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傳自孔子沒后,儒分為八。而其最大者,為曾子、子夏兩派。曾子尊德性,其后有子思及孟子;子夏治文學,其后有荀子。子思,名汲,孔子之孫也,學于曾子。嘗游歷諸國,困于宋。作《中庸》。晚年,為魯繆公之師。
中庸《漢書》稱子思二十三篇,而傳于世者惟《中庸》。中庸者,即唐虞以來執中之主義。庸者,用也,蓋兼其作用而言之。其語亦本于孔子,所謂君子中庸、小人反中庸者也?!吨杏埂芬黄蟮直究鬃訉嵭械赖轮?,而以哲理疏解之,以求道德之起源。蓋儒家言,至是而漸趨于研究學理之傾向矣。
率性子思以道德為原于性,曰:“天命之為性,率性之為道,修道之為教?!毖匀祟愔裕居谔烀?,具有道德之法則。循性而行之,是為道德。是已有性善說之傾向,為孟子所自出也。率性之效,是謂中庸。而實行中庸之道,甚非易易,賢者過之,不肖者不及也。子思本孔子之訓,而以忠恕為致力之法,曰:“忠恕違道不遠,施諸已而不愿,亦勿施于人。”曰:“所求乎子,以事父;所求乎臣,以事君;所求乎弟,以事兄;所求乎朋友,先施之。”此其以學理示中庸之范疇者也。
誠子思以率性為道,而以誠為性之實體。曰:“自誠明謂之性,自明誠謂之教?!庇忠哉\為宇宙之主動力,故曰:“誠者,自成也;道者,自道也。誠者,物之終始,不誠無物。誠者,非自成己而已也,所以成物也。成己,仁也;成物,智也。性之德也,合內外之道也,故時措之宜也?!笔亲铀贾^誠,即孔子之所謂仁。惟欲并仁之作用而著之,故名之以誠。又擴充其義,以為宇宙問題之解釋,至誠則能盡性,合內外之道,調和物我,而達于天人契合之圣境,歷劫不滅,而與天地參,雖渺然一人,而得有宇宙之價值也。于是宇宙間因果相循之跡,可以預計。故曰:“至誠之道,可以前知。國家將興,必有禎祥;國家將亡,必有妖孽。見乎蓍龜,動乎四體。禍福將至,善,必先知之,不善,必先知之,故至誠如神。”言誠者,含有神秘之智力也。然此惟生知之圣人能之,而非人人所可及也。然則人之求達于至誠也,將奈何?子思勉之以學,曰誠者,天之道也,誠之者,人之道也。誠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從容中道,圣人也。誠之者,擇善而固執之者也,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,弗能弗措。人一能之,己百之,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言以學問之力,認識何者為誠,而又以確固之步趨幾及之,固非以無意識之任性而行為率性矣。
結論子思以誠為宇宙之本,而人性亦不外乎此。又極論由明而誠之道,蓋擴張往昔之思想,而為宇宙論,且有秩然之統系矣。惟于善惡之何以差別,及惡之起源,未遑研究。斯則有待于后賢者也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