倫理學說之起源倫理界之通例,非先有學說以為實行道德之標準,實倫理之現象,早流行于社會,而后有學者觀察之、研究之、組織之,以成為學說也。在我國唐虞三代間,實踐之道德,漸歸納為理想。雖未成學理之體制,而后世種種學說,濫觴于是矣。其時理想,吾人得于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三經求之。《書》為政事史,由意志方面,陳述道德之理想者也;《易》為宇宙論,由知識方面,本天道以定人事之范圍;《詩》為抒情體,由感情方面,揭教訓之趣旨者也。三者皆考察倫理之資也。
我國古代文化,至周而極盛。往昔積漸萌生之理想,及是時則由渾而畫,由曖昧而辨晰。循此時代之趨勢,而集其理想之大成以為學說者,孔子也。是為儒家言,足以代表吾民族之根本理想者也。其他學者,各因其地理之影響,歷史之感化,而有得于古昔積漸萌生各理想之一方面,則亦發揮之而成種種之學說。
各家學說之消長種種學說并興,皆以其有為不可加,而思以易天下,相競相攻,而思想界遂演為空前絕后之偉觀。蓋其時自儒家以外,成一家言者有八。而其中墨、道、名、法,皆以倫理學說占其重要之部分者也。秦并天下,尚法家;漢興,頗尚道家;及武帝從董仲舒之說,循民族固有之理想而尊儒術,而諸家之說熸矣。
本站所收錄所有玄幻小說、言情小說、都市小說及其它各類小說作品、小說評論均屬其個人行為,不代表本站立場
Copyright © 2011-2021 云文學網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作家協會 版權所有 上海作家俱樂部有限公司