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次溪屬序所編《清代燕都梨園史料》;以詩代之,感舊抒懷,漫成十絕。
朝衫脫后寄閑情,高下評衡色藝聲。自是承平風雅事,不同元老夢東京。【《東京夢華錄》,南宋孟元老撰。】
小唱風沿四百年,污泥何礙產青蓮。教坊故事旗亭句,不取扶蘇山木篇。【歌童侑觴,名為小唱,起于明萬歷間,朝士多與狎習,因而記之。是編所輯,皆此類也。然舊都名伶,多出其中。宣統間奉令禁止,惟余風至今未絕。】
菊榜隨同蕊榜開,但論門第不論才。王郎晚蹇朱郎死,風雪天涯獨憶梅。【每逢大比之歲,例開菊榜。猶記最后一榜:王惠芳狀元,朱幼芬榜眼,梅蘭芳名列第七。幼芬之榜眼與前科王琴儂之狀元,皆以門第得上選。】
肯費柔腸賦《鳳凰》,剛公氣性老逾剛。《斷橋》一見魂堪斷,欲擬羅敷《陌上桑》【潮陽曾剛甫右丞性孤峻,晚守西山之節,嘗作《小鳳凰賦》甚工。余最喜羅小寶,尤愛其演《斷橋》一劇,舊有詩記之。】
采蘭歲晚涉寒江,旅櫬蕭條劇可傷。散盡黃金不歸去,名都無此少年郎。【順德辛仿蘇孝康,嗜書畫,尤好交名士。眷姚佩蘭,擲資鉅萬。癸丑寓大吉巷。余時過從,談宴甚歡。中歲境稍窘,重來都門,視佩蘭如舊,未幾,病死。佩蘭貌妍而藝拙,演花衫無名。】
妙手琵琶說采芝,舊游似夢舊人非。梨園弟子傷頭白,一曲當筵淚濕衣。【今歲春間,在萬家花園江宅,聽唐采芝琵琶。憶余壬寅初識采芝,距今三十有三年。同時所識舊人,采芝外,惟姜妙香存耳。】
劉家場景楚生腔,十些紅兒出粵鄉。鶯燕年年換春色,尋春忙煞易龍陽。【明清之際尚女戲,劉暉吉家最有名,所演《唐明皇游月宮》布景奇幻,觀者駭怪。而朱楚生則以腔調及姿態擅場。他之著者,若李太虛家之沖末,李笠翁之晉蘭二姬。至才美而多,則數查伊璜家之十些。十些中有紅些,是粵產家伎,不得于廣場饜眾目。雍干以來亦罕聞之。近時女伶起于滬、津。壬子后故都騾盛,七、八年間,其藉藉者大都見于易實甫詩。花開易謝,月好難留,曾不幾時,歌臺又換一輩看花者,不能無憾也。】
海外銜膺博士新,有人掃地惜斯文。世無歐九伶官絕,俗手滄江拾細鱗。【某君得博士銜,有繪《葬花圖》以謔者,寓意甚巧。向時優與倡同賤,今則尊敬過師儒矣。近日說劇諸著,日出不已,不過掇拾散碎,且乏文采,無足觀焉。】
畫虎添蛇識者譏,家雞野鶩并容之。老夫冷眼觀時變,落落楊余守舊規。【舊都人喜守舊,于劇亦然。近則競排新劇,以悅俗目。惟情節散漫,手口生疏,佳者殊鮮。或就舊劇加無謂之前后場,益覺可厭。向所視為外江派,今亦不復排拒矣。篤守宗派,僅小樓、叔巖數人耳。】
癭公日日溷歌叢,小牧看花有祖風。張子破荒成菊譜,那分越鳥與胡驄。【梅縣楊小牧旅長最〈目匿〉尚小云,即作《看花記》楊掌生孫也,與羅嘶癭公俱粵人。古詩:胡馬嘶北風,越鳥巢南枝。】
甲戌仲冬東莞倫明題
意有所觸,戲續二首
曲苑沉沉少作家,笠翁圓海好才華。今人重曲輕文筆,鼠子搬姜一笑差。【審律、填詞、搬演分三事,兼之而善者,惟阮圓海、李笠翁。圓海所作曲,有寄托,有譏諷,真不愧作者,但用之不正耳。蔣心余、黃韻珊輩,工詞而不識律,至于搬演,一任伶工。伶工有經驗無智識。清內府所編諸劇所以不佳也。自白話行,學者不能埶筆為文,求一心余、韻珊且不可得,日言劇學,徒數典而已。所見新排之戲,絕無精采意味,以言改良革故,難矣哉。】
沫土亡于靡靡音,墨家非樂有深心。十年洗凈箏琶耳,愛對陶家掛壁琴。【故都玩票之風盛行,上自王公,下至負販,趨之若鶩。今且染及學子矣。美其名曰藝,不思藝有專門,何須人人習之耶?廢弦誦而謳歌,易須眉以巾幗,可惜亦可恥。余十年來不甚觀戲,而愛讀元明曲本,自謂得無弦琴趣,學子青燈,有味勝于觀戲,更不必身自為之矣。】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