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君次溪輯《梨園史料》若干種,凡干嘉以來有關鞠部之文獻搜羅甚備,更殿以其耳聞目見之軼事,纂為長編。搜訪之勤,嘆觀止焉。
嘗思清代自中葉以還,習于升平。公卿朝士,競騖新聲。草風之應,于下尤烈。談者每擬此世為昆亂之開天。然而不數十年,流風余韻,寖就澌滅,今日所見已迥然殊途。倘不即此樂記未亡、供奉猶在之時,匯集遺聞,著之簡冊,則不將如雅樂燕聲、法曲廟舞與時俱盡,徒令后人追慕承明,興杞宋無征之慨耶!
然或有疑是書所存日下品花之譜、宣南拾夢之辭,大抵皆文人遣興寄情之作,逢場作戲,偶留鴻爪,未嘗立意以貽后世,不足以言信史。是猶囿于常見,而不知抉精遺粗,固在于用之者之如何著眼也。
夫戲劇之興,源于巫覡。上古之世,用在悅神。其后流為俳優,漸以娛人。漢之角抵,隋之百戲,唐之歌舞劇,宋之雜劇、南戲,或雜陳伎藝,或間以唱作,極其演變,以恣歡樂,而體制尚未大定。迄元曲出,而戲劇之規模具。明清以來為昆、為弋、為梆子、為亂彈,皆不過其余緒。今古同貫,源流宜尋。然而遠古且不論,乃至唐宋之雜戲、大曲,亦惟有于正史《樂志》及少數私家記述,如崔氏《教坊記》、陳氏《樂書》中略覘梗概,粗識名色,更無人能詳確言之。至于金元曲學,亦復若存若亡,管色宮商,且有莫審其淵源所自者矣。揆厥所由,皆因歷代鴻博之士,視此道為末技,鄙不屑道。學者不譚,譚者不學。遂至今日雖欲追溯古觀,而無所考信乃若此。晚近風氣稍開,國人頗知一切社會活動皆足表征文化。模聲繪色,原非僅以娛人。有如琵琶、羯鼓,可以驗六代之胡風;雜劇、套詞,可以索宋元之土俗。尤不應以其托體稍卑,棄置而不道也。自王氏《宋元戲曲史》出,學者承風,始有窮智畢力欲探求其究竟者。故于清代梨園史料之裒集,已有人先此著鞭,而網羅賅博如此書者,猶未一覯。然則是書之為藝圃津梁,固無待辭贅矣。而之覽者,倘更于考史之余,發吊古之幽情,考雅言之微意,則張君述作之旨,又有同乎永叔之傳伶官,所以啟示吾人者正多,豈徒供茶余酒后之談資已哉。
民國二十三年十二月,顧頡剛書于北平淀北寓廬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