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書庫 > 文學理論 > 學術研究 > 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編(書號:1112)
清代燕都梨園史料正編  文/張次溪

第二章    《舊劇叢談》之二

  舊劇多本小說傳奇,原無深文奧義之可言。其最無聊者莫如《盜宗卷》《清官冊》二劇,事實既荒誕無稽,而情節支離,詞意俗鄙,雖有名手,亦難見長。及鑫培演來,但覺其有聲有色,入理入情,使觀者毫無厭倦之思,是真能化腐臭為神奇,具此本領方不愧名角之品題。吾友何頌臣嘗云:好角能將無情無理之戲演得有情有理,乏角能將有情有理之戲演得無情無理。可謂名言。非老于顧曲者不能道也。

  友人鶴儕論《御碑亭》一劇:詞旨明通,情節純正,為舊劇之最佳者。惟王有道入場,請出妻妹,交代看守門戶,家無仆婢可知。所以嫂氏歸寧,惦記小姑一人在家,急急趕回,中途遇雨,許多枝節由此而起。而王有道休妻時,忽喚蒼頭雇車,此人何來?未免太無根據。大抵編劇者為王有道設想,礙難使其妻徒步而歸,又不便自去雇車,不得已而加一蒼頭,致前后不符。獨未思德祿來接姑娘,系一同步行回去,由孟家莊私回,避雨碑亭,奔走泥淖中,亦未嘗坐車,則此次回去,大可仍舊步行,何必添此一節,致成蛇足耶?余謂此說極有理,惟相沿已久,此等小節或未必為人注意,一旦刪去,不但演者違其習慣,即觀者亦詫為漏場,非有名角出而毅然改革不為功也。

  《瓊林宴》一劇,本諸《七俠五義》,事實不必論,范仲禹以生員進京考試,半月之間竟大魁天下,并無此理。譚氏晚年但稱卑人范仲禹,前半月在此地將我的妻兒失散云云,頗覺簡當。或亦知其誤而改之歟?此劇本衰派作工,不甚為人注重,自譚氏演之,始成名劇。蓋譚氏平板唱法,別開生面,迥不猶人,而身段、臺步以武術精神飾瘋顛狀態,尤妙在不脫文人氣息。一出毫無情理之劇,演得如火如茶,令觀者惟恐其盡,得不嘆為奇才耶!

  《孝義節》,青衣皆唱〔西皮倒板〕,下高臺唱〔西皮慢板〕,扯門下。惟陳德霖唱六句〔慢板〕二簧,至第五句過門中下高臺,與他人迥異。廿年前,在北平湖廣館堂會,見德霖演此劇最為整齊,時謝寶云配老旦,李五打鼓,梅雨田操弦。【二人皆隨鑫培來者,有人特煩為陳幫場,遂大為生色。】李五于下高臺過門中,用堂鼓肖風水聲,泠然動聽。雨田胡琴,隨腔處如水銀瀉地,無孔不入,雖專門為陳操弦者無此吻合。可知名手無所不能也。

  須生馮瑞祥為二路之矯矯者,嗓音清圓,頗饒韻致。譚氏快板中后影好似王寶川、販買綢緞回故鄉等句,皆采用其腔。惟其人似有神經病,每演劇間,贊賞者固不乏人,倒彩亦間不能免。如《探母》唱去去就來,尾音拖得極長,直入下場門內,然后掀簾露首以畢其腔。觀者睹此怪狀,不禁嘩然,報以倒彩。然馮初不以為意,下次復演,仍蹈舊轍。即他劇亦時有此類可笑處。是何用意,殊不可解。

  演劇最忌雷同,腔調雖妙,不可重歌,身段雖佳,不能復用,所謂數見不鮮、令人生厭也。老角劇詞有多至數十句者,則腔調有時而窮,難免重復之誚。譚鑫培每于劇中長詞減裁變化,使一句一腔,絕不相犯,此其善學前輩處,非特唱為然也。《空城計》出城聽老軍語時,身段神情凡三變,無一重者。《斬謖》人帳以扇交左手而以右手指王平,及帶馬謖又以扇歸右手,即以扇指馬謖,雖小節亦不合掌。他如《探母》叩頭摔發只一下,《殺惜》插刀入靴只一滑,刪繁就簡,愈見精神。名角之勝人處,正自貴精不貴多也。

  當時徽班之外有梆子班。清季北京銀號皆山西幫,喜聽秦腔,故梆子班亦極一時之盛,而以義順和、寶勝和兩班為最著名。自田際云立玉成班,始兼唱二簧,然少名角,惟黃胖名月山以二黃武生而隸梆子班,短打武劇,精悍便捷,最稱拿手。獨唱時用胡琴,調門極低,武劇中雖幾句搖板,然亦頓挫有致,不似后來學之者一味粗莽也。秦腔老生中,郭寶臣【即老元元紅】、楊娃子、達子紅、十三紅,花旦中十三旦、一盞燈、福才子、靈芝草,青衣中撈魚鶴、溜溜旦,花臉中黑燈、銀玉,丑角中劉七、張黑,皆其中翹楚。惟山西老角日見零落,漸以北直梆子攙雜其間,不免江河日下矣。大抵梆子戲劇多鄙俚嘈雜,少文靜之趣,故為縉紳先生所不取,不能與二黃爭衡,而終歸于淘汰歟。張紫仙亦青衣中矯矯者,與紫云同時。其唱每遇行腔,輒以慢聲緩渡,使之轉折清醒,然往往溢出范圍之外。后來青衣每用花腔,必格外扳慢,致前后板眼不相連屬,未始非紫仙始作俑也。又有孫怡云、張靄仙、陳瑞麟,皆以唱名,而皆莫如鄭二奎。二奎喉音圓潤,別饒韻致,扮相端好,作工亦極蘊藉,為青衣中美材,惜不永年,知之者鮮。以后雖有名角而唱法漸趨纖巧,求一字正腔圓、愜心貴當者,不多睹也。

  長庚時,搭班各角皆有包銀,最多者每季不過大錢八百吊,每日車錢八吊而已。后無包銀,改為日份,多者不過四十吊。戊子時,鑫培增至一百二十吊,為數最豐。戲園賣座,每人一吊三百文,合現在銅子十三枚耳。甲午、乙未間,鑫培日演兩劇時,猶守此例,后在中和園改為一吊六百文,每座僅增三銅子,人有議其貴者。堂會全班,日以繼夜,最多不過三百兩。鑫培外串,例演兩劇,每劇十兩,后增至兩劇三十兩,老輩以為過昂。近日名伶演一劇動費數百元,多或至千元,前歲天津某宅演劇,一日至費萬元。踵事增華,世尚所趨,原無足異,獨人材消乏為可嘆耳。

  林君季鴻,閩中世族也。幼在北平喜觀劇,于青衣腔調極有揣摩。清宣統間,余與季鴻日聚于韓家潭楊韻芳家。楊為陸華云弟子,季鴻喜其嗓音寬潤,為編《玉堂春》新腔,教之時,梅雨田亦常來談,因譜以工尺,歸教蘭芳。一日蘭芳在文明園演《玉堂春》,雨田為之操琴,而《玉堂春》新調遂大為人贊賞。其后展轉相傳,逐漸更易,廬山真面,已失舊觀。林氏首創之功不可沒也。季鴻不以唱自矜,而所制腔乃見重于雨田,其程度可知。又有梁君幼蘭、黃君鳳臣,皆閩人。早年隨宦京師,所見程、余佳劇甚多,于各家字音唱法,研究極深。惜二君年老,不能亢聲高歌,有時興到,尚能低吟效其聲調,耹之如飲太羹元酒,古味盎然,令人咀嚼不盡。鳳臣尤心醉三勝所唱《空城計》鳳鳴關》。各詞皆三勝所傳,每段不下數十句,非氣力充沛不能游刃有余,可見老輩之稟賦過人矣。三人者皆非票友,而于戲劇致力之深,雖專門者有不逮,誠可謂好之者。然非當日名角,藝術過人,焉能令人傾倒若此耶?

  三慶演連臺《取南郡》,為排本戲之嚆矢。四喜之《五彩輿《雁門關》,春臺之《鍘判官》《混元盒》,皆步其后塵。而最多莫如福壽,如《粉妝樓》《福壽鏡》《蕩寇志》《施公案》《十粒金丹》《兒女英雄》等戲,日新月異,層出不窮,雖足以號召一時,究不若舊劇之能持久。蓋后來所排本戲,規模結構多就事實敷衍而少裁制,精神、身段、唱工又皆臨時安排,乏研究之價值。故一般好奇者所附和,而真有周郎癖者反無取焉。又有《龍馬姻緣》四本,大致采《聊齋志異?馬龍媒》故事,生、旦唱作皆備,雜以科諢武打,劇情絢爛,而詞句雅馴,為某文士所編。余幼時曾見之,后竟無演之者,或其本已失傳歟。

  名角演劇,不但唱作皆精,即白口亦字酙句酌,迥異尋常。如《空城計》,王平請令曰:王平愿往。孔明必再問之曰:王將軍愿往?致王平無詞以對,只得以當報國恩四字作無聊之敷衍,然后孔明再以令箭付之曰:將軍此番前去,必須要靠山近水安營扎寨,扎寨之后,畫一地理圖速報我知云云。此種俗套,幾于千人一面。鑫培獨不再問王平,只對王平點頭說一好字,隨即掣令箭交王平曰:此番前去,靠山近水安營扎寨,畫一圖形速報我知。何等簡當,何等大方,譬之詞章家好手之高于庸手者,正在言簡意賅,不多用閑文虛字。然此等處多無人注意,僅可為知者道耳。

  梨園老角論唱工,須三音皆備方為好手。三音者,高音、平音、低音也。高音嘹亮而不窄小,平音堅實而不偏枯,低音沈厚而不板滯,此之謂三音皆備。三者缺一,不足為重。雖然此特論嗓音之優劣耳,設或五音不講、四聲不諧、格調不高、韻味不厚,縱能震驚乎俗耳,難免貽笑于方家。要之嗓音雖由于天賦,而人力亦實居大半,其間發音運氣、念字行腔,具有微妙之作用。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,又不可徒以形跡求也。然今日得一三音皆備者,已為無上之人材矣。

  譚鑫培親炙名宿,博學多能,前已詳論之矣。但即其唱工而言,三音皆備、四聲俱全,其吐字發聲不必矜才使氣,雖稠人廣坐中,能使字字入人耳鼓,聲聲沁人心脾,非具絕大本領,烏能遽臻此境?后人以枯弱喉歌油滑腔調,侈然以譚派自命,何異癡人說夢。會當揭譚氏之特長,以證俗派之謬點,必有覽之啞然而笑者。

  場面有文武之別,武場以鼓為領袖,小鑼、大鑼次之,文場以胡琴為領袖,月琴、三弦次之。胡琴帶笛子、七鈸,月琴帶大鈸,三弦帶武劇堂鼓,二人又帶鎖吶,以六人為限。近有加一人專打大鈸者,乃梆子派,非二黃舊例。昔日場面由班中聘定公用,雖名角無自帶者。凡搭班各角,嗓音皆以正宮調為準,過高過低無取焉。故無論何人,同場合演,調門無或參差,無須自帶胡琴也。胡琴花點得彩,始于李四,然必俟唱者得彩后,偶一為之,不能喧賓奪主。梅雨田尚守此規矩,余則不講矣。場面以博學多能為貴,打鼓老手沈寶均,能打昆曲、二黃四百余出,同行重之。梅雨田能吹昆曲亦不下三百出,鎖吶曲牌無不能之,即胡琴之指法章法,與曲牌之源流派別之同異,莫不分門別類,考據精詳,非僅以一二過門花點,博得彩聲便為名手也。月琴之音清以越,三弦之韻靜而幽,配合胡琴有疏密相間,剛柔相濟之妙。近人加入二胡,其工尺高下與胡琴同一,手法無特殊之點,但覺嗚嗚盈耳,嘈雜不清,不知何所取也。

  賈洪林幼時學孫菊仙,嗓音敗后作二路邊角。嘗與鑫培配戲,見鑫培執弟子禮,皆以為得譚氏真傳。其實譚未嘗教之,特其作工頗有揣摩,非余人所及。同時與譚配戲者有劉春喜,亦師事鑫培,靠把武劇頗有門徑。鑫培《定軍山》之嚴顏。《珠簾寨》之周德威,皆是劉莫屬。劉性嗜酒,登臺每帶微醺,故又有劉瘋子之目。二人技能皆非恒泛,而因嗓音關系不能出人頭地。然則唱工豈非須生第一要務哉。

  趙仙舫本習花旦,以鼻大貌寢,改為三花面。早年往山東演劇,途中墜車折股,遂一足跛,臺步無足觀矣。然嗓音清脆,極有口辯,且粗通文墨,好用新名詞,當時多有擊案嘆賞者。其后張二瑣亦效之,遂不覺生厭矣。二瑣后來丑角中有名者,學羅百歲,略近似,平日期期艾艾,不能自圓其說,及登場則信口開河,毫無留滯。信乎!演劇之有別才也。

  丑角老手唐玉喜,南人也。善昆曲,飾方巾丑最合體裁,而以《取帥印》《選元戎》之程咬金稱拿手。其子唐常,習武花面,工架極佳,嗓音稍弱,而昆曲之《嫁妹》《火判》亦有家傳。可知當日梨園學戲,皆以昆戲為根底。而北平皮黃,由昆曲變化而來,蓋信而有征矣。

  路三寶名玉珊,山東人,劉和坤全勝科班弟子也。余在濟南見之,不過十余齡,演劇輒冠其曹。辛卯秋,余赴試北闈,孟君鶴泉在福興居約中餐,同座皆招歌郎。孟薦三寶于金君子繩,時路初到北平,舉止生硬,大為諸郎白眼。是日譚鑫培在慶和園演《定軍山》,雷雨將至,余匆匆去,不及終席。不數年,而玉珊之名大噪,能者固自不同也。詎今四十年,猶歷歷在目,舊雨飄零,墜歡如夢,撫今追昔,不禁憮然。梨園出身,有科班,有私坊。私坊者私立教坊,亦梨園中人自立堂名,廣蓄弟子,教以戲曲,與科班無別。但出局侑酒,不知始于何人,遂為同行所輕鄙。庚子以來,此風已革,然當時酒肆燈紅,韓潭月白,淺斟低唱,綺韻獨饒,朝野名流主持風雅者,莫不涉足其間,為詩酒歡宴之會,蔚為一時風尚。嗚呼!可謂盛矣。

  鑫培劇詞多根據長庚、三勝諸人舊本,間因詞句過長或字音難唱,略為減裁改易,然無大段杜撰者。惟《五家坡》窯外〔一段〕原板,與三勝、九齡詞各異,不知其根據何本。舊詞只唱至奔西涼為止,鑫培之詞則將到西涼、遇公主、作番王、見血書,一一說明。而王寶川在門內聽之灑淚,及至開門相見,反問長問短,儼若一無所聞,未免矛盾,殊不若舊詞之恰合劇情也。譚氏《汾河灣》〔原板〕亦同此病。而演此二劇者,大半皆本譚詞,不但不肯改易,且目此段為全劇精華。蓋其聲調佳妙,久已膾炙人口,雖欲割愛,有所不能。古人謂聲音之道入人最深,豈不信哉。

  《碰碑》〔倒板〕后〔慢三眼〕、〔回龍〕接〔快三眼〕,與《桑園寄子》見墳臺一段同一體裁。反調第一段〔三眼〕、第二段〔原板〕,亦二黃定例。劉鴻升唱嘆楊家至馬前英豪六句,即歸〔元板〕。或以語老譚,譚大為駭異,以從無此唱法也。凡唱《碰碑》第一段〔慢三眼〕,往往失之散漫,至大郎兒,急轉直下,又不能停留,致前后尺寸懸殊。譚氏此段,起句即凝練合度,以下句句精密,寬而不散,緊而不促,至大郎兒,一氣呵成,恰合〔快三眼〕尺寸。梅雨田胡琴,〔快三眼〕純用雙弓串合,于細針密縷之中游刃有余。而打鼓李五又能提綱挈領,相輔而行。其疾徐頓挫,三人若合符節,洵稱絕技。譚氏嘗言:自失梅、李,唱此劇時每覺費力。然則場面之與唱者,其關系豈淺鮮哉。

  
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  
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(滬)字59號  滬ICP備14002215號

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

久久青青草原综合伊人| 久久久国产打桩机| 狠狠色伊人久久精品综合网| 久久精品无码av|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| 久久―日本道色综合久久|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99热|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|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|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人妻 | 97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|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|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|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影院| 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久| 久久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| 久久狠狠色狠狠色综合| 欧美噜噜久久久XXX| 伊人色综合九久久天天蜜桃| 久久精品成人国产午夜|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| 久久久久久久尹人综合网亚洲 | 99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品|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|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果冻|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中宇|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| 一级女性全黄久久生活片免费 |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|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|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免费|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| 久久久久久久91精品免费观看 | 久久久久国产视频电影| 91性高湖久久久久|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| 9999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久|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|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|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|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