月支米一石。只身四斗。留守左衛看守朝陽門桐樹棕樹恩軍。有家小者、月支糧一石。只身五斗。留守左等五衛入伍恩軍。照旗軍例、支月糧。操練守城旗軍力士校尉。有家小者、月支糧一石。只身六斗。錦衣等衛屯軍。不分新舊選操備者。每年十月至三月赴操、支與食米五斗。四月至九月下屯住支。選去運糧者。二月至七月、各支行糧。其月糧住支。錦衣衛舍人余丁選操備者。月支米三斗。看倉余丁、月支口糧三斗。操備舍余月糧四斗。巡江官軍口糧、沿途支給。馬快船軍行糧六個月。共三石六斗。余丁行糧、共一石八斗。俱於南京倉支給。各衛所運糧軍余、全支本色米一石。寶鈔提舉司鈔紙匠、月支米五斗
正德十六年
詔、內府各監局軍匠。有丁盡戶絕、名伍不除、冒支月糧者。戶兵工三部、盡行查革
嘉靖六年議準、快船小甲。該造船只之年、興工之日、即與食糧、以助工食之費。其小甲余丁、若有逃故、及改差者。該衛即與僉補。兵部移文戶部、關支月糧
七年議準、
神帛堂額外食糧人匠二百一十九名。余盡行革免
八年議準、行月糧數目、操備總小旗、大教場軍士校尉、管黃船軍、守衛軍、運糧軍余、中府直廳軍、造黃船旗軍、管快船軍、正伍窯軍、內官撮造軍、漢府軍、
御馬監軍、守備廳軍、兵仗局軍、守各門軍、修倉軍、司牲司軍、火藥局軍、靛園廠軍、
孝陵直宿進山栽種等項軍、原額養牛差選寄大教場操軍、撥船廠識字軍、鐘鼓樓夜巡軍、
御馬監養馬軍、管抽分果品總旗、在群養馬軍、龍亭校尉、免差女戶軍、長巡軍、琉璃窯軍、看韓王墳總旗校尉、司苑局軍、各每月食糧。有妻母一石。只身六斗。司苑局、戊字庫、兵仗局、織造局、
御用監、巾帽局、鍼工局、內官監、并養乳牛各軍匠、每月食米。有妻母八斗。只身四斗八升。操備舍余、上操支米四斗止操住支。送船余丁、月支米五斗。各倉軍斗、月支米三斗。疾軍、幼軍、月支米三斗。修倉余丁、月支米一斗。光祿寺廚役、有妻六斗。無妻三斗。鹽引匠、月支米三斗。鈔匠、月支米二斗五升。教坊司俳色長、月支米六斗。樂戶、月支米五斗。上元江寧二縣老幼軍人、月支米六年。內織染局、兵仗局、司禮監、內官監、民匠、及
神帛堂人匠、月支米三斗。黃船快船、短差二個月、每名支行糧六斗。長差半年、預支月糧六個月。行糧不支。鎮江滁州新安建陽安慶宣州等文衛、上班操備官軍口糧。每員名、月支米四斗。俱南京倉支。巡江官軍口糧。沿途支給
十年題準、鳳陽等倉場監督糧斛主事、今后遇該放糧、行各衛所造實支文冊、唱名驗放。其有開稱京操、而在京潛住、并原籍取討軍裝者、不許管隊官識領銀。候在京營逃單到日。查果依時赴操將應得月糧、另造文冊、待各回衛補給。如有在逃、除已解京罰班者、不究外。其余即系詭名、不準支給。仍於指揮名下、定坐贓追問
十一年議準、廣惠天財二庫、并寶鈔司鈔匠、分為二班。上班食糧、下班住支、周而復始。如事故有缺、許於各戶余丁內選補。其內官監煎鹽鋪戶、量留一十七名、備春冬二季煎造供用。余俱革回當差
十八年題準、快船甲夫月糧。未差之時、折銀貯庫。候有差、定數給與。不得概給
二十三年議準、留守等衛選補操江官舍軍余七百員名。除官一十五員、有原支俸糧外。其軍人六百八十五名、照成化二年投充軍役事例、每月支糧一石。并夏冬布鈔、一體支給。以便防守
三十七年題準、南京戶部、將二月十月官軍俸銀折色、每石暫準放銀四錢。又查庫貯折麥豆草鹽引等銀、每年再展兩月折色。酌量時價。每石或作二錢五分、或作三錢、放給。候倉庫頗充、仍照舊例
三十九年題準、南京戶部、將節年題準見行事例、逐一查復舊規施行。各衛武職官員。收俸襲替者、以到任為始。為事者、以復職日為始。優養、優給、并旗軍、以兵部明文準行之日為始。收幫。各衛官軍、每年二月十月分、應支折色俸糧、每石五錢。其余月分、俱照本色、每月不過初五日支放。為事軍余水夫、以著役日為始。參問者、亦以著役日為始。免問者、以文書到日為始。收幫。運糧余丁、告收月糧、自正月至六月告狀日、以文書到日為始。收幫。若七月至十二月、不許支糧。其十一月十二月余丁糧收、以次年正初一日上運日為始。收幫。操備舍余、收幫上操時、以本部明文到衛日為始。各衛軍余、告收妻糧母糧、已經移咨兵部、候咨冊過部、即與準給。如咨冊在此月內送到本部、即以次月初一日為始。準其收幫。若咨冊審造欠明、本部該司、仍行查取該衛印信結由。如已明者免予供應機房人匠口糧、雖遇小盡、仍舊免扣。通候五年、照例總扣一月。江淮濟川二衛水夫妻糧、比照各衛妻糧事規、聽兵部查的、咨冊過部、一體準給
四十年題準、南京戶部、將武職每年折絹、軍士夏賞折布、自四十一年為始。仍照舊例、每絹一疋、折銀七錢。苧布一疋、折銀二錢
四十二年議準、鳳陽中等八衛官軍、如應住俸聽參者、漕運巡撫、及巡按各御史并兵備道、仍行分司主事知會。凡遇各官住俸開俸、務以明文到日補支。其官軍師生庶婿等糧、按月放給。不許預支
四十三年、令南京各衛官軍應支俸糧、自嘉靖四十三年八月起、至四十四年八月終止。酌量彼中米價稍平之時、將庫貯糧銀、每石折銀五錢、相兼支放。存積在倉糧米、以備支用。其四十四年以后年分、仍復本色。運解南京戶部、照舊支放
四十五年題準、南京比例撥馬步軍、每夜責令跟隨各該巡捕委官巡緝。每步軍一名、月加口糧三斗。照例折銀一錢五分。每馬軍一名、月加糧料銀二錢。巡捕余丁、每名每月、量給口糧二斗
隆慶四年議準、南京錦衣等衛所官軍、應支本年二月分俸糧、放本色一個月。待夏秋之后、米價稍平。聽該部補放折色一個月。以后年分、應給本折月分、查舊例支放
賞賜
凡賞賜京衛軍士夏冬布鈔。每年行移該衛、造冊繳報。徑赴
內府該庫。於四月關支夏布。八月關支布鈔。本部委官一員管理。年終赴京復
命
正德十年題準、本部將節年收貯湖廣江西、并徽州府綿布苧布、折收銀兩。賞賜軍士冬衣布花。每綿布一疋、折銀三錢。苧布一疋、折銀二錢。綿花絨每斤、折銀五分
嘉靖四年題準、南京差散冬衣布花御史、免其赴京復
命
九年議準、和陽衛寄操旗軍、每年應支冬夏布疋。附造應天衛冊。以便關支
三十七年題準、神樂觀樂舞生、每名歲給生絹一疋。中白綿八兩。舊給綿布三疋、今各減一疋。如
內府庫貯布絹本色不敷、生絹一疋、折銀五錢。苧布每疋、折銀一錢五分。綿布及中白綿、仍照舊價支放
大明會典朝賀合奏啟冊立
禮部
尚書、左右侍郎、掌天下禮樂祭祀封建朝貢宴享貢舉之政令。其屬初曰儀部、曰祠部、曰膳部、曰主客部。后改儀部為儀制、祠部為祠祭、膳部為精膳、主客仍舊。俱稱清吏司
儀制清吏司
郎中、員外郎、主事、分掌禮儀宗封學校科貢。舉其儀度、而辯其名數。
萬歷十年、令各處衛所巡檢司官、系關兩處隔越者、該管上司注考
京官考察【王府官附】
國家定制。內外官考滿之外。復有考察。外官考察詳見朝覲。其京官考察。舊無常期。定以六年。自弘治間始。又有因事而間行者、今具列焉
凡京官考察。正統元年奏準、兩京各衙門屬官首領官、從本衙門堂上官考察。如有不才、及老疾者、吏部驗實、具奏定奪
天順八年奏準、每十年一次舉行。不拘見任、帶俸、丁憂、公差、養病、省祭等項、俱公同本衙門堂上官考察
成化四年、令京官五品以下、吏部會同都察院、及各堂上掌印官、公同考察
弘治十七年奏準、每六年一次舉行
嘉靖二十四年奏準、各衙門所屬官員、六年之內、未經考察者、不拘陞遷、見任、行各堂上官開注事蹟揭帖、親攜赴部、以憑參酌去留。如有遺漏、聽科道連名糾劾
三十年題準、例該考察年、著以二月內舉行將堂上五品、及所屬五品以下、見任、住俸、公差、丁憂、養病、侍親、給假、及行查未報、并六年內陞任、未經考察等項官員、備開腳色。務在三月以內、先送本部查收、約會考察
隆慶元年議準、先期三月、吏部并南京吏部、咨札各衙門堂上掌印官、將所屬但在應考數內者、查取考語。務要或賢或否明注實跡類送部院、以憑面議酌處
萬歷十三年題準、京外官三六年正考之后、不得妄請閏考
凡京堂官自陳。成化四年、令兩京文職堂上官、曾經科道糾劾、及年老不堪任事、才德不稱職者。各自陳致仕、取自
上裁
凡京堂五品以下官。成化十三年議準、在京各衙門五品以下堂上官、吏部會官一體考察
弘治十七年、令翰林院學士免考
正德十六年題準、詹事府、坊局五品以下官、照例考察。學士照例免考、仍會同考察
嘉靖六年題準、各衙門堂上五品以下官、照成化以來、節年舊例考察。詹事府坊局等官、照正德十六年例考察。學士免考、令自陳
凡翰林院講讀以下官、并
內閣書辦、四夷館譯字各帶俸官、成化四年、令本院學士、會同
內閣考察
弘治元年、令吏部會同翰林院掌印官考察
凡六科給事中。成化十三年、令吏部會官考察。
嘉靖六年奏準、兩京科道官、有相應黜調考察遺漏者、互相糾舉
十七年、令停科道互糾。仍聽部院從公考察
凡欽天監、
文華武英二殿、各辦事中書等官、御用監等監、各項匠作官、舊例俱先期乞
恩免考
嘉靖二十四年奏準、欽天監官免考
隆慶三年題準、
文華武英二殿、各辦事官、通行考察。惟欽天監御用監等官、照舊免考
凡太醫院官。弘治十七年、令太醫院官不必考察
十八年奏準、太醫院官、從吏部會官考察
嘉靖二十四年奏準、太醫院官照例考察
凡國子監官。正統元年奏準、從禮部尚書、及祭酒、司業、公同考察。如無學行者、送部別用。今亦從吏部都察院考察
凡兩京府縣官。弘治十七年奏準、順天府治中通判等官、俱從京官六年一次考察。京縣官、仍令撫按官開報賢否
正德六年奏準、應天府治中以下、順天府經歷以下、宛平、大興、上元、江寧四縣、俱從京官例考察
嘉靖三十年題準、南京吏部都察院、遇京官六年考察之期、將應天府、并上元、江寧二縣、隨同南京官員考察。其所屬在外句容等縣。每於三年朝覲之期。本府堂上官帶領赴京。聽候部院考察。如通州、良鄉等州縣例
凡上林苑監官。正德六年奏準、從京官例考察凡考察降黜等第。景泰三年、令各部屬才力不勝者、降典史。老疾者、冠帶致仕
成化四年、令年老無為、貪淫酷暴者、革職
后分為四等。年老有疾者致仕。貪者為民。不謹者冠帶閑住。浮躁淺露、才力不及者、俱降一級、調外任【遂為定例】
王府官
凡
王府官。舊不考察。嘉靖元年題準、除典儀、典膳、奉祠、教授等官、照舊不考外。其長史、審理、紀善、若有撥置妄為、及不能鈴束府中官屬旗校人等者、許各該撫按官、於考察京官之年、開具實跡、奏請定奪
隆慶三年題準、除良醫典樂引禮舍人、原無陞補者、照舊不考外。其護衛首領、典簿、典膳、奉祠、典寶、典儀、工正、教授、及
郡王教授、典膳等官、務與長史、審理、紀善一體查核。有老疾不謹、及占缺年深者、各該撫按官開奏
五年題準、長史有貪肆者、不必候六年考察。許不時參劾、以憑懲治
萬歷十年議準、撫按官於長史以下賢否、嚴訪實跡。巡撫於年終巡按於復
命、各造冊送部。不檢者、參處。有愛惜名節者、於
王府員缺遞陞、左長史保陞服俸
考察通例
凡內外官遇該考察。有央求勢要囑托者、即以不謹黜退
凡考察有誣枉者。天順八年、令部院會同
內閣、考察在京五品以下文職、并在外布按二司官、有不公者、許科道官指實劾奏。南京考察不公者、許南京科道官劾奏
嘉靖六年、令朝覲考退官員、果有執法被誣奪職。許大臣言官、即時論辯。吏部查訪可否、具奏定奪
凡考察官員奏辯。弘治八年奏準、若被黜官員、有不服考察、摭拾妄奏者、發遣為民
嘉靖二十四年奏準、各衙門黜退降調官員、不許在京潛住、造言生事、摭拾妄奏。違者、不分有無冠帶、俱發口外為民
舉劾
舊制在外官員、有旌異保留糾劾之例、今撫按官皆得行之。所至地方、又有不時論劾。有復
命舉劾。歷年事例不同故備著之
凡有司舉奏旌異。洪武四年、令監察御史、按察司官、巡歷去處、但有守法奉公、廉能昭著者、隨即舉聞
宣德十年
詔、府州縣官廉能公正、能恤民者、親臨上司、宜以禮待。仍具政蹟奏聞、以憑旌擢
弘治六年奏準、各處撫按、并布按二司、遇府州縣官、才行俱優者、無分歲貢吏員出身、一體保舉、五品以上官員、果有才德出眾者、開報吏部、奏請定奪
九年奏準、在外布按二司府州縣等官、及教官、有政蹟才行者、并許撫按奏舉
十八年奏準、凡天下諸司官員、才行超卓者、撫按官從公訪舉。待后朝覲日、照例旌獎、以勵庶官
嘉靖元年、
敕撫按官。各屬官但有誠心愛民者、雖雜流出身、一體旌獎
凡有司任滿保留。宣德八年奏準、在外官員九年考滿、有保留者、行所屬布政司、按察司、及直隸巡按巡撫官覆勘
天順元年奏準、有司官員、政蹟顯著、能得民心者、考滿去后、許所屬人民、赴巡按御史處保留。御史仍會各該上司覆勘、即與奏聞、以憑旌異陞用。若有作弊妄保者、罪坐所由
凡撫按舉劾有司。成化七年奏準、有司官必待三年六年、政蹟卓異、方許薦舉、仍令吏部先察舉主。舉者廉、即用其人、不必覆勘。舉者非人、雖有政蹟、亦必覆勘
正德十一年、令有司歷任二年之上、果有卓異政蹟、方許撫按薦舉。贓濫連坐
嘉靖九年題準、撫按薦舉官員、須歷任年深、政蹟卓異、方許舉奏。若有不公、及所舉之人、或以貪酷等項問革、吏部舉奏連坐
十一年題準、朝覲年分、考察既畢、備查被黜方面有司官員、追究所舉。巡按御史、四人以上、革職閑住。二人以上、降一級、調外任。一人、罰俸半年
嘉靖十七年
詔、撫按官有濫舉市恩、及賢否倒置、舉劾異同者。該科不行糾奏、一體究治
二十一年題準、撫按官、不許將陞遷任淺、及去任久者、一概薦舉。仍通行直隸各府、浙江等按察司、每年終將撫按、及別差御史、獎勸過官員批詞、造冊送部。查所薦劾、并開報考語。或一人自相抵牾、或彼此薦劾不同、考語賢否各異、題調勘實。罪其誣者
四十一年題準、如有被劾考察革任致仕聽勘聽調等項、撫按官不許更行舉劾、如違參究、仍將奏詞立案
四十三年議準養病丁憂陞遷去任官員、撫按若有舉無劾、聽吏部一體查究
四十五年議準、撫按官在地方、未及半年、丁憂養病者、俱不許一概舉劾
隆慶六年題準、今后各撫按衙門、糾劾庶官。擬為民者、必述其貪酷之實。擬閑住者、必述其不謹罷軟之實。擬致仕者、必述其老疾之實。擬降調改教者、必述其行止未虧、不宜繁劇之實。應提問者、不得止論罷官。巳經降調者、不得再論不及。如有仍前議擬失當者、聽本部參究
萬歷十年議準、撫按官被論不拘罷降勘調聽用、及丁憂、雖系半年之上、不許舉劾。若遇考察年近、撫按止有一員見在、而見在復有丁憂被論者、不在此例
又議準、撫按官舉劾、應會同者、照例會同。如果獨見甚真、即從直具奏、不必以異同為嫌
十一年、令撫按官復
命、論劾到部、不分考察年分、即與題覆。若考察將近、不必又行不時論劾
十三年題準、撫按參奏所屬官員、法當提問者、先擬革職、俟得
旨后、擬議奏聞。不得先擬為民、而后行提問
凡總督官、及中差御史舉劾。嘉靖二十三年、令只於專職所屬論列、不許一概濫及
二十五年題準、中差御史舉劾官員。內系專屬者、量為查覆。其余仍候撫按奏到之日、參酌相同、一并題請
二十六年、令總督都御史、并中差御史所劾、吏部查訪相同、即與題覆、不必候撫按奏到
三十八年、令中差御史、止許舉劾本差事內官員、如違參治
凡巡視五城御史舉劾。嘉靖四十年題準、將兵馬等官、每歲終會本舉劾
四十三年題準、南京五城兵馬、照在京事體行
隆慶四年題準、今后兩京五城兵馬司官、歲終舉劾不必行。只令各城御史、差滿備造考語、送部院以憑查考
萬歷五年題準、五城兵馬、歲終仍會本舉劾
六年題準五城兵馬于歲終舉劾之外。如有貪酷顯著、壞法殃民者、仍不時參劾
凡論劾查勘隆慶二年、令各撫按官、都著嚴察奸貪、訪有實跡者、不論官職崇卑、遵依律例、追贓治罪。虧枉者、亦許從實辯雪。但有容奸撓法、著科道官指實參劾
萬歷四年、令各撫按官或以風聞論劾。奉
旨查勘。務要虛心從公問擬。不許偏執成說、及以出身資格、任意低昂、致枉公論
十一年、令部院奉
旨立限、務查道里遠近、酌量定擬。其追徵錢糧、緝捕盜賊、及隔別地方人犯、勢難速結者、方準奏明改限
致仕
國初官員、凡以禮致仕者、與見任同。
朝廷待以優禮。又有陞秩給俸、
賜敕之典。其后大臣致仕。或給驛還鄉、或
命有司、歲撥人夫、月給食米有差。其尤寵異者或
賜敕、或加賜白金文綺、或又官其子孫、皆
特恩云。職掌舊屬勛司、今改歸此
洪武元年令、凡內外大小官員、年七十者、聽令致仕。其有
特旨選用者、不拘此例
十三年、令文武官六十以上者、皆聽致仕
二十六年定、凡官員年七十以上、若果精神昏倦、許令親身赴京
面奏。如準、吏部查照相同、方許去官離職
弘治四年奏準、自愿告退官員、不分年歲、俱令致仕
凡兩京大臣乞休、照例題覆致仕。如年力未衰者、擬令回籍調理、病痊起用。或令在任調理
凡內外文武官、年老致仕者。洪武十二年、令三品以上仍舊。四品以下者、各陞一等、給與
誥敕。其歷事未及三年、及為事降用、或工役屯種取到者、依本等職事致仕、不給
誥敕
永樂十九年
詔、文武官七十以上、不能治事者、許明白具奏放回致仕。若無子嗣、孤獨不能自存者、有司月給米二石、終其身
宣德十年
詔、文武官年未及七十、老疾不能任事者、皆令冠帶致仕、免其雜泛差徭
成化二十二年
詔、在京文職、以禮致仕者、五品以上、年及七十、進散官一階。其中廉貧不能自存、眾所共知者、有司歲給米四石
凡考滿官員告致仕者。九年考稱無過、陞二級、致仕。不稱、有過、以原職致仕
成化四年
詔、聽選官員九年考滿、該陞用者。年力衰邁、不能任事、照該陞品級、給與散官致仕
十一年
詔、給由考稱該陞、及冠帶未任聽選官員、有家貧親老衰病等項、愿告致仕者、授以應該陞除職名、以榮其身
弘治十一年題準、兩京五品以下官、乞致仕者、本部查其曾經三六年考滿稱職、擬陞相應職銜具奏、令其致仕。不稱者、仍照原職致仕
十五年奏準、在外衙門七品以上官、有三年、或六年、曾經到部考稱、及任內曾有旌異、例該陞擢、自愿致仕者、本部擬陞職銜、或加散官服色、令其致仕。如左布政使無官可陞者、另行奏請定奪
嘉靖十年題準、內外官愿告致仕者。京官、部院考稱職。外官、撫按有旌異、及無所規避者。方許陞職。如考語含糊、僅保無過、雖歷三年六年考滿、止以原官致仕
四十三年議準、王親布政使乞休。查系三年之外致仕者、準以正二品初授散官。六年之外致仕者、準以正二品陞授散官。九年之外致仕者、準以正二品加授散官
四十四年議準、各衙門乞休官員。如果勞績久著、輿論僉孚者、照進階陞職例。如尋常守官、謹愿無過者、照原職例。或晚節不終、有所規避者、止令冠帶閑住、不準致仕
凡大小官員陞遷未到任、告致仕者。嘉靖十年奏準、只以原職致仕
萬歷十一年題準、在外官員中途患病、愿告致仕者、許令差人自奏。先行準覆、后行撫按官查核、有詐托者、徑自參究
十二年題準、京官陞外職告病者、以原任京官致仕。外官陞京職告病者、止以原任外官致仕。陞授長史者、以新銜致仕
十三年題準、陞除未任、及公差考滿官員、在于原籍官司、告乞致仕者。查驗文憑執照明白、即與轉申上司、達之撫按、應題請者、照例題請、應報缺者、類本報缺、毋以官非統屬、故有留難
凡兩京考察被劾、聽降聽調官、奏要以原職致仕者聽。外官朝覲來京、考察不及、調用改教官員告乞以原職致仕者、取結類題
凡
王府官。弘治十五年題準、各府長史等官、但有年踰七十、不肯告老。或未及七十有病、愿告致仕者。該府徑自具奏、照依
詔書恩例、俱加陞本府相應官員職銜、行令致仕、如無職銜可陞者、授以該陞品級散官致仕
嘉靖十二年題準、
王府長史等官、今后非真能輔導有功、賢能可錄者、不許請加服色品級、其曾經提問有過者、雖歷有年俸、止照原銜供職。衰老者、只著致仕
萬歷九年題準、
王府各官不拘見任候缺、巡按御史、查其年六十五、至七十、八十歲以上。納銀人員、歷任十年以上。原由醫士、樂舞生、廚役出身、歷任二十年以上。悉令致仕
事故
官員事故。諸司職掌所列、有極刑、老疾、紀錄、行止、今按而次之
凡在京及在外衙門官吏家屬、干犯極刑者。洪武二十六年定、除緦麻疏遠、異姓親屬外。其小功以上親、例合回避、務要開寫、為因何事、得何罪名、系何衙門取問處決實跡、親身赴京陳告、行移原籍及任所并原取問衙門照勘。取具官吏里鄰結狀、并宗支圖本、及任所官吏保結明白、定擬奏準、方許去官離職
后令官吏有小功以上親屬、干犯極刑者、官於邊遠敘用、吏發邊遠衙門、永充吏役
永樂元年、令極刑家屬官有才能、本部明白具奏、不拘例用
宣德七年、令犯罪典刑者、除謀反大逆外。若屢經赦宥其子孫果有才行文學、聽保舉選用【以上極刑】
凡內外官吏、自告老疾者。洪武二十六年定、札付太醫院、轉行惠民局委官相視、分別堪與不堪醫治、明白具奏。取自
上裁【如不堪醫治、奏放為民。如急難醫治、具奏放回原籍調理、痊可之日、赴部聽用】
正統四年奏準、年老廢疾官員、驗實、取具同僚官醫保結、備申定奪
成化三年奏準、內外文武官員患病三個月之上、俸糧截日住支
弘治四年題準、凡告老疾官員。年五十五歲以上者、冠帶致仕。未及五十五歲者、冠帶閑住。考滿官員到部、但年六十五以上不得取選
凡京官患病。嘉靖六年、令京官告病者、吏部查驗的實、照例放回。若托故詐病、扶同保勘、及病痊不赴任者、一體罷職
隆慶五年奏準、京官患病、先呈本衙門掌印官、查勘的確、取具同鄉同僚官結狀代奏、方準題覆
萬歷元年奏準、凡京官中途養病。及先養病在籍未痊者、須所在與原籍撫按官、核實具奏、方與準理
十年題準、京官告病三年限滿、又稱患病者、不拘在籍在途、行所在撫按官查勘、如有詐托、據實參處
十一年題準、京官患病危篤不能久待者、掌印官勘實、即與代奏、不拘注門籍三月
十三年題準、京官再奏養病者、準與題覆。再告違限者、雖起文在三年之內、亦不準理、徑行參究。若請告至三、止許告休、不許轉假。如有材難終棄者、致仕之后、聽撫按科道、從公薦舉起用
凡各邊督撫兵備等官患病。隆慶三年奏準、不許自奏、聽巡按御史勘明轉奏。如有托疾避難者、該科及巡按御史、參奏處治
凡出差御史患病。天順二年、令御史不許養病省親
成化二年、令御史久病勘實、許還籍調理
嘉靖七年、令各處御史有告病者、該部查勘是實、方準放回。若系推避、就令致仕
八年、令御史養病三年以上者、革職冠帶閑住
二十一年題準、巡按并別差御史、如果患病不支、許地方官具實奏聞、不許徑自具奏
二十七年、令巡按御史告病、巡撫官代奏者不準。著回道自行具奏聽勘
三十三年題準、御史在差患病、有撫按官代奏者、仍準回籍調理
萬歷六年、令巡按御史養病、巡撫官代題者、行都察院勘實咨部、方準題覆
凡五城兵馬患病。舊例致仕。隆慶五年奏準、照序班例、不分正副指揮、俱準養病、痊日起文赴部
凡進士患病。弘治十五年奏準、令在京調理兩月未痊、行太醫院診視是實、各取具辦事衙門官員、同辦事進士、及醫士保結、方許放回調理
萬歷二年題準、今后進士有疾、在京調理三月之后、如果真病、令各該辦事衙門掌印官、親自驗實、方與具題
凡京官陞外告病。隆慶二年議準、患病在先、推陞在后。比外官已到任者不同、準令回籍養病、痊日給文赴部
五年題準、今后京官陞外告病乞休者、俱令致仕。不許病痊起用
凡京官進士養病違限。舊例延至三年之外、起送赴部者、革職。若到部雖在三年之外、起文尚在三年之內、具奏定奪
嘉靖八年議準、各官養病限內丁憂、及起文在三年之內者、與違限情似不同。進士未經受職、亦難與各官概論、許吏部催取聽選
十二年、令以后進士養病、但違限三年以上者、一體查革
隆慶四年題準、但到部在三年之外者、不論起文日期、俱照違限革職。其三年赴部、而又稱中途患病者、照有疾例致仕
六年題準、養病官員、起文在三年之內、到部在三年之外者。該司查驗、果有本處官司印信保結、照例收選
凡外官患病。洪武間令、在外大小官員、不許養病
成化六年奏準、各處撫按官、遇有司府州縣官告稱老疾者、依例放回原籍、俱類奏作缺
嘉靖四年、令有假托養病致仕者、不準。方面年六十以上、方準致仕。外官有不奏棄官、及奏不候
命而去者、該部科道及撫按官糾舉
二十二年奏準、外官在任患病、務由撫按官題允查明、方許回籍。如不候擅回者、革職為民。同僚官一并治罪
萬歷三年、令外官有疾照例致仕。不許撫按官更為議調、以啟規避
九年題準、倉官巡檢考滿、及在籍服闋、呈告起送者。撫按官查已老疾不堪、即令致仕
凡外官陞京職未任患病。隆慶五年議準、行彼處撫按勘實、放回調理【以上老疾】
凡內外官員過名。洪武九年、令諸司正佐首領雜職官、犯公私罪。應笞者贖。應徒流杖者、紀錄。每歲一考、歲終。布政司、呈中書省。監察御史、按察司、呈御史臺。俱送吏部紀錄
二十六年定、在京在外、見任官員、但系兵刑等部、都察院等衙門、因事提問、問過應有的決紀錄、公私過名、開咨吏部、於紀錄文冊內明白附寫、候九年通考、以憑黜陟。其有司官員、三年考滿、給由到部、供報任內公私過名、於冊內比查、有隱匿不報者、議擬具奏、送法司問罪。其上司未行知會紀錄罪名、另行抄錄
弘治元年奏準、內外各衙門、問過官吏公私過名、及罰俸等項。年終造冊、類繳本部、以憑稽考
十八年
詔、給由官吏紀錄過名、悉與除免、照例陞用收考
嘉靖二十一年題準、考滿官員、起文之日、類多隱匿過名、冒報功蹟、希圖陞用。兩考吏役、初參、陞參、轉參、頂補、丁憂、接喪、緣事復役、問革等項、尤多隱詐。行各該巡按御史、遵照舊例、將紀錄過名、教官功蹟、民情吏役三□、督行按屬掌印官、備查明白類造、年終差人齎繳到部【以上紀錄】凡內外官員行止。洪武二十六年定、在京及在外府州縣官員、除授之時、投報供狀、當即於簿內附寫歷任腳色、始未緣由或任內調除、如有事故、開附行止以憑稽考【以上行止】
訪舉
國初令有司保舉人材、即古鄉舉里選遺意。
累朝詔令、亦間及之。今雖未盡施行、亦存其概
洪武元年
詔、懷才抱德之士、所在官司用心詢訪、具實申達、以憑禮聘。蒙古色目人、果有才能、一體擢用
十七年、令知州知縣等官、會同境內耆宿長者、訪求德行聲名、著於州里之人、先從鄰里保舉、有司再驗言貌書判、方許進呈。若不行公同精選者、坐以重罪
二十六年定、凡各府州縣、每歲於所轄隅廂鄉都內、拔選容止端謹無過人材一名、申送布政司考核、轉行按察司覆考、堪充歲貢、開坐考過詞語、差人送部。應有賢良方正、及山林巖穴隱逸之士、并通曉經書儒士秀才孝廉者、俱各訪求到官、審無過犯違礙、不拘名數、差人伴送到部。或內外官員人等、薦舉人材秀才、即便行移原籍官司、起取赴部。如儒士秀才、出題考試、果否通經、賢良隱逸等項人材、量其才能、定其高下、仍取本戶丁糧數目、作何營生、及戶內有無雜役事故、供結明白、然后發送選部選用。如將鄙陋不堪之人、一概朦朧濫舉、原舉官吏、依貢舉非其人律問罪
三十五年
詔、有司詢防隱逸以禮敦請赴京、量才擢用。其有志尚閑逸、不愿出仕者、具名來奏
永樂十三年
敕、軍民之中、有懷才抱德、堪為任用者、許諸人薦舉、官司以禮遣送赴京
洪熙元年
詔、民間有行已廉正、才堪撫字者。經明行修、可充教職者。許見任官、具實保舉
宣德七年
詔、所在有司官、訪文學才行出眾之士、自二十五歲以上者。又令中外文武官、訪軍民中智謀才勇精於武略者、各保舉赴京選用
八年
詔、各布政司、按察司、府州縣官、連名舉保賢良方正一人、起送吏部
正統十四年
詔、各處舉到儒士、照永樂年間事例、送翰林院嚴加考試選用。不中者、發原籍為民
景泰元年
詔、司府州縣正官、及風憲官、舉保懷才抱德、及通今博古、文章超卓、名行相稱之人、赴京考用。不許濫舉
天順元年
詔、處士中、有學貫天人、材堪經濟、隱居高蹈、不求聞達者。所司具實奏聞
五年、令天下有才兼文武、或學行異等、或謀勇出眾者。許所在官司具奏、以憑徵用
弘治十一年、令府州縣正官、保舉山林隱逸之士、懷才抱德、經明行修、眾所推服者。從巡按、及布按二司官核實、奏送吏部、量才擢用。如所舉不當、保勘官員、一體參究
隆慶三年題準舉人中。如有孝友睦姻、名實相孚、不分已未坐監、許撫按官會薦。遇有兩京博士等缺、酌量推用
南京吏部【建置見吏部官制】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