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書庫 > 文學理論 > 學術研究 > 中國倫理學史 (書號:859)
中國倫理學史   文/蔡元培

第七章    老子

  小傳老子姓李氏,名耳,字曰聃,苦縣人也。不詳其生年,蓋長于孔子。

  苦縣本陳地,及春秋時而為楚領,老子蓋亡國之遺民也。故不仕于楚,而為周柱下史。晚年,厭世,將隱遁,西行,至函關,關令尹喜要之,老子遂著書五千余言,論道德之要,后人稱為《道德經》云。

  學說之淵源《老子》二卷,上卷多說道,下卷多說德,前者為世界觀,后者為人生觀。其學說所自出,或曰本于黃帝,或曰本于史官。綜觀老子學說,誠深有鑒于歷史成敗之因果,而繹以得之者。而其間又有人種地理之影響。

  蓋我國南北二方,風氣迥異。當春秋時,楚尚為齊、晉諸國之公敵,而被擯于蠻夷之列。其沖突之跡,不惟在政治家,即學者維持社會之觀念,亦復相背而馳。老子之思想,足以代表北方文化之反動力矣。

  學說之趨向老子以降,南方之思想,多好為形而上學之探究。蓋其時北方儒者,以經驗世界為其世界觀之基礎,繁其禮法,縟其儀文,而忽于養心之本旨。故南方學者反對之。北方學者之于宇宙,僅究現象變化之規則;而南方學者,則進而闡明宇宙之實在。故如倫理學者,幾非南方學者所注意,而且以道德為消極者也。

  道,北方學者之所謂道,宇宙之法則也。老子則以宇宙之本體為道,即宇宙全體抽象之記號也。故曰:“致虛則極,守靜則篤,萬物并作,吾以觀其復。

  夫物蕓蕓然,各歸其根曰靜,靜曰復命,復命曰常,知常曰明。”言道本虛靜,故萬物之本體亦虛靜,要當純任自然,而復歸于靜虛之境。此則老子厭世主義之根本也。

  德,老子所謂道,既非儒者之所道,因而其所謂德,亦非儒者之所德。彼以為太古之人,不識不知,無為無欲,如嬰兒然,是為能體道者。其后智慧漸長,惑于物欲,而大道漸以澌滅。其時圣人又不揣其本而齊其末,說仁義,作禮樂,欲恃繁文縟節以拘梏之。于是人人益趨于私利,而社會之秩序,益以紊亂。及今而救正之,惟循自然之勢,復歸于虛靜,復歸于嬰兒而已。故曰:“小國寡民,有什伯之器而不用,使民重死而不遠徙。雖有舟輿,無所乘之;雖有兵甲,無所陳之。使人復結繩而用之,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樂其俗,鄰國相望,雞犬之聲相聞,民至老死不相往來。”老子所理想之社會如此。其后莊子之《胠篋篇》,又述之。至陶淵明,又益以具體之觀念,而為《桃花源記》。

  足以見南方思想家之理想,常為遁世者所服膺焉。

  老子所見,道德本不足重,且正因道德之崇尚,而足征世界之澆漓,茍循其本,未有不爽然自失者。何則?道德者,由相對之不道德而發生。仁義忠孝,發生于不仁不義不忠不孝。如人有疾病,始需醫藥焉。故曰:“大道廢,有仁義。

  智慧出,有大偽。六親不和,有孝慈。國家昏亂,有忠臣。”又曰:“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無德。上德無為而無以為,下德為之而有以為,上仁為之而無以為,上義為之而有以為,上禮為之而無應之,則攘臂而爭之。

  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義,失義而后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,亂之首也。前識者,道之華,愚之始也。是以大丈夫處厚而不居薄,處實而不居華,故去彼取此。”

  道德論之缺點老子以消極之價值論道德,其說誠然。蓋世界之進化,人事日益復雜,而害惡之條目日益繁殖,于是禁止之預備之作用,亦隨之而繁殖。

  此即道德界特別名義發生之所由,征之歷史而無惑者也。然大道何由而廢?六親何由而不和?國家何由而昏亂?老子未嘗言之,則其說猶未備焉。

  因果之倒置世有不道德而后以道德救之,猶人有疾病而以醫藥療之,其理誠然。然因是而遂謂道德為不道德之原因,則猶以醫藥為疾病之原因,倒因而為果矣。老子之論道德也,蓋如此。曰:“古之善為道者,非以明民,將以愚之。民之難治,以其智多。以智治國,國之賊,不以智治國,國之福。”又曰:

  “絕圣棄智,民利百倍;絕仁棄義,民復孝慈;絕巧棄利,盜賊無有。”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;民利益多,國家滋昏;人多伎巧,奇物滋起;法令滋彰,盜賊多有。”蓋世之所謂道德法令,誠有糾擾苛苦,轉足為不道德之媒介者,如庸醫之不能療病而轉以益之。老子有激于此,遂謂廢棄道德,即可臻于至治,則不得不謂之謬誤矣。

  齊善惡老子又進而以無差別界之見,應用于差別界,則為善惡無別之說。

  曰:“道者,萬物之奧,善人之寶,不善人之〈所〉保。”是合善惡而悉謂之道也。又曰: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”言丑惡之名,緣美善而出。茍無美善,則亦無所謂丑惡也。是皆絕對界之見,以形而上學之理繩之,固不能謂之謬誤。然使應用其說于倫理界,則直無倫理之可言。

  蓋人類既處于相對之世界,固不能以絕對界之理相繩也。老子又為辜較之言曰:

  “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善之與惡,相去奚若?”則言善惡雖有差別,而其別甚微,無足措意。然既有差別,則雖至極微之界,豈得比而同之乎?

  無為之政治老子既以道德為長物,則其視政治也亦然。其視政治為統治者之責任,與儒家同。惟儒家之所謂政治家,在道民齊民,使之進步;而老子之說,則反之,惟循民心之所向而無忤之而已。故曰:“圣人無常心,以百姓之心為心。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也。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也。圣人之在天下,歙歙然不為天下渾其心,百姓皆注耳目也,圣人皆孩之。”

  法術之起源老子既主無為之治,是以斥禮樂,排刑政,惡甲兵,甚且絕學而棄智。雖然,彼亦應時勢而立政策。雖于其所說之真理,稍若矛盾,而要仍本于其齊同善惡之概念。故曰:“將欲噏之,必固張之。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。

  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。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”又曰:“以正治國,以奇用兵。”

  又曰:“用兵有言,吾不為主而為客。”又曰:“天之道,其猶張弓乎,高者抑之,下者舉之,有余者損之,不足者補之。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,人之道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余,孰能以有余奉天下?惟有道者而已。是以圣人為而不恃,功成而不處,不欲見其賢。”由是觀之,老子固精于處世之法者。彼自立于齊同美惡之地位,而以至巧之策處理世界。俄〔彼〕雖斥智慧為廢物,而于相對界,不得不巧施其智慧。此其所以為權謀術數所自出,而后世法術家皆奉為先河也。

  結論老子之學說,多偏激,故能刺沖思想界,而開后世思想家之先導。

  然其說與進化之理相背馳,故不能久行于普通健全之社會,其盛行之者,惟在不健全之時代,如魏、晉以降六朝之間是已。
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  

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(滬)字59號  滬ICP備14002215號

滬公網安備 31010602000012號

久久中文字幕视频、最近更新| 天堂久久天堂AV色综合|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| 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| WWW婷婷AV久久久影片| 久久最新免费视频|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无码|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| 久久久久久人妻无码|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| 色噜噜狠狠先锋影音久久|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|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岳|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| 久久久久青草线蕉综合超碰 | 国产成人AV综合久久| 久久免费看黄a级毛片|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|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|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| 伊人久久无码精品中文字幕| 久久AⅤ人妻少妇嫩草影院|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| 久久久久久午夜成人影院| 久久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|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9蜜桃| 久久久青草久久久青草|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|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浪潮| 亚洲日本va午夜中文字幕久久| 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婷婷|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| 91久久九九无码成人网站| 国产99久久久国产精免费|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| 精品午夜久久福利大片| 婷婷综合久久中文字幕| 久久精品二区|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|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免费直播|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