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門弟子歷事二程者為多,而各得其性之所近。其間特性最著,而特有影響于后學者,為謝上蔡、楊龜山二人。上蔡毗于尊德性,紹明道而啟象山。
龜山毗于道問學,述伊川而遞傳以至考亭者也。
上蔡小傳謝上蔡,名良佐,字顯道,壽州上蔡人。初務記問,夸該博。
及事明道,明道曰:“賢所記何多,抑可謂玩物喪志耶?”上蔡赦然。明道曰:
“是即惻隱之心也。”因勸以無徒學言語,而靜坐修煉。上蔡以元豐元年登進士第,其后歷官州郡。徽宗時,坐口語,廢為庶民。著《論語說》,其語錄三篇,則朱晦庵所輯也。
其學說上蔡以仁為心之本體,曰:“心者何,仁而已。”又曰:“人心著,與天地一般,只為私意自小。任理因物而己無與焉者,天而已。”于是言致力之德,曰窮理,曰持敬。其言窮理也,曰:“物物皆有理,窮理則知天之所為,知天之所為,則與天為一,窮理之至,自然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。”
詞理必物物而窮之與?曰:“必窮其大者,理一而已,一處理窮,則觸處皆是。
恕其窮理之本與?”其言致敬也,曰:“近道莫若靜,齋戒以神明其德,天下之至靜也。”又曰:“敬者是常惺惺而法心齋。”
龜山小傳楊龜山,名時,字中立,南劍將樂人。熙寧元年,舉進士,后歷官州郡及侍講。紹興五年卒,年八十三。龜山初事明道,明道歿,事伊川,二程皆甚重之。嘗讀橫渠《西銘》,而疑其近于兼愛,及聞伊川理一分殊之辨而豁然。其學說見于《龜山集》及其語錄。
其學說龜山言人生之準的在圣人,而其致力也,在致知格物。曰:“學者以致知格物為先,知未至,雖欲擇言而固執之,未必當于道也。鼎鑊陷阱之不可蹈,人皆知之,而世人亦無敢蹈之者,知之審也。致身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之,與鼎鑊陷阱何異?而或蹈之而不避者,未真知之也。若真知為不善,如蹈鼎鑊陷阱,則誰為不善耶?”是其說近于經驗論。然彼所謂經驗者,乃在研求六經。故曰:“六經者,圣人之微言,道之所存也。道之深奧,雖不可以言傳,而欲求圣賢之所以為圣賢者,舍六經于何求之?學者當精思之,力行之,默會于意言之表,則庶幾矣。”
結論上蔡之言窮理,龜山之言格致,其意略同。而上蔡以恕為窮理之本,龜山以研究六經為格致之主,是顯有主觀、客觀之別,是即二程之異點,而亦朱、陸學派之所由差別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